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11
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静脉炎药物反应等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静脉炎、药物反应等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了解并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保护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本文将探讨静脉输液的一些常见并发症,包括静脉炎和药物反应。
一、静脉炎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它是由于输液过程中引起静脉壁的炎症反应所导致的。
一旦发生静脉炎,除了会引起患者疼痛和不适感,还可能会导致输液的失败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静脉炎的主要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疼痛、触痛和温度升高。
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还可能出现静脉炎导致的感染,引起全身性症状,如高热、寒战和恶心等。
为了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必要时使用导管。
其次,要确保消毒操作的严格执行,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
另外,输液时要注意输液速度的控制,过快的输液速度容易引起血管损伤。
最后,更换输液位置和输液管,避免在同一位置输液时间过长。
二、药物反应静脉输液过程中使用的药物,有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是过敏反应,也可能是由于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所引起的。
常见的过敏反应症状包括发热、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和血压下降等。
对于可能存在过敏反应的药物,应该提前进行过敏试验,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是静脉输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毒副作用,如肝肾损害、神经系统反应等。
在使用药物时,要根据药物特点和患者情况来合理选择药物类型和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指标,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除了静脉炎和药物反应,还有一些其他的并发症可能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如血栓形成、气栓形成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我们需要在临床操作中加强培训和守则的执行,严格控制输液操作步骤和质量,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的征兆和症状。
总结起来,静脉输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静脉穿刺失败、药液外渗、静脉炎、发热、急性肺水肿、空气栓塞。
(一)静脉穿刺失败1.发生原因(1)操作者原因:操作者心情紧张、技术不熟练,表现为:进针角度不准确——将血管壁刺破;针头刺入深度不合适——过浅,针头斜面未全部进入血管;过深,针头穿透对侧血管壁;穿刺后固定不当——针头从血管内脱出。
(2)患者本身原因:患者不配合,操作时躁动不安;血管条件差,常见有血管细、弹性差、血管充盈度欠佳等。
2.临床表现穿刺后针头无回血,药液流入不畅,穿刺部位隆起,患者感觉疼痛。
3.预防及处理(1)穿刺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穿刺技术,穿刺前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易暴露、弹性好、走形直、清晰易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
(2)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和药液性质、输液速度的要求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进行穿刺,有计划的保护血管,尽量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
(3)血管一旦被刺破后,应立即将针头拔出,切勿反复回针,同时按压止血。
(4)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应先对症处理,改善血管条件后再行穿刺,避免盲目进针,减少失败几率。
(二)药液外渗1.发生原因(1)操作者技术不熟练,穿刺失败;患者躁动、针头从血管脱出;(2)输液工具选择不当。
(3)患者原发病的原因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4)药物的酸碱度、渗透性、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以及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均可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而致药液外渗。
(5)反复穿刺对血管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药液中不溶性微粒对血管的刺激、输液量、输液速度、液体温度以及液体所产生的压力也是影响药液外渗的因素。
2.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降低。
化疗药、高渗药以及强缩血管药物外渗后均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3.预防及处理(1)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不得使用钢针输注刺激性药物,最好选用PICC或CVC,如使用留置针输注,用后应当天拔除。
慎重选择穿刺部位,除上腔静脉综合症,其他患者不得在下肢输注刺激性药物。
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静脉输液是一种将药物、营养液等溶液通过静脉注入体内的常见治疗方式。
尽管静脉输液极大地方便了许多病患,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一、感染静脉输液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感染。
感染可能发生在穿刺点附近的皮肤或静脉内。
感染的迹象包括局部红肿、疼痛、温度升高,以及全身发热等症状。
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注意穿刺点的消毒和手部卫生以及使用无菌器材。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及时发现并处理有感染迹象的情况。
二、淤血和血栓输液时,若静脉通路不畅通,药液无法顺利流动,就会导致淤血。
淤血区域会出现疼痛、肿胀和静脉扩张等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淤血,还可能引发血栓,严重时可能导致血管堵塞。
为了预防淤血和血栓,护士应该检查输液管路通畅情况,并定期更换输液点。
三、过敏反应有些人对输液所使用的药物或溶液中的某些成分过敏。
过敏反应的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以及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为了预防过敏反应,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并进行相应的过敏试验。
如果患者已知对某种药物过敏,应避免使用含有该成分的输液。
四、电解质紊乱输液中的药物或溶液可能会改变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钾血症、高钠血症等。
这些紊乱可能引发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
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体格特征和病情合理选择输液剂量和速度,并定期监测血液电解质水平。
五、渗漏和浸润如果输液管或静脉穿刺点未正确固定,就会导致输液液体漏出至周围组织,称为渗漏。
渗漏的迹象包括局部红肿、疼痛,以及输液速度变慢等。
此外,如果过多的液体进入周围组织,就会造成组织浸润,引起浸润性疼痛和肿胀。
为了预防渗漏和浸润,操作人员应正确固定输液管,并定时观察和检查穿刺点周围的状况。
六、其他并发症除了上述常见的并发症外,静脉输液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
例如,静脉穿刺时可能损伤到周围神经,导致局部麻木和感觉异常;过快输液会增加心脏负荷,引发心衰;孕妇输液时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等。
(一)局部组织反应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溃,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处理流程:(二)虚脱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如病人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要镇静,给病人及家属以安全感;将病人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病人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
少数病人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静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处理流程:(三)过敏性休克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
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皮试观察期间,瞩病人不可随意离开。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内备有%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机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①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
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通过将治疗性液体通过静脉注射进入病人体内来满足身体的需求。
然而,就像任何其他医疗行为一样,静脉输液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本文将重点讨论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并探讨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
一、静脉炎症静脉炎症是静脉输液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它通常表现为输液部位疼痛、红肿和局部温度升高。
造成静脉炎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输液时的操作不当、静脉通路感染、输液液体温度过高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症的发生,医护人员应遵守严格的消毒操作并定期更换输液器具。
一旦发生静脉炎症,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同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过敏反应静脉输液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这些过敏反应可能是由药物成分引起的,也可能是由输液器具中的添加剂引起的。
过敏反应的症状各异,可以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急促等。
预防过敏反应的关键是提前了解病人的过敏史,并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输液。
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静脉输液时的另一个常见并发症。
血栓形成通常发生在输液部位的静脉内,可能导致血管堵塞和组织坏死。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的发生,医护人员在输液时应采用正确的注射技术,并定期更换输液部位。
同时,病人也应该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四、感染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感染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感染可能源于输液器具或手术操作的不洁净。
感染的症状包括局部红肿、温度升高以及全身性发热等。
为了预防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应遵守严格的手卫生操作,并定期更换输液器具。
在感染发生时,应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及时更换输液部位。
五、血肿静脉输液可能会导致输液部位的血肿。
血肿通常表现为局部鼓起,皮肤变色,甚至疼痛。
血肿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输液时针头损伤了血管壁,或者输液速度过快造成的。
为了预防血肿的发生,医护人员应选择适当的针头和输液速度。
一旦发生血肿,应尽早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局部冷敷。
静脉输液中血管穿刺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通过将药物或液体输送到患者的血管系统中,为病人提供必要的治疗。
然而,在进行静脉穿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例如血管穿刺。
本文将介绍静脉输液中血管穿刺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一、静脉穿刺的常见并发症1. 血肿:在静脉穿刺时,如果不小心损伤到周围组织或其他血管,可能会出现血液在穿刺点周围聚集形成的血肿。
血肿一般会导致局部肿胀、疼痛和皮肤变色。
2. 渗漏:有时,输液管插入血管后,输液液体可能从静脉外渗漏到周围组织。
渗漏会导致局部浮肿、疼痛和皮肤变色,且可能减少目标药物的有效输送。
3. 血栓形成:血管穿刺可能刺激血管内膜,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可以阻塞正常血液流动,增加静脉内径,甚至导致血管堵塞。
4. 炎症或感染:在穿刺静脉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就容易导致炎症或感染。
这些并发症在血管周围引起红肿、疼痛和可能的化脓。
二、处理方法1. 血肿处理:如果出现血肿,可以先轻轻按压血肿,帮助散发血液。
之后,可以使用冷敷或热敷来减轻疼痛和肿胀。
如果血肿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输液的进行,应及时就医。
2. 渗漏处理:对于发生渗漏的情况,首先应立即停止输液。
然后,可以将渗漏的地方清洗干净,并应用局部药膏或覆盖性敷料。
如果情况严重,应通知医护人员或求助专业医生。
3. 预防血栓形成:为了预防血栓形成,静脉穿刺后应及时停止刺激药物的使用。
此外,要确保患者在穿刺部位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抗凝治疗。
如果出现血栓形成的迹象,应尽快就医。
4. 炎症或感染处理:预防感染是最重要的。
在穿刺静脉之前,应充分洗手,并对穿刺区域进行必要的消毒。
如果发现炎症或感染,应询问医生的建议,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使用抗生素。
总结:静脉输液中血管穿刺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血肿、渗漏、血栓形成和炎症或感染。
在处理这些并发症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如按压、冷敷或热敷、清洗和使用药膏或敷料。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1、静脉穿刺失败发生原因:1.静脉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2.进针角度不当;3.针头刺入的深度不合适;4.进针时用力不当;5.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6.静脉条件差;7.天气寒冷等。
临床表现:1.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2.局部疼痛及肿胀。
预防和处理:1.护士提高穿刺技术;选择较直、弹性好、清晰易固定的血管;2.避免盲目进针;3.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保护血管;4.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按压止血;5.静脉条件差的病人要对症处理。
2、药液外渗发生原因:1.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等有关;2.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液体输液量等;3.血管因素:主要指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等;4.感染因素和静脉炎。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
预防:1.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2.选择合适的工具;3.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4.注射时加强观察和巡视。
处理: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1.化疗药或局部刺激药;2.血管收缩药;3.高渗性药液;4.抗肿瘤药。
3、静脉炎发生原因:1.无菌操作不严格;2.输入药液过酸或过碱;3.输入高渗液体;4.较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5.输液速度与药液浓度的影响;6.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
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
预防和处理:1.护士提高穿刺技术;2.选择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3.适用合适的锐利针头;4.避免盲目进针;5.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保护血管;6.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按压止血;7.静脉条件差的病人要对症处理。
4、急性肺水肿发生原因:1.输液速度过快,循环血量急剧增加;2.老年人代谢缓慢,调节机能差;3.外伤、恐惧可使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4.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护理技术操作是医护人员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包括静脉输液、皮肤护理、导尿、吸痰、血糖监测等。
在进行这些护理技术操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下面将对几种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进行介绍。
1.静脉输液:并发症:局部刺痛、淤血和皮下浸润。
处理方法:-局部刺痛:如果患者出现局部刺痛,应立即停止输液,检查输液部位是否漏液,如果有漏液应更换输液管。
如果没有漏液,可以调整输液速度或更换输液部位。
-淤血:当静脉淤血时,应检查输液针是否插入血管导致给药超过了饱和点,可尝试重新插针或向淤血区域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扩散。
-皮下浸润:出现皮下浸润时,应停止输液,将输液管插入新的静脉通道并进行冷敷,以缓解组织水肿和疼痛。
2.皮肤护理:并发症:皮肤损伤、感染和过敏反应。
处理方法:-皮肤损伤:创面渗血严重时,应及时用干净的纱布进行压迫,血止住后再进行处理,可使用适量的无菌纱布覆盖,避免摩擦和刺激。
-感染:在进行皮肤护理操作前,应洗手并戴上手套,保持操作环境清洁。
对于已有感染的皮肤,应选择适当的护肤品,避免刺激和感染加重。
-过敏反应:如果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护肤品,洗净皮肤并观察是否有进一步的过敏症状。
如有需要,可给予抗过敏药物。
3.导尿:并发症:尿路感染、尿液逆流和尿道损伤。
处理方法:-尿路感染:在导尿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并注意戴好手套。
导尿过程中避免在导尿管与封闭袋之间的连接处污染,定期更换导尿袋,并保持尽量少摇晃,以减少细菌传播。
-尿液逆流:定期检查导尿管的通畅性,如有尿液逆流现象,应及时更换导尿管。
-尿道损伤:导尿过程中注意轻柔操作,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型号和尺寸的导尿管,以减少尿道损伤的发生。
4.吸痰:并发症:氧饱和度下降、气管异物堵塞和呕吐。
处理方法:-氧饱和度下降:在吸痰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一旦出现下降,应立即停止吸痰,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并观察氧饱和度的回升情况。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及处理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与处理【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与处理】一.发热反应1.原因①与输入的液体和加入药物质量有关:药液不纯、变质或被污染,可直接把致热源输入静脉;加药后液体放置时间过长也易增加污染的机会,而且输液时间越长,被污染的机会也就越大。
在联合用药及药物配伍方面,如液体中加入多种药物时,容易发生配伍不当,使配伍后药液发生变化而影响药物质量,而且当配伍剂量大、品种多时,所含致热源累加到一定量时,输入体内亦会发生热源反应。
②输液器具的污染: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过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虽已被广发应用于临床,对减少输液发热反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终端过滤器对5um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不能全部滤去细菌;而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能成为热源;如输液前为认真检查而使用包装带破损、密闭不严漏气污染和超过使用期的输液器亦会引起发热反应。
③配液加药操作中的污染:在切割安瓿是用无菌持物钳直接将安瓿敲开,是使玻璃微粒污染药液最严重的安瓿切割方法。
加药时,针头穿刺瓶塞,将橡皮塞碎屑带入液体中,如果反复多次穿刺瓶塞,可导致污染机会增加。
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白大衣或不洁毛巾擦手可造成二次污染。
④静脉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也可直接把针头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
⑤环境空气污染:在进行输液处置时,治疗室及病室环境的清洁状态和空气的洁净程度对静脉输液质量有直接影响。
加药时,治疗室的空气不洁,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带入药液而造成污染。
⑥输液速度过快:输液发热反应与输液速度有密切关系,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的热源总量过大,当其超过一定量时,即可产生热源反应。
2.预防及处理①加强责任心,严格检查药物及用具;也是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是否过期。
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痕。
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透明度的改变。
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静脉输液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液直接输入静脉以达到治疗或滋养的目的。
然而,静脉输液并非完全没有风险,存在着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就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进行论述,以提高临床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意识。
一、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1. 静脉炎症:静脉炎症是静脉输液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特征为输液部位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静脉炎症的发生主要与穿刺操作不当、输液速度过快、输液液体与血管壁摩擦等因素有关。
2.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另一种常见的静脉输液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输液部位静脉曲张、肿胀、发绀等症状。
血栓形成的发生与输液速度过快、输液液体温度过高、输液部位静脉损伤等因素有关。
3. 漏液:漏液可能是由于输液管路接头松动、穿刺点未完全封闭、输液容器破裂等原因导致液体外漏。
漏液不仅造成药物或液体的浪费,还可能引起局部皮肤损伤。
4. 输液反应:输液反应是一种与输液治疗相关的过敏反应,常表现为眩晕、呼吸困难、荨麻疹等症状。
输液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个体差异、输液液体成分、输液速度等因素有关。
二、静脉输液的预防措施1. 穿刺操作注意事项:在进行静脉穿刺操作时,首先要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避免静脉血栓形成。
同时,穿刺点要注意消毒,避免细菌感染引发静脉炎症。
操作人员在穿刺时应准确把握角度和深度,避免穿透血管后引起漏液。
2. 输液速度控制:输液速度过快容易引起静脉炎症和血栓形成。
因此,在进行静脉输液时,需要准确计算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输液液体的性质来调节速度。
对于易产生输液反应的药物,应采用慢速输液或分次输液的方式。
3. 注射液体温度控制:输液液体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因此,在输液前应检查液体温度,确保与患者体温相适应。
4. 管路固定和保持通畅:输液管路应牢固地固定在患者体表上,避免外力干扰导致漏液。
同时,应定期检查输液管路是否通畅,避免阻塞引发输液反应或局部组织损伤。
静脉输液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引言静脉输液是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了解并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处理已出现的并发症对于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常见并发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1. 局部炎症:在注射部位周围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炎症反应。
2. 静脉炎:静脉内壁发生炎症,表现为静脉红肿、有压痛,可能伴有发热和局部淤血。
3. 输液药物漏注:输液管道出现破裂或漏液导致药液波及周围组织。
4. 血栓形成:静脉内血栓形成,表现为注射部位的肿胀、疼痛以及静脉堵塞。
5. 感染:由于输液器具未进行严格无菌操作或患者自身感染引起的输液部位感染。
二、预防措施为了预防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措施:1. 注射部位清洁:在进行静脉输液前,应用消毒药水清洁注射部位,保持部位清洁干燥。
2. 规范操作:医护人员在执行静脉输液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3. 密封良好:输液管道应保持完好无损,管道连接处应牢固密封,避免药液泄漏。
4.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通路,减少对静脉的不必要损伤。
5. 监测并发症: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三、并发症处理对于已出现的静脉输液并发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 局部炎症:及时更换注射部位,清洁并进行局部抗炎处理。
2. 静脉炎:终止输液,更换输液通路并进行药物治疗。
3. 输液药物漏注:立即停止输液,清洁患者皮肤,及时处理波及周围组织的药液。
4. 血栓形成:终止输液,冷敷或按摩局部,及时去除血栓并进行药物治疗。
5. 感染:终止输液,进行局部消毒和抗感染治疗。
结论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也伴随着一些并发症的风险。
通过提前了解并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带来的患者风险,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常见并发症一、发热反应(一)原因1.输入的药液和或药物制品不纯。
2.输液用具污染。
3.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4.环境空气的污染。
5.输液速度过快。
(二)临床表现发冷、寒战和发热。
体温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初期寒战,继之高温达40℃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症状(三)预防及处理1.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2.输液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妥善固定避免反复穿刺3.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发生热源反应4.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药液现配现用5.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液6.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观察生命体征7.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8.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一)、原因1.短时间过多、过快输入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
3.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差(二)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听诊肺部布出现大量湿啰音。
(三)预防及处理1.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滴速3.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4.按医嘱用药5.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静脉炎(一)原因1.长期输入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过久,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2.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二)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
还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2.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Intravenous infusion operation complication)静脉输液法的目的:1.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常用于脱水酸碱平衡紊乱者,如剧烈呕吐、腹泻、大手术后。
2.补充营养,供给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
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吸收障碍及不能经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等病人。
3.输入药物,控制感染,治疗疾病。
常用于中毒、各种感染、脑及组织水肿,以及各种需经静脉输入药物的治疗。
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改善微循环。
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然而在临床输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用药和治疗,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因此,我们如何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注到病人体内,尽量降低输液操作并发症的发生,或在出现并发症时得到及时的处理,是我们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护理技术操作内容。
(张小勤、刘雅玲、郑莹)参考文献:
[1] 基础护理学第4版[M].李小寒尚少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8月
[2] 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广东省卫生厅编,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年8月
[3]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吴惠平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