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曲画中的物理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书画中的物理知识
书画中的物理知识主要涉及到光学、力学和色彩学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光学原理:书画中的光影效果可以通过光学原理来解释。
例如,利用光的散射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白色的宣纸会呈现出不同的明暗效果。
同时,通过调整笔墨的浓淡、干湿,以及下笔的轻重、快慢等,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
2. 力学原理:书画中的线条和构图可以通过力学原理来解释。
例如,在书法中,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需要掌握适当的力度,才能使线条流畅自然。
在绘画中,利用力的分布和平衡原理,可以创造出更加稳定的构图,使画面更加平衡。
3. 色彩学原理:书画中的色彩运用涉及到色彩学原理。
例如,通过调整色彩的明度、纯度和对比度等参数,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色调和画面效果。
同时,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才能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
总的来说,书画中的物理知识是书画创作和欣赏的重要基础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物理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书画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创作技巧,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新课程倡导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的联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举例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游蒋山》苏轼(宋)2.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泊樟镇》杨万里(宋)第一句提出“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第二句提出“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其实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道理。
3.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赠妇》秦嘉(汉)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
4.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春山夜月》于良史前一句提出了“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这一现象,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后一句说明了花朵分泌芳香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发生了扩散现象。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李白(唐)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
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
6.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雨窗消意图》牛应之(清)柳絮本来是白的,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
其原因主要是太阳光里含有七种色光,当它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时,白光中的大部分色光被桃花所吸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的红光再照到白色的柳絮上,自然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唐)通过作出月亮在水中所成的像的反射光路以及人眼看到月亮在水中所发生的折射光路图,来说明“月近人”的光学原理如图所示,S1是月亮S在水中所成的虚像,从S1点射向空气中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是水中的S2射来的,眼睛看到的是S2点,S2点在S1点的上方,距水面较近,从而出现了“月近人”的感觉。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蕴藏的物理知识一、引言古代的诗词作品常常以唯美的文字描绘了自然万物的美丽和神奇。
这些诗词作品中,有时隐藏着许多与物理相关的知识。
物理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将通过分析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带领读者探索古人对物理现象的触觉认识与探索。
二、自然中的物理现象古代的文人墨客们热衷于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他们不仅仅追求艺术的表现,更是对自然万物的独特认知与理解。
他们的诗词中常常提到一些与物理相关的现象。
1.光与色古人对光与色的观察和描绘广泛存在于许多古诗词中。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覆江烟霞随溜薄,迷蓝醉红游紫禁”,描述了水面上烟雾与霞光的美丽景象。
在这里,观察者通过光的折射和散射产生的色彩变化,描绘了江水上的景色。
2.水与流体力学古代文人用诗词描绘了大自然中水的流动和流体力学现象,如江河的奔流、潮汐的涨落等。
南宋文人陆游曾写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里通过描绘鹦鹉洲上的草木和晴朗的天空,展现了长江的奔流和潺潺流水的景象。
3.天文学与力学古代文人对天文学和力学的认识也体现在他们的诗词中。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通过描绘秋夜的凉爽和流星划过天际的情景,展现了天文学的知识。
三、古诗中的物理原理诗词常常通过美丽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将物理原理嵌入其中,使得晦涩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下面是其中一些典型的例子。
1.浮力原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萧萧几叶飘寒雨,楼头残梦觉秋灯。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粉袅珊珊。
”这里的“萧萧几叶飘寒雨”通过描绘树叶在雨中飘动,暗示了浮力原理;“梦啼红粉袅珊珊”中的“袅珊珊”则是对流体力学中流体的流动状态的描绘。
2.万有引力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还写道:“卧看牵牛织女星。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也包含了一些物理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可能并不是以科学的方式呈现,但是
在古人的观察和描写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比如在古诗中常常会提到风、雨、云等自然现象,其中就蕴含了一些物理知识。
比如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通过对自然现象的
描绘,反映了太阳升起和河水流动的景象,涉及到了日落和河流等物理现象。
古人对于天文现象也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描写。
比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里表现了对明月的好奇和对天
空的神秘感,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天文现象的观察和感悟。
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通过
对远方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远处景色的向往和探索,也展现了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渴
望。
古人对自然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李白
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写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里通过对鹤的描写,展示了古人对于鸟类的观察和感悟,也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
在《桃花源记》中,“远近蓦然开朗,无数桃树低阴;花径寻幽独往,笛声吹入云层。
”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悟,也展现了作者对于自
然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唐诗中的物理知识,厉害了!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我们感受到“文理结合”之美,快来一起看看吧~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为什么没有见到人,却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原来是声音通过空气传来的。
涉及物理知识气体传声。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前句诗水中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是液体传声。
后句诗中“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更深月色半入家,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刘方平虫声能透过固体窗纱,说明固体传声。
4.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边河》张敬中“冰开”指,涉及物理知识是熔化。
5.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洛桥晚望》孟郊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涉及物理知识凝固。
6.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望秦川》李欣“欤叹”指“叹息声”,是气体传声。
“霜露”分别是水蒸气凝华和液化形成的。
7.烟销日出不见人,诶乃一声山水绿。
——《鱼翁》柳宗元前句诗“烟销”指“烟雾散去”,它们到哪去了呢?原因是雾露的液态小水滴散了变成气态水蒸气就看不见了。
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蒸发。
后句诗摇橹声和渔翁歌声在青山绿水回荡。
是指声音的反射。
8.夕阳依旧时,寒磐满空林。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后句诗是寒磐声声传响,在空寂的山林回荡,涉及物理知识是固体传声和声音反射。
9.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晨诣超师读禅经》柳宗元前句诗“日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在升起,涉及物理知识是相对运动。
“露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余”字说明露雾一部分已经蒸发。
后句诗小露映着月光,青松仿佛用油脂沐浴。
涉及物理知识光的反射。
10.天涯霜雪霁寒宵。
——《阁夜》杜甫诗中“霜雪”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前句诗柴门外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固体、气体传声。
后句诗中“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自然现象和物理知识的描写,可以说是古代人对物理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物理知识。
1. 天文知识: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和天象现象有着较深的观察和认识。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描绘了月亮的光辉和明亮。
《蝶恋花·春景》中的“满天风雨下西楼,红烛昏罗帐”描述了雷雨过后的霁天和世界一片明亮。
2. 水文知识: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水的运动和液体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
《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3. 声音传播:古人对声音的传播和共鸣有了一定的认识。
《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了山间的回音和河水的声音,体现了声音的传播和回音的现象。
4. 光学知识:古人对光的传播和折射有一定的认识,比如郭沫若的《七律·长城》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远处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光的折射现象。
5. 热学知识:古人对温度和热的传播有一定的认识。
《木兰诗》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描述了花落时的景象,体现了热的传导。
6. 磁学知识:古人对磁性物质的观察和利用有一定的认识。
《秋词二首·其一》中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遥连飞雁群”描述了远方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山脉间的磁场现象。
7. 气象知识:古人对天气现象和气压变化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
《登高》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述了夕阳下的江河景象,体现了气象的变化和大气压力的影响。
古代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界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诗词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对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中国的诗词中确实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以下是一些例子:
光学知识:
光的直线传播:如“绿树阴浓夏日长”(树阴就是树木枝叶的影子)。
光的反射:如“楼台倒影入池塘”。
光的折射:如“潭清疑水浅”。
光的色散:如“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声学知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声音的反射(回声):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能量转换:
弹性势能转换为动能: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重力势能转换为动能: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分子的热运动(扩散现象):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态变化:如“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力学和运动: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水晶帘动微风起”(帘子原来是静止的,风把它吹动了,说明力改变了水晶帘的运动状态)。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还包含着许多深邃的物理知识。
古人虽不如今人有大量的科学知识,但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了许多有深刻物理内涵的诗句和词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都有哪些吧。
一、光学知识1.《鹧鸪天》-范仲淹餴餠谁家炊煮熟,茧丝长断碧窗属。
这首词中的“茧丝长断碧窗属”,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穿过窗户时被织物所拦截,形成了交错的光影,这正好是光线的折射和衍射现象。
光线在穿过窗户时,会因为织物的遮挡而形成交错的光影,这正是光学折射的一个典型例子。
2.《渔歌子》-张志和红泥脚,白绒衣,轻舟已过万重山。
莫问旧时人,只有泪千行。
这首词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反射现象。
光线在水面上遇到时,会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去,形成倒影。
这个反射现象正是光学知识中的反射定律。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独钓寒江雪”,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江边寒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
这里涉及到了物体平衡和静力学的知识。
翁钓鱼的船儿不倒,正是因为力的平衡,静力学告诉我们,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的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
翁钓鱼的船儿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平衡,才能保持平稳。
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表现了火焰的燃烧和气流的传播。
火焰燃烧是由于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化学反应,而气流的传播则是由于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气体的运动和传播。
这正是力学和热力学的知识。
1.《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对草木生长与凋零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很深入,诗词中的声音描述,也反映了对生命活力的感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草木生长和凋零也是因为生物体内部的振动与运动。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在古代,人们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受,以诗意的形式传递给后人。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体现的物理知识。
首先是对天空和天文现象的描绘。
《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是对太阳光透过大气层后出现折射和散射现象的描述。
“东篱菊未黄,南山竹已老。
”这是对太阳高度和地理位置的描述,暗示出北方秋季阳光较南方充足。
其次是对物体运动和力学的描写。
《春晓》中写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这是对鸟类飞行和风的声音传播的描述。
“秧歌满圆月,夏至人团聚。
”这是对秧歌舞蹈和夏至时人们团聚的描绘,暗示出物体运动和人类活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一些古诗词中还体现出对声音传播和声学现象的描绘。
比如《声声慢》中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是对音色和音量的描述,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奈和伤感。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是对声音产生和响应的期望,暗喻对欢乐与快意的追求。
古诗词中还反映了光学现象和光的性质。
比如《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是对月光与地上霜的类比,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光的传播方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是对阳光弥散和天空颜色的描述,通过形容天气现象描绘四季的变化。
古诗词中体现的物理知识丰富多样,包括对天文现象、物体运动、声音传播和光学现象的描绘。
这些描写不仅美化了诗词的语言,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
这些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然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中有一些描写自然现象的诗句,其中融入了一些物理知识。
以下是一些例子:
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首诗描绘了白昼的景象,指出太阳的光线会随着山的高度而渐渐消失。
这暗示了光的传播本质,即光线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并随着光线路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描绘了夜晚的月亮,指出月亮的光线会照亮地面,就像霜一样。
这涉及到天体物理中的光照原理,即月亮是不能自己发光的,它只是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3.《观沧海》 - 曹操
对海而唱《观潮》曹操何人也,嘉会顿开颜.
当流光变幻,《海上赠别诗》曹操知人醉,明月正潮生.
这首诗中描绘了海上潮水的景象。
潮汐是地球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产生的,月球的引力会使得海洋产生周期性的高潮和低潮。
这里用诗句表达出了潮汐现象和月亮引力的关系。
这些古诗中的物理知识并不是直接讲解物理原理,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间接地呈现出物理现象和规律。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知到自然界的奥妙和物理原理的存在。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不乏描写自然景物和物理现象的作品。
虽然古人对于现代物理知识的认识并不准确,但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运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一、物理学中的力学1. 春江花月夜中的物理知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明月光照在床前,使人疑惑地以为地上结了霜,这是因为光线在照射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等现象,进而产生了“光线伪像”。
2. “千山鸟飞绝”的物理知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名句。
句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感慨。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大自然中飞鸟的声音和人类的脚步声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最终消失于人类的感知范围之外。
当人们远离山林和小径时,就会感觉到世界的寂静。
1. 烧沉香时的物理知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秋夕》中的名句。
其中的“寸草心”指的是香草的心脏部分。
在燃烧过程中,香草的分子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能和光能。
2. 霜降时的物理知识:嘒者千里发,晴空霜落地。
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初霜》中的名句。
其中的“嘒者千里发”形容霜降来临时,猛烈的寒气刺激大地,使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晴空霜落地”描绘了秋天的清晨,天空晴朗,地面上的霜以小冰晶的形式落到地面上。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当温度下降到霜点以下时,水分子会凝结成冰晶,并落到地面上形成霜。
1. 描写月亮的物理知识:青枫湖上轻盈月,高高挂在重楼上。
这是明代诗人柳永创作的《临江仙·柳梢青》中的名句。
句中的“轻盈月”表现了月亮的明亮和高挂在重楼之上,这是因为光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散射和折射的影响,使得月亮看起来较亮且高挂。
2. 瞬间的物理知识:莺花犹怕触,瞬目闭还开。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瑰宝般的存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虽然古诗词不是以科学知识为主题,但其中不乏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和理解。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1.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诗表达了他相思故乡之情,其中提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在形容月光如何照亮地面。
这反映了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线从明亮的源头传播出去,照亮了物体。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求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以及他对登高远望的愿望。
其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反映了地球自转和河流入海的自然现象。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观,描绘了地球的气象现象和地理特征。
4. 《钗头凤》- 杜秋娘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杜秋娘的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通过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春季的繁华和欢快气氛。
这首诗中的“宝马雕车香满路”揭示了车马行驶时扬起的尘土,以及尘土中所散发出来的香气。
这是涉及到颗粒物的运动和散发特性,体现了古人对物理世界的感知。
通过以上几首诗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绘,展示了他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这些诗词既风景如画,又蕴含了物理知识,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子卓越的才华和博雅的学问。
这些古诗词成了我们探寻古代科学知识的宝贵资料,也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包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公转、万有引力、自然现象等角度,探究一些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1. 公转古代的人们虽然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却发现了许多宇宙现象。
其中,公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公转是指行星绕着恒星(太阳)的轨道运动。
中国古诗中有许多描绘公转的诗句。
《登高》中写道:“薄霭轻烟湿,梧桐著菊香。
寥廓万象留,蓦然回首长。
”这首诗通过描绘云雾的流动和四季的更替,表达了星辰岁月的无限美好,也展现了天体运动的壮丽景象。
《清明上河图》中写道:“杏花村外桃花源,桃花村里杏花村。
爱当凌水人家,云梯自是好风闲。
”这首诗营造出了一个幽美的桃花村,其中的“凌水人家”描述的就是依江而建的庭院,而“云梯”则是指星辰的运动轨迹,传递出公转的美妙之处。
2.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牛顿提出的引力定律,也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知识。
宇宙中的各种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
有些古诗词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唐代李商隐的《锦瑟》中写道:“满地斜阳不自怜,长安城头别有天。
自是人生长恨水,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诗中,长安城头可看到的更远的天空,展现了地球上人们对宇宙的向往。
而其中的“恨水”,则是形象比喻了万有引力。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中描绘的春草枯萎生长的过程,也可以用万有引力的作用来解释。
草落叶尽后,自然界中就会产生新的植物。
3. 自然现象古代人们经常观察自然现象,从中体悟人生,亦可得知物理常识。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春风吹又生,萋萋忽似旧时游。
”这句话通过春风的作用,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中原始生命的复苏。
通过春风带动植物生长,也可以理解地表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百塔寒齿谯笳谷》的最后一段写到:“远木烟萝半入秋,虚阶绝迹碧云愁。
长空鸟雁惊风去,落叶猿猱任苟游。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森林景色,传递出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很多作品都融合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描述自然现象、赞美大自然时,诗人们常常借助物理知识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感悟。
下面将为你介绍一些古诗词中所使用的物理知识。
1. 天文知识古代的诗人经常以星辰、太阳、月亮等天体为题材进行描写。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描绘了夜晚的天空,以及牵牛织女星。
2. 自然现象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发现了一些物理原理,以此来抒发情感。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指出了草木生长的周期。
3. 水水是古诗词中常常被描述和赞美的自然元素之一。
通过描绘水的流动、波纹等现象,来表达人们的感情。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通过形容晓风残月和杨柳岸上的景色,来表达诗人的心情。
4. 声音传播古人对声音传播的现象也有深刻的观察和感悟。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通过形容山、河、海的景象,来表达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5. 光学现象古人对光学现象的观察也有很深刻的发现和描述。
例如唐代张九龄的《感遇八首·其四》中写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里通过描述红豆在春天发芽的景象,来比喻人们之间的思念之情。
“诗.书.曲.画”中的物理知识诗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它的内容丰富多采。
在许多作品中诗人描述了大自然的许多现象,这些现象无不包含着物理知识。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有关于光和声音的特点的描写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花香是由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在空气中传播形成的,气温高时空气中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花香因此也传播的更快更远。
雨后鸟儿活动增多;空气湿度大声音传播快;(树木等)物体表面含有大量水份,有利于声音反射并形成共鸣。
因此,雨后鸟叫声特别清脆而且传的远。
3.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呢?因为分子一直在做不规则运动,宏观上梅花的香油扩散到空气中并传到你的鼻子里,再由你的嗅觉感知后传到大脑里。
4.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船和云速度相等。
作者躺在船上,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但以河岸为参照物,船和云都是向东的。
因此才有了诗里所说的那样“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诗中有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物理知识的表达。
书书法作品当中有太多的物理知识的体现,其制作过程却有着古人对物理现象的运用。
如毛笔蘸墨就是运用了毛细现象,各种手劲笔法导致墨迹的不同是运用了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的道理,墨的制作更是运用了分子热运动、物态变化、摩擦力等物理知识。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根据F=μF N,用力越大,动摩擦力就越大。
所以有力大小适中,才写出漂亮的字。
否则,纸会弄坏弄脏,笔会减少使用寿命。
用笔必须用至少四个指头,采用费力杠杆原理使笔在三维空间内与纸准确摩擦。
如此可知,其实书法也与物理有着很大的联系。
曲曲和书一样,作品没有太多的物理知识,但乐器的制作与发音原理却有着许多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如果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就是“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这里我们举例予以说明,希望你从中获得启示。
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什么?分析: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什么能量?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例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和地球则又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例4、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例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诗中蕴含了:“扩散和升高”的物理知识。
例6、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代诗词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其中涉及到天文、气象、地理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从这些方面来阐述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一、天文知识1. 星辰古诗词中常常描绘星星,如玉户帘栊开晓景,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这些诗句表现了古人对星辰的观察和感悟。
在古代,人们对星空有着深刻的认识,比如星宿的位置、运行轨迹等。
这些都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观察和思考,由此可见古人对天文知识的掌握。
2. 昼夜、日月运行“曲径通幽处,离尘不染尘,光源环日月,云影共清辉。
”这句诗句中反映了日月的运行。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测,总结出日月的运行规律,包括昼夜交替、日月昼夜运行轨迹等多个方面。
二、气象知识1. 风、雨古诗词中常常描绘风景,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这些诗句表现了古人对风雨的观察和感悟。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对风、雨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包括风的方向、速度、雨的洪涝等。
2. 季节变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了春天的特点,包括天气温暖、万物复苏、鸟鸣蛙鸣等多个方面。
三、地理知识1. 江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古诗中常常描绘江河,表示了古人对江河的感悟。
古人经过长期的河流观察,总结出了江河的特点,包括江河的长短、流域面积等。
2. 山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人对山水有着深刻的感悟,包括山的高低、水的深浅、山水的蜿蜒曲折等。
这些都是古人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地理知识。
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包括天文、气象、地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诗句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又体现了古人对物理知识的深刻认识。
这些诗句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对古人智慧和智识的一种展现。
“诗.书.曲.画”中的物理知识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它的内容丰富多采。
在许多作品中诗人描述了大自然的许多现象,这些现象无不包含着物理知识。
诗
1.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呢?因为分子一直在做不规则运动,宏
观上梅花的香精油扩散到空气中并传到你的鼻子里,再由你的
嗅觉感知后传到大脑里。
2. 《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船和云速度相等。
作者躺在船上,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但以河岸为参照物,船和云都是向东的。
因此才有了诗里所说的那样“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3. 《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诗中第三句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4. 《秋怀》
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诗中的第三句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所谓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地表水量少、空气对流慢和存在大量的汽车、空调,并且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导致城区变成了一个明显的高温区。
这种情况夏天尤为突出。
并说明早在陆游生活的时代这种现象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书
书法作品当中有太多的物理知识的体现,其制作过程却有着古人对物理现象的运用。
如毛笔蘸墨就是运用了毛细现象,各种手劲笔法导致墨迹的不同是运用了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的道理,墨的制作更是运用了分子热运动、物态变化、摩擦力等物理知识。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动能和势能,可以适当的提及卫夫人的《笔阵图》。
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姪女、卫桓从的妹妹),《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
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
其《笔阵图》中形象地说:在书法中的楷书中“捺”讲究“一波三折”如“崩浪雷奔”说的就是这种气势,就像凶云涌的波涛给人一种无穷的力量,(即动能);“点”如“高峰坠石”也是一种势能和动能。
如此可知,其实书法也与物理有着很大的联系。
曲
曲和书一样,作品没有太多的物理知识,但乐器的制作与发音原理却有着许多知识。
不妨列举一二:
1. 木管乐器:由木料制成的管状吹奏乐器。
包括了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低音管及倍低音管。
木管乐器的发声原理是演奏者向管中吹气,以吹出的气流使管中的空气柱发生振动而发声。
至於高音的变化则是用手指直接按孔或操作按键来控制管身上小孔的开关,使管中空气柱的长度产生改变而发出不同的音高。
木管乐器按照吹奏方式以及使空气柱振动装置
的不同,可以分「无簧」、「单簧」与「双簧」三种
类型。
(1)无簧木管乐器:成员包括了长笛及短笛。
长、短笛在管身均开有一个小吹口,吹口周围围著
一块弯曲的薄板,演奏者将气吹过这块薄板,使气
流被嘴唇对面小孔的锋利边缘所分散,这股受压的
气流便会振动管中的空气柱而发出声音。
这种吹气
的方式,其实和我们对著酒瓶口斜斜地吹气而发声,
在原理上是一样的。
(2).单簧木管乐器:主要是由竖笛家族的成员所构成。
竖笔又叫做单簧管,称它为一个家族,是因为竖笔族包含了好几种不同大小及调性的成员,在交响乐团中最常用的是降B调的竖笛。
竖笛和长笛在吹奏方式上不同的地方,在於竖笛管身上没有吹气用的小孔,而是在管身顶端加装了一个吹嘴。
吹嘴上固定了一个薄簧片,演奏者口含吹嘴吹气,使簧片发生振动进而使气流振动管中空气柱而发声。
至於竖笛在音高上的改变则是透过按键构造的操作来达成。
另外,在近代古典曲目中经常被采用,甚至也有作曲家专门为它谱写古典乐曲的萨克斯管,虽然它的管身是金属制成,但是它的吹奏装置和单簧管一样都是利用一个簧片的振动而发声,因此萨克斯管也是一件属於「单簧」的乐器。
(3).双簧木管乐器:成员包括了双簧管、英国管、低音管及倍低音管。
双
簧乐器在管身上插有一个细长的金属管,金属管上端固定了两个薄簧片,演奏者口含簧片吹气,使簧片发生振动,受压的气流再振动管中空气柱而发声。
至於双簧乐器的音高变化,也是透过按键系统来达成。
2. 琵琶的发声原理:
我们所听到的优美旋律,是由琵琶的弦与内部奇特的构造所产生的。
弦是发声的关键,长短不同的4根弦,经过演奏者的巧手弹拨琵琶所发出的声音婉转悠扬。
那琵琶是如何用弦歌唱的呢?首先,4根弦的基本音调依次为:D大调的5,2,1,5。
弦的振动模式有横振动、纵振动、扭转振动、倍频振动。
弦乐器是由弦的振动而发音,并决定音调的。
弦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振动模式是横振动。
当弦受到与弦线方向相垂直的力作用时,弦弦就沿着与弦长垂直的方向往复振动,这就是弦的横振动。
这是所有的弦乐器都具有的一种最基本的振动,比起别的振动模式来,它的能量最大,它决定弦振动发声的基频以及主要的谐波成分。
弦的第二种振动模式,是纵振动。
当弦线受到与弦线的伸长同一方向的力的作用时,就会产生纵振动。
如弓弦乐器拉奏时,运弓总不会完完全全的在弦线垂直的方向上,而总是有在弦线伸长放上的分力,于是就有纵振动产生。
其实,任何一种出现方式也总是多多少少有纵振动成分的。
纵振动的能量不大,但它的谐波成分队决定音色起作用。
在弹奏琵琶时演奏者是利用假指甲来弹拨的,但是为了在连奏或轮指弹奏中不听出五个手指音色的差别,必须尽量保持五个手指弹奏方向的一致。
弦的第三种振动模式是扭转振动。
当弦线受到对于其中轴线的扭力矩时,就会产生一种扭转运动。
例如,琵琶拨弦时,指甲会把弦“咔”住,有扭转振动。
它也对音色起作用,当用指肉拨奏时,你一听就知道这是拨弦声。
弦乐器的弦还有一种振动模式是,倍频振动。
它是与横振动同时存在的。
每当弦线做一次横振动时,振幅要有两次达到最大,每当这时,弦线对其两端的固定点就要拉紧一下,也就是说,在横振动做一次振动时,弦线对其两端的两次拉紧就是倍频振动。
它虽然对每一种弦乐器都存在,但是如果系弦点的刚性很强时,就不易显示出来,而如果弦正好系在稍柔软或弹性稍好的共鸣箱上,这部分振动就较为重要了,例如竖琴就是如此。
画
中国画创作的理论体系细致庞杂,其中有大量关于现代物理知识的
内容。
作家在创作较为写实的华作时就已经不知觉得运用了大量的
知识,他们也没有研究这些现象的想法。
并且,在那些充满想象的
画作里也同样体现着许多物理规律。
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
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
在三原色的概念的认识上,我们与教科书上基本一致的。
三原色分为两类,一类是色光原色,称为加色法三原色;另一类为颜料(染料)三原色,又称为减色法三原色。
美术书中所述的是后一种。
颜料三原色的混合,亦称为减色混合,是光线的减少,两色
混合后,光度低于两色各自原来的光度,合色愈多,被吸收
的光线愈多,就愈近于黑。
所以,调配次数越多,纯度越差,越是失去它的单纯性和鲜明性。
三种原色颜料的混合,在理论上应该为黑色,实际上是一种纯度极差的黑浊色,也可以认为是光度极低的深灰色。
品红与绿、黄与紫、青与橙,各组颜色的混合都接近黑。
总而言之,诗书曲画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密切相连。
希望学生注意生活,留意身边,那样你将获益匪浅,知道物理知识的奥秘,激起你对物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