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沉积
- 格式:doc
- 大小:331.00 KB
- 文档页数:3
金属合金电沉积的基本原理
金属合金电沉积是一种利用电解质溶液中金属离子的电化学还原过程,将金属离子以电流的形式沉积到基体材料上形成合金薄膜的技术。
金属合金电沉积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电解质溶液中含有两种或更多的金属离子。
这些金属离子可以来自于各种化合物的溶解,比如金属盐类。
例如,溶液中可以同时存在铜离子和镍离子。
2. 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被电流作用下还原成相应金属的原子或离子,并在电棒(基体材料)上沉积形成金属薄膜。
还原反应的过程中,金属离子的电子数目减少,从而金属离子被还原为金属原子或离子。
3. 金属离子的还原程度与施加的电流密度和电解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有关。
较高的电流密度和金属离子浓度可以加速金属离子的还原速度和沉积速率。
4. 金属离子沉积到基体材料上后,会与基体材料形成金属合金薄膜,其中金属离子和基体材料的金属原子相互扩散,形成一个均匀的金属合金层。
金属合金电沉积技术可以通过调节电流密度、电解液配方等参数来控制合金薄膜的成分、结构和性能,从而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该技术在材料科学、电子工程、
能源领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化学中的电沉积技术电沉积技术是通过电化学反应的原理,将金属离子还原成为固体金属,沉积在电极表面的一种技术。
电沉积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材料工业以及制造业领域。
在化学工业中,电沉积技术是实现表面处理和增强金属材料耐腐蚀性的关键技术之一。
电沉积技术的原理是基于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之间发生的反应。
当电解质中含有金属离子时,将电极浸入其中,并在电极表面通以电流,电化学反应开始发生。
电流流过电解质时,金属离子被加电,成为金属原子,并沉积在电极表面。
这个过程可以被独立的改变,以产生不同的沉积表面形态和金属结构。
电沉积技术有多种应用。
最常见的应用是通过该技术实现金属表面的处理,以改善金属的表面性能。
例如,电镀铬可以增强不锈钢的耐腐蚀性和保护钢材表面损伤;电镀镍可以改善金属表面的摩擦和磨损性,电镀铜则可以对不锈钢进行表面涂覆,以增加其导电性能。
此外,电沉积技术在制造和维修汽车、航空、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电沉积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在众多的电沉积技术中,电沉积合金是最为常见的技术之一。
通过将两种或更多金属组成合金,可以生成出有特殊性质的金属合金,为制造高质量材料奠定了基础。
电沉积合金的主要优点是可以生产出不同比例的合金,包括具有纯金属性质、合金性质、金属和非金属复合材料以及多达几百种复合材料,以满足不同的工业领域的需求。
除了电沉积合金外,还有纳米电沉积技术。
纳米电沉积技术是通过控制沉积液中溶解度,使金属离子浓度保持在一个亚纳米尺度范围内,使其得到自组装,从而在纳米尺度下生成金属薄膜。
该技术已经成为了纳米材料制备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并在光电领域、生物医学、能源储存和电化学催化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总之,电沉积技术已经成为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具有广泛应用的前景。
通过对电沉积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仅能够提高其应用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制造和研究领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技术支持。
电沉积电位的选取电沉积电位的选取是电沉积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它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金属离子和沉积条件来确定。
以下是选取电沉积电位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1.平衡电位:沉积电位通常设定在金属离子的平衡电位以上,以确保电沉积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2.金属与底物的相互作用:电沉积过程中,金属与电极表面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沉积电位的选择。
如果金属与底物之间的作用力较强,可能需要更高的电位才能实现有效的沉积。
3.浓差极化:在电沉积过程中,由于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的浓度变化,会产生浓差极化现象,这也需要在选取电位时予以考虑。
4.晶体结构: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这会影响其沉积电位。
例如,某些金属可能更倾向于形成特定的晶面,这需要在电位选择上进行调整。
5.溶液成分:溶液中的其他成分,如pH值、添加剂等,也会影响电沉积过程和电位的选择。
6.温度:溶液的温度会影响离子的活性和扩散速率,进而影响电沉积电位的选取。
7.电流密度:电流密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沉积速度和沉积质量,因此在确定电位时也需要考虑到电流密度的影响。
8.实验目的:不同的实验目的(如制备纳米材料、能源材料或进行表面修饰)可能需要不同的电沉积电位。
9.实验室经验:实验室中积累的经验也是选择电沉积电位的重要依据。
通过实验可以不断优化电位,以达到最佳的沉积效果。
10.文献资料:参考相关文献中的实验条件和参数,可以帮助选择合适的电沉积电位。
11.实验设备:实验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也会影响电位的选择。
确保设备能够提供准确和稳定的电位输出是非常重要的。
12.安全考虑:在选取电位时,还需要确保操作的安全性,避免过高的电位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电沉积电位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通常,实验者会根据具体的金属离子、溶液条件、实验目的以及设备能力等因素,通过实验来确定最合适的电沉积电位。
电沉积和电泳
电沉积(Electroplating)和电泳(Electrophoresis)是两种与电化学过程相关的技术,它们用于在材料表面或液体中分离、涂覆或分析物质。
以下是它们的简要介绍:
1. 电沉积(Electroplating):
-电沉积是一种将金属沉积到另一金属表面的电化学过程,以改善外观、耐腐蚀性、导电性和其他性能。
-这个过程涉及两个电极:阳极和阴极,它们分别连接到电源,然后浸入电解液中。
-金属离子从阳极释放,然后在阴极上还原并沉积在其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金属涂层。
-电沉积常用于制造金属物品,如镀金、镀银、镀镍、镀铬、镀锌等,以改善它们的外观和性能。
2. 电泳(Electrophoresis):
-电泳是一种在电场中移动带电粒子(如蛋白质、DNA片段、RNA等)的技术,通常用于分离、分析和检测生物分子。
-过程涉及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放置在凝胶或液体介质中,然后应用电压,使粒子根据其电荷和大小在电场中移动。
-在凝胶电泳中,质子或蛋白质根据其大小和电荷在凝胶中分离开来,从而实现分析和定量。
-电泳还有各种变体,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DNA电泳等,用于不同类型的生物分子分离和分析。
总之,电沉积和电泳是两种不同的电化学过程,分别用于在材料表面涂覆金属或在生物分析中分离带电粒子。
它们在不同应用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
电沉积原理电沉积是一种利用电流在电极表面沉积金属或合金的方法。
它是通过在电解质溶液中通入电流,使金属离子在电极上还原成金属沉积的过程。
电沉积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广泛用于电镀、电解制氢、电解制氧等领域。
电沉积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外加电流使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还原成金属沉积。
在电沉积过程中,电极上的金属离子在电流的作用下,向电极迁移,并在电极表面还原成金属沉积。
这一过程是通过电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其基本原理是电极上的金属离子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沉积成金属。
电沉积的原理还包括了电沉积速率与电流密度的关系。
电沉积速率与电流密度成正比,即电流密度越大,沉积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电流密度的增加会加快金属离子在电极上的沉积速率,从而提高了电沉积的效率。
另外,电沉积的原理还涉及到电沉积过程中的溶液流动和传质作用。
在电沉积过程中,溶液的流动和传质作用对电沉积的速率和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
溶液的流动可以带走电极表面的氢气和氧气,从而减少了气泡对电沉积的影响;传质作用则可以加快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的沉积速率,提高电沉积的效率。
总的来说,电沉积原理是利用电流在电极表面沉积金属或合金的方法。
它是通过在电解质溶液中通入电流,使金属离子在电极上还原成金属沉积的过程。
电沉积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广泛用于电镀、电解制氢、电解制氧等领域。
电沉积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外加电流使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还原成金属沉积,同时还包括了电沉积速率与电流密度的关系以及溶液流动和传质作用对电沉积的影响。
通过对电沉积原理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电沉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
电沉积工艺电沉积工艺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原理进行金属或合金沉积的技术。
它是一种重要的表面处理工艺,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汽车、机械等领域。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电沉积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电镀电镀是一种将金属离子沉积在基材表面的工艺。
它可以改善基材的表面性能,如耐腐蚀性、硬度、光泽度等。
电镀可以分为镀铬、镀镍、镀金、镀银等不同种类。
其中,镀铬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电镀工艺,它可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和硬度,同时还可以增加金属的美观度。
2. 电解抛光电解抛光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原理进行金属表面抛光的工艺。
它可以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层和毛刺,使金属表面更加光滑。
电解抛光可以应用于不同种类的金属,如铜、铝、不锈钢等。
它在电子、航空、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 电沉积合金电沉积合金是一种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沉积在基材表面的工艺。
它可以改善基材的性能,如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电沉积合金可以分为镀锌、镀铜、镀镍等不同种类。
其中,镀锌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电沉积合金工艺,它可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和硬度,同时还可以增加金属的美观度。
4. 电沉积涂层电沉积涂层是一种将有机或无机材料沉积在基材表面的工艺。
它可以改善基材的表面性能,如耐腐蚀性、耐磨性、绝缘性等。
电沉积涂层可以分为镀铬、镀镍、镀金、镀银等不同种类。
其中,镀铬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电沉积涂层工艺,它可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和硬度,同时还可以增加金属的美观度。
总之,电沉积工艺是一种重要的表面处理工艺,它可以改善金属基材的表面性能,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硬度、光泽度等。
不同种类的电沉积工艺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如电子、航空、汽车、机械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沉积工艺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电沉积阴极阳极电沉积阴极和阳极是电化学反应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电沉积阴极和阳极广泛应用于金属电镀、化学电镀等领域。
下面将对电沉积阴极和阳极进行详细介绍。
一、电沉积阴极电沉积阴极是电化学反应中被氧化物还原的物质。
在金属电镀、化学电镀等过程中,电流经过电解质溶液或电解质质,阴极表面的金属离子被还原成为金属沉积在阴极表面,形成金属镀层。
电沉积阴极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阴极电解质溶液的流动,可使离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向阴极方向运动,从而实现金属沉积。
2.电沉积阴极是电化学反应中被还原的物质,因此具有良好的还原性能。
3.由于阴极表面被金属沉积覆盖,所以电沉积阴极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二、电沉积阳极电沉积阳极是电化学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
在金属电镀、化学电镀等过程中,阳极表面的金属原子和阴离子形成离子溶液,电流通过离子溶液,自动氧化为阳极,则金属原子和阴离子形成离子溶液,电流通过离子溶液,自动氧化为阳极,则金属原子和阴离子会释放出电子,从而成为离子溶液,这些离子溶液会随着电流输送到阴极处,被还原成金属沉积在阴极表面,形成金属镀层。
电沉积阳极具有以下特点:1.电沉积阳极被氧化,因此具有良好的氧化性能。
2.在电化学反应中,阳极释放的离子会影响溶液中的其他化学物质,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
3.由于阳极受到氧化的作用,所以具有一定的易腐蚀性。
总之,电沉积阴极和阳极在电化学反应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金属电镀、化学电镀等领域中,它们被广泛应用。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深入了解电沉积阴极和阳极的特点,将有助于了解电化学反应的机理和从事相关研究。
电化学沉积技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电化学沉积技术是一种利用电流在电解液中将金属离子沉积在电极表面的方法。
通过在电解液中施加外加电压,在正极上氧化产生金属离子,并在负极上还原形成金属沉积物。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物质的精确控制,得到高纯度、均匀性好的薄膜或涂层。
电化学沉积技术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首先,在电子工业中,电化学沉积技术可以用于电子元件的制备,如光学涂层、金属线路、电极和电容器等。
其次,在材料科学中,电化学沉积技术可用于合金材料的制备、纳米材料的合成和新型材料的研究。
此外,该技术还可应用于化学分析、电化学传感器、防腐蚀层的制备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
电化学沉积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该技术制备的薄膜或涂层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均匀性,可实现微米或纳米级别的控制。
其次,与传统物理法相比,电化学沉积技术制备的材料成本较低,生产效率较高。
此外,该技术还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制备出不同性能的材料。
然而,电化学沉积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技术对电解液的品质要求较高,需要使用纯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的电解液。
其次,在大面积薄膜或涂层制备时,工艺参数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影响材料的均匀性和质量。
此外,该技术还受制于电极材料和电流密度的限制,对于某些特殊材料的沉积可能存在困难。
未来,电化学沉积技术在材料科学和工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对于高性能、高纯度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电化学沉积技术作为一种制备优质薄膜和涂层的方法,将会在新能源、电子设备、医疗器械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结合其与其他制备技术的组合应用,例如电化学沉积与物理气相沉积的结合,也将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介绍和概述。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电化学沉积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电化学沉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介绍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电沉积或电镀实验步骤举例
以下是电沉积或电镀实验的一般步骤:
1. 准备工作:搜集所需器材和试剂,包括电解槽、电源、阳极和阴极等。
2. 清洗:将待镀件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油污和杂质。
常见清洗方法包括超声波清洗、酸洗或碱洗等。
3. 准备电解液:根据所需镀层的材料选择合适的电解液,并按照配方准确配制。
4. 铺设阳极和连接电源:将阳极材料铺设在电解槽中,并将电源与阳极和阴极正确连接。
5. 调整镀液参数:根据所需镀层的要求,调整电解液的温度、PH值、电流密度等参数。
6. 电沉积:将预处理好的待镀件放置在阴极位置,并将电源开启,使电流通过电解液进行沉积。
7. 控制镀层厚度和时间:根据需求,控制电流密度和镀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控制镀层的厚度和镀层时间。
8. 去除镀层:根据需要,可以采取机械或化学方法去除不良的或不需要的镀层。
9. 清洗和后处理:将电沉积后的镀件进行清洗,去除电解液残留物,并进行必要的后处理,如抛光、涂层等。
请注意,具体实验步骤可能因所需镀层材料和仪器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上仅给出了一般的操作流程。
在进行实验之前,务必仔细阅读相关的实验操作手册,并按照实验室安全规定进行操作。
电沉积是指简单金属离子或络合金属离子通过电化学途径在材料表面形成金属或合金镀层的过程。
电沉积的应用范围广泛,在材料科学技术(一级学科);材料科学技术基础(二级学科);材料合成、制备与加工(二级学科);表面改性和涂层技术(二级学科)等学科中都有研究。
电沉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一)金属或合金从其化合物水溶液、非水溶液或熔盐中电化学沉积的过程;(二)电泳涂漆中的一个过程,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带电荷的树脂粒子到达相反电极,通过放电(或得到电子)析出不溶于水的漆膜沉积在被涂物表面。
对电沉积现象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对电沉积形态的研究和对电沉积引起的晶格畸变的研究。
对电沉积形态的研究主要有电沉积中结晶形态控制技术[1]与合金薄层电沉积形态研究[2]等。
前者将分形几何引入到电化学中,基于DLA模型,通过将沉积粒子设置不同的沉积几率,成功模拟了射流电沉积中枝晶的可控交织生长,后者以铅锡合金为例,研究铅锡合金薄层电沉积物的形态及其形态随电解液含不同铅锡离子浓度的转变。
对电沉积引起的晶格畸变现象的研究,包括电沉积引起的位错现象与电沉积引起的孪晶现象的研究。
在电沉积过程中,不同工艺操作条件会使金属镀层产生内应力,同时产生大量位错[3]。
在电沉积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孪晶。
分析表明,孪晶现象的产生会提高金属的力学能力,产生高强度金属材料[4-6]。
对电沉积的应用有电镀、电沉积塑性等。
其中,电沉积银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电沉积银的研究包括对电沉积银的生长过程研究[7]、以及使用电沉积法制备新型发泡银催化剂[8]。
[1]田宗军,王桂峰,沈理达,刘志东,黄因慧.电沉积中结晶形态控制技术[J].创新交流.2011.(3):29-35.[2]杜燕军,尹志刚,夏同驰.铅锡合金薄层电沉积形态研究[J].电化学.2007.13(3):312-315.[3]赵祖欣.镍镀层内应力及镍镀层中的位错[J].表面技术.1992.21(5).205-207.[4]朱未. 超高强度高导电性的纳米孪晶纯铜[J].华通技术.2006.(1):42.[5]卢磊,卢柯.纳米孪晶金属材料[J].金属学报.2010.46(11):1422-1427.[6]卢磊,陈先华,黄晓旭,卢柯.纳米孪晶纯铜的极值强度及纳米孪晶提高金属材料综合强韧性[J].中国基础科学.2010.(1):16-18.[7] C. H. Siah,N. Aziz, Z. Samad,N. Noordint, M. N. Idris and M. A. Miskam.FUNDAMENTALS STUDIES OF ELECTRO~SILVER PLATING PROCESS[J].Proceedings of the 18th Symposiwn ofMalaysian Chemical Engineers:424-428.[8]李宝山,牛玉舒,翟玉春,全明秀,胡壮麒.电沉积法制备新型发泡银催化剂.石油化工.2000.29(12):910-913。
电沉积的名词解释电沉积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反应在电极表面沉积物质的过程。
通过控制电流密度和沉积时间,可以在电极上形成均匀、致密的沉积层,以达到改变材料性质、增加材料功能的目的。
电沉积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电镀、电镍、电镀铜等。
本文将从电沉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来探讨该名词的解释。
首先,电沉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电化学反应而构建的。
电沉积过程中,通过外加电流,将电极置于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中。
在特定的电位下,电解质中的金属离子将得到还原,通过电子传递的方式在电极表面沉积成金属固体。
也就是说,电沉积是一种通过电流来转化溶液中的离子并将其沉积在电极上的方法。
其次,电沉积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电镀领域,电沉积被广泛用于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金属涂层。
通过调节电流密度和沉积时间等参数,可以控制沉积层的厚度、硬度、耐磨性等性质。
电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电沉积工艺,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半导体、光学材料等领域。
此外,电沉积还可以应用于纳米材料合成、表面改性、防腐蚀等方面。
电沉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电沉积技术正在朝着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以往的电沉积中常使用的化学添加剂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因此,如何研究开发无毒、高效的电镀体系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其次,随着纳米材料的快速发展,电沉积技术在纳米材料合成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通过调节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沉积时间等参数,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纳米结构。
这一特点使得电沉积在能源存储、催化剂制备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此外,电沉积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形成复合技术应用。
例如,通过结合纳米压印和电沉积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周期性纳米结构的材料。
这种结构可以在太阳能电池、光电化学传感器等设备中提供更高的效率和性能。
因此,电沉积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综上所述,电沉积是一种通过电化学反应在电极表面沉积物质的过程。
电沉积cv判断的七个方法一、观察峰的形状。
1.1 尖锐峰的意义。
如果在电沉积的循环伏安(CV)曲线中看到尖锐的峰,这就像发现了宝藏中的宝石一样令人兴奋。
尖锐峰往往意味着电极表面发生了比较快速且明确的电化学反应。
比如说,在沉积金属的过程中,可能是金属离子快速地得到电子被还原成金属单质,这个过程比较干脆利落,就像短跑运动员冲刺一样,一下子就完成了反应,所以峰形尖锐。
1.2 宽峰的解读。
而宽峰呢,就有点像做事拖拖拉拉的人。
宽峰表示电极反应可能比较复杂,也许是有多个反应同时发生,或者是反应过程存在着一些中间产物。
就好比一群人在一个路口,有的人要向左走,有的人要向右走,还有的人要原地不动,各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反应过程变得复杂,峰形也就变宽了。
二、分析峰的位置。
2.1 峰电位与反应类型。
峰电位的数值可是个关键信息。
如果峰电位在比较正的位置,这就好比一个人站在队伍的前面,比较显眼。
这通常意味着反应相对容易发生,可能是氧化态物质比较容易得到电子被还原。
相反,如果峰电位在比较负的位置,就像一个人躲在队伍的后面,这个反应可能就比较难进行,需要更多的能量来驱动,可能是那种比较“顽固”的物质才会在这个电位下发生反应。
2.2 峰电位的移动。
峰电位发生移动也是很有讲究的。
就像候鸟随着季节变换栖息地一样。
如果峰电位向正方向移动,可能是电极表面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吸附了一些杂质,这就像在原本顺畅的道路上设置了一些小障碍,使得反应需要更高的电位才能进行。
如果峰电位向负方向移动,也许是反应体系中的某些物质浓度发生了变化,就像改变了游戏规则,让反应在更低的电位下就能启动。
三、关注峰电流的大小。
3.1 大峰电流的背后。
大峰电流就像汹涌的潮水一样,它往往表示反应进行得比较剧烈。
这可能是因为电极表面的活性位点比较多,就像有很多个小窗口可以让反应进行,离子可以快速地在电极表面得到或者失去电子。
比如说在高浓度的电解液中进行电沉积时,离子数量多,就像集市上的人很多一样,反应就比较活跃,峰电流就大。
镍电解沉积
镍电解沉积(electrowinning of nickel)
采用不溶阳极,在直流电作用下使硫酸镍或氯化镍溶液中的镍离子在电解槽阴极上呈金属镍沉积的镍电解方法。
此法于1960年在芬兰奥托昆普公司(Outok—umpuOy)实现工业化,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于工业生产。
硫酸镍溶液电解沉积以铅锑合金为不溶性阳极,镍片为阴极,净化后的硫酸镍溶液作电解液,电解沉积在隔膜电解槽内进行。
当往电解槽通直流电时,在阴极上发生金属镍沉积的反应:
在新的铅锑合金阳极表面上,铅能生成PbO
而起保护层作用,使阳极变为不溶阳极。
2
净化后的电解液用泵输送,通过一台热交换器进入电解槽。
电解液的温度约为336K,pH为3.2,镍离子浓度75g/L,并含有硫酸钠及硼酸。
电解液进入阴极室后,pH升至4.0。
电解沉积过程平均电流密度为183A/m2,电流效率为94%。
阴、阳极室保持有一定的液面差,使阴极液通过隔膜流入阳极室,变成阳极液的一部分。
阳极上有氧析出,导致阳极液的H+增加。
阳极液一般含游离酸40g/L,需排出一部分送浸出车间用于粗镍或镍锍的浸出。
阳极上覆盖聚乙烯薄膜罩,用以收集析出的氧气。
产品阴极镍可达到一号镍标准。
氯化镍溶液电解沉积挪威克里斯蒂安松(Kris—tiansand)镍精炼厂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了一座年产6800t镍的氯化镍溶液
电积工厂。
以石墨或具有贵金属氧化物活性层的钛板为不溶阳极,镍片为阴极,阴极反应与硫酸镍电积的相同,在阳极上发生生成氯气的反应:
电积的电流密度一般为220~230A/m2,也可高达600A/m2,电流效率可达99.97%。
用玻璃纤维强化聚脂(FRP)或其他材料制作的阳极罩来收集氯气送浸出车间作氧化剂或制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