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义急诊临床思维
- 格式:pdf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55
急诊临床思维的建立和培养
急诊临床思维的建立和培养是指医生建立并培养在急诊临床实践中快速、有效、正确分析病情、确诊疾病、选择治疗方案以及有效地宣教患者和家属的能力。
一、实践急诊临床技能。
1、培养正确的急诊认知:需要培养医生能够对急诊病人急救护理时能够迅速识别病人病情,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充分的临床经验,做出正确的诊断,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避免出现误诊的情况。
2、培养完整的急诊流程:医生应该深入基础理论,熟悉病理、实验室、影像学及其它临床辅助检查,了解急诊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诊断和处置的基本安排。
3、培养临床决策能力:及时诊断病理,有效处置,准确掌握病人病情,能够按照国家药品用药指征,熟悉当地医药政策,根据病理和治疗要求,正确选用药物,合理进行治疗。
二、结合急诊临床实践的研究。
1、不同急诊实践的研究:急诊中使用的药物、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以及急诊临床实践中疾病多样性、诊断标准和治疗结果等问题,均需要临床研究,建立有效的急诊体系和标准。
2、急诊临床实践教学研究:对急诊临床实践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和效果进行调研,并对急诊临床实践教。
急诊临床思维主要内容急诊临床思维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快速制定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能力和方法。
它是医生在急诊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患者的救治效果。
一、系统观察与信息收集在急诊工作中,医务人员需要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的观察和收集,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线索。
这些线索可以来自于患者的言语表达、外貌特征、生理指标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呼吸、血压、心率、体温、意识状态等常规检查项目。
二、快速初步判断与分类在获取足够的信息后,医务人员需要快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与分类,以便尽快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病情轻重缓急程度分类,如ABC分类法(按照患者的气道、呼吸和循环情况分类);按照病因分类,如外伤、感染、中毒等;按照病程分类,如急性、亚急性、慢性等。
三、全面分析与综合判断在初步判断和分类的基础上,医务人员需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以确定最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个过程需要医务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排除可能的误诊和漏诊,尽可能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迅速采取措施与处理在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后,医务人员需要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处理,以尽快稳定患者的病情。
这包括但不限于给予药物治疗、行手术操作、进行急救抢救等。
在执行这些措施和处理时,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持续观察与调整在采取措施和处理后,医务人员需要持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及时调整。
这个过程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临床判断能力,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同时,医务人员还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六、记录与总结在急诊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需要及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诊断和治疗过程等重要信息。
专业科普:急性心肌梗死氧气疗法应用要点作者:孟庆义来源:《养生大世界》2019年第12期上月,台湾演员高以翔因心源性猝死,引起广泛关注,同样的,急性心肌梗死也应引起我们重视,本刊特邀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师孟庆义为大家科普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常并发低氧血症,吸氧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措施之一。
各类缺氧的治疗,除了消除引起缺氧的原因以外,均可给病人吸氧。
但氧疗的效果因缺氧的类型而异。
氧疗对低张性缺氧的效果最好。
由于病人PaO2(动脉血氧分压)及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正常。
吸氧可提高肺泡气氧分压,使PaO2及SaO2增高,血氧含量增多,因而对组织的供氧增加。
但由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引起的低张性缺氧,因分流的血液未经肺泡直接掺入动脉血,故吸氧对改善其缺氧的作用不大。
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缺氧者PaO2及SaO2正常,因为可结合氧的血红蛋白已达95%左右的饱和度,故吸氧虽然可明显提高PaO2,而SaO2的增加却很有限,但吸氧可增加血浆内溶解的氧。
通常在海平面吸入空气时,100ml血液中溶解的氧仅为0.31ml;吸入纯氧时,可达1.7ml;吸入3个大气压的纯氧时,溶解的氧可增至6ml。
而通常组织从100ml血液中摄氧量约为5ml。
可见,吸入高浓度氧或高压氧使血浆中溶解氧量增加能改善组织的供氧。
组织性缺氧时,供氧一般无障碍,而是组织利用氧的能力降低;通过氧疗提高血浆与组织之间的氧分压梯度,以促进氧的弥散,也可能有一定治疗作用。
一氧化碳中毒者吸入纯氧,使血液的氧分压升高,氧与CO竞争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加速HbCO的解离,促进CO的排出,故氧疗效果较好。
心肺复苏时,立即行人工呼吸,急救者吹入病人肺部的是含16%~17%氧濃度的空气,理想时肺泡内氧分压可达80mmHg。
论急诊医生如何思考孟庆义文章编号:2096-5893(2019)05-0332-06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名言:“人只是自然界的一根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他强调,思考是人的重要特征。
思考和思维意思相近,英文均为“thinking”,但是在中文里,一般层面的多用思考,上升到哲学层面的多用思维。
临床思维是医生诊疗过程中思考的总结与升华,临床思维方法是指作为临床医学主体的工作人员,在某一时期内认识医学对象,研究和处理医学问题时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模式。
医生的临床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思维的过程,由于主观因素对认识的限制,同样的业务水平不同的思维方法,所得出的诊断结果也会有所差异,要得出正确的诊断就要求医生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正确的思维方法,有时比努力更重要。
有研究表明,80%的医疗失误源于思维和认识错误[1],20%则是技术错误(混乱的检查结果和书写错误等)。
柏拉图曾说过,“思维的危机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危机。
”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相反,正确的思维则能在自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为此,急诊医生必须重视临床思维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急诊医学是对医学以时间维度为标准划分的产物,其工作特点就是时间紧、手段少(掌握的诊治信息有限)、任务重(病情危重和复杂)、误诊多(一般高于门诊和病房),故急诊医生的思维方法有别于其他专科。
急诊医生的思维特点有5个:急诊医生的鉴别诊断思维是基于数学概率的横向思考;急【摘要】急诊医生的思维方法有别于其他专科医生,应采用系统思维。
本文将常见的错误思维方法分为6类:近因效应、习惯性思维、不明白疾病问题所在就开始诊疗行动、情绪影响决策、刚愎自用以及过早结束鉴别诊断过程。
急诊医生需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使理论经验相贯通,形象和抽象相结合,逻辑和辩证相渗透。
急诊医生的思维培养应提倡“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向书本质疑”的精神。
【关键词】急诊医学;思维方法;临床思维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作者简介:孟庆义(1964-),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一元论”是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作者:李春昌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08期肺部感染与“肝肺综合征”大概是8年前的事情吧,我们科内先后遇到了不少肝硬化患者出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那时,顺理成章地认为,肝硬化患者要表现,出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必然考虑为呼吸系统疾病,以感染为最常见。
记得当时几乎都按照一般炎症来处理,奏效甚微。
虽然如此,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习以为常。
不久前,在图书馆浏览新书时见到由孟庆义等编写的一本《急诊科典型病例分析》,书中介绍了4例“肝肺综合征”,现抄录1例如下。
患者,男,56岁。
因胸闷、憋气、右上腹胀痛20年。
咳嗽、咳痰伴发绀3年入院。
20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憋气,并逐年加重,同时伴有双侧季肋部持续性胀痛,以右侧为重,严重时不能弯腰;有时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在当地医院就诊,行B超及肝穿刺活检,诊断“弥漫性肝病”,未做特殊治疗。
13年前发现脾大、脾功能亢进,此后经常有鼻衄及牙龈出血。
近3年来出现咳嗽、咳痰,有时痰中带血丝,偶尔出现暗红色血块,伴口唇、指端发绀明显,活动后胸闷、憋气加重,为进一步诊治急诊入院。
体格检查:T36.7℃,P 60次/分,R24次/分,BP 90/60 mm Hg。
慢性病容,面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口唇、甲床发绀,杵状指、趾。
双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啰音。
肝脏可触及肋下3 cm,剑突下5 cm,脾脏肋下4 cm。
实验室检查:RBC 4.26×1012/L,WBC 8×109/L,PLT 302×1010/L,Hb 147 g/L;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均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正常,γ-谷氨酰转肽酶58 U/L,总胆红素23μmol/L,直接胆红素10.3μmol/L,白球蛋白比值(A/G)1.33。
血气分析显示:吸氧前pH值7.41。
|平行病历|曲径通幽—“大白肺”的曲折诊断经历孟庆义文章编号:2096-5893(2020)03-0196-0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某三级医院,院领导和呼吸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的主任们,还有很多年轻医生云集会议室,共同探讨1例危重案例。
1 众人皆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为1名中年女性,发病前从重疫区回来,因发热超过39℃,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而就诊于该院。
根据流行病学史、呼吸道症状、发热、血常规正常及白细胞不高,患者被诊断为“疑似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而收治入院进行排查。
患者入院时,曾进行双肺CT平扫,未见其肺部病变,首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也呈阴性,医生随即给予莫西沙星、抗病毒药物及提高免疫力的治疗。
入院3天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复查肺部CT可见双肺满布“磨玻璃影”,正是典型的“大白肺”,基本可以确诊为新冠肺炎,但是,患者的4次核酸检测都呈阴性,有些反常。
众所周知,咽拭子核酸检测的准确度极易被影响,因此假阴性的案例2 变生意外—管插管后气道开放的病毒传染问题,在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先进行了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目的是清除体内的炎性因子,稳定内环境,让重要脏器得到休息。
待防护设备完善后,进行了气管插管和支气管镜下气道灌洗。
令人诧异的是,灌洗液中发现大量绿色物质,检验得知为菜叶。
追问病史得知,患者在前一医院住院期间曾进食青菜,并出现呛咳现象,误吸的诊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196|叙事医学|2020年5月 第3卷 第3期|平行病历|断基本确定。
气管镜下还看到超长拉丝、极黏的痰液,这是高致病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特征之一,结合前一家医院痰培养也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结果,遂改用替加环素针对性治疗。
肺炎克雷伯菌可存在于胃肠道,肺部检出肺炎克雷伯菌也支持误吸的诊断。
随后连续3天进行肺部灌洗,均有大量菜叶,医生们戏称患者的肺为“菜地”,吸入性肺炎诊断明确。
三折乃良医--读米玉红医师文兼谈临床误诊误治思维规律孟庆义【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2页(P27-28)【作者】孟庆义【作者单位】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误诊误治是每位医师试图极力避免,但又必须客观面对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临床医师的思维方法是造成误诊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WHO曾报道目前临床医学的平均误诊率约为30%,其中有约80%的医疗失误是由于思维和认识错误导致的。
“People talk about technical errors in medicine, but no one talks about thinking errors”。
故医师应深刻认识错误的思维方法是造成误诊误治的重要原因。
在错误的思维方法中,有一种表现形式是“I just saw a case like this”,大意为“我刚看到和这个病相似的病例”。
在临床实践中,最近的尤其是印象深刻的医疗事件,会影响医师的判断,这是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
最典型的事例是在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流行期间,医师们谈之色变,患者只要发热,就首先考虑为SARS疑似病例,其中很多患者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发热,根本与SARS无关。
近来随着对肺栓塞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高度重视,尤其是相关指南与共识的广泛传播,临床医师对肺栓塞印象深刻,过度熟知,动辄诊断为肺栓塞,此例右上肺动脉缺如误诊为肺栓塞的过程就是临床医师心理因素偏差在作祟。
故医师应随时保持警觉状态,临床工作中要学会不停地给自己提问题:为什么是这种表现?会不会误诊?There's a lot of this going around(和这个病相类似的病症还有很多)……这就是医学大家所谈的如履薄冰之感觉。
目前主流哲学家多认为,数学化是任何一门学科发展的基石。
有机磷中毒的急诊处理r——重在及早、正确
孟庆义
【期刊名称】《医师在线》
【年(卷),期】2016(006)012
【摘要】急性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农药)中毒在基层医院比较常见,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其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乙酰胆碱积聚,引起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毒蕈碱样症状、烟碱样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孟庆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有机磷中毒引起中间综合征的急诊处理 [J], 陈德雄;王文辉;等
2.基层急救:重在止血、保温、固定——《2015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处理专家共识》解读 [J], 孟庆义
3.基层急救:重在止血、保温、固定——《2015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处理专家共识》解读 [J], 孟庆义;
4.有机磷中毒的急诊处理——重在及早、正确 [J], 孟庆义;
5.正确处理有机磷中毒治疗中的尿潴留(附98例分析) [J], 樊小玲;王妙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醉酒外伤患者的波折诊断过程与惯性思维
孟庆义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4(30)35
【摘要】【病例再现】发现膈下游离气体,惯性认为胃肠道穿孔某中年男性因酒后摔伤被送来就诊。
朋友述患者与几位朋友饮酒后乘车回家,已接近喝醉的患者途中觉尿急自行下车小便,下车时踏空滚入路沟中,几位朋友将表皮擦伤的患者,送入邻近的乡卫生院,进行表皮伤的清创缝合术后,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总页数】1页(P26-26)
【关键词】外伤患者;惯性思维;诊断过程;醉酒;膈下游离气体;胃肠道穿孔;表皮擦伤;乡卫生院
【作者】孟庆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1008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醉酒后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J], 钟小晶;林瑞琼
2.对醉酒后发生头部外伤的患者进行优质急诊护理的体会 [J], 张慧
3.浅析二例头部外伤的诊断思维过程 [J], 肖大为
4.对治疗35例醉酒后颅脑外伤患者的体会 [J], 侯庆升
5.浅析醉酒后脑外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J], 秦雪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