浅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6
浅谈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
两大支柱,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
儒道互
补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道互补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家庭、社会关
系的和谐。
儒家强调孝道、仁爱,提倡仁义道德作为社会行为准则。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无为而治、安静无为,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儒家注重社会
伦理,道家注重自然伦理,二者相辅相成,可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儒道互补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身养性,提倡追求厚德载物的
人生境界。
儒家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义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追求全面人格的培养。
而道
家思想则注重个体的解脱与自由,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儒家注重外在的社会修养,道家注重内在的个体修炼,二者的结合可以使个体在精神和道德层面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儒道互补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儒家思想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道德底线。
儒家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
要保障。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由、平等、反对繁文缛节,追求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的思想为倡导社会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思想基础。
儒道互补可以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中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浅谈儒道互补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浅谈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最后一个便是儒道互补。
通俗的说,道家比儒家潇洒,儒家比道家实在。
这两大思想流派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分别代表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
但就是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中国文人和思想家的思想精髓。
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曾说:“我们大家都生就一半儒家主义,一半道家主义。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如此种种,皆可说明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之所在。
从内涵上说,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
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于是,在仕途名利与个体自由之间,在“出”与“入”之间,使得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出现激烈的矛盾,造成人格冲突,使士人们形成了一种相互平衡调剂的双重人格——儒道互补之双重人格。
浅谈儒道互补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仁爱和治理,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追求长生不老。
尽管有一些差异,但儒家和道家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道互补可以从思想上体现。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止于至善。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自然和非人为的力量。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提供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全面思考。
儒家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塑造良好的人伦关系,而道家则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两个思想流派的互补,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完整和丰富。
儒道互补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强调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维护。
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解决方案。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而是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需要有一种平衡的态度,既要保持秩序,又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和个性的差异。
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在社会治理中提供更多的选择和适应性。
儒道互补可以在生活方式和个人修养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培养德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为人们提供求变与养生的方法。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宇宙的变化,强调平衡和和谐。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挑战。
儒道互补可以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体系,其中既有儒家的伦理思想,也有道家的自然观念。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鲜活和富有活力。
在当代社会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们可以为人们提供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的指引,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儒家与道家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思想流派,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两种哲学思想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对我们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个人的成功和幸福要建立在对社会的贡献上。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往往忽视了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大局,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做出了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道家思想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追求自然的本真和简单。
在当今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道家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简单而有质量的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总之,儒家与道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关注社会大局,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 1 -。
儒家思想与道家哲学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儒道两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框架和价值系统,相互刺激,相互吸收,推动着民族精神的演进,从而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实际上,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可以说,这是儒家人生哲学的世俗化或大众化。
道家则是另一番景象。
它要清心寡欲,见素抱朴,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主张无知、无为、无欲、不争,它贵柔、守雌、主静,不象儒家心中充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为人生理想的实现而奋斗不息,而是纯任自然,抿灭主体能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致胜。
用恬淡生活的追求来自娱,来保持品节,这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相通。
进取与退守儒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入世的。
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成为志土仁人,就须“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道家人生态度与儒家迥然相异。
他们睥睨万物,“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
他们齐是非、齐万物,“游乎尘埃之外”,要做超脱人世的圣人、神人、真人。
显而易见,道家人生哲学与儒家人生哲学之间,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在这个执著于现世的人生哲学体系中,包孕着不同的人生态皮:既有积极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也有超然尘外、情欲沉寂、自甘落寞的隐士。
正因如此,儒道可以互为补充,成为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的调节剂。
恒常与变动儒家看到的是稳态的东西,是“经”,是“常”。
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意义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道家看到的是另一面。
他们眼中的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没有质的稳定性。
当然,他们也认为有恒定的东西,这恒定的东西便是“无终始”的“道”.这刚好与儒家人生哲学的思维趋向相映成趣。
道家主张要顺应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自然属性,让其自然得到发展,不去人的改造干扰。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一种道家尊重自然的思想的一种延伸,一种具体化,把道家自然的思想实体化。
儒道互补的理解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两大流派,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儒家强调的是礼仪、道德、人伦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规范,追求的是“仁爱”、“中庸”、“和谐”等理念;而道家则强调的是自然、天道、自由、无为等方面的思想,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和“无为而治”的理想。
虽然两者在思想上存在差异,但是在实践中却有着互补的关系。
首先,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而道家则强调的是自由和无为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会让人们感到束缚和压抑,而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则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宁静和释放。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中找到自由和无为的境界,从而实现精神上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儒家强调的是道德和仁爱的理念,而道家则强调的是道的境界和自然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道德和仁爱的理念,而忽视自然规律和道的境界,会让人类失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敬重,从而加剧对自然的破坏。
而道家的自然规律和道的境界则能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和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道德和仁爱的理念中找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敬重,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最后,儒家和道家的互补思想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精神上的平衡和和谐,也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社会上的平衡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冲突。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儒家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而忽视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会让社会变得僵化和死板,从而难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则能够帮助人们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找到平衡和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儒道道德观的冲突与互补及其当代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主,其中儒释道三家学说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儒家、释家、道家三家学说的理论都是有独特的内涵,并有着可贵的思想贡献,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
儒家学说重视“尊师重道”,认为“护法恭敬”,以“仁义礼智”为核心价值观,追求“君子之道”,强调“礼仪”,认为人应该重视“孝道”,以中庸为核心,追求“治学”。
儒家崇尚“自强不息”,重视“耕耘之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强调“政令”,认为“礼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坚持以顺从朝廷、安定社会的“温度”原则。
释家学说注重“智慧”,以“慈悲”为核心价值观,追求“解脱”,强调“内在空性”,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以“心学”为核心,追求“自我觉察”。
释家崇尚“虚怀若谷”,重视“自然之道”,以“自由、自在”为目标,强调“自由思考”,认为“空大自在”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坚持以改变人心、改变社会的“温度”原则。
道家学说注重“自然”,以“谦和”为核心价值观,追求“天人合一”,强调“精神实践”,认为人应该尊重“虚无”,以“自我超越”为核心,追求“境界”。
道家崇尚“随缘”,重视“无为之道”,以“尊贤合众”为目标,强调“隐忍”,认为“大道”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坚持以遵从自然、安定社会的“温度”原则。
儒释道三家学说存在着冲突与互补,一方面,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以“护法恭敬”为核心,重视“尊师重道”,追求“君子之道”,而释家和道家则主张“慈悲”和“谦和”,以“自然”和“虚无”为核心,追求“解脱”和“天人合一”。
另一方面,儒家重视“孝道”,以中庸为核心,追求“治学”,而释家和道家则重视“自然之道”,以“心学”和“无为之道”为核心,追求“自我觉察”和“自我超越”。
这种冲突与互补的关系,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作为一种借鉴,帮助当代人理解传统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略论儒道思想的现代意义倪孟达夏肖蓉在过去一些特殊年代,儒家和道家思想常被当作封建糟粕而大加挞伐;如今虽然早就拨乱反正了,国家也重视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在中小学教材中加大古代经典作品的分量,却还有许多国人仍把这两家的思想当作“古代文化”供奉起来,以为它们跟工业化时代格格不入。
这些都是因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而产生的严重误解。
本文试举二例,以说明儒道两家思想与现代精神不但不相悖离,而且还相得益彰。
1 儒家的“孝”解决了现代社会最棘手的问题在《论语》学而篇中,有若说了这样一句话,很好地阐释了孔子的观点:“孝弟也者,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一,1.2)。
孔子认为为人处世的伦理原则或者说道德准则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仁义礼智信是所谓的“五常”,也就是五种最重要的伦理原则。
孝虽然被排到后面去,但它是五常之首“仁”的根本内容。
什么是“仁”?用孟子的话说,“仁者爱人”,仁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因素,可理解为仁义之心、宽厚之心、爱人之心,甚至不但要爱人类,还要爱世间所有有生命的种类。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乡党第十,10.15)关于这段话的句读,古代有一些学者不认同上述的读法,而认为应该这样断:“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这样一断,不但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关心,也可看出他对动物的怜悯。
对动物都要爱,那么对人类当然就更不必说了。
这就是儒家学说后来演变成儒教的底色之一:要有爱。
怎么才能爱我们的同类呢?要“仁”;如何做到“仁”呢?回到刚才的话题,“孝弟也者,仁之本与”。
孝和悌是仁这种品质的最根本的要求。
所谓“孝”,通俗点说,就是爱自己的父母;所谓“悌”,就是爱自己的兄长。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他会爱别的人吗?孔子和弟子把“孝”首先界定为子女与父母之间应该具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相处之道,常人所说的“孝顺”,本质上说就是子女源于血缘关系而对父母产生的关爱之情。
道家法思想和儒家法思想对当代法治之借鉴意义1. 引言1.1 道家法思想的特点道家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之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理念。
其主要特点包括:一、自然法则:道家注重自然法则,强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认为自然界存在着道,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以求得和谐和平的状态。
二、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而然地达成目标,不必刻意干预或强求。
倡导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不要强求结果。
四、尊重道德:道家倡导道德和品德修养,主张心灵与道相合,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道德修养被视为最高的境界,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五、非权威性:道家不强调规范和规则的权威性,而是倡导自主和自由的精神。
强调让人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不受外部压力和规范的束缚。
六、追求真实和简朴:道家强调追求真实和简朴的生活方式,舍弃繁琐和虚浮的物质追求,提倡朴素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1.2 儒家法思想的特点儒家法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等。
儒家法思想强调“仁”,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尊重他人,关爱社会。
儒家法思想注重“义”,指导人们遵循道德规范,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
儒家法思想提倡“礼”,强调社会礼仪规范的遵循,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法思想也强调“智”,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提升个人的道德和智慧水平,以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家法思想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提倡仁义礼智的实践,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秩序和和谐关系。
这种思想具有指导人们正确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对于当代法治实践也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道家法思想对当代法治的借鉴意义在治国理政方面,道家注重“无为而治”,强调自然规律的运行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对当代法治提出了警示,提醒我们在制定法律时要尊重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人为干预过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也启示我们,在治理社会问题时不宜过度干预,应该尊重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避免刻意干预破坏社会自发的秩序。
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哲学分析论文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哲学分析论文【摘要】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时候,文章支持内在互补说,此观点不把儒家道家的区别性看作互补的前提,而且把儒家道家本质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补的前提,是在一个统一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各自构成了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一个环节。
同时将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以及在互补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主体。
【关键词】内容互补;内在统一;哲学主体前言当我们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资料,就有必要提出中国哲学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对此问题,一般有三种看法:儒家主体说,道家主体说,儒道互补说。
其中第三种观点看似公允,认为儒道两家共同为中国哲学的主体。
但是一经分析,又分为两种,即外在互补说,此观点承认儒家道家各自是独立的派别,认为它们本质上的区别性是互补的前提。
另外一种情况是内在互补说,此观点不把儒家道家的区别性看作是根本的互补的前提,而把儒家道家本质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补的前提,认为它们是内在的逻辑上的互补,儒家道家是在一个统一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各自构成了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一个环节。
同时认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以及在互补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的主体。
本文支持此观点,并试述其理由如下。
一、中国先民的天道观念作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源泉,给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提供了可能性天道观念在先秦诸子之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的天道观念、神道天道观念、以及在哲学意义上的天道观念。
在原始的天道观念中,中国先民以一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来面对世界,认为就如同人的背后有灵魂作为主宰一样,在世界的背后也有一个作为万物的最高主宰的天道。
神道天道观念,遮蔽了原始天道中的必然性,强化了人格神的意义,把天道主要理解为有意志的人格神。
神道天道观念的基本精神和意义就在于与天道相沟通,但是这种沟通只是特殊人物的特权。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日期:2013年4月3日中文摘要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但它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一直以来对于儒道思想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独立地分析二者的意义与影响,本文侧重于探讨儒道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儒道互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在对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整理过程中把握儒道互补的精髓,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并思考二者互补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儒道互补人文化成返朴归真现代意义ABSTRACTThe social thought of Confucian thought in two thousand years culture of authentic and dominance, is a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education, and moral; Taoism advocate natural, keep a certain distance of the social reality, hermit and romantic style, but it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all aspec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Lin yutang said: "both sides of the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is a Chinese soul." Has always been to Confucianism thought research tend to be more independent analysis of both the meaning and effe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and Taoist thou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y of complementary Confucianism is the value of itself,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data sorting grasps the essence therapy-remainig complementary,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to understand, and think about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Keywords: complementary Confucianism humanity into art in modern meaning目录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5(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5(二)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5(三)儒道思想的对比...................................................5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渊源................................................5(一)战国时期.........................................................6(二)魏晋时期........................................................6(三)宋明时期.........................................................7三、儒道互补的深层剖析.................................................7(一)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表现形式.............................8(二)儒道互补是中国人性格形成的深层基因...............................8四、儒道互补的现代意义.................................................8(一)有助于现代生态社会的真正建立.....................................8(二)唤醒现代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9(三)解开现代人的精神困惑...........................................10五、参考文献.........................................................11六、致谢.............................................................12浅议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成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
谈“儒道互补”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
他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
“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
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
“儒道互补”也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
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
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
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
《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辩、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惟命是从了,他们有德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休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
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儒家入世,乐观积极,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讲实用,追求功名;道家出世,消极退避,主张自然无雕琢,重养性,崇尚天然。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二、儒家与道家的互补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中国的本土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他们产生的时候开始,就在理想人格、思维模式和价值系统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道家与儒家长期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分子的两种主要的人生哲学信仰,是中国传统哲学多元构成成分中双方互补的主要两极,道家以个人精神的平静、自由为人生价值取向,以天然真朴的人性为人格理想;主张顺应自然,尚柔主静贵无;治国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侧重自然主义,与儒家侧重的积极有为的人文主义同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处在两种不同境遇时安身立命的内心支柱与处世之道。
具体的不同为:一是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就是以仁义礼智为基础,以圣贤人格为目标,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
与儒家理想人格不同,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是一种自由人格,带有强烈的出世精神。
期望一个不完全脱离世又高于世的人生,使人生具有现实性和超脱性。
儒道两家不同的理想人格,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读书人。
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积极人世、奋发有为的儒家圣贤人生之路,要么选择超然尘外、甘于寂寞、隐遁山林的道家隐士人生之路。
二是对人生的态度不同。
儒家所提倡的人生态度是刚健有为、积极奋进、自强不息。
儒家这种积极进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而且还影响到一般的民众,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道家的人生态度是顺应自然、与世无争、以柔克刚。
道家的柔弱思想作为对儒家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广泛地反映在封建社会的失意文人身上,成为一种人生态度。
三是价值观念不同。
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作为儒家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这种人本主义思想,既有助于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更重要的在于使人增强主体意识。
道家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然之上,认为天、地、人都是统一于“道”的自然物,因此,要破除一切文明,使人重回自然。
儒道两家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儒道互补的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是两个重要的哲学流派。
儒家注重礼仪、道德、教育和政治,强调个体责任和社会秩序;而道家则强调自然、无为、自由和内心的平和,主张追求道的本质和意义。
尽管两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但它们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道互补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首先,儒家和道家都强调人的本性和修养。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礼仪来培养和完善;而道家则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需要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内心的平和和自由。
这两种观点都认为,人应该不断修养,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提高。
其次,儒家和道家都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儒家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和谐地与之相处;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放弃功利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两种观点都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
最后,儒家和道家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儒家认为人应该尽力为社会作出贡献,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而道家则认为人应该发扬慈悲和同情心,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这两种观点都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思想。
二、儒道互补的意义儒道互补的意义在于,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注重个体责任和社会秩序,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而道家思想则注重内心的平和和自由,强调人的自由和权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种重要价值观。
两种思想的融合,使中国文化具有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内涵,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思想空间。
儒道互补的意义还在于,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和生命,不断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由。
这种和谐相处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儒道互补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儒道互补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论中国的儒道互补精神汉师1班韦剑虹200842306112儒家和道家的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
第一方面,儒家主张,人生在世应该有远大的目标,要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为理想而奋斗终身。
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培育了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和持续发展。
然而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人生也必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儒家在指导人们争先向上的同时,没有为人们留下足够而必要的回旋余地,只提供了争先向上的动力,没能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缓冲装置。
因而从总体上来看,儒家式的人生刚性有余而韧性不足。
道家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人生见解,提倡顺其自然、柔弱、无为、知足、谦下、不争。
道家对人生的这种见解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指导:一方面,它使士人君子的人生更具有韧性,善于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增强了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另一方面,它也不失为一种获胜的手段,人们通常只知从正面争强争胜争先,道家则提供了从反面入手的竞争方式,往往可获得奇效,"柔弱胜刚强"、"不争而善胜"、"后其身而身先"、"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哲学中诸如自然、柔弱、无为、知足、知止、淡泊、居下、处顺、静观、谦让、取后、不争等观念都体现了高度的人生智慧,在社会实践中常用常新,自古及今永远不失其新鲜感。
道家的这些观念,恰好可以补儒家之不足,自古以来,对儒家式的人生实践起到了重要的补充、调适作用。
当然,儒家和道家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也就决定了它们必然具有不同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用,社会要发展,必然会选择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或主导的文化观,道家思想只能是起到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而不可能是相反的。
第二个方面,儒家注重社会伦理,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强调个人应当全身心地投入于社会事业,把个人融入群体和社会之中,而对人的个体性或个体生命的处境却缺乏足够的关注。
道家法思想和儒家法思想对当代法治之借鉴意义道家和儒家是中国古代两大哲学流派,其中道家和儒家的法思想对当代法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法思想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由,主张以德治国。
儒家法思想则主张以礼治国,注重规范和秩序,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
这两种法思想都对当代法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对道家和儒家法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当代法治工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道家法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由。
道家认为“无为而治”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主张顺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做过多的干预和操控。
这对当代法治提供了启示,即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应当尊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遵循客观规律,不过度干预和限制。
这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民的权益,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限制,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自由,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合理性。
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注重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避免滥用职权和侵犯自由,实现法治的公平和正义。
儒家法思想注重规范和秩序,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
儒家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主张以礼治国,通过规范和秩序来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这对当代法治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道德和规范的培养,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提升,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
在立法和执法工作中,应当注重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引导,加强公民教育和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注重规范和秩序的维护,严格执行法律,加强法治监督和社会管理,构建公平、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论道家、儒思想的优势互补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
儒家道家之所以得到2000多年的延续,是两家的思想在闪烁着光芒,影响着后世。
儒家道家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思想的差异。
儒道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
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
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道德经》一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著作。
其深邃的精神与博大的感染力,可以使每一位拜读它的人心神清爽、心旷神怡。
书中沿袭了周王室典籍中政治思想、上古时代我国原始的宗教意识,老子对这些思想意思的思考,这就构成了一个被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道德伦理。
但如今,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以及我们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30年前的那些“真”“善”“美”,似乎在我们的头脑中被渐渐的淡忘。
但如今,我们正在积极的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似乎有许多功课要补。
一、修身养性贵在意识贵在自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症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拜金主义者大都是“戚戚于富贵”的心态,却总是碌碌无为的结果,而我们在道德的修养上似乎有了欠缺。
平时良好的修养以及积极的心态,更有利于我们在关键的时刻抓住时机。
贵在自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身治国,始于修身。
成长的道路需要自己开拓,年轻一代长久的生长在温室里,社会的狂风暴雨无情的摧残下,他们还能立足吗?自立,是成长乃至成熟的必经之路,我们必须先自立才能有所作为。
社会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而不只是溺爱,让他们放手去飞,自强自立。
贵在自拒:“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当今的中国的社会被称为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我们只在危难的时候才会想起“临时抱佛脚”,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坚定的意志力和品质。
政府官员,面对“钱财”“女色”“名利”的诱惑和侵蚀,如何能够把持自己?这时,我们现在更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持。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日期:2013年4月3日中文摘要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但它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一直以来对于儒道思想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独立地分析二者的意义与影响,本文侧重于探讨儒道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儒道互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在对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整理过程中把握儒道互补的精髓,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并思考二者互补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儒道互补人文化成返朴归真现代意义ABSTRACTThe social thought of Confucian thought in two thousand years culture of authentic and dominance, is a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education, and moral; Taoism advocate natural, keep a certain distance of the social reality, hermit and romantic style, but it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all aspec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Lin yutang said: "both sides of the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is a Chinese soul." Has always been to Confucianism thought research tend to be more independent analysis of both the meaning and effe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and Taoist thou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y of complementary Confucianism is the value of itself,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data sorting grasps the essence therapy-remainig complementary,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to understand, and think about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Keywords: complementary Confucianism humanity into art in modern meaning目录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5(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5(二)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5(三)儒道思想的对比...................................................5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渊源................................................5(一)战国时期.........................................................6(二)晋时期........................................................6(三)宋明时期.........................................................7三、儒道互补的深层剖析.................................................7(一)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表现形式.............................8(二)儒道互补是中国人性格形成的深层基因...............................8四、儒道互补的现代意义.................................................8(一)有助于现代生态社会的真正建立.....................................8(二)唤醒现代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9(三)解开现代人的精神困惑...........................................10五、参考文献.........................................................11六、致.............................................................12浅议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成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
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用“人文化成”四个字概括,“人文”即人伦的文化,以人为中心,庭伦常为基础,形成仁礼之学。
“化成”即教化成善,重视自我修身和教育,关注个人后天的气质变化。
儒家对宇宙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解释,而且相信人间各种道德礼节,也都源于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规律,人只要通过践行这些道德礼节来达到天人合一。
儒家提倡积极的入世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圣外王”为最高境界。
(二)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是道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畴,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又是统领、支配天地万物和人的总规律、总法则。
道家的基本特征为“返朴归真”,道家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纯朴的,社会的原始状态是和谐的。
社会文化的发展使人丧失了天然的纯真,只有回归本然,人性才能纯和,社会才能太平。
道家道家主超越世俗的物质欲望,倡导淡泊名利、俭啬寡欲的人生态度。
(三)儒道思想的对比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祖《周易》演化而来,可以说是源起同根,但在发展过程中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在天人关系上,儒家强调人的作用,所以要助天行道;道家强调天的作用,所以要顺天体道。
在社会关系上,儒家较多地继承了周代以男性血缘为纽带的宗法伦理文化,尊宗敬祖,以孝为本,强调男主女从,表现出男性文化的鲜明特色;道家较多地保存了古代母系氏族文化的遗风,具有更多的平等性和古朴性。
在社会理想上,孔子主重建周礼;老子主回归到更古远的“小国寡民”的时代。
按照牟宗三1先生的说法,春秋时期“周文疲弊”,要解决这个问题,才有诸子百家兴起。
儒家用“仁”改良了周礼,为使周礼重新焕发生命力。
道家批评周礼,为了使人性获得自由自在的发展。
他们的理路不同,但是都追求人性的健康化,都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欺压和苦难的合理社会,他们的终极目标是相通的。
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渊源(一)儒道互补的起源儒道两家皆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皆是基于发达的农业文明和理性智慧而产生的学说。
儒家的入世哲学和道家的超然意识形成了一种力,彼此冲突、制约、互补,共同推动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儒道两家思想可以互补,是因为儒道两家有明显不同、恰并相对应。
这种不同,有时候是并行而不悖,有时候是相辅相成,有时候是相反相成。
从发展趋势看,早期互相批评的成分多,后期互补的成分多,而且越来越多。
孔孟以后的儒家不断吸收道家的自然主义和超越精神,但一直保持着儒家以伦理为本的精神。
老庄以后的道家也逐渐肯定人伦之常道,但仍然保留着以自然为本的基本精神,所以两家虽然互补,却始终没有合一,因为两家的核心理念是有差异的,而且形成各自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二)儒道互补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1、战国时期儒道两家思想的第一次大规模、深层次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百1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生于山东栖霞,祖籍湖北省公安县,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
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中。
这一时期,道家在政治和伦理思想上吸收了儒家的仁义学说和礼制文化。
道家接受儒家关于仁、义、礼的伦理学说,主要表现在黄老之学的代表作品《黄帝四经》、《慎子》、《管子》中。
由于儒家思想的这种补充作用,使得道家思想开辟了广大的政治伦理空间,从而同现实的政治需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易于直接运用于政治实践。
儒家的《孟子》、《荀子》、《易传》、伙学》、《中庸》则是在哲学上接受了道家的宇宙论和理论思维。
这一时期道家哲学对儒学的补充作用,对儒学本身的发展甚为重要。
由于这种补充作用,从孔子到《学》、《庸》,在宇宙论、自然观、认识论等哲学思维方面,早期儒家可谓由无到有,并呈逐步丰富的趋势。
因而可以说,战国时期儒学由于对道家哲学思维的引进和吸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早期儒学的面貌,并为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巨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2。
2、晋时期晋玄学被世人称为新道家,它的“新”也正在接纳儒学,而且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接纳儒学。
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王弼、郭象等,他们对于儒道两家的经典如《周易》、《论语》、《老子》、《庄子》都很推崇。
他们讨论的中心理论问题是“有”与“无”的关系、“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前者是后者的哲学表现。
“有”即是现实世界,在当时主要指名教社会;“无”即超越的本体,它在人性上的体现便是自然真性。
玄学家一方面肯定“有”,肯定名教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有”须以“无”为本,即是说名教须建立在自然真性的基上。
王弼提出“将欲全有必反于无”3的命题,将儒家入世精神与道家超越意识有机结合起来。
郭象论述了“圣外王之道”,圣者“无心玄应,唯感是从”。
同时又是外王者:“戴黄屋,佩玉玺”,“历山川,同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