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和疝修补术
- 格式:pdf
- 大小:544.83 KB
- 文档页数:4
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对比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通常发生在腹股沟区域,是由于腹肌薄弱或者损伤造成的腹腔内的器官突出到腹股沟区域形成的疝。
而在治疗腹股沟疝的方法中,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两种常见的手术方式。
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进行效果对比,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
一、TAPP手术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是一种通过腹腔镜在腹腔内进行手术的方法。
TAPP手术是将腹腔镜插入腹壁内,通过摄像技术在内部观察腹腔器官和疝囊状突出物,然后修补腹股沟疝,最后将疝囊置入腹腔内。
TAPP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TAPP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非常明显,在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疝囊也得到了有效的修补。
而且TAPP手术对于腹股沟疝的复发率也比较低,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TAPP手术在治疗腹股沟疝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术方式。
二、无张力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通过对腹壁进行修补,减少对腹腔内压力,减少对腹腔内器官的牵拉,提高了腹腔内压的手术方法。
该方法不使用局部张力,因此无张力疝修补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并且能够减少局部组织的损伤,术后恢复更为迅速。
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的张力修补术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通过改善局部组织的修复,减少了术后组织粘连的风险,减少了术后的疼痛感,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三、TAPP手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效果对比虽然TAPP手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术都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手术方式,但它们各自也有着不同的优势。
就效果而言,TAPP手术是通过腹腔镜直接观察腹腔内器官和疝囊,修补疝囊,并将其置于腹腔内,术后症状缓解快,复发率低。
而无张力疝修补术是通过改善腹壁的修复,减少术后的疼痛感,提高了术后的效果。
在术后的恢复期方面,TAPP手术恢复期相对较短,术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对比1. 引言1.1 背景介绍腹股沟疝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腹部脏器通过腹股沟部的腹壁薄弱环节突出至腹股沟区域,形成肿物。
腹股沟疝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并发症如肠套叠、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包括开放修补和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但这些手术存在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风险高等问题。
近年来,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作为新型的腹股沟疝手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与传统手术相比,TAP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微创、疼痛小、恢复快等优点,受到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目前对于TAP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和长期疗效的比较尚缺乏系统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对TAP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成人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操作技术、并发症风险、术后恢复情况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比研究结果,深入分析TAP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缺点,进一步明确其适用人群和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提高腹股沟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旨在为改善腹股沟疝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与优化。
2. 正文2.1 TAP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原理TAP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原理是基于对腹股沟疝的解剖学认识和手术技术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TAPP手术是通过在腹腔内放置腹膜前视镜,直接观察和修补腹股沟疝的腹腔侧缘缺损。
在此过程中,内膜被剥离,疝囊得以解剖并彻底摘除,然后在腹膜前修补缺损部位,最终实现疝孔的闭合。
而无张力疝修补术则是通过在腹壁腹股沟区域放置一块生物材料片,覆盖在疝孔上,使之形成一个撑开的隔离物,将腹腔内脏器隔离在腹部。
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对比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穿过腹壁解剖薄弱处的一种常见疾病,特点是在活动时疼痛明显,有时伴有肿块,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TEP)。
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在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方面的效果进行对比,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TAP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其理念是将腹腔镜插入腹腔内,经腹膜前隙进入腹股沟区域进行修补。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的优点,已成为目前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法之一。
而TEP则是一种无张力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其特点是在不张开腹壁肌肉的情况下,通过腹腔镜镜下进行腹股沟疝修补。
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方式,TEP术式减少了对腹肌组织的拉伤和切割,大大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疼痛和康复时间。
在TAPP和TEP两种手术中,哪种手术效果更好呢?这需要我们进行一些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从手术的安全性来看,TAPP与TEP相比有着更高的安全性。
因为TAPP手术可以非常清晰地显示腹股沟区域,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进行修补,而TEP手术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不张开腹壁肌肉,容易出现操作视野不佳,导致手术风险增加。
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TAPP手术更胜一筹。
在手术的创伤和术后康复方面,TEP手术相对于TAPP手术有着更大的优势。
因为TEP 手术不需要张开腹壁肌肉,患者术后疼痛较轻,术后恢复也较快。
而TAPP手术需要穿刺腹腔,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拉伤,因此术后疼痛和康复时间相对较长。
从术后康复的角度来看,TEP手术更具优势。
在手术效果方面,TAPP与TEP两者并无明显差别。
两种手术方式都可以有效地修复腹股沟疝,术后效果良好。
从手术效果的角度来看,TAPP和TEP并无明显区别。
TAPP与TEP两者在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对比中,各有优势。
TAPP手术在安全性方面更占优势,而TEP手术在创伤和术后康复方面更具优势。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美国目前的发病率为70万人/年,国内尚无完整的统计数字。
据较为保守的估算,我国腹股沟疝病人每年可能过百万例。
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有先天性解剖异常和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
手术方法经过临床实践的发展种类甚多,总体上可归结为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1 手术方法1.1 传统的疝修补术(1)ferguson法:在精索前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2)bassini法:把精索提起在其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3)halsted法:与上法相似,但将腹外斜肌腱膜在精索后方缝闭,置精索于腹壁皮下层内。
(4)mcvay法:是在精索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
(5)shouldice法:重点在于修复腹横肌腱膜筋膜层。
将腹横肌腱膜筋膜层连续重叠缝合,再将联合肌腱缝合于腹外斜肌外侧叶的深层或腹股沟韧带上。
1.2 无张力疝修补术人工补片的应用是该术式的特点。
传统的疝修补术都存在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扯感、疼痛和修补的组织愈合差等缺点。
现代疝手术强调在无张力的情况下进行缝合修补。
分离出疝囊后,将疝囊内翻送入腹腔。
无需按传统高位结扎疝囊。
然后用合成纤维网片制成一个圆柱形花瓣形的充填物,将其填充在疝的内环处以填充疝环的缺损,再用一个合成纤维网片缝合于腹股沟管后壁而替代传统的张力缝合。
1986年有学者将这一术式正式命名为无张力疝修补术。
1.3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1)经腹膜前法(tapa);(2)完全经腹膜外(tea);(3)经腹腔内法(ipom);(4)单纯的疝环缝合法。
前3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从内部用合成纤维网片加强腹壁的缺损;最后一种方法是用钉或缝线使内环缩小,只用于较小、较轻的斜疝。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目前在临床上逐渐为患者所接受。
腹股沟区域的解剖腹股沟疝的手术并不是简单的小手术。
它需要精细的解剖与分离,需要术者对这一区域有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和修补。
因此,为了学好腹股沟疝手术必须首先掌握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这是做好疝外科的基础。
第1节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腹股沟区是连接腹部和下肢的过度区域,它的解剖层次与腹前壁基本分相同,由浅入深可分为7层:①皮肤、②浅筋膜(camper's筋膜)、③深筋膜(Scarpa筋膜)、④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⑤腹横筋膜、⑥腹膜外脂肪和⑦腹膜(壁层)。
作为术者,首先要清楚手术操作在哪个层面进行。
TEP手术主要是在腹横筋膜下方的腹膜外脂肪和腹膜之间进行。
一、腹外斜肌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在腹股沟区域,已无肌肉,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external oblique aponeurosis)。
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之间,反折、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或称股浅弓femoral arch)。
腹股沟韧带内侧部有一小部分纤维,继续向后向下向外反折成陷窝韧带(lacunar ligament,又称为Gimbernat氏韧带),附着于耻骨梳上,边缘呈弧形。
陷窝韧带的游离内缘组成了股环的内界。
陷窝韧带继续向外延续,附于耻骨疏韧带(pectineal ligament,又称为Cooper韧带)。
上述各韧带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图3-1)。
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自外上方向下方行走,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分为上、下二脚,二脚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的外环(exterior ring)。
正常人的外环口可容一食指尖。
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有两条呈平行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于腹内斜肌表面行走,两条神经纤维可相互交叉相连,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谨防误伤。
图3-1:腹股沟区主要韧带二、腹内斜肌与腹横肌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和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在腹股沟管中,两者的肌纤维都向内下行走,下缘构成弓状,越过精索前、上方,止于耻骨结节。
腹股沟疝的腹腔镜TEP和TAPP的外科解剖和手术技巧1.简史腹腔镜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LIHR)在1982年就有了报道,不过当时Ger医生是直接钳闭疝囊,没有用补片加强腹膜前。
目前我们所用的腹腔镜疝修补术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的。
1991年,Arregui首次报道了经腹腔途径腹膜前补片置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tic,TAPP)。
公元1992年,Fitzgibbongs首次实施了腹腔内网片修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 IPOM)。
公元1993年,Phillips、Mckernan及Law各自实施了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 TEP)。
2. 腹腔镜疝修补术出现的意义腹腔镜疝修补术到目前还是有争议的,但争议的声音好像越来越小。
越来越多的RCT显示腹腔镜疝修补术和开放式疝修补术相比,有更快的术后恢复,更低的复发率,更低的疼痛不适率,同时兼有切口小、美观和探查对侧疝、隐匿疝和股疝的优点。
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开展也使得腹膜前修补得到了迅猛的推广。
因为在开展腹腔镜疝修补术前,“外科医生对于腹股沟管后壁几乎一无所知,它隐藏在医生的视野之外”(W. J. LYTLE,1945)。
大部分医生很难相像PHS补片或者Kugel补片放在腹膜前是个什么情形,所以就觉得腹膜前技术很难。
但自从有了腹腔镜技术,大家何以很清楚的看到腹膜前的结构,进而对其解剖有了一个直观的正确的认识。
即使大部分医生不做腹腔镜疝修补术,这种对腹膜前解剖的认识,对于他们做开放式后入路腹膜前修补术也有莫大的帮助。
目前,国内外也出现了机器人做TAPP的报道,除了费用昂贵外,机器人手术彰显了很多优势,如三维立体画面、操作杆可以关节样弯曲而灵活异常等。
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腹股沟疝作为临床常见外科疾病,以手术方式为主要治疗手段,依据补片材料及操作不同,腹股沟疝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等,均能够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
1.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1.1bassini腹股沟疝修补术bassini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一种对腹股沟管后壁疝进行修补与加强的手术形式,能够重建患者解剖结构与功能,通过将患者腹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股沟韧带与髂耻束进行缝合,从而纠正患者腹股沟疝症状。
但是,bassini腹股沟疝修补术作为经典术式之一,由于缝合多组肌肉与韧带,因此对患者产生了较大的损伤,极易引发患者术后疼痛、并发症等问题。
1.2shouldice腹股沟疝修补术shouldice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重要发展阶段,是指通过高位结扎方式将患者疝囊予以缝合,并针对患者的腹横筋膜、肌腱膜、腹外斜肌腱膜等位置实施双层缝合,与bassini腹股沟疝修补术相比,shouldice腹股沟疝修补术能够减少其术后复发比例,尤其针对部分腹横筋膜完整的患者而言,其临床应用效果确切。
但是,该术式术后疼痛感较强,且手术难度较大,故影响了临床普及应用。
2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2.1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在无张立疝修补治疗手段中,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比例相对较高,该种治疗形式对患者产生的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活动能力,早期予以康复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
加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试讲聚乙烯单丝网片予以修补,其生物学与生理学效果显著,能够减少对于患者的刺激,进而预防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问题。
2.2平片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平片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在基层医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腹股沟疝治疗形式,其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尤其使用部分老年、高龄患者,患者预后时间得到了显著缩短,且手术安全性水平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