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印象主义——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创作
- 格式:pdf
- 大小:172.95 KB
- 文档页数:2
a2009年10月07日星期三下午02:40法国作曲家德彪西(Debussy 1862-1918)是印象派作曲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彪西早年曾以作品大合唱《浪子》获巴黎音乐学院的最高荣誉——“罗马大奖”并得以前往罗马深造。
他虽然研究过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曲家,但他的创作却受到当时的文学与绘画的创作理念的影响,即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也正是因此,德彪西的作品脱离了当时传统的音乐创作理念,他把自己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印象派画家们的主张对德彪西有启示作用。
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大胆革新,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光与色的表现效果,他们的画色彩明快,笔法简练。
这一切正是德彪西在音乐上所向往和追求的。
他决心闯出一条路子,用音乐去描绘事物的瞬间变化、大自然的一个景致,力求像印象派画家画的画一样,不追求实物清晰的轮廓,而着力在色彩、光线的明丽。
这时,另一个事件对德彪西道路也发生了很大影响,这就是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在这个博览会上,德彪西接触到东方音乐。
中国音乐、越南音乐以及印尼的爪哇音乐,引起了德彪西兴趣。
在博览会期间,他经常跑去听东方音乐的演奏。
尤其是印尼的爪哇音乐给德彪西太深刻了。
爪哇人跳着宗教性舞蹈,给舞者伴奏的是一个独特的乐队,乐队除了一种三弦的提琴外,大都是铜锣、铙钹、鼓这类打击乐器。
看着这些原始的、动作简单的舞蹈,听着这种旋律、节奏奇异的演奏,不少人忍不住笑了起来。
但是,这节奏丰富、和声微妙的爪哇音乐却引起了德彪西注意。
这些东方音乐对德彪西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彪西印象派音乐之作是1892年创作的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
这是根据象征派诗人玛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
德彪西以印象派艺术手法,用音乐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爱琴海边,太阳晒热的土地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一群森林女神在沐浴。
牧神吹着婉转动听的笛声,他悄然走近森林女神,她们惊叫着逃开。
在中午的阳光下,牧神吹奏着迷人的牧笛。
当代音乐2019年第8期MODERNMUSIC艺术歌曲«木马»中的印象派音乐技法梁艳艺[摘㊀要]«木马»选自法国作曲家克劳德 德彪西早期创作艺术歌曲集«被遗忘的小抒情曲»中的第五首ꎬ此套曲写于1887 1889年间ꎬ属于德彪西早期的艺术歌曲创作ꎬ歌词选自魏尔伦诗歌集«无言的心曲»之«布鲁塞尔:木马»ꎮ本曲是套曲当中风格极为诙谐㊁脍炙人口的一首ꎮ本文将通过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㊁曲式结构㊁和声技法以对这首作品所体现的印象派特征音乐语汇进行深刻了解ꎮ[关键词]木马ꎻ德彪西ꎻ印象派ꎻ艺术歌曲[中图分类号]J6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8-0112-03[收稿日期]2019-05-10[作者简介]梁艳艺(1999 ㊀)ꎬ女ꎬ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ꎮ(广州㊀510000)一㊁背景法国艺术歌曲的起源㊁发展和繁盛时期是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期ꎬ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ꎬ是印象派绘画㊁象征主义诗歌和戏剧艺术在法国得到极大发展的时期ꎬ同时也是德彪西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上逐渐走向成熟ꎬ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浮现发展的重要阶段ꎬ他善于运用印象派绘画技法般虚无缥缈㊁稍纵即逝的音乐描画技巧ꎬ因此被认为是 印象主义 音乐的先锋人物ꎮ 印象主义 起初被作为贬义词用于音乐ꎬ是一种由于和声线条不精确和曲式结构模糊而不受欢迎的写作手法ꎮ一般来说ꎬ传统和声的使用手法体现在于在西洋大小调上进行创作ꎬ而印象派的和声则打破了这种规则ꎬ以全音阶㊁五声音阶㊁中古调式为代表ꎬ全音阶的实质是在写作时通过设置临时变音使调式中的每个音居平等地位ꎬ从而削弱调中心感以体现更多可能性的和声色彩ꎮ在«木马»这首作品中ꎬ钢琴声部基本上维持着半音的连续进行ꎬ右手重音与左手低音层层呼应ꎬ甚至有同步的情况ꎬ弱化了传统和声的功能性ꎬ避免给出明确的终止式ꎮ在那个文学艺术繁盛的时代ꎬ原有的学术型或古典型的美学定义被打破ꎬ新的美学流派破茧而出ꎮ印象主义摒弃浪漫主义重视宏大题材ꎬ以绘画激起人们感情的观念ꎬ将视觉重心移到凡人琐事ꎬ从平凡的题材中透露出对生活和大自然的喜爱[1]ꎮ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刻画实物周围的色彩与光影在瞬间的迷离变换ꎬ在对事物进行创作时总是考虑很多客观因素ꎬ使得本位思想被模糊ꎮ因此对于印象主义的音乐作品而言ꎬ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重要ꎮ在本作品中ꎬ我们能见到许多充满 印象风格 特色的音乐写法ꎬ如在写作歌曲插部时和弦连续以三全音和弦关系进行㊁尾声处使用低音减五度进行做色彩性上的递进ꎬ造成不协和的音响效果ꎬ凸显旋转木马的风趣幽默ꎮ德彪西坚信ꎬ法国音乐的要义ꎬ首先就是能带来快乐[2]ꎮ«木马»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ꎬ歌曲中描绘的形形色色的人们:无论贫困㊁饥饿的人都在木马的旋转中获得了快乐ꎬ而听众也从中获得别致的享受ꎮ二㊁歌词来源德彪西一生中公开发表了艺术歌曲六十余首ꎬ常以文学元素为中心素材进行创作ꎬ«被遗忘的小抒情曲»是其继«华丽盛宴»后出版的第二部艺术歌曲集ꎬ根据法国诗人保尔 魏尔伦一八七四五年出版的第四本诗集«无言的心曲»而作ꎬ此集代表了魏尔伦诗歌创作的高峰ꎬ此时身陷囹圄的魏尔伦已彻底摆脱了巴那斯派的影响ꎬ以一个成熟的象征派诗人的创作面貌出现在公众之前ꎮ«木马»讲述的是一个挨饿的穷汉强颜欢笑地骑在游乐场的旋转木马上ꎬ试图忘却自己的贫困㊁饥饿㊁烦恼和孤独ꎮ«木马»在全曲一开头就采用了毫不犹豫的快速有力的颤音进入ꎬ营造出犹如拨浪鼓一般充满童趣的音色ꎬ让人暂且跳离前曲音乐呼吸间传递的压抑感并获得别致另类的211风格感受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数次转换调性并使用了增减不协和音程ꎬ使调性徘徊游离ꎬ就像风吹过时树荫下冰冷的光与影叠致在一起ꎬ不规则而色彩斑驳ꎮ就木马这首作品而言ꎬ旋律不是十分突出ꎬ情感相对套曲中的其他歌曲而言似乎也比较单一ꎬ但当中所涉及的和声技法和调式调性却极为丰富ꎬ和弦结构的多样变幻使歌曲似一幅色彩缤纷的印象派画作ꎮ三、歌曲曲式结构分析本曲可划分为引子A㊁B㊁A1㊁C㊁A2㊁D㊁A3(尾声)ꎮ采用回旋曲式进行创作ꎬ但其并非典型的回旋曲式ꎬ因为叠部的每次再现都变换了调性ꎬ但在A㊁A1㊁A2的主题句的和声功能都是保持一致的ꎮ引子从主调E大调的下属音进入并一直在低音声部以颤音的形式持续ꎬ描绘了木马正在蓄力㊁为旋转做准备的过程ꎬ右手节奏均等ꎬ皆是三连音+二八的组合ꎬ旋律和织体由高到底呈波浪状起伏流动ꎬ预示了旋转木马的永不停休ꎮA段(1-16)主题材料 转呀ꎬ转呀 旋律音 B-E 属-根四度跳跃的进行标志着木马开始旋转了ꎬ这是判断叠部出现的重要依据ꎮ整段的伴奏织体都在使用均等型的三十二分音符旋转式下行ꎬ快速短促的分解和弦使音乐充满童趣ꎬ描绘了木马正在快速旋转的热闹场面ꎻ在和声的运用上ꎬ第11㊁12小节前三拍均使用了连续的大三和弦的半音关系向上进行ꎬ前一小节分别运用A㊁bB㊁B上的大三和弦ꎬ后一小节分别运用F㊁#F㊁G上的大三和弦ꎬ和弦根音之间做半音级进并与旋律声部同步ꎬ这种连续的大三和弦平行进行使和弦没有立刻解决到稳定的音级上ꎬ因而调性色彩朦胧不清ꎬ如骑在旋转木马上般令人产生眩晕模糊之感ꎬ却又令人陶醉ꎬ调性飘移恰恰呼应了旋转木马的本质ꎬ直观表现出印象主义风格特征ꎮB段(17-26)转入了F大调ꎬ宣叙㊁朗诵式的音乐语调将镜头拉近至游乐场的多个角色ꎬ脸蛋红润的孩子㊁疲倦的母亲㊁黑衣的小伙子㊁红衣服的姑娘 本段衔接紧密㊁以持续不断下行㊁旋转的三十二分音符烘托出游乐场热闹的气氛ꎮ值得注意的是第17小节的和声进行是属功能到下属功能的进行ꎬ这在传统和声学中被称作 反功能 ꎬ原则上是不提倡使用的ꎮ作者却借此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怪异的音响效果ꎬ贴切地描绘出 孩子 与 母亲 小伙 与 少女 角色之间的矛盾对立ꎮ在将这种 D-S的进行重复了两小节之后ꎬ紧接着和声向下方级进进行到三级-二级-一级上ꎬ从整体上看此句的低音走向是Ⅴ-Ⅳ-Ⅲ-Ⅱ-Ⅰ的音阶式布局ꎬ旋律则恰恰相反是上行的ꎬ与低音形成反向ꎮ随即又转入了F大调的属调C大调ꎬ并与a小调不断交替ꎬ本段最后两小节的和声进行是从二级七和弦进行到bB上的大小七和弦ꎬ与第26小节低音 bB 和右手声部 C 构成的一个大九度音程共同构成一个复合性质的和弦ꎮ即此小节既延续了前小节的SⅡ和弦又是在为叠部A1作属准备ꎮ大小调式交替㊁复合和弦渗透的手法运用大大丰富了本段和声的色彩性ꎬ也生动表现了在游乐场的性格迥异的不同角色ꎮA1段(27-38)没有依从典型的回旋曲式叠部调性回归统一的传统ꎬ而是将主题材料 转呀ꎬ转呀 作下方一度转调模进至bE大调ꎬ场景随木马主题的再现切换到正在旋转的木马上ꎬ描绘了正当人们陶醉在嬉戏的时光中时ꎬ阴暗处的小偷已经看准目标蠢蠢欲动的画面ꎬ第35-38小节处转入了B大调ꎬ伴奏的右手声部使用了前八后十六㊁四个十六分音符㊁两个八分音符的前紧后松的节奏型ꎬ使氛围高涨而紧张ꎬ左手声部则是持续的二分音符颤音ꎬ表现木马仍在继续旋转ꎮ低声部属九和弦的七音 E 与根音 #F 叠致成大二度并在左手一直持续着ꎬ大二度不协和的音响加剧了紧张的色彩ꎬ产生戏剧冲突感ꎬ表现了对在木马上纵情玩乐的人们的担忧焦虑之情ꎮC段描绘了饥肠辘辘㊁疲累的人们仍身处游乐场当中没有离去ꎬ他们因为木马的旋转感到头晕目眩ꎬ但另一面却又为这种幼稚的把戏兴奋不已ꎬ身体虽不舒适但精神上又很愉快ꎮ本段主调性是B大调ꎬ第一小节的T6也可以看作是同主音小调b小调的下属六和弦ꎬ具有同主音大小调色彩的渗透ꎬ旋律与低音都是连续的半音化进行ꎬ同时做有两个声部的主音持续ꎬ又在两个主持续音下方声部形成了小三度音程关系ꎬ并以小三度关系作连续半音进行ꎬ连续的半音化写作导致了连续的不解决ꎬ这种半音化色彩性进行丰富了和声色彩的交织变幻ꎬ运用了印象主义色彩性的作曲技法ꎮ有趣的是第43㊁44小节ꎬ旋律以同音加不协311梁艳艺:艺术歌曲«木马»中的印象派音乐技法和的四度大跳的方式进行ꎬ B - F 对应的和声功能分别为B上的大三和弦及F上的大三和弦ꎬ两个大三和弦之间以三全音关系进行ꎬ折射出不协和的色彩ꎬ又加以重音与歌词巧妙结合ꎬ形象地讲述了腹中空空的人们的快乐与低落交织在一起ꎻ第45小节使用了降六级和弦ꎬ折射了同主音小调色彩ꎬ本段结尾无明显的终止式收束ꎬ旋律音停在G大调属音上ꎬ低音则还是B大调的属音持续ꎬ这里可以看作是复合调性ꎬ表现了人们陶醉游乐的同时却感到迷惑不解的矛盾心情ꎮA2段调性为G大调ꎬ织体回到了旋转式的三十二分音符分解和弦ꎬ主题再现ꎬ表示木马仍然机械地旋转着ꎬ本段的音区最高到 G ꎬ是全曲高潮部分ꎬ结束部分的和弦性质是bB上的大小七和弦ꎬ与D段衔接ꎮD段描绘了天色渐渐变暗ꎬ晚餐的钟声响起ꎬ人群渐渐散去ꎬ而木马还得继续旋转ꎮ本段旋律舒缓连贯ꎬ和声色彩逐渐丰富ꎬ从bB上的大小七和弦进入ꎬ低声部是大小七和弦的七音持续ꎬ穿插G上的小小七和弦ꎬ67㊁68小节的和声是bB上的增三和弦ꎬ69-74小节是D上的增大七和弦和#D上的小三和弦的交替ꎬ上述和弦的使用令调性处于游离状态ꎬ和弦之间相互独立且不属于任何一个调式的调内音ꎬ没有功能性的进行和解决ꎬ使调性披上一层朦胧缥缈的色调ꎬ为原本轻松谐谑的音乐氛围增添了一丝黯淡忧伤的色彩ꎬ将印象主义色彩性进行发挥到极致ꎮA3段是全曲尾声ꎬ描绘了夜幕降临ꎬ群星璀璨ꎬ教堂敲响了丧钟ꎬ但在游乐场里旋转的木马却感受不到悲伤ꎬ它不停歇地旋转着ꎬ带给人们忘却一切烦恼的快乐时光ꎮ 转吧ꎬ转吧 主题原样再现ꎬ调性回归至E大调ꎬ但速度变慢ꎬ旋律音符时值扩大一倍ꎬ伴奏织体变为左手震音㊁右手波音的形式ꎬ力度极弱ꎬ烘托出夜晚的静谧安宁ꎻ主题句的和声也发生了变化ꎬ原本 E 音和 B 音下方对应的和声应是T-Dꎬ而此处使用的则是S6-DTⅢꎬ同时低音 #C - #G 为#C大调主-属功能性进行ꎬ可看作复合调性的写法ꎬ为主题添了一丝夜空的朦胧神秘ꎬ丰富了调性的色彩性ꎮ84小节还原调式导音作小导和弦ꎬ渗入同主音小调色彩ꎬ下一小节又用升五音的大调导七和弦ꎬ通过大小调的色彩交替来铺垫美丽的星空下教堂钟声的清冷透彻ꎮ91小节处歌曲回原速ꎬ歌词写到 转呀ꎬ和着快乐的鼓声飞奔 ꎬ此处的织体再次使用了颤音ꎬ表现木马将在游乐场日复一日地旋转ꎮ91㊁92小节可看作同主音小调降三音的导五六和弦ꎬ调性色彩再度变化ꎬ值得注意的还有93-96小节伴奏的内声部进行 C - #F ㊁ E - #A 运用了减五度进行ꎬ是德彪西特色的印象主义色彩音乐的创作技法ꎬ尾奏织体以长音为铺垫模仿钟声敲响ꎬ右手间歇性出现前奏三连音素材ꎬ使音乐结束得更自然ꎬ令人沉醉在夜色中充满遐想ꎮ总㊀结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频繁借助半音化色彩性进行㊁同音调色彩交替㊁复合调性等创作技法来达到其描绘虚无缥缈的印象主义色彩音乐的效果ꎮ光与色彩是他注意的核心ꎬ冷色调与暖色调交汇ꎬ与印象派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ꎮ实际上叠部的印象派因素相对较弱ꎬ主题句的和声功能和和弦结构变化较少ꎬ而插部的展开性更强ꎬ抒情处充满幻想ꎬ似以音符描绘一幅画ꎬ色彩初逐渐加深ꎬ间隙里还使用了过渡的颜色ꎬ色彩斑斓贯穿全篇ꎮ以B段举例ꎬ模糊调性ꎬ徘徊在F(六级关系离调)C-a(关系大小调五级)迷幻绚烂的音响效果ꎮ叠部的谐谑与D段的抒情对比ꎬ边缘化调式ꎬ回旋曲ꎬ带有奏鸣性回旋曲式(戏剧性的冲突)ꎮ既满足了回旋曲的题材ꎬ又在其中增加了戏剧性㊁斗争性与画面感ꎮ通篇用很多印象派的技法包住了主干音ꎬ使主干音既能体现出来又囊括了印象主义音乐色彩斑斓的和声效果ꎮ注释:[1]沈㊀旋ꎬ谷文娴ꎬ陶㊀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18:321.[2][法]克劳德 德彪西.德彪西论音乐:反 音乐行家 的人[M].郝端端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ꎬ2018:254.(责任编辑:崔晓光)411当代音乐 2019年第8期。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印象主义朦胧诗——德彪西艺术歌曲浅析姓名李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王翼亭20090401摘要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术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钢琴家。
他是音乐史最富有创新意识的作曲家之一他打破了固有音乐传统创造性地采用自己的音乐语汇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风格…一印象主义音乐为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艺术歌曲是其重要创作的方面之一贯穿着其一生的创作轨迹。
他一生共创作了近六十首公开刊出的艺术歌曲其中每一首都堪称法国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从德彪西的生平入手对其性格特点、音乐风格形成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加强对其独具个性的印象主义音乐的全面认识。
在总体上对德彪西印象主义艺术歌曲的歌词、旋律、伴奏、演唱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介绍重点选取了德彪西早、中、晚三个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八首艺术歌曲从创作背景、音乐本体、演唱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旨在加深人们对其印象主义艺术歌曲的认识希望对声乐教学及声乐演唱起到一定的文献及参考价值。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艺术歌曲歌曲分析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在口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论文《印象主义朦胧诗…德彪西艺术歌曲浅析》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答名礓咄日期归‖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在口划“√《印象主义朦胧诗……德彪西艺术歌曲浅析》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
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形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一1918)是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
《水中倒影》创作于1905年,是德彪西根据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写成。
当作者追忆那荒无人烟的原野时,使他坐立不安,即刻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
艾米尔·韦尔英斯普评述说:“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通过音乐对水进行直观描绘,以达到对水的感觉的体验。
该曲在印象派的音乐中是一首杰出的作品,德彪西相信这首乐曲将列在舒曼之左或列于肖邦之右占有一席座位。
一、结构布局《水中倒影》整体上采用三段体的曲式原则,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二大部分:B(变奏性发展,36—71小节);第三大部分:A,(紧缩再现—结束,72—95小节)。
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一小部分——a,1—24小节,①1—8小节,“波与声”。
“三音动机”隐伏于1—2、5—6小节波浪似的“和弦流”的音响”②9—15小节,“闪烁的波光”。
9—10、14小节,上、下行平行运动的“音集”(9—10小节的“音集”,是一个五声音阶音调(在上方)与半音阶(在下方)的混合体),犹如“水的涌动”③16—24小节,“倒影——飘落物——荡开的涟漪”。
16—19小节,“倒影——飘落物及其激起的涟漪”。
由五声音阶五、八度构成的大空间反向平行进行(16、17小节),象征着“地上景物及其水中倒影”(17、19小节),象征着从空间降于水面的“飘落物”;三度结构的分解延宕和弦(18、19小节),象征着“飘落物激起的涟漪”;20—23小节的上行模进音型,象征着“荡开的涟漪”23小节末拍以后,将“分解和弦音型”改为“纯四度四音列音型”,象轻拂水面的阵风。
2012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0,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98期)Total No .298收稿日期:2012—08—06作者简介:李佳(198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育系声乐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音乐中的印象主义———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创作李佳(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育系,辽宁沈阳110818)摘要:德彪西在艺术追求上与传统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倾注心力于音色、音响(除了乐器音色以外的)的表现作用,而和声作为他作品中的主要源泉,也是他音乐表现――感觉、气氛、情绪、梦幻、印象、联想、自然等――的主要手段。
在他的歌曲中,旋律特征则更为突出,体现为一种宣叙和朗诵式的语调、色彩性的描绘、象征多于感情的深刻抒发。
关键词:声乐演唱;法国艺术歌曲;音乐风格;歌唱技巧;朗诵节奏;法国诗人中图分类号:J6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104—02“印象主义”一词来源于绘画艺术,是指一些画家对自然界的光线极为感兴趣,喜欢捕捉光线作用于景物时给人的那种瞬间的、刹那间的感觉,不像以往绘画中那样仔细地描绘,从远处看景物的轮廓才能够通过色彩对比而显现出来。
后来一些音乐界评论家借用该词来形容德彪西的音乐,起先是用来讽刺他的音乐中“模糊”的特征,但逐渐“印象主义”却成了德彪西音乐的代名词。
德彪西的创作是以声乐作品贯穿始末,从1879年创作的两首(丢失)到1915年以自己的讲话为歌词创作的《失去家园的孩子的圣诞节》,所有创作时期都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作品,而且大都是根据著名的诗歌作家(尤其是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和个人创作作为歌词(全部为法语)来谱曲的,加上他个人具有特色的钢琴伴奏,使他逐渐成为一位杰出的、创造了不同于德奥艺术歌曲传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mélodie 作曲家。
65学术探赜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态所存在的社会性而言,我们似乎都能够透过其作品本身看到蕴藏在作品背后深刻而富于生命力的社会价值。
不言而喻的是,这种深刻的社会性,往往会带给我们艺术创作上的无限思考。
纵然从创作的手法与模式上形成了契约式的固定法则,但其音乐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自由性无处不在。
这,正是德彪西艺术歌曲所要表达的最真实的想法。
决不刻意,而是在其内在的风格体系中弥漫出来的一种印象,进而独树一帜。
1.印象主义色彩下的德彪西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来自19世纪80年代的巴黎美术评论界,源自于画家莫奈的著名作品《日出印象》,人们将这幅画所表达出的新的绘画风格总结为“印象派”,而印象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朦胧美”。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法国最重要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钢琴演奏家之一。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以诗歌、绘画、自然、景物为题材。
在其30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对西方音乐发展的主要贡献是在传统学院派的基础上,以其独到的戴媛媛内容提要印象主义弥漫下的艺术歌曲,将自然、景象与爱情等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契约”式艺术歌曲创作结构下,充分展示了“自由”的艺术风格,就钢琴声部写作而言,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德彪西音乐作品都极其精致并且体现了他的印象主义色彩性特征。
本文以德彪西艺术歌曲《月光》为例,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风格进行研究,无疑对德彪西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印象主义 德彪西 契约与自由 钢琴伴奏 音乐创作思维印象主义勾勒下的“契约与自由”—— 德彪西艺术歌曲《月光》演唱与钢琴伴奏风格研究作者简介戴媛媛(1979— )女,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音乐思维、和声、曲式、配器手法等音乐理论而革新的学院派,形成了一种近似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另一种音乐风格——“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借助于标题和丰富的和声色调变化引起联想。
这一音乐风格对整个欧美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辟了作曲家对现代音乐进行大胆创新的探索之路。
德彪西梦幻曲作品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被誉为“印象派音乐之父”。
他的音乐风格独特,融合了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点,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创作的梦幻曲(Préludes)是其代表作之一,被誉为钢琴史上的经典之一。
德彪西梦幻曲分为两册,每册包含12首小品,共24首曲目。
每首曲目都以独特而富有想象力的名称命名,如《月光》、《瀑布》、《雨神》等,展现了作曲家对自然景观和情感的诗意表现力。
梦幻曲的风格多变,旋律优美,和声丰富,色彩丰富。
德彪西巧妙地运用了和声的模糊性和颠覆传统的结构形式,使得整个曲集呈现出一种模糊、梦幻般的感觉,给人以独特而深远的情感体验。
梦幻曲的演奏要求极高,需要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技巧和表现力。
德彪西对于音乐的要求非常苛刻,他希望演奏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诠释他的音乐意图,将每一处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梦幻曲成为了钢琴演奏家们展示自己技巧和艺术修养的重要作品之一。
梦幻曲的音乐语言独特,充满了神秘和诗意,让人联想起一幅幅美丽而富有想象力的画面。
德彪西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创作天赋,为后世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德彪西梦幻曲是一组充满想象力和神秘感的音乐作品,展现了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创作才华。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演奏的重要作品之一,对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示例: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和声语言和创新的作曲技巧,开创了20世纪音乐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梦幻曲》(Préludes),这是一部包含24首短小的钢琴曲集,被视为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被划分为两册,每册包含12首曲子,总共涵盖了德彪西音乐创作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他多样化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艺术研究从调性到泛调性——德彪西《月光》中印象主义和声特征解析肖慧君(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上海200000)摘要:德彪西的《月光》是他从调性到泛调性过渡时期的作品,基于调式材料使用泛调性,使得音乐作品给人听觉上朦胧与神秘的感觉,由此开启了德彪西的泛调性的开端,但是同时又带有调性音乐的烙印。
德彪西在遵循古典调性——大小调功能体系的基础上,使用了五声风格化处理、七声风格化处理,运用了将七声自然调式、中国五声调式进行多元调式融合的作曲技法。
本文从曲式结构、从调性到泛调性时期的和弦材料、从调性到泛调性时期的和声语汇、多元调式融合与泛音列调性的综合分析,探究处于调性到泛调性过渡时期的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和声特征。
关键词:德彪西;《月光》;多元调式融合;泛调性;印象主义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130-021 曲式结构印象主义音乐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注重表达对客观事物瞬间的印象,音乐大多具有神秘和飘忽朦胧的意境[1]。
而《月光》是以月夜为题材而创作的,为了便于分析并理解这首作品,首先需要了解该曲的曲式结构,该曲采用的是带尾声的复三部曲式。
下面是其曲式结构图示(表1):表1A B A尾声a +bc +d + c’ a + a’(1~14)(15~26)(27~36)(37~42)(43~50)(51~58)(59~66)(67~72)bD E bD德彪西以复三部曲式规范了全曲,呈示部(1~26小节)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个乐段调性为bD大调,1~8小节主题小三度环绕下行表现音乐的柔和,8~9小节为bD大调的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完全进行,奠定了bD大调的和声基础,并起到了巩固调性的作用,并进入变化重复的9~14小节。
第二个乐段从bD大调的二级七和弦开始,结束在bD大调的属七和弦,但是没有解决到主和弦上,而是在第二部分解决到bD大调的主和弦上。
齐鲁艺苑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总第185期QILU REALM OF ARTS (Journal of Shandong College of Arts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2.02.004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创作思维———以《雪上足迹》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徐文佳,何清涛(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集》是其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高度凝结。
他的《雪上足迹》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模糊化的曲式结构、新颖独特的旋法、多元化的调式材料、色彩化的和声等印象主义创作思维,给音乐创作领域注入了新鲜活力,预示了20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思维;《雪上足迹》;《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图分类号:J6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22)02-0026-06收稿日期:2020-11-23作者简介:徐文佳,女,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何清涛,男,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
受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后期诞生了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印象主义音乐。
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Debussy)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印象主义作曲家,其音乐创作注重通过音响、音色来营造一种神秘、朦胧的色彩氛围。
德彪西一生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其中《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集》产生于其创作中期,分为上、下两集,为标题音乐,是他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高度凝结。
在乐曲的构思与创作上明显异于传统前奏曲。
德彪西在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通过模糊的结构、新颖独特的旋法、复杂的织体、色彩性的和声等因素,在多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本文将以《前奏曲集》第一集的两首作品———《雪上足迹》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音乐结构为切入点,分析其独特的印象主义创作思维。
浅析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时期与音乐风格【摘要】德彪西是一位法国著名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时期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在早期,德彪西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和印象派风格,如《月光》和《海》等,展现出他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后期的作品则更加抽象和现代,如《映像》系列和《小步舞曲》,展现出他独特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的音乐影响深远,不仅对现代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后世作曲家产生了启发。
德彪西的音乐独具特色,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后世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位不可替代的音乐大师。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时期、音乐风格、独特性、影响、生平简介、早期作品、后期作品、音乐影响、总结1. 引言1.1 德彪西的生平简介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被公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于1862年出生在法国圣日耶尔,从小就展现出音乐天赋。
他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师从于著名的作曲家卡尔·玛利亚·冯·韦伯。
在学习期间,德彪西广泛接触了当时的音乐风格,包括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创新。
他的作品经常表现出对旋律和和声的精致处理,以及对色彩和音色的探索。
德彪西注重音乐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追求超越传统的音乐形式,创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音乐作品。
德彪西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探索和挑战传统音乐的界限,使得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他的音乐影响深远,不仅激发了许多后继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也对整个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逝世后,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仍然被世人传颂,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1.2 德彪西的音乐影响德彪西的音乐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现代音乐的巨大影响和启发作用。
德彪西在其音乐创作中深受印象派的影响,他将印象主义情感与独特的和声、旋律结构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
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最富有个性的作曲家当属印象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在其创作的各个时期均贯穿着艺术歌曲作品,并且这些散发着迷人光彩的歌曲作品均深刻的吐露出作曲家本人典型的、鲜明的艺术气质与音乐特征。
德彪西一生共创作艺术歌曲六十余首,在这些艺术歌曲中作曲家尤其对象征主义的法国诗歌青睐有加,并且开创了以散文诗谱曲的全新风格。
一、德彪西艺术歌曲特征首先,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几乎全采用法语诗歌谱曲,其中音乐与诗词结合的自然流畅。
由于法语重音发音不明显,因而德彪西利用这种独特的语音语调,将其赋予独特的音乐感,再辅以诗歌的韵律,营造出神秘的幻想、瑰丽的画面、诗意的情趣。
再者,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风格也非常突出的表现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作曲家非常注重艺术歌曲的钢琴声部的织体勾勒,即钢琴声部具有与人声同样重要的地位,织体层时而浓密时而淡薄,有效的渲染人声,钢琴声部的和声运用变化多彩,新颖的和声使整首艺术歌曲气氛浓郁细腻。
这种色彩性和声的使用,调式的丰富变化,使德彪西迅速成为法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也成为20 世纪艺术歌曲的革新者。
二、声乐套曲《被遗忘的抒情歌曲》的音乐分析音乐学界给予德彪西的定位是一位印象主义作曲家,其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许多特征更加鲜明的体现在他的声乐作品中,因而也被定义为是艺术歌曲创作中最富有个性的作曲家。
在德彪西开创的这种将诗歌与散文融合的创作风格中,朦胧的、幻想的、缥缈的意境在作曲家1888 年创作的声乐套曲《被遗忘的抒情歌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写。
这套声乐套曲是德彪西选用法国著名诗人魏尔伦的诗歌进行创作的,共由六首作品构成,前后历时9 年时间完成。
笔者认为,这部作品呈现出作曲家这一阶段最鲜明、最成熟的作曲技法与个人风格。
在这套声乐作品中,能够看到作曲家对教会调式、五声调式、法国吟唱调的使用。
同时,作品中处处散发着其最为代表性的平行和声、全音阶,以及非常钢琴化的织体写作方式。
这些凝练在《被遗忘的抒情歌曲》中的音乐语言推动德彪西音乐走向更加成熟的风格。
法国印象派⼤师德彪西(Debussy)交响乐代表作《⼤海》(Ler Mer)赏析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这位放荡不羁的⾳乐家,在⼗九世纪末、⼆⼗世纪初欧洲⾳乐界是颇具影响的作曲家、⾰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乐的⿐祖,对欧美各国的⾳乐产⽣了深远巨⼤的影响。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他的创作最⾼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第⼀次世界⼤战期间,他写过⼀些对遭受苦难的⼈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
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这次的龙朔⾳乐为⼤家详细介绍德彪西的交响⾳画代表作《LA MER》(⼤海)。
德彪西的3⾸交响素描《⼤海》作于1903 —1905年,在此期间,德彪西先在其妻丽莉家开始动笔,1904年他抛弃了丽莉,与艾玛私奔泽西岛,在艾玛⾝边完成了配器。
德彪西认为,此曲创作源于记忆;“⼤海为什么在冲刷着布尔果尼的斜坡?我拥有数不清的记忆。
这些在我的感觉⾥⽐实景更有⽤。
因为现实的魅⼒对于思考,⼀般来说还是⼀项过于沉重的负担。
”“谁会知道⾳乐创造的秘密?那海的声⾳,海空划出的曲线,绿荫深处的拂⾯清风,⼩鸟啼啭的歌声,这些⽆不在我⼼中形成富丽多变的印象。
突然,这些意象会毫⽆理由地、以记忆的⼀点向外围扩展;于是⾳乐出现了,其本⾝就⾃然含有和声。
”交响⾳画《⼤海》,作于1905年三⽉,初演于1905年⼗⽉。
本曲为德彪西最⼤的⼀部交响⾳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部完整的作品。
它表现了"⼤海"的景⾊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海"中各种画⾯的⾊彩。
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
新颖的和声、短⼩的旋律、丰富的⾳⾊、⾃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法,都⽣动地刻画出了⼀幅幅⼤海的⽣动画⾯。
德彪西旳创作特点及特性论文关健词: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创作特性演奏论文摘要:德彪西旳印象主义音乐被视作架通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音乐发展旳重要桥梁之一理解他旳钢琴音乐创作特点,时于演奏者更好旳论释、演奏他旳作品有极其深旳意义。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旳一种新旳音乐风格、当时,一名叫莫奈旳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流派一反从老式宗教和神话中吸取创作题材,而主张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捕获体现对象,注重给人留下旳瞬问印象,而不太注重对象旳主题思想和内容,这一作法与当时象证派诗人马拉美强调诗歌创作应当用扑朔迷离旳语言来象征隐藏在现实生活背后旳抱负世界有着相似之处。
在这样旳文化氛围影响下,巴黎阁楼里新一代作曲家也在进行着,将来音乐旳大胆尝试。
1887年1由于德彪西旳参赛作品《春天》追求鲜明旳音乐色彩和丰富旳感觉容量.使评委忠告他要警惕模糊旳印象主义一这个评委初次把德彪西旳作品与印象主义联系在一起。
随着这种艺长潮流旳发展气们逐渐结识到它独特旳艺术魅力和价值,用印象主义音乐概括以德彪西为代表旳音乐风格不再具有贬义.德西在绘画印象主义和文学象征主义旳直接影响下,找到了一条挣脱德奥浪漫主义音乐旳影响,并具有更新技法和风格旳创作道路.一方面在选择题材内容方面,德彪西放弃了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家热衷体现旳具有重大变革意义旳社会题材。
在他旳钢琴音乐中.既没有古典主义音乐旳哲理性思考和贝多芬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已没有浪漫主义音乐旳个人激情体现和冥思苦想;强调朦胧旳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旳色彩氛围。
克制浪漫主义旳感情宣泄,追求静穆、暗示旳体现方式,避免艺术形象和内容旳清晰,借助标题和丰富旳色彩变化引起人们多种联想。
他说一音乐是为无法体现旳东西而设旳。
我但愿他仿佛从朦胧中来又从朦胧中去“。
这已成为他音乐体现旳重要特性。
我们在德彪西旳诸多标题钢琴作品中,就能感觉到他旳追求和艺术情感。
《如笔月光》中花园》《水中倒影》《沉没旳教堂》、《透过树间旳钟声》等不同限度旳体现出作曲家通过听觉.视觉.幻觉甚至嗅觉所捕获到旳对自然现象旳感受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