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纂辑者: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达、刘志兴2012-08-17 谨献给对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有兴趣的贤达参考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万历年间共举办科考16次,共取一甲48名、二甲985名、三甲4050名,合5083名,平均每科取士317.688人。

以下是: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第一甲进士及第共3名

孙继皋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进士及第

余孟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进士及第

王应选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3名进士及第

第二甲进士出身共70名

支可大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名进士出身

周希贤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名进士出身

王泮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名进士出身

孙矿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名进士出身

沈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名进士出身

马慥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名进士出身

陆檄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7名进士出身

林缵振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8名进士出身

萧景训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9名进士出身

萧应宫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0名进

吴显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1名进士出身

陈大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2名进士出身

薛道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3名进士出身

管大耀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4名进士出身

陈九叙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5名进士出身

佘毅中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6名进士出身

雷应志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7名进士出身

王任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8名进士出身

吴同春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9名进士出身

石元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0名进士出身

陈梦庚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1名进

谢裘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2名进士出身

张振先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3名进士出身

蔡干釜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4名进士出身

余国宾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5名进士出身

徐元春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6名进士出身

陈国华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7名进士出身

苏希栻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8名进士出身

容若玉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9名进士出身

王录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0名进士出身

王家栋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1名进士出身

马鸣銮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2名进

陈邦彦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3名进士出身

陶允宜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4名进士出身

陈述龄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5名进士出身

汪应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6名进士出身

许一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7名进士出身

陈嘉宾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8名进士出身

谢诏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9名进士出身

张之屏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0名进士出身

万文卿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1名进士出身

刘孟雷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2名进士出身

韩济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3名进

邹迪光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4名进士出身

洪有声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5名进士出身

赵以康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6名进士出身

朱期至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7名进士出身

蔡惟亨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8名进士出身

傅作雨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9名进士出身

范可奇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0名进士出身

蒋三近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1名进士出身

李鋕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2名进士出身

朱应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3名进士出身

陈瑛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4名进

王桥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5名进士出身

张一坤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6名进士出身

孙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7名进士出身

周宗礼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8名进士出身

黄凝道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9名进士出身

李时芳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0名进士出身

张国辅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1名进士出身

张时亨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2名进士出身

吴中谦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3名进士出身

林乔楠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4名进士出身

詹思谦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5名进

王道纯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6名进士出身

朱衣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7名进士出身

杨以忠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8名进士出身

李良柱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9名进士出身

李三才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70名进士出身

第三甲同进士出身共226名

陈朴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名同进士出身

雷士桢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2名同进士出身

颜素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3名同进士出身

牛惟炳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4名同进士出身

易以巽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5名同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杨四知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7名同进士出身

苏雨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8名同进士出身

曹一夔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9名同进士出身

王问卿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0名同进士出身

范世美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1名同进士出身

黄时雨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2名同进士出身

魏允孚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3名同进士出身

夏应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4名同进士出身

李多见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5名同进士出身

常居敬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6名同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黄师颜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8名同进士出身

王见宾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9名同进士出身

何矿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20名同进士出身

马贯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21名同进士出身

沈孟化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22名同进士出身

王炳璇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23名同进士出身

贺一孝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24名同进士出身

郑皋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25名同进士出身

许铤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26名同进士出身

韩志道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27名同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王职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29名同进士出身

陈九成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30名同进士出身

郭惟贤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31名同进士出身

尹应元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32名同进士出身

刘金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33名同进士出身

陈扬产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34名同进士出身

姜召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35名同进士出身

陈嘉策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36名同进士出身

沈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37名同进士出身

翁仲益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38名同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胡希舜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40名同进士出身

张云翱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41名同进士出身

曾梦鳌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42名同进士出身

何允升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43名同进士出身

林鸣盛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44名同进士出身

于翰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45名同进士出身

敖选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46名同进士出身

陈正谊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47名同进士出身

姚德重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48名同进士出身

曾士彦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49名同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郭衢阶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51名同进士出身

李际春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52名同进士出身

刘三宅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53名同进士出身

查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54名同进士出身

蔡时鼎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55名同进士出身

林兆珂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56名同进士出身

李承志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57名同进士出身

杨时馨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58名同进士出身

陈谏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59名同进士出身

顾连璧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60名同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何起凤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62名同进士出身

倪三绶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63名同进士出身

任甲第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64名同进士出身

龚一清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65名同进士出身

韩国桢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66名同进士出身

宋万业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67名同进士出身

毛在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68名同进士出身

吴中传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69名同进士出身

杨俊士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70名同进士出身

游朴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71名同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留震臣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73名同进士出身

蔡国柄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74名同进士出身

谭希思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75名同进士出身

南宪仲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76名同进士出身

龚锡爵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77名同进士出身

田蕙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78名同进士出身

冯露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79名同进士出身

王开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80名同进士出身

王凤竹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81名同进士出身

李化龙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82名同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王言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84名同进士出身

王国宾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85名同进士出身

俞良史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86名同进士出身

吴谦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87名同进士出身

谢杰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88名同进士出身

周梦旸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89名同进士出身

顾尔行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90名同进士出身

吴应奎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91名同进士出身

王景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92名同进士出身

林民止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93名同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徐师张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95名同进士出身

张世则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96名同进士出身

张汝贤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97名同进士出身

朱让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98名同进士出身

王毓阳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99名同进士出身

黄门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00名同进士出身

张廷榜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01名同进士出身

廖恒吉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02名同进士出身

唐伯元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03名同进士出身

杨楫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04名同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

李宗鲁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06名同进士出身

伍让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07名同进士出身

朱翰臣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08名同进士出身

孙健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09名同进士出身

王致中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10名同进士出身

李以谦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11名同进士出身

舒邦儒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12名同进士出身

陈绅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13名同进士出身

董继祖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14名同进士出身

李士达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15名同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

卓世彦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17名同进士出身

郑材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18名同进士出身

李得祐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19名同进士出身

周弘禴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20名同进士出身

王三余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21名同进士出身

顾梦鲤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22名同进士出身

程有守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23名同进士出身

范涞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24名同进士出身

陈正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25名同进士出身

杨瑞云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26名同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

余启元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28名同进士出身

朱正色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29名同进士出身

田大年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30名同进士出身

陈应芳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31名同进士出身

陈一鲂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32名同进士出身

陈奇谋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33名同进士出身

沈汝梁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34名同进士出身

赵惟鱼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35名同进士出身

陈文炅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36名同进士出身

蔡梦说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37名同进士出身

忠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忠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汉置临江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为纪念州人巴蔓子“刎首留城”和严颜宁当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之壮举,赐临州为忠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忠州为南宾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复改南宾郡为忠州;南宋度宗赵祺咸淳元年(1265)升为咸淳府;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复名忠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县临江县入州;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二年(1734)升忠州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撤销忠州建制,改忠州为忠县。1949年12月7日忠县解放,属万县专区,1997年3月14日后隶属重庆市。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忠州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0名。现将这23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忠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周琳明天顺1/3/144《索》2196《碑》273陈瑞明成化14/3/131《索》2091《碑》377李允明弘治6/3/38《索》1236《碑》455谢表明弘治15/3/149《索》124《碑》509 黄应中明嘉靖11/2/47《索》1526《碑》681陈策明嘉靖11/3/27《索》2175《碑》684 田登年明嘉靖38/3/100《索》1870《碑》848罗青霄明嘉靖41/3/79《索》1905《碑》863 周希毕明嘉靖44/3/280《索》2216《碑》889郑皋明万历2/3/25《索》2372《碑》942 任道学明万历14/3/256《索》715《碑》1019田一甲明万历29/3/52《索》1869《碑》1095高倬明天启5/3/126《索》35《碑》1238 忠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成文运清康熙36/3/92《索》1829《题》252李国凤清康熙36/3/95《索》1306《题》252 杜薰清康熙52/3/82《索》1610《题》315杜煜清雍正8/3/111《索》1614《题》387 邹锡彤清乾隆1/3/193《索》1614《题》421杜鹤翱清乾隆2/3/27《索》1611《题》430 贺鹤云清道光6/3/69《索》1649《题》847秦时英清道光24/3/63《索》1824《题》943 何荣楠清光绪6/3/26《索》688《题》1160秦家穆清光绪16/2/125《索》1820《题》1227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题》、《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题》、《索》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4月20日

营山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营山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宕渠县,隋为咸安县;唐高宗李渊武德四年(621)改置朗池县;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有许多小山,形如营垒”而更名营山县;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境内各县合并,统称营山县,隶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篷州;清仁宗颙琰嘉庆七年(1802)归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南充专区、南充地区、南充市管辖。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营山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4+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21名。现将这25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营山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唐臣明弘治3/2/77《索》71《碑》437李初元明嘉靖23/3/188《索》1267《碑》763陈周政明崇祯4/3/213《索》2165《碑》1279罗心朴明崇祯10/3/35《索》1902《碑》1304李沂明崇祯15/特131《索》1259《碑》1337 上面“4+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营山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于之辐清康熙39/3/85《索》366《题》259王曰俞清康熙39/3/207《索》303《题》263 陈会清康熙48/3/183《索》2171《题》297侯度清康熙54/2/36《索》906《题》320 张乾元清雍正5/3/101《索》498《题》375龚士模清乾隆2/3/215《索》106《题》436 龚士楷清乾隆4/3/153《索》106《题》449侯於蓟清乾隆7/3/85《索》906《题》460 马元烈清乾隆7/3/199《索》1936《题》464易周清乾隆13/3/141《索》1866《题》491张师元清乾隆13/3/150《索》437《题》492陈怀玉清乾隆22/3/140《索》2176《题》539王凤鸣清乾隆26/3/31《索》314《题》555陈跻敬清乾隆60/3/40《索》2155《题》666 于德培清嘉庆13/2/71《索》366《题》729侯圻清嘉庆16/3/41《索》909《题》757 侯承诰清嘉庆25/2/88《索》907《题》806白濬铣清道光9/2/85《索》800《题》857 侯恩济清同治10/3/179《索》911《题》1091蔡镇藩清光绪18/2/90《索》1588《题》1245黄世泽清光绪21/3/129《索》1557《题》1285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14日

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

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 2005年1月第42卷第1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JournalofNorthwestNormal;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李润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清代进士人数的增减,随历朝的科举政策而变;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较低的中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不平衡状态,清中期以后,江南沿海地区高,内地边远;[中图分类号]K249/252[ 2005年1月第42卷第1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Jan.200 5 Vol142No11 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李润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清代进士人数的增减,随历朝的科举政策而变化,也明显受时局的影响,总体呈不规则的W形,但读书人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较低的中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历史、经济及文化原因,清代进士的地域分布呈现持续不平衡状态,清中期以后,江南沿海地区高,内地边远地区低的分布状况有所改观,这是实施兼顾全国的科考政策的结果,也说明内地文化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关键词]清代;进士;时空;分布[中图分类号]K24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129162(2005)0120062207 清代科举制度,承明代而来,共延续了260年112科,考取满汉进士26848人,成为科举考试实施比较连贯的一个时期。考察清代进士时空分布状况,对于研究清代进士群体、科举制度,探讨古代人才分布规律及人文地理,积极意义。20世纪20年代,受到了学界的关注,,(1993年)、范金(1997年)、(1997年)、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1999年)等等。本文拟以清代进士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地域两个方面,考察清代进士群体分布状况及其特征。朝、咸丰朝,按照降序排列,、道光、399,名,,乾隆五81人,是清代进士人数最少的一次。,用坐标图表示,就可以得到《清代历朝进士平均录取人数曲线图》,图中横轴为朝代,纵轴为人数。一、清代进士的时间分布清代历朝进士统计表① 朝代及年限顺治18年康熙61年雍正13年乾隆60年嘉庆25年道光30年咸丰11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开科次数82152712155613 进士总数平均每科录取人数30644088149953852821326910461588408826848 3831019417299161991 4235112171920912264173141423917 9朝260年112科114榜将历朝进士总数,按照降序排列,依次是乾隆朝、康熙朝、光绪朝、道光朝、顺治朝、嘉庆朝、同治朝、雍正可以看到,坐标图曲线大体呈W形,即三高两低的趋势。

云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云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东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国置蜀郡,在朐忍夷人之地建朐忍县;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三年(568)更名云安县;宋置云安军;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升为云阳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称云阳县;清沿之。1949年12月6日云阳县解放,先后隶属万县专区、地区、万县市,2000年7月14日直属重庆市管辖。 云阳县在唐朝文宗李昂大和三年(829)出过一个文科状元李远。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云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4名。现将这7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云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黄从春明正统1/3/34《索》1543《碑》199王彦奇明弘治3/2/70《索》181《碑》436 黄封明嘉靖20/3/123《索》1555《碑》744 云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刘海鼇清同治7/2/42《索》2009《题》1067胡瀛涛清光绪2/2/118《索》1732《题》1122甘作赓清光绪18/3/94《索》1523《题》1250李肇律清光绪29/3/59《索》1269《题》1319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4月26日

明清全国进士

1楼一、文科人才 明清全国进士、状元的时空分布表 ★表1 明代各省进士的地理分布 名次省份进士 1 浙江 3697 2 江西 3114 3 江苏 2977 4 福建 2374 5 山东 1763 6 河南 1729 7 河北 1621 8 四川 1369 9 山西 1194 10 安徽 1169 11 湖北 1009 12 陕西 870 13 广东 857 14 湖南 481 15 广西 207 16 云南 122 17 甘肃 119 18 贵州 32 19 辽东 23 ★表2明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 名次省份状元 1 浙江 20 2 江西 18 3 江苏 17 4 福建 10 5 安徽 6 ★表3 清代各省进士的地理分布 名次省份进士 1 江苏 2949 2 浙江 2808 3 河北 2674 4 山东 2270 5 江西 1919 6 河南 1721 7 山西 1420

8 福建 1371 9 湖北 1247 10 安徽 1119 11 陕西 1043 12 广东 1011 13 四川 753 14 湖南 714 15 云南 694 16 贵州 607 17 广西 568 18 甘肃 289 19 辽东 186 ★表4清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 名次省份状元 1 江苏 27 2 浙江 20 3 安徽 7 4 山东 5 5 河北/福建 3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明代进士、状元大多出生于南方,北方则全面落后。进士中只有山东勉强挤进了前五名,状元中前五名的省则无一是北方的。这固然与南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有关,但南北能相差这么多,与蒙元一百多年间对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经济、文化、人才的全面破坏是分不开的。由于这一百多年的屠杀和破坏,北方元气大伤,有明一代恢复非常艰难! ★再看清代的进士、状元分布,虽然北方依然落后,但已经出现了强劲反弹。尤其是河北、山东,无论是进士总数还是状元人数,竟双双进入前五名。这与明清几百年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相对安定,人民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元气逐渐恢复有关! 总上,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人口中心在南移的同时,也在加速向东北部尤其是环渤海地区转移。随着清末民初,大量汉族人口对东北地区的迁移定居,这一趋势表现的更加明显! 二、武科人才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清代的武会试,一共进行了一百一十二次。一百一十二年武状元的姓名都有记载,但目前能确知其籍贯者只九十二人。(其余二十一人还有待于考求。因此这个统计不完备,但大略可见各省武举基础的差别。) ★清代武状元分布表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四年(575)设普州和安岳县,(建县时,因治所建在铁峰山上,四面险固,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义而得名。)州县同治一城,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普州并入资州,唐高宗李渊武德二年(619)分资阳郡复置普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普州为安岳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复为普州,宋设羊石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废普州存安岳县,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1662)省安岳县入遂宁县,康熙十六年(1677)又省入乐至县,清世宗胤禛雍正七年(1729)复置安岳县,属潼川府,1912年直属四川省,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先后隶属遂宁专区、内江专区、资阳地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安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2名。现将这25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安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黄珏明永乐2/3/86《索》1531《碑》84王缙绅明永乐13/3/39《索》223《碑》130 孙茂明正统13/2/29《索》569《碑》224杨冕明天顺1/2/55《索》1701《碑》264 徐珪明天顺8/3/154《索》955《碑》299王璿明成化2/3/177《索》204《碑》315 尧卿明成化5/3/21《索》1197《碑》326汤佐明弘治6/3/174《索》1166《碑》462 汤绍恩明嘉靖5/2/15《索》1166《碑》646彭世爵明嘉靖20/3/152《索》1369《碑》745窦可进明万历44/2/36《索》1008《碑》1173张任学明天启5/3/148《索》439《碑》1239 王起峩明崇祯13/3/164《索》295《碑》1326 安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张象翀清康熙3/3/65《索》449《题》152邹绍观清嘉庆10/3/107《索》929《题》722 谭言蔼清嘉庆14/2/58《索》96《题》742周元位清嘉庆14/2/60《索》2192《题》742 王炳赢清嘉庆19/2/70《索》334《题》768廖运发清嘉庆22/3/27《索》9《题》782 王炳麟清道光9/3/97《索》334《题》861陶绍绪清道光30/2/50《索》2239《题》970 周丕澧清咸丰6/2/96《索》2192《题》1002田瀛海清同治13/3/98《索》1872《题》1104袁希璋清光绪2/3/124《索》1349《题》1128谢世珍清光绪20/2/123《索》123《题》1263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7日

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的时空分布探讨

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的时空分布探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古代科举中,进士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当今学界对进士群体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尤其是对于进士群体的时空分布方面研究更是硕果累累,但是对于进士群体的姓氏研究却是鲜有涉及,只有寥寥几篇。如,刘陆军《明清河南进士群体姓氏分布及鼎甲者分布小计》o较为完整地罗列了河南进士的姓氏状况。盛菊《清代安徽进士群体的姓氏分布》0分析了清代安徽进士群体姓氏层次及地域分布的基本状态,并揭示其主要特点。清代陕西省科举较前代发达,科举人物在数量上一直占据西北鳌头,在中国古代科举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以陕西为区域的进士姓氏研究至今未见,对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基本状况进行梳理,揭示姓氏时空分布的特点,可以为进士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社会流动频率等科举领域重要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视角,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因此,本文试图从进士的姓氏地域分布入手,揭示其分布特点以及分布的原因,进而分析陕西人口在清时期在姓氏方面的分布状况和规律。

一、清代陕西进士群体的构成 研究范围是以陕甘分闲之后陕西政区,以江度柏《清朝进士题名录》[3]为依据,结合《陕西省志》等相关地方资料,经过统计清朝陕西进士为1031人,以姓氏为统领, 二、进士数量在姓氏问分布 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处理,1031名进士分布在168个姓氏中。按照一定的数量标准,对168个姓氏进行四个层次分析,一是进士大姓拥有20人以上,有张、土、李、刘、陈、杨、赵、雷、赫、马10个姓,共有508位进士,占清朝陕西进士总量的%;二是进士常见姓,拥有进士数在8-20人之问,有吴、薛、孙、周、梁、高、党、徐、史、田、卫、侯、贾、何、阎、韩16个姓,总共186人,占进士%;三是拥有进士2-7人的进士,如韩、许、崔、白、屈等81个姓,276人,占进士总数%;四是仅有一位进士的进士稀见姓,诸如卿、游、单、符、楚、蒙等61个姓,61人,占进士总数% , 各个姓氏所有进士数相差很大,分布很不均衡。既有张、土、李、刘、陈、杨、赵、雷、郭、马、吴、薛、孙等大姓,每姓进士几}一人之多,亦有汝、晃、安、蓝、麒,遏、佘、培、鲁、谭、计等姓,每姓仅一人,其中张、土两姓人数最多,第一大姓为张姓,

存世明代进士题名录汇总表

存世明代进士题名录汇总表 原文地址:存世明代进士题名录汇总表(上)作者:古文獻學習_王紅序号名录年份版本馆藏地1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1371明洪武刻本天一阁、《艺海珠尘》本2洪武四年会试纪录1371明洪武刻本天一阁3洪武十八年会试录1385钞本,版本年代不明,不同于一般的会试录摘录自《汇编》的《皇明进士登科考》4建文二年殿试登科录1400明陈迪等编,明乌丝栏本国图、《汇编》(清钞本)、上图(清钞本)5建文二年会试录"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size: 12px; font-family: Verdana, 宋体, sans-serif; line-height: 18px; border-color: windowtext; border-bottom-width: 1pt; border-bottom-style: solid; width: 150pt; border-right-width: 1pt; border-right-style: soli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建文二年会试录1400清钞本国图、《汇编》6永乐九年进士登科录1411明刻本上图7永乐十年进士登科录1412明永乐刻本《汇编》、南图8永乐十三年会试录1415明嘉靖十一年礼部刻本上图9宣德五年进士登科录1430明宣德刻本天一阁10宣德五年进士会试录1430明宣德刻本天一阁11宣德八年进士登科录1433明宣德刻本天一阁、国图(清黄宗彝跋)、《中国科举录汇编》12宣德八年会试录1433明宣德刻本天一阁13正统元年进

眉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眉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太清二年(548年)置青州,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改青州为眉州,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元年(572年)改眉州为青州,北周宣帝宇文赟大成元年(579年)改青州为嘉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二年(606年),复改嘉州为眉州,后又撤州建眉山郡,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改眉山郡为嘉州,次年,分嘉州置眉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撤销眉州,改置通义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撤通义郡,恢复眉州;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通义县为眉山县,隶属眉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销眉山县,由州治理;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年)降眉州为眉县,十三年(1380年)复升为眉州,直隶四川布政使司;1913年撤眉州,恢复眉山县;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眉山县和眉山地区,设立地级眉山市,改眉山县为东坡区,以原眉山县的行政区域为东坡区的行政区域。 眉州在科举时代的宋朝有过辉煌的一页,不仅出过三个文榜眼,即:朱台符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壬辰(992年),杨浑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1109年),程洵武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壬辰(1112年);三个文探花,即:张汴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庚午(1030年),唐重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己丑(1109年),王翼宋徽宗赵佶宣和六年甲辰(1124年),还出过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苏轼,苏轼和其第苏辙是北宋仁宗赵祯嘉佑二年(1957年)的同榜进士。在清朝还出过一个武探花:张光斗清穆宗载淳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 眉州在明朝有25位文科进士,在清朝有5位文科进士。现将这25位明朝文科进士和5位清朝文科进士的科考情况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眉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欧文整明正统4/2/29《索》2266《碑》202胡贯明正统7/3/48《索》1749《碑》212 吴中明正统10/3/8《索》860《碑》218万安明正统13/2/1《索》860《碑》223 黄裳明正统13/3/47《索》1573《碑》228欧廉明景泰5/2/42《索》2266《碑》245 陈瑄明景泰5/2/64《索》2093《碑》246吴节明景泰5/3/160《索》873《碑》258 万翼明天顺1/2/16《索》1479《碑》264喻本中明天顺1/3/21《索》1927《碑》267 熊瑞明天顺1/3/148《索》1927《碑》273许楫明成化5/3/97《索》173《碑》330 邓林明成化8/2/54《索》600《碑》338黄翟之明成化14/2/10《索》1534《碑》365 欧锐明成化17/2/13《索》2272《碑》384欧钲明成化23/2/17《索》2272《碑》416 万弘璧明成化23/2/38《索》1478《碑》417张谧明弘治3/2/57《索》405《碑》436 喻文璧明弘治15/3/167《索》1926《碑》510张愈严明正德6/2/88《索》526《碑》551 赵良华明正德9/2/64《索》1776《碑》568许俨明正德9/3/199《索》167《碑》582 袁袭裳明嘉靖14/2/68《索》1343《碑》700张景贤明嘉靖17/3/7《索》511《碑》720 胥遇明嘉靖44/2/58《索》607《碑》874 【注】黄翟之在《碑》中作黄翼之 眉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张翮清雍正5/3/173《索》429《题》378郭天禄清乾隆16/3/121《索》135《题》503 邓克明清乾隆28/3/80《索》599《题》567王文员清光绪3/3/47《索》187《题》1146 李若堃清光绪21/3/34《索》1286《题》1282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碑》、《题》、《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碑》、《题》、《索》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2013年3月15日

南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战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秦灭巴、蜀,建巴郡,(郡治在江州县(后改巴县,即今重庆市市中区),下设阆中县。西汉高祖刘邦为纪念大将军纪信舍身救刘邦的殊功,于纪信故里,析阆中县置安汉县,隶益州、属巴郡;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汉县为南充县,北宋属成都府路果州,南宋属潼川路顺庆府;明属四川布政使司顺庆府;清属四川省顺庆府;民国属四川省嘉陵道,民国元年(1911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府县同城,去县留府,府直管县;1949年12月10日南充解放,属川北行署区南充市,1950年复设南充县,1952年属南充专区,1968年属南充地区,1993年7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充地区、南充市、南充县,设地级南充市,原南充县改为高坪区。 南充县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承,据本人对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及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的查找得知,在明朝就有文科进士7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1名。 现将这明朝73名进士和清朝11明进士的科甲情况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南充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庞壎明永乐2/3/241《索》5《碑》92范循明永乐13/3/67《索》1421《碑》131 何琛明正统10/3/74《索》669《碑》221张永明景泰2/2/10《索》455《碑》231 冯孜明天顺1/2/85《索》1058《碑》265任弘明成化14/3/57《索》711《碑》373 王孝忠明弘治9/3/18《索》286《碑》471张惟明弘治9/3/51《索》534《碑》472 程云鹏明弘治15/2/54《索》879《碑》500王楝明正德3/2/29《索》291《碑》530 张以庄明正德3/3/30《索》452《碑》536王珮明正德3/3/91《索》213《碑》539 柳稷明正德3/3/155《索》1754《碑》543王度明正德3/3/180《索》185《碑》544 杜杲明正德6/2/67《索》1612《碑》550罗方明正德6/3/56《索》1895《碑》556 罗玉明正德6/3/173《索》1896《碑》562韩世英明正德9/2/25《索》1498《碑》566 史麟明正德9/3/234《索》1801《碑》584陈大道明正德12/3/72《索》2134《碑》596 任佃明正德12/3/75《索》713《碑》597母德纯明正德12/3/168《索》2257《碑》601张芊明正德12/3/223《索》489《碑》604王朝用明正德16/3/155《索》294《碑》618 杨琰明正德16/3/194《索》1664《碑》620杨丽明嘉靖2/2/105《索》1659《碑》628 杨顺明明嘉靖5/2/77《索》1666《碑》649任瀚明嘉靖8/2/3《索》715《碑》661 王养正明嘉靖8/2/60《索》325《碑》664王廷明嘉靖11/2/8《索》206《碑》679 文衡明嘉靖11/2/80《索》75《碑》683王继宗明嘉靖11/3/28《索》226《碑》684 谯孟龙明嘉靖14/2/22《索》88《碑》698王遵明嘉靖14/3/28《索》266《碑》703 杨子臣明嘉靖14/3/127《索》1664《碑》708仁良明嘉靖17/3/13《索》714《碑》720 王之臣明嘉靖17/3/43《索》249《碑》722赵之屏明嘉靖17/3/137《索》1775《碑》727杜汝桢明嘉靖17/3/181《索》1609《碑》729戈中和明嘉靖20/2/56《索》1828《碑》736 王养浩明嘉靖20/3/2《索》325《碑》738冯荐明嘉靖20/3/58《索》1065《碑》740 马守明嘉靖20/3/105《索》1493《碑》743陈以勤明嘉靖20/3/108《索》2114《碑》743张鉴明嘉靖23/3/61《索》533《碑》757谯思明嘉靖29/3/50《索》88《碑》790 文阶明嘉靖29/3/198《索》78《碑》798杜时芳明嘉靖32/3/139《索》1613《碑》813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现在的泸州市江阳区、泸县和史上的泸州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亦有所区别。即史上,在西汉景帝刘启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之交汇处设置江阳县;西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置江阳郡,辖江阳县;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建置泸州,辖江阳县;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改江阳县为泸川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泸州,辖泸川县;宋末改泸州为江安州;元又改为泸州,属重庆路,并废泸川县入泸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将泸州直隶于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司;清仍为泸州;民国初的1913年改泸州为泸县;1950年建泸州市,实行市、县分治,自此泸县无县城,县级机关寄住泸州市小市;1983年国务院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并将原宜宾专区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市中区;199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泸县政府驻地迁至泸县福集镇,199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泸州市市中区更名为江阳区,并正式定福集镇为泸县新县城。 由此可见,泸州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泸县在公元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的铭牌,成为四川省三个“千年古县”之一,也是全中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现实的泸县及泸州市江阳区在明朝时皆属泸州辖区。 那么,泸州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出了多少个文科进士,你知道吗? 本人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及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查到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有文科进士1303+17名,泸州有46+2名,居全川第四位。 1303+17中的“17”和46+2中的“2”是指《碑》《索》中的崇祯15年“赐特用出身”榜263名人中四川有17个、泸州有2个。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下面将泸州在明朝的46名文科进士及2名特科人员情况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李祥明洪武30春/3/20 《索》1268《碑》63张骏明永乐19/2/27《索》517《碑》158 何志明永乐22/2/26《索》678《碑》170谭善明宣德2/3/34《索》100《碑》181 张濬明正统1/2/26《索》461《碑》196张澜明正统7/2/11《索》469《碑》208 邓顺明景泰2/3/57《索》596《碑》234王智明景泰2/3/96《索》329《碑》240 翁经明景泰5/3/42《索》2292《碑》252卢茂明天顺1/3/13《索》1877《碑》267 晏文显明天顺1/3/118《索》1877《碑》272庞常明成化2/2/64《索》6《碑》324 刘长春明成化5/3/96《索》2039《碑》330李复贞明成化8/3/111《索》1248《碑》345 陈绶明成化11/2/36《索》2106《碑》351孙轲明成化11/3/35《索》573《碑》356 谭溥明成化14/3/190《索》98《碑》380晏辙明成化17/2/37《索》1878《碑》385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77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77 纂辑者: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达、刘志兴2012-09-6 谨献给对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有兴趣的贤达参考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以下是: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第一甲进士及第共3名 韩敬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进士及第 马之骐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进士及第 钱谦益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3名进士及第

第二甲进士出身共57名 朱彩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名进士出身 徐尔恒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名进士出身 郑祖法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名进士出身 任国桢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名进士出身 陈伯英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名进士出身 叶官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名进士出身 胡一鸿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7名进士出身 梁鼎贤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8名进士出身 赵琦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9名进士出身 林铭鼎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0名进士出身 杨尧华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1

清代余姓进士考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清代余姓进士考 順治四年丁亥科(1647) 余國柱(江苏昆山千灯古镇) 順治六年己丑科(1649) 余廉徵(浙江遂安人) 順治九年壬辰科(1652) 余國柱(湖北大冶)余恂(浙江龙游,入翰林,任福建学政。纂康熙《龙游县志》。)余 縉(浙江诸暨高湖)余明彝(湖北枝江)余崛起(湖北孝感) 順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 余開熙(湖北蒲圻县) 順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 余玉成(广东新会) 順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 余配元(江西丰城人)余象斗(应为佘象斗,广东顺德马冈人)余鴻升(应为佘鸿 升,广东顺德县马冈人)余有斐(浙江永康人)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 余配乾(江西丰城)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 余應霖(山阴人,寄籍大兴)余達乾(云南楚雄)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 余泰來(浙江山阴人)余一耀(浙江诸暨高湖)余光全(安徽潜山人)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 余毓澄(浙江诸暨高湖)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 余正徤(福建古田)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 余尙鈺(湖广武昌府江夏县)余珖(湖广黄州府黄冈县)

温江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温江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555)分郫县南境和江源县东境置温江县,属益州蜀郡,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省温江入郫县,唐高宗李渊武德三年(620)复置万春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复改万春县为温江县,属剑南道益州,此后,虽朝代变化,但多属蜀郡、成都府。共和国后,先后属温江行政区、温江专区、温江地区,1959年3——4月,曾一度并入崇庆县后复置,1983年3月撤温江地区,同年7月属成都市,2002年4月14日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温江县在明朝有文科进11+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9名。现将这20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上面“11+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温江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何汉宗明景泰2/3/80《索》676《碑》239梁万钟明成化5/3/32《索》1112《碑》326 任汉明成化23/3/24《索》714《碑》422祝弘舒明正德6/3/146《索》1170《碑》560 何察明嘉靖32/3/57《索》674《碑》809何存斅明万历5/3/71《索》678《碑》960 梁祖龄明万历14/3/78《索》1110《碑》1010赵可教明万历20/3/72《索》1764《碑》1048黄元吉明万历23/3/4《索》1530《碑》1060皮应举明崇祯1/3/174《索》1198《碑》1257何通武明崇祯16/3/35《索》676《碑》1351朱之干明崇祯15/特130《索》676《碑》1337 温江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葛荃清雍正8/3/201《索》1514《题》路县圃清乾隆4/3/146《索》1924《题》 李启芃清乾隆10/3/188《索》1269《题》吴浩恒清乾隆40/3/24《索》845《题》 刘濖清嘉庆1/3/66《索》2006《题》毛含昱清道光3/3/111《索》649《题》 徐从枢清咸丰3/3/78《索》964《题》刘能清光绪18/3/152《索》1980《题》 陈国华清光绪30/2/69《索》2156《题》

清代八旗科举进士科中试额数考

提到“八旗子弟”,首先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往往不是骁勇善战的骑兵,而是《茶馆》中松二爷一类的形象:提笼架鸟,无所事事,不学无术,好安逸、好享受,手无缚鸡之力,落魄而孱弱。总而言之,“八旗子弟”就是不学无术的代名词。事实是否如此呢?先看下表:① 表一 清代各省进士人数对比表从表中可知,除了江苏、浙江几个传统的教育大省之外,八旗子弟②考中进士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占第五名。然而有的学者认为“从清初到清末近二百年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是因为八旗子弟参加乡会试,有固定的录取名额。由是可知,在八旗科举家族 举起的过程中,政治权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③ 这种 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不妨探讨一下所谓“固定的录取名额”到底有多少?从而判断政治权力在满人参加科举中起多大的作用。 顺治年间定有满洲、蒙古进士中试额数。“八年题准:八旗复行乡试。满洲、蒙古编满字号,汉军编为合 字号。” ④ 顺治九年(1652)“加中满洲进士十名,蒙古进士五名。”⑤十三年(1656)八月“减考取满洲举人额十名,进士额五名;蒙古举人额五名,进士额五名”。⑥由 此可以得出满洲、蒙古的进士定额共“取中十名”。⑦康 熙八年(1669)恢复八旗科举考试后,在康熙九年 (1670),会试“编满、合字号,如乡试例,取中四名”。⑧康熙十五年(1676),“恩诏满洲、蒙古进士加中二名。”⑨如 此以来,满蒙中试定额增加为六名。康熙三十二年(1693),国子监祭酒吴苑奏言:“八旗之人,学习制艺 者日多,而中式之额太少,请加名数。”⑩所以,从此以 后不再固定满蒙会试中试名额,“满洲、蒙古、汉军及各直省俱系临期,按照人数多寡,请定中额。”“临时 钦定,不限成额。” 可以看出,除了初开科举的几年,满蒙定额人数 清代八旗科举进士科中试额数考 陈先蕾 陈力 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06年第11期(总第143期) No.11,2006(SerialNo.143) 摘 要:在清代,“不分满汉,但问民旗”,旗人的政治地位很高。旗人享有诸多特权,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不仅满汉 二榜分别录取,而且有固定的中试名额,保证了他们广泛参与政治的可能性。然而,中试定额是非常有限的,并没有后人想象的那样多。 关键词:八旗;科举;额数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86(2006)011-0089-04 作者简介:陈先蕾(1980-),女,河南驻马店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院,硕士生;陈力(1979-),男,湖北武汉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院,硕士生(北京 100872)。 11 12省区江苏浙江山东直隶八旗山西河南福建陕西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广东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甘肃奉天台湾合计 清初进士人数48 4629221818171513995444321100268 百分比 17.8417.110.878.186.696.696.325.584.833.343.341.861.491.491.491.120.740.370.3700100 清末进士人数 232521231710172014152215171612111313932316 百分比 7.287.916.657.285.383.165.386.334.434.756.964.755.385.063.803.484.114.112.851.950.63100

富顺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更新)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自隋至清,各王朝开设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科举考试,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是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即科举考试,不仅对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就是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士”则是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符号,是学子经过童(府、县)试、乡(省)试、会(全国)试中试后,再参加殿试(或称廷试)并通过传胪(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而获得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学位。即“进士”必须经过殿试(或称廷试)及传胪才能取得。有的虽经过殿试,也取得好名次,但未通过传胪也得不到进士称号。如清嘉庆24年己卯科武举考试,徐开业、梅万青已获取一甲第一、三名,即状元、探花,因传胪未到而被出名,榜眼秦钟英被推升为状元。 明清两朝都设立有“进士题名碑”,是在殿试揭晓后(大金榜是鈐盖上“皇帝之宝”玺印后张挂於东长安门外长安街;小金榜於传胪日由奏事处进呈供皇帝御览后,交大内存档。现存的大小金榜均藏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礼部具题,工部给银,交国子监立石题名,石上镌刻有(与大、小金榜一样的)进士姓名及甲第和籍贯(含省、府、县三级)。这些“进士题名碑”全部立於北京国子监左侧孔庙大成门外。所以“进士题名碑”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好的历史物证,“进士题名碑录”则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有力的历史文献。 一、富顺明朝文科进士总数说 富顺学子在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期间考中文科进士有多少人呢?《富顺文庙》(公元2004年王孝谦主编)说有132人,《宋志》(公元1931年宋育仁主编)说有132人,《四川通志》(公元1816年常明主编)说有107人,《叙州府志》(公元1896年王麟祥主编)说有132人。现有人说“仅此一朝中进士139人,其中有范氏一门七进士,熊氏一门五进士,李氏一门四进士”(见徐玉才《岁月倾城》),还有人说“在明……全县就有134人,占四川进士总名额的1/10左右,居全省之冠。特别是……万历15年间,全县共考中进士50名”(见高仁斌《富顺:另一种阅读方式》)。而在《明代富顺进士考证》(公元2008年7月网上,作者姓名不详)说只有100名。 100个与130几个,相差30多个,差距为何这么大? 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最初录入《富顺县志》者,缺乏必要的考证,或说疏于考证,把不是进士的人当成进士写入了县志,后来者照前志再录;二是写志者对“进士”概念不清,把不能认做“进士”的当成了进士;三是对“户籍在外地,而原籍(或祖籍)在富顺”的进士当成了富顺的进士;四是把外地的进士当成了富顺的进士。 把不是进士当成进士的,在《宋志》(宋育仁编《富顺县志》简称)中有:李尚、李万、彭昂、陈诏、李传、王子方、范懋和、周辰凤、杨春宇、郭庆年、张应泰、陈常、钱承扩,共13人。这13人既在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一书中找不到,就是在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一书上也找不到。 把不应认做进士的当成进士的有范岷汇。在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龚延明及博士研究生邱进春合写的《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一文中有“四川富顺范岷汇会试121名,未廷试卒。”还有“未经殿试者不能得到进士的出身,其名分依然还是举人。”可见,范岷汇还 Zcx第1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