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解比例 (2)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3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2 解比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正确地解比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地解比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概念。
- 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比例关系。
2. 探究新知-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解比例的方法。
- 引导学生总结解比例的步骤和关键点。
- 通过例题,让学生展示解比例的过程,并给予指导。
3. 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解比例的练习。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结与作业- 让学生总结解比例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 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解比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以上是一份关于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2 解比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因为这个环节是学生掌握解比例方法的关键步骤,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探究新知”环节中,教师应采取以下步骤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1. 小组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 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些比例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尝试找出解比例的方法。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解比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运用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解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3. 比例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解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比例的意义: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比例的特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2)解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3. 巩固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结合实际生活,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解比例的方法和技巧。
6.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等。
2. 练习评价:检查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评价: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教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运用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 比 例一、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可以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 ∶b=c ∶d ,那么ad=bc 。
3.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也可以解比例。
三、解比例1.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解比例的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的方法: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为外项之积与内项之积相等的等式...............,.再通过解方程求出........未知项的值。
......四、正比例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y 和x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k ..。
3.正比例的图象......:如果把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中相对应的数都看作是一个数对,在方格纸上把写这些数对相对应的点连起来,形成一条射线..;反之,该射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的就是正比例关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一组具体值。
五、反比例提示: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既可以写成带比号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读法相同。
例如:2.4×40=1.6×60提示:如果4个不同的数能组成比例,那么这4个数一共能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
提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不是解比例唯一的方法,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或其他方法解比例。
总结: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先找变量(两种相关联的量),再看定量(两种量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最后作出判断。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说课稿【第1篇】教学内容:“解比例”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程,位于第十二册课本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第35—37页的内容,是一节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新授课。
在新课程改革中规定授课时间为45分钟(一个课时)。
一、教材分析和说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说课稿【第2篇】说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抓住解题关键进行熟练准确的判断,从而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与算术方法解答相比较,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说教学过程:师:谁能够说说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下题中各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指导学习题例。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7。
在弄清题意后,把例5未完成的部分写完整然后比较这两种解答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抓住商一定来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比例式解答的。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直接设所求问题为X。
第二种解法是间接设,即解出X后,还要用X减3才是所求问题。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解答外,还能用其它方法吗?请用算术方法解答例7。
学习例6师:请同学们在教材上完成例6后,再用算术方法解答。
说说用比例解例6的关键。
对比小结比较例5例6有什么不同?分别是根据什么关系来解答的?(强调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关键是判断题中的数量成什么比例,再根据题中比例关系找准等量关系,把其中未知数量用X代替,列出方程解答)算术解法和比例解法的比较和联系。
观察算式(例5)练习巩固笔答题:教材117页1~3题。
全课总结(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说课稿【第3篇】教学内容:解比例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解比例。
2、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说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教具:实物投影说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答,说出下列方程的解答过程:2X=8x91/2=1/5x1/4。
第4单元比例第1课时比例尺(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学过程】一、创境激疑, 情境导入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
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1、出示例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最简的比。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20km=12000000cm24 :12000000=1 :5000000三、拓展应用教材56页1、2题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五、作业布置教材56页3、4题【板书设计】比例尺的意义例1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20km=12000000cm24 :12000000=1 :5000000【教学反思】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解比例 (2)
一、填空。
1. (
),叫做解比例。
2. 17÷20==( )=( ):( )
3.5
)。
4.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7.59,一个内项是3.3,另一个内项是( )。
5.如果
12a =4
3
,那么a =( )。
二、选择题。
1.因为3m =4n ,所以( )。
A.m:n =3:4
B.3:4=m:n
C.n:3=m:4
D.3:m =4:n 2.能与41:5
1组成的比例的比是( )。
A.5:4
B.4:5
C.21:31
D. 31:2
1 3.X 的54等于y 的2
1,则X:y =( )。
A.21:54
B.54:21
C.54
D.5
8
三、解比例。
1. 2.4:1.6=12:x 2. x:10=12:15 3. 25.025.1=6
.1x
4.
450x =0.8:21 5.x:4.5=5
4
:3.2 6. 49:(10-x)=14:2 四、有大小两个圆,大圆直径是6cm ,大圆周长与小圆周长之比是2:1,
求小圆直径。
五、一辆汽车3小时行15km ,几小时行400km ?(用比例解) 六、王阿姨买了6kg 荔枝和4kg 樱桃,买两种水果所花的钱数同样多。
1.荔枝和樱桃的单价之比是多少?
2. 荔枝的单价是24元,樱桃的单价是多少元?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叫做解比例。
2. 17÷20=( 17
20 )=( 0.85 )=( 34 ):( 40 )
3.甲数是乙数的5
4
,甲、乙两数的比是( 4:5 )。
4.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7.59,一个内项是3.3,另一个内项是( 2.3 )。
5.如果
12a =4
3
,那么a =( 9 )。
二、选择题。
1.因为3m =4n ,所以( C )。
A.m:n =3:4
B.3:4=m:n
C.n:3=m:4
D.3:m =4:n 2.能与41:5
1组成的比例的比是( A )。
A.5:4
B.4:5
C.21:31
D. 31:2
1 3.X 的54等于y 的2
1,则X:y =( A )。
A.21:54
B.54:21
C.54
D.5
8
三、解比例。
1. 2.4:1.6=12:x 2. x:10=12:15 3. 25.025.1=6
.1x
X=8 X=8 X=8
4.
450x =0.8:21 5.x:4.5=5
4
:3.2 6. 49:(10-x)=14:2 X=43.6 X=1.125 X=3
四、有大小两个圆,大圆直径是6cm ,大圆周长与小圆周长之比是2:1,求小圆直径。
解:设小圆的直径是X 厘米。
6:X=2:1 X=3
五、一辆汽车3小时行15km ,几小时行400km ?(用比例解) 解:设X 小时行400km 。
3:X=15:400 X=80 六、王阿姨买了6kg 荔枝和4kg 樱桃,买两种水果所花的钱数同样多。
1.荔枝和樱桃的单价之比是多少?
4:6=2:3
2.荔枝的单价是24元,樱桃的单价是多少元?
解:设樱桃的单价是X 元。
24:X=2:3 X=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