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案例.厨房
- 格式:pdf
- 大小:439.28 KB
- 文档页数:8
厨房里的化学实验研究报告厨房里的化学实验研究报告引言厨房是每个家庭的重要部分,人们在这里进行烹饪和食物制作,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厨房其实是一个隐藏的化学实验室。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将对厨房中发生的一些化学实验进行研究和分析。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将了解食物的化学变化和烹饪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实验一:酵母发酵实验目的探究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步骤1.准备一杯温水(约37摄氏度);2.向温水中加入少量糖并搅拌均匀;3.加入适量的酵母并轻轻搅拌;4.将杯子放置在温暖的地方,观察发酵的过程。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观察到酵母开始发酵,杯子中产生了气泡,并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发酵使得混合物变得蓬松,与空气接触后变得发胀。
结论酵母是一种微生物,通过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食物变得蓬松和容易消化。
这就是为什么在制作面包和蛋糕等食物时经常添加酵母的原因。
实验二:油烟的净化实验目的研究油烟的净化过程。
实验装备1.大平底锅;2.一张纸;3.一切吸油烟机。
实验步骤1.在平底锅中倒入少量食用油,加热至油开始冒烟;2.将纸张放在冒烟的锅上,观察纸张的变化;3.打开吸油烟机,将它的排风管连接到锅上,并再次观察纸张的变化。
当纸张与冒烟的锅接触时,纸张迅速变黄并留下油渍。
然而,当我们打开吸油烟机时,纸张几乎没有受到油烟的污染。
吸油烟机有效地净化了油烟。
结论油烟中含有许多微小的颗粒物,它们会污染空气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吸油烟机可以通过排风管将油烟排出厨房,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实验三:面粉与水糊化实验目的研究面粉在与水接触后发生的化学变化。
1.准备一小碗面粉;2.逐渐加入适量的水并搅拌;3.观察面粉与水的混合物的变化。
实验结果面粉逐渐与水混合,形成了一种胶状物质。
混合物变得粘稠,有一定的流动性。
结论面粉中的蛋白质与水接触后发生了糊化反应,形成了胶状物质。
这种糊化反应是烹饪中糕点和面食制作的基础,使得食物更加柔软和可口。
结论厨房里的烹饪过程本质上是一系列的化学实验。
生活中有化学,化学中有生活,厨房中的化学精彩纷呈,走进厨房,我们熟悉的化学便映入眼帘。
一.无机物1、菜刀生锈:厨房中常见的现象便是新买的菜刀光滑明亮,几日后便开始生锈了,时间长了便不再光亮亮的了。
这是因为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和空气中的氧气共同反映生成氧化铁。
其实铁锈是一层疏松的氧化膜,一点也不能阻止内部的金属反应,因此时间长了,铁锈会继续增加,所以我们应该做好菜刀的保护工作,使用完毕后,及时擦拭干净,及时除锈。
氧化铁是一种红棕色的粉末,俗名铁红,常用做涂漆和涂料。
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便是氧化铁。
它是一种炼铁原料。
氧化铁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但是氧化铁可以与酸反应生成铁盐,其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一份子氧化铁与六分子盐酸反应生成两分子氯化铁和三分子水。
(离子方程式:一摩尔氧化铁和六摩尔氢离子反应生成两摩尔铁离子和三摩尔水);此外,加热氢氧化铁也可生成氧化铁粉末(两分子氢氧化铁加热生成一份子氧化铁和三分子水)2、致密的氧化膜氧化铝: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但人们发现并制得单质铝却比较晚,这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从铝的化合物中提炼单质铝比较困难,铝的许多化合物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其中氧化铝难溶于水,熔点很高也很坚固,因此覆盖在铝制品表面极薄的一层氧化膜就能很好的保护内层金属。
氧化铝是冶炼金属铝的重要原料,也是一种较好的耐火材料活泼的铝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其化学方程式为四分子铝和三分子氧气反应生成两分子氧化铝,氧化铝致密可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
其实,既是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也会生成新的氧化膜。
构成薄膜的氧化铝熔点为2050摄氏度,因此在实验室中常用来制造耐火坩埚,耐火管等耐高温的实验仪器。
氧化铝虽然难溶于水,但能溶于酸和强碱溶液中,它溶于碱时生成的物质为偏铝酸钠和水,因此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氧化物,它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一分子氧化铝和六分子盐酸反应生成两分子氯化铝和三分子水(离子方程式为:一摩尔氧化铝和六摩尔氢离子反应生成两摩尔铝离子和三摩尔水);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一分子氧化铝和两分子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两分子偏铝酸钠和一份子水(离子方程式:一摩尔氧化铝和两摩尔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两摩尔铝酸根离子和一摩尔水);在加热的情况下,氢氧化铝分解也可生成氧化铝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两分子氢氧化铝加热生成一分子氧化铝和三分子水。
初中化学厨房常见化学反应探索教案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厨房里的化学物质进行烹饪和食物处理。
然而,我们是否了解这些化学物质背后发生的化学反应呢?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和探索,让学生们对厨房中的常见化学反应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掌握厨房中常见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理解化学反应产生的原因及过程;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释厨房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二、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在厨房中,我们经常使用柠檬或醋来腌制食物。
请学生们观察柠檬和醋的味道,并尝试给出它们的味道描述。
解释柠檬和醋味道酸的原因是因为其中含有酸性物质,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醋中则含有乙酸。
接下来,让学生们探索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中和反应的实验。
提供柠檬汁和小苏打粉,让学生们尝试将它们混合在一起。
观察反应后,学生们应该注意到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并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这是由于柠檬汁中的柠檬酸和小苏打中的碱性物质发生了中和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厨房中常常使用漂白剂来清洁烹饪用具。
请学生们观察漂白剂的颜色,并尝试给出它们颜色的描述。
解释漂白剂呈现白色的原因是由于其中含有氯气。
接下来,让学生们进行一次漂白剂的实验。
提供漂白剂和新鲜的柠檬汁,让学生们将柠檬汁滴在漂白剂上。
观察反应后,学生们应该注意到漂白剂变成了透明无色,这是由于柠檬汁中的维生素C具有还原漂白剂中的氯气的作用。
3. 发酵反应面包、蛋糕等食物的制作中常使用发酵剂。
请学生们观察发酵剂和面粉的粉末的状态,并尝试描绘它们的颜色和质地。
解释发酵剂和面粉粉末呈现白色且颗粒细腻的原因是由于其中含有发酵剂中的酵母菌。
接下来,让学生们进行一次发酵实验。
提供发酵剂和适量的面粉,让学生们将二者混合,并加入一定量的温水。
观察反应后,学生们应该注意到混合物开始膨胀,产生气泡,并散发出酵母菌发酵时的味道,这是由于发酵剂中的酵母菌与面粉中的淀粉发生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厨房中的化学辅导教师:窦逢霞思刚综合实践活动——厨房中的化学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索性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质疑、探疑、体疑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手段去收集、查找、选择、组合信息。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实践能力二、问题产生的背景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一门丰富多采的学科。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我们的厨房里也有许多知识与化学有关,研究厨房里的化学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厨房就像一个化学实验室,每一样东西都是化学物质。
在厨房中,发生得最多的便是化学反应。
关注厨房里的化学,就是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让我们能更好的去工作和学习。
依照自己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积累的生活常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了解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
三、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四、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3月15日-17日)将组员分为四个小组进行对四种小课题的研究。
各小组上网查找资料,将资料进行整理。
制定好可实施的实验方案,用纸笔记录下来,然后交给指导老师修改。
(二)实施阶段(3月21日-22日)第一步:各小组分别准备自己的实验器材,做好实验准备,进行实验。
第二步:(3月23日-27日)邀请指导老师参与,观摩实验过程。
<1>、1小组通过将食醋与水垢混合产生的现象得知水垢的成分。
实验成员:璐然王淼袁静从网上资料了解可知含有钙(Ca)镁(Mg)盐类等矿物质的水叫做“硬水”。
水烧开后,一部分水蒸发了,本来不好溶解的硫酸钙(CaSO4,石膏就是含结晶水的硫酸钙)沉淀下来。
原来溶解的碳酸氢钙(Ca(HCO3)2)和碳酸氢镁(Mg(HCO3)2),在沸腾的水里分解,放出二氧化碳(CO2),变成难溶解的碳酸钙(CaCO3)和氢氧化镁(Mg(OH)2)也沉淀下来。
这就是水垢的来历。
醋除水垢:水壶有了水垢,用醋250克,烧热后灌入热水瓶,浸泡几小时,再上下、左右摇晃,瓶水垢就会脱落。
厨房中的化学教学设计1. 了解厨房中常见食材和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2. 掌握一些厨房中常见的化学实验和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1. 介绍厨房中常见的食材及其组成。
如水、盐、糖、油脂、蛋白质、淀粉等。
2. 分析食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探讨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如煮沸水时水的沸腾点,烹调肉类时的蛋白质变性等。
3. 讲解食材在烹饪过程中的作用和原理。
如胡萝卜放入炖汤中的去腥作用,面粉和酵母在发面中的发酵作用等。
第二部分:1. 介绍一些常见的厨房中的化学实验。
如酸碱中和实验、溶解实验等。
2. 演示如何进行酸碱中和实验。
选取常见的食醋和小苏打作为实验物质,让学生观察到化学反应释放出的气体,并解释酸碱中和的化学原理。
3. 演示如何进行溶解实验。
选取糖和水进行溶解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解释溶解的化学原理。
第三部分:1. 引导学生进行厨房中的化学实验和操作。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如观察酵母在发面中的发酵过程,观察热水和冷水溶解速度的差异等。
2. 学生需要提前规划实验步骤、安全措施和记录实验结果。
3.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和化学原理。
教学评价:1. 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结果记录、观察分析和实验总结等。
2. 老师对学生的实验技巧、实验结果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答辩,展示对厨房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食材样本和实验器材:如食醋、小苏打、糖、水、试管、滴管等。
2. 实验手册和课件:包括实验步骤、原理解释等。
3. 安全提示:提醒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注意安全,如佩戴实验手套、避免触摸实验物质等。
教学步骤:第一部分(40分钟):1. 导入:介绍厨房中常见的食材,并让学生讨论其化学性质和作用。
2. 讲解:根据教学目标,讲解食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解释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情景与需求】???一步体会化 与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化习的重性, 一步激发并培养习化的兴趣;培养的化观, 会用化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培养的 ??.【课程目标】1.拓展的知识面,引导用化的视角认识?厨房中本来熟知的物 ;2.从物的组成,性等方面对所介绍的物 有的认识,了解某些物 的性在际活中的应用;3. 会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1.引导运用已知识已有活经验解释身边发的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探究的过程,掌握科探究的习方式. 【重点难点】会用化的视角观察活中的现象,注意在活中发现问题,并在解释身边发的现象的过程中体验到化知识的 ?值.【教手段】多媒体件活动师活动【教方法】问题引导, 验设计,总结归纳等方法【课程实施】引入:民以食为天,厨房是人获得食品的重 场所. 不知道咱 班中有多少同厨房做过饭,但的爸爸妈妈每天都会在厨房中忙碌.或多或少都对厨房有一些了解,对厨房中的物品有一定的认识.1、请同想一想,在你家的厨房中都有哪些食品,燃料,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做好记录,在真实的情境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1.1达过程厨房中有很多的物 ,它都是化 物,都可以从化 的角度来分析它的组成成分,有的还可以用化式来表示它.同,你不将你小组所列举的物 ,从化的角度对它行分分类,看一看其中的哪一些或哪一种物你知道它的组成成分,最好用化 式表示出来.⑴物展示书写结果以小组为单位? 组的??, 中的?组?,写出化学式⑵小组汇报结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达过程同列举了许许多多的物,它有一些是很容易区分的,但也有一些却不容易区分.动动脑思考一下:⑴如何区别酒精白醋?⑵如何区别牛奶米汤?⑶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被流放西伯利亚时,曾经用米汤来书写"无字密信".请问:①如何读出该密信中的内容?②用酚酞试剂是否可以书写密信如果可以,该如何读出?③你还有其他方法书写密信吗?2、与同交流,说明书写阅读的方法.实?,学生讨论思 ?; 问学生?回答, 学生的知?识, 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达过程厨房中有这么多的化物 ,这些物在 的活中当然会发许许多多的变化.同想一想,对于厨房中的这些物 ,你所知道的它发的化 变化有哪些其中用化 方程式表示的有哪些.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书写结果.小组汇报,复习所学知识.2-2达过程除了同列举的反应外,还发着很多很多的化变化.下面列举的问题,同用你所的知识解释吗?⑴可以用食醋制作软壳鸡蛋,用食醋清除暖瓶中的水垢;⑵自来水矿泉水当然是不同的,同,你知道它不同什么地方吗?谁用化的方法将它区分开.⑶(想一个其它的题目)3、讨论回答问题,扩大知识面.其命活动本身就是化 反应的结果. 化反应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看似没有什么变化的静静放置着的鸡蛋也在发着化 变化;食物在烹煮过程中也在发 着化变化(如炒菜,炒肉,煮鸡蛋等等).4、音像资料:炒菜的问学生倾听,了解新知识,开拓视野,学生的知?识面.从化变化的角度认识物 发的变化:在前边同提到燃料燃烧发化变化.同知道近十几年来家庭燃料发怎样的变化吗事上,从国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年, 国经济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穿住用,通信交通等各方面都发了巨大的改变……5、展示各种燃料:从柴草开始……学生回答,学生思?想育.对于天然气的利用广大农村应用的还不多,但城镇居民已广泛用.对于天然气以及家庭所用燃料问题同知道多少呢?考一考大家!⑴"西气东输"指的是从大西北把天然气向东部沿海城市输送.所输送的天然气的主成分与管道煤气的成分是不相同的.请同说说它的不同:⑵验证明,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中含有的气体分子数相同,根据此结论,你回答下列问题吗a、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上述两种气体分别完全燃烧,消耗氧气较多的是.b、燃气灶由灶体, 空气管,开关等部件组成. 用煤气的用户在改用天然气时需对燃气灶加以改造,改造后的燃气灶与原来相比, 空气管的直径应___(填"增大"或"减少")c、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你的活经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部分燃料的热值与格表燃料热值(J/kg) 格(元/kg)原煤 2.1×107 0.8天然气 3.9 × 107 2.8煤气 1.56 × 107 4.0液化气 4.7 × 107 3.0酒精 3.0 × 107 4.0汽油 4.6 × 107 4.3柴草 1.7 × 107 0.36、思考写化学?式,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如果你是一家之主,在选择家用燃料时,你通常会从哪几个方面行综合考虑?(2)请你分析,上述哪种燃料是最理想的家用燃料?(3)源的开发应用是当今全球性的一项重大研究题,发展氢源有着广泛的研究前景,有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太阳 ,以水为原料,大量产氢气,并用作各种机械的动燃料"这一设想:a、你认为这一设想否现若认为 ,理由是_____.b、氢气作为燃料,与现在的化石燃料相比有哪些优点?(4)你还知道有哪些更好的源吗?如果把青岛市消耗的燃料全部按热值折算成消耗天然气,假若此值为日耗天然气 5.5×106立方米,从产同样热量的角度分析,相当于消耗多少吨原煤(天然气的密度为0.66kg/m3,天然气热值为3.9×107J/kg, 原煤的热值为2.1× 107J/kg ).假设上述原煤平均含硫元2.5%,则改用天然气后相当于每天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多少吨?7、列出计算式出?结果,拓学生视野?, 学生从??环保的重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8、小结单回? 新学的知?识, 出新学?习的、兴趣的知?识,巩固所学,培养兴趣.【反思】1、本堂以非常熟悉的厨房为线索,以已有的化 知识为基础,从厨房中的化材料, 化反应, 化燃料, 化与全为?专题,结合日常活中有趣的际问题,多角度地给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加堂的趣味性,调动习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中不仅满足于本,而应该在扎 领会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化的视觉放开,着眼于化发展成果,着眼于化与科技术,工、农业产,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化发展的成就,应用本知识去解决际问题中。
厨房中的化学材料教案学习厨房中的化学材料教案学习篇一:厨房中的化学学术价值随着饮食的不断提高、丰富,我们通过课本学习和生活中的观察,更多的了解生活与化学的关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能指导生活这一意义。
器材电脑,图书馆书籍,化学仪器、试剂论证思路:我们在了解关于厨房中的化学试剂、化学反应的的基础上,将生活中的化学于课堂知识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寻求化学、发现化学、了解化学,将有关厨房和饮食的化学知识总结起来,体会化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并用于生活。
论证过程:研究方案1,确定课题,明确任务及具体分工;2,确定研究方案,查找资料,具体研究讨论,初步得出结论;3,对所找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初步总结成果;4,进一步分析,研究总结,完成接替报告。
一,厨房中的燃料1,燃料种类及其成分、优缺点在厨房中,燃料是必不可少的。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会使用火后,燃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化学也就渗入到了生活中,如篝火,在远古时代时可用来照明、御寒、烧烤,其燃料是木材。
但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燃料的种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后人们主要使用以煤炭为主的燃料,这种物质常用于蒸汽机、冶炼、取暖等,它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
目前,家用燃料则以天然气为主,这表明,科技的进步又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燃料。
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化学”的发展而发展。
各种常用燃料的比较:燃料的种类所含成分优点缺点对应燃具煤炭(原煤→蜂窝煤→煤球)氢、氮、硫、磷(元素种类)固定碳、挥发碳、水分、灰分较木材方便、易燃因含氮、硫等元素,产生污染大气的SO2、NO、NO2等污染性气体煤炉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现代城市居民的主要燃料)、沼气(含CH4 64%)氢、碳(主要元素)热值高,较煤炭更方便、干净,更适宜现代家居使用(沼气适宜农村家庭使用)易燃、易爆(因厨房气体泄露造成爆炸伤亡不在少数)煤气灶等新型燃料:醇基燃料以甲醇和废料为基础,通过添加抗爆、助燃、热值催化、助氧等添加剂配成比燃用柴油节省达50%以上每小时耗料3公斤左右(0。
实验名称:厨房日常物质化学性质探究实验时间:2023年11月5日上午9:00 - 11:00实验地点:家庭厨房实验人员:张三一、实验目的1. 探究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
2. 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次实验涉及以下几种化学反应:1. 碳酸钠(纯碱)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水和醋酸钠。
化学方程式:Na2CO3 + 2CH3COOH → 2CH3COONa + CO2↑ + H2O2. 酯化反应:醋酸与乙醇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化学方程式:CH3COOH + C2H5OH → CH3COOC2H5 + H2O3. 淀粉遇碘变蓝:淀粉与碘单质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
4. 焰色反应:钠离子在火焰中发出黄色光。
5. 铁与氧气、水反应: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三、实验器材与药品1. 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火柴、镊子、滴管、玻璃棒等。
2. 药品:纯碱、食醋、料酒、藕片、食盐、苹果、洗洁精、白糖、碘酒等。
四、实验步骤1. 纯碱与食醋反应:- 取适量纯碱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食醋。
- 观察反应现象,记录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情况。
2. 烧鱼去腥:- 将适量醋和料酒加入烧鱼调料中。
- 烹饪过程中观察去腥效果。
3. 做素食锦:- 将加热的盐(一般加碘)撒在藕片上。
- 观察藕片变蓝现象。
4. 焰色反应:- 取少量食盐粉末,撒在煤气火焰上。
- 观察火焰颜色变化。
5. 菜刀生锈:- 切完咸菜后,不及时清洗菜刀。
- 观察菜刀生锈情况。
6. 苹果易生锈:- 切完苹果后,分别用食盐水、糖水浸泡。
- 观察苹果变色情况。
7. 自制泡泡液:- 将适量洗洁精、白糖加入水中,搅拌均匀。
- 吹出大泡泡,观察泡泡大小。
- 加入食盐,再次吹泡泡,观察泡泡变化。
五、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1. 纯碱与食醋反应:- 观察到大量气泡产生,表明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2. 烧鱼去腥:- 鱼腥味明显减轻。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2. 掌握厨房中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厨房中的许多物质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可以观察到这些性质。
本实验选取了以下几种厨房常见物质:食醋、小苏打、食盐、鸡蛋清、苹果醋等,通过实验观察它们的化学反应现象。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食醋、小苏打、食盐、鸡蛋清、苹果醋、橙汁、柠檬汁、黄瓜、土豆、肥皂水、红色墨水、蓝色墨水等;2.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滴管、剪刀、刀、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食醋与小苏打反应实验(1)取适量小苏打放入烧杯中;(2)滴加食醋至小苏打表面;(3)观察反应现象。
2. 食盐溶解实验(1)取适量食盐放入烧杯中;(2)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3)观察食盐溶解情况。
3. 鸡蛋清凝固实验(1)取适量鸡蛋清放入烧杯中;(2)加入适量肥皂水,用玻璃棒搅拌;(3)观察鸡蛋清凝固情况。
4. 橙汁与柠檬汁反应实验(1)取适量橙汁和柠檬汁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2)将两个烧杯中的液体混合;(3)观察反应现象。
5. 土豆切片实验(1)将土豆切成薄片;(2)将土豆片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3)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反应现象。
6. 红色墨水与蓝色墨水混合实验(1)取适量红色墨水和蓝色墨水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2)将两个烧杯中的液体混合;(3)观察混合后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食醋与小苏打反应实验:观察到小苏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食醋与小苏打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 食盐溶解实验:观察到食盐逐渐溶解在水中,说明食盐易溶于水。
3. 鸡蛋清凝固实验:观察到鸡蛋清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说明肥皂水使鸡蛋清凝固。
4. 橙汁与柠檬汁反应实验:观察到混合后的液体呈现黄色,说明橙汁与柠檬汁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黄色物质。
5. 土豆切片实验:观察到土豆片在水中逐渐变蓝,说明土豆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变蓝。
厨房中的化学材料教案学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厨房中常见的化学材料,如糖、盐、酸、碱等。
2. 让学生了解这些化学材料在厨房中的应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糖:介绍糖的种类、性质和在厨房中的应用。
2. 盐:介绍盐的种类、性质和在厨房中的应用。
3. 酸:介绍酸的种类、性质和在厨房中的应用。
4. 碱:介绍碱的种类、性质和在厨房中的应用。
5. 其他化学材料:介绍其他常见的厨房化学材料,如酵母、小苏打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厨房中化学材料的种类、性质和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厨房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材料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厨房中常见的化学材料有哪些。
2. 讲解:讲解糖、盐、酸、碱等化学材料的种类、性质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厨房实例,如制作蛋糕、煮面条等,让学生了解化学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材料在厨房中的应用和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列举出厨房中常见的化学材料,并简要介绍其作用。
3. 思考厨房中的化学材料对健康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邀请厨师或食品科学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厨房化学材料的知识和经验。
2. 组织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或厨房,直观地了解化学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开展实验活动: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材料的变化和作用。
生活中的教科书厨房里的化学(一)引言概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化学原理和现象隐藏在我们的厨房里。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些化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烹饪技巧,提高食物的质量和口感。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介绍生活中的教科书——厨房里的化学。
一、食物的热处理与理化变化1. 热传导的原理及其在烹饪中的应用2. 煮沸与蒸发过程中的溶质相对浓度变化3. 汽化、沸腾与焦化的现象解释4. 热传导对食物的质感和味道的影响5. 烹饪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实例解析二、食物中的化学成分与烹饪效果1. 蛋白质的变性与凝固作用2. 碳水化合物的糊化与焦糊现象3. 油脂的氧化与食物质量的恶化4. 食物中的色素与热处理的关系5. 食物中的添加剂与食材原料的化学变化三、调味与食物的化学变化1. 盐、糖与食物的水分调节2. 酸碱调节对食物味道的影响3. 香料与食物的化学互作4. 发酵过程与食物品质的提升5. 食物酶与种类的关系及其对食材的处理方法四、食物的储存与防腐1. 氧气与食物品质的关系2. 温度与食物储存寿命的关联3. 防霉与食物原料的保鲜技巧4. 食品添加剂与防腐作用的实例解析5. 包装材料与食物质量的影响五、食物变质与食品安全1. 食品中微生物的类型与繁殖条件2. 食物中的寄生虫与健康风险3. 食品中的重金属与毒性4.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与健康影响5. 食品质量检测与食品安全的保障总结:厨房卧藏着许多教科书般的化学知识,深入了解这些化学原理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烹饪食物,提高食物的质量和口感。
通过热处理、食物成分与烹饪效果、调味与食物的化学变化、食物的储存与防腐以及食物变质与食品安全等五个大点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厨房里的化学知识,为我们的餐桌增添多样化的美食。
厨房中的化学
【情景与需求】
新课标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学会用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
1.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认识厨房中本来熟知的物质;
2.从物质的组成,性质等方面对所介绍的物质有新的认识,了解某些物质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学会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难点】
学会用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注意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的过程中体验到化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实验设计,总结归纳等方法
【课程实施】
引入:
民以食为天,厨房是人们获得食品的重要场所.我不知道咱们班中有多少同学进厨房做过饭,但我们的爸爸妈妈每天都会在厨房中忙碌.我们或多或少都对厨房有一些了解,对厨房中的物品有一定的认识.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家的厨房中都有哪些食品,燃料,材料?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做好记录,在真实的情境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
1.1达标过程
厨房中有很多的物质,它们都是化学物质,都可以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它的组成成分,有的我们还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它.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将你们小组所列举的物质,从化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分类,看一看其中的哪一些或哪一种物质你知道它的组成成分,最好能用化学式表示出来.
⑴实物展示,学生书写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列举的物质进行分类,对其中的物质表示其组成成分,写出化学式
⑵小组汇报结果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达标过程
同学们列举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它们有一些是很容易区分的,但也有一些却不容易区分.动动脑思考一下:
⑴如何区别酒精和白醋?
⑵如何区别牛奶和米汤?
⑶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被流放西伯利亚时,曾经用米汤来书写"无字密信".请问:
①如何读出该密信中的内容?
②用酚酞试剂是否可以书写密信如果可以,该如何读出?
③你还有其他方法书写密信吗?
2、与同学交流,说明书写和阅读的方法.
教师实物演示,学生讨论思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达标过程
厨房中有这么多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当然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变化.同学们想一想,对于厨房中的这些物质,你所知道的它们发生的化学变化有哪些,其中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有哪些.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书写结果.
小组汇报,复习所学知识.
2-2达标过程
除了同学们列举的反应外,还发生着很多很多的化学变化.下面
列举的问题,同学们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吗?
⑴我们可以用食醋制作软壳鸡蛋,用食醋清除暖瓶中的水垢;
⑵自来水和矿泉水当然是不同的,同学们,你知道它们不同什么地方吗?谁能用化学的方法将它们区分开.
⑶(想一个其它的题目)
3、学生讨论
回答问题,扩大知识面.
其实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化学反应的结果. 化学反应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看似没有什么变化的静静放置着的鸡蛋也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食物在烹煮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如炒菜,炒肉,煮鸡蛋等等).
4、音像资料:炒菜的学问
学生倾听,了解新知识,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从化学变化的角度认识物质发生的变化:
在前边同学们提到燃料燃烧发生化学变化.同学们知道近十几年来家庭燃料发生怎样的变化吗
事实上,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年,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穿住用,通信交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5、展示各种燃料:
从柴草开始……学生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对于天然气的利用我们广大农村应用的还不多,但城镇居民已广泛使用.对于天然气以及家庭所用燃料问题同学们知道多少呢?考一考大家!
⑴"西气东输"指的是从大西北把天然气向东部沿海城市输送.所输送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与管道煤气的成分是不相同的.请同学们说说它们的不同:
⑵实验证明,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中含有的气体分
子数相同,根据此结论,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a、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上述两种气体分别完全燃烧,消耗氧气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燃气灶由灶体,进空气管,开关等部件组成.使用煤气的用户在改用天然气时需对燃气灶加以改造,改造后的燃气灶与原来相比,进空气管的直径应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
c、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部分燃料的热值与价格表
燃料热值(J/kg) 价格(元/kg)
原煤 2.1×107 0.8
天然气 3.9 × 107 2.8
煤气 1.56 × 107 4.0
液化气 4.7 × 107 3.0
酒精 3.0 × 107 4.0
汽油 4.6 × 107 4.3
柴草 1.7 × 107 0.3
6、学生思考
书写化学方程式,比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如果你是一家之主,在选择家用燃料时,你通常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请你分析,上述哪种燃料是最理想的家用燃料?
(3)新能源的开发应用是当今全球性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发展
氢能源有着广泛的研究前景,有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太阳能,以水为原料,大量生产氢气,并用作各种机械的动力燃料"这一设想:
a、你认为这一设想能否实现若认为能,理由是________.
b、氢气作为燃料,与现在的化石燃料相比有哪些优点?
(4)你还知道有哪些更好的能源吗?
如果把青岛市消耗的燃料全部按热值折算成消耗天然气,假若此
值为日耗天然气5.5×106立方米,从产生同样热量的角度分析,相当于
消耗多少吨原煤(天然气的密度为0.66kg/m3,天然气热值为3.9×107J/kg, 原煤的热值为2.1× 107J/kg ).假设上述原煤平均含硫元素2.5%,则改用天然气后相当于每天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多少吨?
7、学生列出计算式
教师给出计算结果,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从数字上感受到加强环保的重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8、小结
简单回顾本节课新学到的知识,说出自己新学习到的、最感兴趣
的知识,巩固所学,培养兴趣.
【教学反思】
1、本堂课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厨房为线索,以已有的化学知识为基础,从厨房中的化学材料, 化学反应, 化学燃料, 化学与安全为专题,结合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实际问题,多角度地教给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
预期的效果.
2、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课本,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化学的视觉放开,着眼于化学发展新成果,着眼于化学与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化学发展的新成就,应用课本
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设松宽和谐的氛围,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
人成功的条件.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多
种器官并用,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讲,议,辩,练相互穿插,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3、这节课需改进的东西很多,问题的设计,环节的衔接,语言的精炼,时间的安排等诸方面都需要更精益求精.另外,教师可考虑增加探
究性的题目.
【课堂评价】
1、实践能力:A ( ) B ( ) C ( ) D ( )(自评打分)
A ( )
B ( )
C ( )
D ( )(教师评价)
2、创新能力:A ( ) B ( ) C ( ) D ( )(自评打分)
A ( )
B ( )
C ( )
D ( )(教师评价)
3、评价等级:甲( ) 乙( ) 丙( ) 丁(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