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诊治指南(2014)
- 格式:ppt
- 大小:893.00 KB
- 文档页数:25
梅毒诊疗指南(2014版)欧阳光明(2021.03.0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控制局的指导和安排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讨论制定了《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与防治指南》,供皮肤科医师、妇产科医师、泌尿科医师、预防医学医师和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性病临床诊疗实践及预防控制工作中参考。
现将4种性传播疾病的诊疗指南公布如下。
参加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千秋、王宝玺、尹跃平、冯文莉、田洪青、刘巧、刘全忠、齐淑贞、孙令、李文竹、李东宁、李珊山、苏晓红、何成雄、张建中、杨帆、杨斌、杨森、杨立刚、周平玉、陈祥生、郑和义、郑和平、段逸群、骆丹、涂亚庭、徐金华、梁国钧、龚向东、蒋娟、蒋法兴、韩建德、程浩、赖维。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
可分为后天获得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先天梅毒)。
获得性梅毒又分为早期和晚期梅毒。
早期梅毒指感染梅毒螺旋体在2年内,包括一期、二期和早期隐性梅毒,一、二期梅毒也可重叠出现。
晚期梅毒的病程在2年以上,包括三期梅毒、心血管梅毒、晚期隐性梅毒等。
神经梅毒在梅毒早晚期均可发生。
胎传梅毒又分为早期(出生后2年内发病)和晚期(出生2年后发病)。
一、诊断1.一期梅毒:(1)流行病学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
(2)临床表现:①硬下疳:潜伏期一般2-4周。
常为单发,也可多发。
初为粟粒大小高出皮面的结节,后发展成直径约1~2 cm 的圆形或椭圆形浅在性溃疡。
典型的硬下疳界限清楚、边缘略隆起,创面平坦、清洁;触诊浸润明显,呈软骨样硬度;无明显疼痛或轻度触痛。
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②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肿大:可为单侧或双侧,无痛,相互孤立而不粘连,质中,不化脓破溃,其表面皮肤无红、肿、热。
梅毒的治疗-丁香园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美国的梅毒病例数在2000 年达到历史低点后又逐渐增加,目前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 55000 例。
青霉素作为梅毒的治疗药物已超过半世纪,但是有关梅毒不同阶段选用何种治疗方案最合适的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特殊人群中。
美国的 Clement 教授等人通过搜索 MEDLINE 上有关梅毒治疗的文章对梅毒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全文发表在 2014 年 11 月 12 日的 JAMA 上,现将全文编译如下。
一、公共卫生关注梅毒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限制其临床进展有重要作用。
多达三分之一的未治疗患者可进展至疾病晚期。
晚期梅毒对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疾病进展甚至死亡。
没有合适的筛查和治疗方法,死产、新生儿死亡、低出生体重、早产和先天性梅毒这些因素可影响超过一半梅毒妇女的妊娠。
此外,梅毒引起的生殖器溃疡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
二、流行病学和风险人群近年,美国男男性行为者(MSM)中梅毒病例数的比例逐渐上升,这与高风险的性行为和合并HIV 感染有关。
2013 年,所有报道的梅毒病例中超过 16000 例为一期和二期梅毒,这两期为梅毒传染性最强的阶段,四分之三的病例出现在 MSM 患者中。
目前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中年轻男性(年龄20-29 岁)所占比例最高,而在2006 年以前,35-59 岁的男性梅毒患者最多。
一期和二期梅毒严重影响黑人,其感染比例(27.9 人 /10 万)是白人的 5 倍以上(5.4 人 /10 万)。
三、梅毒分期梅毒的分期有重叠,根据初次感染后的症状和时间可分成三期(表1)。
合适的分期对明确梅毒的传染性和治疗时间有重要作用。
诊断为早期梅毒(一期、二期和早期潜伏梅毒)意味着梅毒螺旋体感染是在上一年发生。
晚期梅毒症状在初次感染后出现超过 1 年甚至数十年。
潜伏梅毒是指梅毒螺旋体的血清学试验阳性但是无疾病临床表现。
梅毒诊疗指南(2014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控制局的指导和安排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讨论制定了《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与防治指南》,供皮肤科医师、妇产科医师、泌尿科医师、预防医学医师和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性病临床诊疗实践及预防控制工作中参考。
现将4种性传播疾病的诊疗指南公布如下。
参加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千秋、王宝玺、尹跃平、冯文莉、田洪青、刘巧、刘全忠、齐淑贞、孙令、李文竹、李东宁、李珊山、苏晓红、何成雄、张建中、杨帆、杨斌、杨森、杨立刚、周平玉、陈祥生、郑和义、郑和平、段逸群、骆丹、涂亚庭、徐金华、梁国钧、龚向东、蒋娟、蒋法兴、韩建德、程浩、赖维。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
可分为后天获得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先天梅毒)。
获得性梅毒又分为早期和晚期梅毒。
早期梅毒指感染梅毒螺旋体在2年内,包括一期、二期和早期隐性梅毒,一、二期梅毒也可重叠出现。
晚期梅毒的病程在2年以上,包括三期梅毒、心血管梅毒、晚期隐性梅毒等。
神经梅毒在梅毒早晚期均可发生。
胎传梅毒又分为早期(出生后2年内发病)和晚期(出生2年后发病)。
一、诊断1.一期梅毒:(1)流行病学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
(2)临床表现:①硬下疳:潜伏期一般2-4周。
常为单发,也可多发。
初为粟粒大小高出皮面的结节,后发展成直径约1~2 cm的圆形或椭圆形浅在性溃疡。
典型的硬下疳界限清楚、边缘略隆起,创面平坦、清洁;触诊浸润明显,呈软骨样硬度;无明显疼痛或轻度触痛。
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②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肿大:可为单侧或双侧,无痛,相互孤立而不粘连,质中,不化脓破溃,其表面皮肤无红、肿、热。
梅毒诊治指南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侵入部位大多为阴部。
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几乎侵犯全身各器官,造成多器官损害。
早期主要侵犯皮肤黏膜,晚期可侵犯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各器官。
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梅毒螺旋体的运动极为活跃。
在人体外很容易死亡,在干燥的环境中和阳光直射下迅速死亡,在潮湿的器皿和毛巾上可生存数小时,39℃,4小时死亡。
40℃失去传染力,3小时死亡。
48℃可生存30min,60℃仅生存3~5min。
100℃立即死亡。
对寒冷抵御力强,0℃可存活1~2天,-78℃以下经年不丧失传染性。
肥皂水和一般消毒液均可使其死亡。
梅毒螺旋体的致病能力与粘多糖及粘多糖酶有关,螺旋体表面似荚膜样的粘多糖能够保护菌体免受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伤害并有抗吞噬作用。
粘多糖酶能作为细菌受体与宿主细胞膜上的粘多糖相粘附,TO藉其粘多糖酶与组织细胞粘附。
粘多糖物质几乎遍布全身组织,因而,TP感染几乎累及全身组织,在不同组织粘多糖含量不一,其中尤以皮肤、眼、主动脉、胎盘、脐带中粘多糖基质含量较高,故对这些组织的损伤也较为常见和严重,此外,胎盘和脐带在妊娠18周才发育完善,含有大量的粘多糖,故TP从母体转移到胎儿必须在18周以后才发生。
人类是梅毒螺旋体的唯一宿主。
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例是通过有活动性病灶感染者的亲密接触而获得。
病原体经由完整的黏膜表面或皮肤微小破损灶进入体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菌体在感染局部繁殖,数小时后侵入局部淋巴结,2~3d经血播散全身。
由此可见,早在下疳发生前机体既有传染性。
生殖器溃疡(硬下疳)是一期梅毒最常见的表现,在感染后2~3周。
此后,在机体免疫作用下,原发灶中梅毒螺旋体大部分被杀死,硬下疳自然消退,进入无症状期,此即一期潜伏梅毒。
残存的梅毒螺旋体继续在体内繁殖,经6~8周,大量入血,全身播散,引起二期早发梅毒。
二期早发梅毒以典型皮损为主要表现,常伴有低热、不适和弥漫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等,亦可有各种内脏并发症发生。
梅毒诊疗指南(2014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控制局的指导和安排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讨论制定了《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与防治指南》,供皮肤科医师、妇产科医师、泌尿科医师、预防医学医师和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性病临床诊疗实践及预防控制工作中参考。
现将4种性传播疾病的诊疗指南公布如下。
参加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千秋、王宝玺、跃平、文莉、田洪青、巧、全忠、齐淑贞、令、文竹、东宁、珊山、晓红、何成雄、建中、帆、斌、森、立刚、周平玉、祥生、和义、和平、段逸群、骆丹、涂亚庭、徐、梁国钧、龚向东、娟、法兴、建德、程浩、赖维。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
可分为后天获得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先天梅毒)。
获得性梅毒又分为早期和晚期梅毒。
早期梅毒指感染梅毒螺旋体在2年,包括一期、二期和早期隐性梅毒,一、二期梅毒也可重叠出现。
晚期梅毒的病程在2年以上,包括三期梅毒、心血管梅毒、晚期隐性梅毒等。
神经梅毒在梅毒早晚期均可发生。
胎传梅毒又分为早期(出生后2年发病)和晚期(出生2年后发病)。
一、诊断1.一期梅毒:(1)流行病学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
(2)临床表现:①硬下疳:潜伏期一般2-4周。
常为单发,也可多发。
初为粟粒大小高出皮面的结节,后发展成直径约1~2 cm的圆形或椭圆形浅在性溃疡。
典型的硬下疳界限清楚、边缘略隆起,创面平坦、清洁;触诊浸润明显,呈软骨样硬度;无明显疼痛或轻度触痛。
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②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肿大:可为单侧或双侧,无痛,相互孤立而不粘连,质中,不化脓破溃,其表面皮肤无红、肿、热。
(3)实验室检查:①采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显微镜检查法,取硬下疳损害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可查到梅毒螺旋体,但检出率较低;②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
2021年梅毒诊疗指南梅毒是一种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可分为后天获得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先天梅毒)。
后天获得性梅毒又分为早期和晚期梅毒,其中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和早期隐性梅毒,而晚期梅毒包括三期梅毒、心血管梅毒、晚期隐性梅毒等。
神经梅毒可在梅毒早晚期均发生,而胎传梅毒则分为早期(出生后2年内发病)和晚期(出生2年后发病)。
在诊断方面,一期梅毒的流行病学史常常包括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
临床表现方面,硬下疳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在潜伏期2-4周后出现。
硬下疳初为粟粒大小的结节,后发展成直径约1-2cm的圆形或椭圆形浅在性溃疡。
典型的硬下疳界限清楚、边缘略隆起,创面平坦、清洁;触诊浸润明显,呈软骨样硬度;无明显疼痛或轻度触痛。
此外,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肿大也是一种常见表现,可为单侧或双侧,无痛,相互孤立而不粘连,质中,不化脓破溃,其表面皮肤无红、肿、热。
二、治疗治疗梅毒的目的是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疾病的进展和后遗症的发生。
对于早期梅毒,青霉素仍然是首选的治疗药物,而对于晚期梅毒,青霉素也是治疗的首选,但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对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选用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红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应避免性行为,并对患者的性伴进行检查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和复发。
三、预防预防梅毒的关键是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包括使用安全套等预防措施。
对于有性伴感染史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并对其性伴进行检查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此外,定期进行性病筛查也是预防梅毒的重要措施之一。
实验室检查方面,可以采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显微镜检查法来检查硬下疳损害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以查到梅毒螺旋体,但检出率较低。
此外,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也可以用来检测。
如果感染不足2-3周,该试验可能会呈阴性,因此需要在感染4周后复查。
在极早期,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也可能呈阴性。
诊断分类方面,疑似病例需要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中2项,可以有或无流行病学史。
梅毒诊断标准及规范性治疗方案目录•梅毒概述•梅毒诊断标准•规范性治疗方案•特殊人群梅毒治疗策略•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总结与展望01梅毒概述定义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02梅毒诊断标准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临床表现诊断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即无痛性溃疡,好发于外生殖器部位。
以全身皮肤黏膜损害为主要表现,如皮疹、扁平湿疣等,可伴有全身症状。
主要表现为永久性皮肤黏膜损害,并可侵犯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器官,危及生命。
实验室检查诊断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直接观察皮损分泌物中的梅毒螺旋体。
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常用RPR和TRUST试验,可用于临床筛选及判定治疗的效果。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常用TPPA和FTA-ABS试验,用于确认试验,特别是潜伏梅毒和一些非螺旋体试验阴性的梅毒螺旋体感染病例。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梅毒应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等性传播疾病进行鉴别。
此外,还需与固定型药疹、玫瑰糠疹、银屑病等皮肤病进行鉴别。
03规范性治疗方案03伴侣同治梅毒患者的性伴侣应同时接受检查和治疗,以防止交叉感染和复发。
01早期、足量、规则治疗梅毒的治疗应遵循早期、足量、规则用药的原则,以确保彻底治愈,防止复发和晚期梅毒的发生。
02密切随访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应密切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与目标药物治疗方案青霉素类药物01青霉素类药物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包括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等。
对于早期梅毒,一般使用苄星青霉素单次注射;对于晚期梅毒,需要使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连续注射。
头孢类药物02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使用头孢类药物进行治疗,如头孢曲松等。
其他药物03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梅毒,如神经梅毒、心血管梅毒等,需要使用特殊药物进行治疗,如水剂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包括不洁性交史,婚姻配偶或性伴侣有无梅毒。
已婚妇女有无早产、流产、死产史,父母兄弟姐妹有无性病。
(二)临床表现皮肤、黏膜、外阴、肛门、口腔等处皮疹或硬下疳,梅毒不同分期,表现有各自的特点,对感染较长的患者除检查其皮肤黏膜外应注意检查心血管、神经系统、眼、骨骼等。
潜伏梅毒患者缺乏临床表现,主要依靠梅毒血清学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暗视野显微镜检:早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可查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试验:用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做初试,如阴性,若怀疑为梅毒患者,应进一步检查;如果阳性,结合病史及体格检查符合梅毒,可以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与梅毒硬下疳同软下疳(杜克莱嗜血杆菌)、固定性药疹以及生殖器疱疹并发局部感染相鉴别。
由于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此必须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和反复实验室检查方可及早明确诊断。
【预后】早期梅毒经过规范的治疗,硬下疳可达到根治,二期梅毒疹经规范治疗,皮疹消失,无功能性障碍;晚期皮肤黏膜、骨、关节梅毒经规范治疗能够痊愈,形成瘢痕,功能障碍部分得到恢复,有些损害如鼻骨的树胶肿、上腭穿孔等则不能恢复;心血管梅毒如出现心力衰竭、心绞痛发生则不能达到根治。
主动脉弓降段的梅毒性动脉瘤,经抗TP 治疗,可使病情稳定,不再恶化;早期神经梅毒的脑顶部脑膜炎、脑底部脑膜炎、横断性脊髓炎、脑动脉炎如不严重,经治疗后可望全部或部分恢复功能,严重者治疗则多无裨益。
【治疗】(一)一般原则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疗程规则,剂量足够。
应注意不规则治疗可增加复发及促使晚期损害提前发生。
青霉素为首选药,常用节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G及水剂青霉素Go头抱曲松近年来证实为高效的抗TP药物,可作为对青霉素过敏者的优先选择药物。
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疗效较青霉素差,通常作为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治疗药物。
治疗后应定期随访,一般至少检查3年,第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第2年内每半年复查1次,第3年在年末复查1次;神经梅毒同时每6个月进行脑脊液检查;梅毒孕妇分娩出的婴儿应在生产后第1、2、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