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痛神经阻滞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6.36 MB
- 文档页数:32
最新腰脊神经根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腰椎神经根阻滞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s适应症1 .由腰椎间盘突出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脊神经根炎症而表现的根性疼痛症状;2 .对多节段椎间盘病变的患者,用于明确引起症状的责任病灶;3 .神经系统检查阳性体征不明显,需行诊断性治疗的腰部疼痛患者;4 .尚未达到手术指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根性疼痛的患者;6 .坐骨神经痛、股神经痛、隐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痛等也可进行相应节段的神经根阻滞治疗;7 .急性腰肌损伤痛;8 .腰椎骨质增生;9 .急、慢性腰腿部疼痛的鉴别诊断;10 .相关节段的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
二、禁忌症1 .患者拒绝;2 .穿刺部位皮肤或深层组织有感染或肿瘤;3 .有出血征象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者;4 .局麻药过敏者;5 .诊断不明确者,以防神经阻滞耽误病情;6 .妊娠者。
三、相对禁忌证1 .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全身情况差,高龄患者;2 .神经阻滞后可能掩盖其他病情的情况;3 .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及活动性溃疡患者慎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行LSNRB前应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风险,取得知情同意后谨慎实施。
LSNRB的药物选择一、局麻药1 .利多卡因:3 ~ 5 min起效,持续45 ~ 60 min ,常用浓度0.2% ~ 0.5%o2 .布比卡因:5~10 min起效,持续5~6 h ,常用浓度0.100%〜 0.125% ,一般不超过0.15%。
3 .罗派卡因:起效时间约为Iomin ,维持时间为4~5 h ,常用浓度为0.1%-0.2%o二、糖皮质激素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目的为消炎、消肿、减轻组织粘连而起到镇痛作用。
1、中效药物(1)泼尼松龙(强的松龙):吸收代谢较慢,作用时间较长,局部应用副作用少,局部刺激作用较强,常用量20~25 mg o(2)甲泼尼松龙(甲强龙):作用较强而较持久,注射剂配制后应避光保存,遇紫外线及荧光可分解,常用量40-80 mg o2、长效药物(1)地塞米松:作用强,几乎没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应用于各种途径, 缺点是局部作用时间短,常用量每次5 ~ 10 mg。
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及其相关疼痛的方法。
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好所需工具,包括麻醉药、注射器、消毒剂、手套等。
2. 定位患者的痛点,一般在腰部或胸部,这是由于这些部位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神经的常见部位。
3. 给患者局部麻醉,以减轻不适和疼痛感觉。
4. 用消毒剂清洁注射部位。
5. 用注射器将麻醉药注入神经周围,以遮蔽疼痛信号。
6. 操作完毕后将注射器和相关工具进行严格消毒,并妥善处置医疗废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时,应选择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如果操作不当或用药不当,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如果您感到不适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1诊断性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神经阻滞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用药带来的较大副作用、手术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缺点,已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成为疼痛科治疗方法的主体,并且在许多病例中有利于疼痛的正确诊断或预后的判定。
诊断性神经阻滞原理: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的前提是对所有适合于进行神经阻滞的病人进行诊断所必要的详细病历记录、查体、临床病理检查、放射学检查,若能做心理学评价更好。
用上述方法也难以确定疼痛原因时,可考虑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
其原理为顺序应用安慰剂(placebo或不同浓度的局麻药阻滞脊神经不同纤维,产生仅阻滞交感神经或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现象,达到诊断心因性、外周性或中枢性神经来源性疼痛的目的。
一般用0.9%生理盐水首次注入安慰剂,如果获得止痛效果,则评价病人为"安慰剂反应者",但须注意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疼痛中,约30%~35%具有安慰剂效果,当然安慰剂效应是一过性的。
若获长期止痛效果者,则属于心理性疼痛的可能性很大。
低浓度局麻药进行疼痛部位感觉神经阻滞状态。
用针刺皮肤确认感觉消失后疼痛消失,则可断定这是躯体神经来源性疼痛,治疗可选用末梢神经阻滞。
感觉神经阻滞也得不到止痛效果时,可再次注入高浓度局麻药,完全阻断运动神经。
如果用此法可获止痛效果,则可认为这是躯体神经来源性疼痛,宜选用末梢神经阻滞。
如果躯体神经虽被完全阻滞也得不到止痛效果,则可认为疼痛原因位于比阻滞部位更高的中枢侧,此时则末梢神经阻滞、末梢部手术均为无效。
用上述方法达不到止痛效果,常见于中枢神经障碍、大脑化假病、心理性疼痛。
2治疗性神经阻滞2.1阻滞治痛作用机理①感觉神经阻断消除疼痛的恶性循环。
局部疼痛经感觉神经传入脊髓,反射性引起交感兴奋,导致血管收缩,组织缺氧代谢异常,使局部的病损不易修复,同时产生致痛物质,使疼痛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阻滞后阻断了恶性循环,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疼痛可明显减轻。
有时原发性疼痛的病因可能已去除,但恶性循环仍残留,神经阻滞治疗就可一次阻滞,疼痛治愈。
关于疼痛治疗过程中神经阻滞治疗、神经阻滞麻醉及其收费问题的说明*****省/市社保部门有关领导及医院财务部、经管部:关于疼痛治疗过程中神经阻滞治疗、神经阻滞麻醉及其收费问题有一些疑虑,我们在此作一些必要的说明,恳请有关领导予以审核。
1.疼痛诊疗是临床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疼痛不论作为一个症状还是一种疾病,都给患者带来程度不同的身心损害,这一点近年来逐渐得到社会公认,因此疼痛治疗已逐渐得到医界相关人士的重视。
美国疼痛学会认为疼痛是人的第五生命体征,临床上每天都应该象监测体温呼吸一样监测病人的疼痛情况。
消除疼痛是病人的权利,是医生的职责。
国际疼痛协会把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疼痛日”,中国也把10月11日所在周定为“中国疼痛周”。
发达国家综合医院里皆有专门的疼痛治疗科室,也有许多专门的疼痛诊所。
国内近年来疼痛诊疗发展也非常迅速,卫生部甚至规定,三甲医院必须有专门的疼痛诊疗部门。
2007年7月17日卫生部发文[卫医发(2007)第227号]批准疼痛科为一级临床科室,代码为:“27”。
因此疼痛诊疗是临床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
2.疼痛与神经阻滞:疼痛产生的最基本原因是人体在创伤之后感觉系统出现功能异常,持续疼痛的最基本的机制之一是来自于创伤部位疼痛信号持续“轰击”神经中枢—脊髓和脑,使人脑持续地感觉到疼痛,而且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干预,长此以往,脊髓和脑内这一部分感觉神经系统的功能会发生异常性变化。
神经阻滞就是将药物注射到神经末梢、干、丛、节甚至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等部位,达到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因此其作用有:(1)快速控制疼痛;(2)也是最重要的,终止疼痛信号持续“轰击”神经中枢,预防脊髓和脑内感觉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性变化。
这两点是神经阻滞治疗疼痛最基本的原理。
由于神经阻滞所用药物在时间上的有限性,这种神经阻滞必须反复进行,一个疗程甚至有数十次之多。
3.麻醉科与疼痛科/神经阻滞麻醉与神经阻滞治疗:由于神经阻滞技术的特殊性,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医师才能很好的掌握这门技术,麻醉医师由于专业的原因通常能熟练的掌握这门技术,因此传统的疼痛科医师大多为麻醉医师出身,疼痛科在建制上也多半隶属于麻醉科。
神经阻滞疗法疼痛康复理疗科神经阻滞疗法定义:直接在末梢的神经干、丛,脑脊神经根、交感神经节等神经组织内或附近注入药物或给予物理刺激而阻断神经功能传导称为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包括化学性和物理性阻滞两种。
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常被一些医护人员及患者误称为封闭疗法,主要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可用于手术中镇痛,而更多的是用于疼痛治疗。
此外临床上使用加热、加压、冷却等物理手段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称为物理性神经阻滞。
一、神经阻滞疗法的机理1、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局部麻醉药及神经破坏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甚至引起细胞膜变性、细胞坏死阻断了神经纤维内神经冲动的传导。
由于传导痛觉的C类神经纤维的髓鞘比较薄,局麻药可迅速阻断痛觉的传导,从而实现镇痛作用。
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临床上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注射常用的局麻药后,产生的镇痛是明显超过药物本身的作用时间,说明用局麻药物治疗疼痛,阻断局部神经传导通路并不是唯一的作用机制。
3、改善血液循环交感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节阻滞可有效地改善因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疼痛。
4、抗炎症作用神经阻滞疗法,特别是交感神经阻滞,有抗炎症1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病患的心疼痛康复理疗科作用,并由此产生良好的镇痛结果。
二、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1、镇痛结果确实牢靠2、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治疗范围及时效可选择性强4、副作用小5、疗效和操作技巧关系密切三、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几乎可以说,人身各部位各种性质的疼痛都可以使用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不仅限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也可用于治疗许多非疼痛性症状与疾病。
但在选择适应症是,也要注意秉承的发展变化,不能不分时机对所有的患者一概使用。
对于某些疼痛性疾病,即使神经阻滞疗法已取得疗效,也应注意配合药物治疗、物理疗法、针灸等其他疗法,以增加、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神经阻滞疗法的禁忌症⑴不协作者,包括精神失常者。
神经阻滞麻醉有什么不良反应但凡是要做手术的人都会采用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让身体麻醉,这样在做手术的时候就不会感到疼痛,只不过很多人都说打了麻醉药之后大脑会被刺激到,记忆力会变差,所以会担心很多,尤其是担心神经阻滞麻醉后会有有什么不良反应。
1.一般意义上的神经阻滞定义为局部麻醉或者区域麻醉。
2.注入麻药的过程穿刺部位有胀痛的感觉。
3.麻醉完成后,相关的麻醉区域有麻木或者发热感,触觉、温觉、运动存在,痛觉小时。
神经阻滞麻醉(conduction anaesthesia) ,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麻醉。
常用的局麻药为procaine、lidocaine、bupivacaine。
麻醉是在手术当中利用药物使患者的痛觉或知觉暂时性的消失,让患者在在手术的过程中感觉不到痛楚,方便医生进行手术。
目前依照麻醉方式的不同,麻醉可分为全身麻醉、半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麻醉常识:什么是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指使用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或吸入性麻醉气体来达到病患、无知觉的状态。
依其麻醉剂使用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种:(1)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人员会经由点滴注射麻醉药物,在您睡着后,我们会置放一根呼吸用的管子到您的气管,这根管子是用来维持您的呼吸顺畅,并且接上麻醉机器,持续给予您吸入性麻醉气体,让您在手术当中维持在适当的麻醉状态,一直到手术结束时,才让您醒过来,呼吸用的管子也是在这个时候拔除。
(2)点滴式静脉全身麻醉:此种方法就是从点滴中加入麻醉剂,让您睡着,通常麻醉剂很快就有效果,而且麻醉剂的代谢很快,您很快就会清醒,这种麻醉方式,适用于各种时间较短的检查或手术。
什么是半身麻醉?半身麻醉是将麻醉药注入脊髓腔内或是硬脑膜外,暂时阻断下半身脊髓神经的作用,达到麻醉的效果。
在手术当中您是保持清醒的,但原则上为了让您消除紧张与压力,会给您一些镇定剂,这时您会较感到身心放松,比较不紧张或是睡着。
腰棘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第1次)为减轻患者腰痛症状,在患者签字同意后,予行腰棘间隙+“十”字阻滞,改善腰局部微循环,消炎止痛,每天1次,一疗程12次。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L3/4、L4/5、L5/S1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
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
以L4/5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
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颈棘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C4/5、C5/6、C6/7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
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
以C5/6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
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以下为含甲基20mg的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L3/4、L4/5、L5/S1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9ml+甲基20mg)的混合液,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混合液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混合液1ml。
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
以L4/5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
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含甲泼尼龙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L3/4、L4/5、L5/S1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9ml+甲泼尼龙20mg)的混合液,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
腰椎神经阻滞操作方法详解
腰椎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疾病的方法。
下面是腰椎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的详解:
1. 预备工作: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取坐位或仰卧位,肩部向前下方倾斜20度,使肩甲下缘与腰棘骨接触。
术区消毒麻醉,然后覆盖无菌巾。
2. 定位:用适当方法辨认骨性和软组织的表面标志物,如腰棘骨、髋嵴、耻骨、骶骨等。
通过肌肉的触觉、声音和电刺激,定位椎间隙和神经阻滞点。
3. 皮肤麻醉:扎入麻醉药物,以适当的角度和深度穿刺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直至进入上述椎间隙。
4. 针头进入:将神经阻滞针与指导针连接在一起,通过皮下组织、突子肌、棘下韧带和黄韧带,将针头推进到椎间隙。
5. 确定针头位置:进针过程中,通过监测进针时的电生理反应和液体反应,判断针头是否准确进入椎间隙,并避免进入神经或血管。
6. 注入药物:当针头正确进入椎间隙后,可以注入适量的药物,如麻醉药物、类固醇等。
7. 检查疗效:注入药物后,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评估神经阻滞治疗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腰椎神经阻滞操作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检查结果,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和告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操作者应具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和技术,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并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椎管内神经阻滞一、颈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适应证】(1)颈部及上肢手术的麻醉、术后镇痛。
(2)上肢根性神经痛、烧灼痛。
(3)颈部血管性疾病,颈椎关节病,颈肩综合征。
(4)相应区域癌性疼痛。
【禁忌证】(1)穿刺部位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2)全身脓毒血症。
(3)凝血功能异常。
(4)颅内压增高。
(5)颈部外伤如:颈椎骨折。
【操作方法】(1)硬膜外穿刺用具准备:选用16~18G硬膜外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1根,5ml 玻璃注射器1支,局麻药及其他消毒用具。
(2)体位:患者侧卧位,头下垫枕,头颈前屈。
(3)穿刺间隙和体表定位:选择颈↓(6~7)或颈↓7~胸↓1椎间隙进针。
颈部最大凸起的棘突是第7颈椎棘突。
(4)行大面积皮肤消毒。
(5)穿刺方法:在穿刺间隙中点,用25G长注射针头注射0.25%利多卡因,行穿刺点皮内、皮下及深部浸润麻醉达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同时探明硬膜外穿刺的进针方向。
先用15G锐针刺破皮肤和韧带,将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皮肤,使进针方向与棘突平行,穿过棘上韧带刺入棘间韧带,抵达黄韧带时有韧性感。
将针芯取下,接上盛有2~3ml生理盐水内含一小气泡的注射器,推动注射器芯,有回弹感觉,同时气泡缩小,液体不能注入,表明针尖已抵及黄韧带。
此时可继续慢慢进针,反复推动注射器芯试探,一旦突破黄韧带,即有阻力顿时消失的“落空感”,同时注液可毫无阻力,小气泡也不再缩小,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
经轻轻回吸无血、无脑脊液后,缓慢注入1.6%~2%利多卡因3ml,观察5min无脊麻和入血现象后,注入所需局麻药。
也可用悬滴法及玻璃管法判断是否进入硬膜外间隙。
(6)连续硬膜外阻滞的置管方法:放置导管可反复注入药物。
将针的斜面朝向头侧,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置入标有刻度的20G导管。
导管应超过穿刺针头端并进入硬膜外间隙3~4cm。
置管时病人可能突然有异感,通常为一过性的。
若异感持续存在,应重新置管。
如必须拔除导管,应将穿刺针和导管一并拔除,以免切断导管头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