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同步素材——韩愈:唐代散文大家
- 格式:docx
- 大小:18.15 KB
- 文档页数:1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提要钩玄法
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按照韩愈的这个方法,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
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也就是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
因为“提其要”,能使自己对书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有的同学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读过一本书后觉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说不清道不白的,收效当然也就微乎其微了。
这就是读书时没有“提要钩玄”的缘故。
如能一边读书,一边注意提出其“要”、钩出其“玄”,那幺你就基本掌握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我国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所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特别指出:研究近代学术,必须从宋代开始;研究宋学,则必须从唐代开始,从研究唐代韩愈的思想开始。
他说:「唐之学者,治诗赋,取进士第,得高官,卑者渔猎富贵,上者建树功名,是谓入世之士。
其遯迹山林,栖心玄寂,求神仙,溺虚无,归依释老,则为出世之士。
亦有既获膴仕,得厚禄美名,转而求禅。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同步素材——韓愈的散文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三歲而孤,由嫂鄭氏撫養成人。
叔父雲卿、兄韓會都是在李華、蕭穎士的影響之下,傾向復古的人物。
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韓愈早年即以一個復古主義者自命。
二十五歲成進士,二十九歲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屢受挫折,就和他的復古思想有關係。
先後做過汴州觀察推官、四門博士、監察禦史等官。
在監察禦史任時,他曾因關中旱饑,上疏請免徭役賦稅,指斥朝政,被貶為陽山令。
元和十二年,從裴度平淮西吳元濟有功,升為刑部侍郎。
後二年,又因諫迎佛骨,觸怒憲宗,幾乎被殺,幸裴度等援救,改貶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他奉召回京,為兵部侍郎,又轉吏部侍郎。
卒年五十七。
韓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觀是比較複雜的。
他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擁護王朝的統一;提倡“仁政”,反對官吏對人民的聚斂橫行,要求朝廷寬免賦稅徭役:這些都表現了他關心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進步的一面。
他猛烈地排斥佛老,熱烈地提倡儒家正統思想,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適應的,客觀上也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但是,在這裏,韓愈也宣揚了儒家學說中的封建糟粕。
他的《原性》繼承董仲舒的性三品說,把封建統治者的人性看作是上品,而把被剝削人民的人性則視為下品,而且認為這種封建等級制以及等級性的人格是天理自然,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
所以他在《原道》中說:“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
”這些理論,顯然都是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服務的。
韓愈所大聲疾呼的“道”,實際是他對於封建國家的法權、教化、道德等等絕對原則的概括,是飽含封建倫理的意味的。
他的世界觀,即他所謂“道”的具體內容,無疑對他的散文創作是有不良影響的。
但是又應該看到,韓愈的思想,還有矛盾的一面。
他努力維護“道統”,又往往不自覺地破壞了“道統”。
韩愈师说作文素材韩愈师说作文素材【素材清单】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写了《师说》这一千古佳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大力宣扬从师的重要性。
《师说》是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一篇力作,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态度,教育了青年,起到了转变风气的作用。
文章首先完整地揭示了“师”之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同时深刻指出“人非生而知者”,因而必须从师学习。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最后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与首段“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相呼应。
【韩愈师说作文素材】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论学习方法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论学习方法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韩愈强调一个人要着力于业精、行成,即在学业上做到精,在品德上要做到成。
怎样才能做到精与成呢?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就是说,要想使学业精益求精,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勤学,否则懒惰贪玩,终至学业荒废。
要想使品德上有所成就,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否则放荡成性,随波逐流,必须品德堕落。
这确实是千古名言,不易之真理。
总之,他强调无论是进德还是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这里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子勤(多咀嚼、多思考),日以继夜地学习。
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如他所说: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
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
他一方面强调博学,提?quot;贪多务。
师说的文言文同步素材师说的文言文同步素材唐代古文運動〈一〉古文運動先聲文學發展至南北朝,唯美之風極盛,時人寫詩論文,只注重平仄、音韻、偶句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學自身的文學價值。
於是,詩文在一片的靡麗的氣息中,毫無生命力。
當時的裴子野,即作「雕蟲論」一書,指稱駢文為淫文破典。
後又有蘇綽,他位高權重,想要以政治力量,提倡平實古直的古文,此舉雖功敗垂成,卻為日後的古文運動播下種子。
此外,隋朝的李諤和王通,前者在朝,後者在野,他們都有推行古文運動的理想,可惜這分理想,均因隋朝的國祚短暫而埋沒。
唐初文人作史書時,莫不在文學傳、文苑傳中排擊六朝駢文的靡麗氣息,發揮明道宗經的文學理論,為日後的古文運動首開了風氣。
而陳子昂、張說、蘇頲等人,及蕭穎士、李華、元結、獨孤及之士,皆對徒流於形式的文學風尚有所反省。
到了柳冕,更主張文學與儒學合而為一,以利推行教化。
古文運動歷經多人的鼓吹闡發,雖未成熟,實已離成熟的契機未遠。
〈二〉古文運動正式登場在文學運動中,理論可以指導作品;作品可以印證理論,二者互為表裏,缺一不可。
在中唐的古文運動中,由於「理論」和「作品」的健全,使古文運動蔚為一時風尚。
韓愈所提倡的古文運動,在理論的架構上十分明確。
在文學思想方面,他駁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論,而直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之道,以無比魄力,欲掃除思想界空虛無根的意識形態,恢復中國故有的道統。
在文學形式方面,他力斥華而無實的駢文,提倡文從字順的新散文。
主張「宏中肆外」的文學風格。
「宏中」,是指文章內容應力求充實;「肆外」,是指文章的形式應有所創新,使作者能自由馳騁筆力。
韓愈不但在理論上有積極的建設,並且自己以不可一世的才氣,寫下了許多平易流暢的新散文。
此外,其弟子李習之,得韓文公之醇厚,寫起文章亦平易近人;皇甫湜得韓文公之奇崛,文章雖有險澀之氣,但亦能自出新語,不流於時尚之華媚。
而一代文宗柳宗元,更以其峻潔之筆,寫下飽含生命感慨的永州八記,和充滿批判意味的寓言式散文,這種真思想、真感情的筆觸,真正體現了古文運動的精神。
韩愈《师说》原文注音版和译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韩愈《师说》原文注音版和译文韩愈《师说》原文注音版和注释译文《师说》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与老师相处,并且要认识到老师的重要性。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贬谪潮州前后《师说》同步素材——韩愈贬谪潮州前后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诗中的代表作,道出了他被贬谪潮州的种种原委。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他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在家族中排行十八,故友人呼其为韩十八;曾官吏部侍郎,故世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宋神宗于元丰七年(1084年)封其为昌黎伯。
韩愈是一个思想观点、政治态度都非常复杂的人,也是一个极富个性与个人主见的人。
他既读儒家,又取百家;既坚持儒家道统,又不是孔孟之道的卫道士。
“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答侯继书》),这也就形成了他合儒墨,兼名法,以儒为主,杂取百家的丰富思想。
然而,在儒释道并行的唐朝,尤以释道之风愈演愈烈的中唐时期,韩愈思想的赞同者,却是廖廖无几也。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命宦官率宫女三十人,手持香花,到法门寺将“佛骨”迎入大内,供奉了三天。
于是,愚味,他为之深深震惊。
在潮州,他为那儿的百姓办了两件大事。
其一,韩愈帮助百姓消除鳄鱼之患。
潮州百姓受鳄鱼威胁久矣,但前几任刺史只是坐等升官,而坐视鳄鱼灾害不顾,坐视百姓危险不顾。
韩愈身为一介书生,没有盖世武功,没有绝世神通,但一篇《祭鳄鱼文》已体现了他为民除害的勇气与决心。
虽然连为民除鳄也要郑重其事地作文祷祝,似乎有迂腐之嫌,但他以民为天,身受重重磨难而心志不变,不正显出他的高风亮节吗?强弓毒矢射杀鳄鱼,从此为民缓解了鳄鱼之灾。
其二,韩愈努力兴办学校。
他请来先生,大力发展文教事业,从根本上疗治潮州百姓的愚味与落后。
此外,他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薪俸作为办学经费,这在潮州历代刺史中是史无前例的,是绝无仅有的。
由此可见这位父母官的爱民深情。
在韩愈去潮州之前,那儿的历代进士一共才出了三人,而他走之后到宋代登科及第已逾百人。
唐代-韩愈《师说》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原文: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韩愈的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的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针对当时耻于为师,不重视师道的风气,而写的一篇文章。
他不顾流俗的诽谤,不但自己敢于为师,而且写了此文,阐述自己对师道的看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韩愈的师说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写作素材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
以下是一些与《师说》相关的写作素材:
1. 学习的重要性:《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求学的重要性,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2. 尊师重教:《师说》中提到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认为教师是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这一观点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要尊师重教,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感恩教师的教导。
3. 虚心求学:《师说》中还提到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认为无论贵贱、年长年幼,只要有道,就可以为师。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求学的过程中,要保持虚心的态度,不要自以为是,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4. 勇于质疑:《师说》中也提到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认为闻道的先后和专业的不同并不影响一个人成为老师。
这一
观点鼓励我们要勇于质疑,不要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要敢于挑战权威。
这些素材可以用于探讨学习、教育、尊师重教、虚心求学、勇于质疑等相关主题的文章中。
《师说》同步素材——韓愈
一、生平
!韓愈,字退之。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
!二十五歲中進士,曾做過監察御史,刑部及吏部侍郎等官職。
!因忠言極諫,曾被貶為潮州剌史,為當地做了很多好事,現在那裡還有祠廟紀念他。
!死後諡號「文」,世稱韓文公。
二、文學地位
!韓愈提倡先秦、西漢那種內容充實,質樸活潑的散文,與柳宗元同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並稱「韓柳」。
他又是「唐宋八家」之一。
!他的文章繼承了秦漢散文的優秀傳統,並加以發揚。
內容實充,說理透徹,感情充沛,氣勢雄健,為後世散文
家所宗。
!詩歌風格奇崛,有鋪敘,有議論,對宋代的詩歌影響甚大。
!著有韓昌黎集。
三、題解
!本文原來是寫給誰的呢?目的是什麼?
!當時韓愈面對什麼指責呢?
!結果韓愈借題發揮,在本文中談到什麼問題?
!本篇是什麼題裁?
四、主旨
本篇的主旨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
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
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唐代散文大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称郡望为昌黎(今属河北),故世称韩昌黎。
韩愈自幼勤勉好学,沉潜诗书。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
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税,贬阳山令。
唐宪宗元和年间,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
不久即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穆宗朝,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故后世称韩文公。
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上,他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并因此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学道统服务,要求言这有物,辞必己出。
韩愈诗文都有很高成就,尤以文章着称。
名列“唐宗八大家”之首。
其文内容殷实,有以反佛、明儒道为内容之长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
有嘲讽社会现实之杂文,如《杂说四首》、《送穷文》、《讲学解》。
也有论述文学思想之作品,如《与冯宿论文书》、《答尉迟生书》、《答刘正夫书》。
其文气势壮盛,辞锋骏利,语言练达。
后人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对唐及后世散文创作有巨大、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韩愈以计为文章末事,以诗为文,把写文之手法融入诗中,在诗的句法、章法、韵等方面作了改动,白居易、欧阳修、黄庭坚、苏轼等无不受其影响。
粗粗翻阅了一下《古文观止》,居然有二十四篇韩愈的文章!莫不是古文因他倡导所以才友情出演了一把吧?。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唐代散文大家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称郡望为昌黎(今属河北),故世称韩昌黎。
韩愈自幼勤勉好学,沉潜诗书。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
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税,贬阳山令。
唐宪宗元和年间,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
不久即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穆宗朝,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故后世称韩文公。
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上,他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并因此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学道统服务,要求言这有物,辞必己出。
韩愈诗文都有很高成就,尤以文章著称。
名列“唐宗八大家”之首。
其文内容殷实,有以反佛、明儒道为内容之长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
有嘲讽社会现实之杂文,如《杂说四首》、《送穷文》、《讲学解》。
也有论述文学思想之作品,如《与冯宿论文书》、《答尉迟生书》、《答刘正夫书》。
其文气势壮盛,辞锋骏利,语言练达。
后人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对唐及后世散文创作有巨大、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韩愈以计为文章末事,以诗为文,把写文之手法融入诗中,在诗的句法、章法、韵等方面作了改动,白居易、欧阳修、黄庭坚、苏轼等无不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