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双学位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4
金融学(第二学士学位)202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金融学专业以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旨在培养爱国守法,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合作精神,系统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及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或者具备在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等级学位(或从事学术研究)的资格条件,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要求的高级应用型、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
二、毕业要求(一)知识要求1.具备较强的外语阅读、听、说、写、译的能力,熟练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进行专业文献检索、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等,系统掌握学习和研究经济金融问题所需要的数理工具、统计和计量分析工具、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熟练使用专业数据库进行专业论文以及研究告撰写等,形成兼具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的均衡知识结构。
2.扎实地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理论,熟知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管理理论及金融市场运行规律和管理理论,了解国家金融法规、方针、政策,了解国际金融市场规则和动态。
(二)能力要求1.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在金融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经济学、金融学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对策建议。
2.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专业敏感性,能够把握金融发展的趋势,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观察分析经济金融现象,发现和研究经济金融问题,具备创造性地解决经济金融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适应金融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客观情况。
4.具备良好的中英文写作、书面表达、沟通交流、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素质要求1.努力学习、思想和体系,遵纪守法,倡导核心价值观,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015级经济学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仅招收第一学士学位为非经济学学士的在读本科学生,通过本方案的教育培养,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技术手段,具备合理知识结构,具有专业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并初步具备向经济学、管理学相关领域拓展、深造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方案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和要求,通过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学习,达到以下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
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基础之上,掌握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基本框架;掌握现代科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与分析技术,具备进行知识探究的基本知识与思维能力;掌握能从事经济管理实践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方案的教育与培养,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能力:(1)具有能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探究经济理论与政策的能力。
(2)具有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和分析方法与技术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
(3)具有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进行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在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5)具有持续学习和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能力。
(6)具有优良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三、学分与学制要求
学分要求:不低于70学分
学制要求:学制不超过2年
四、课程设置。
经济学培养方案第1篇经济学培养方案一、前言本培养方案旨在为有志于深入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学员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培养计划。
遵循国家相关教育法规和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国际经济学教育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经济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1. 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素养;2.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3. 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4. 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未来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培养要求1. 知识结构:学员应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技术,了解经济学分支学科及相邻学科的基本知识;2. 能力要求:具备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和处理、报告撰写等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经济分析、预测和政策研究;3. 素质培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4. 创新与研究:鼓励学员参与学术研究、实践创新,提高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四、课程设置1. 公共基础课: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2. 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3. 专业核心课: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4. 选修课:金融市场与投资、国际金融、公司金融、财政学、经济史等;5. 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
五、培养方式1. 讲授式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2.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讨论式教学:组织学员开展学术讨论,提高学员的沟通与协作能力;4. 实践教学:安排学员参加社会调查、实习实践等活动,增强学员的实践能力;5. 指导式教学:针对学员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学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经济学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
面向社会现实需求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坚持“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和“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是突出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管理、理工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注重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经济学素养,强调经济学专业的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力求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循学校双学位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具备较强经济学理论与实务,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和较强的外语能力,熟悉国家有关经济和产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经济学和运输经济理论工作技能和工作方法,毕业后能够在行政部门、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以及不同类型的大中型企业从事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
三、学位授予及标准
(1)学位授予: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双学位)专业经济学学士学位
(2)授予标准:
1.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
2.未受到过学校纪律处分。
四、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
五、执行方案
经济学专业(双学位)执行计划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经济学(金融)专业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徳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经济科学、金融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拥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和金融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毕业后能从事金融实务及金融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二、学分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徳冇培养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修读辅修专业3 0学分、双学士学位51。
5学分。
三、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制定人:刘玉成学院审定人:韦鸿英语专业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徳智体美全而发展,具有坚实语言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具备科技英语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科技情报等部门从事英汉语翻译,或者文秘、管理、科研等工作。
二、学分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徳育培养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修读辅修专业3 0学分、双学士学位5 0学分。
三、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1. T为考查课程;E为考试课程2. 本汁划适用于第四学期开课的英语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班级制定人:王娟学院审定人:谈宏慧市场营销专业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徳智体美全而发展.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等方而的知识,系统掌握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营销策划、销售管理等方而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实际工作的髙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二、学分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徳育培养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修读辅修专业31. 5学分、双学士学位55.5学分。
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学院审泄人:刘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徳智体美全而发展,具备经济学、管理学、法律 等知识背景,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熟悉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工具,具有分析和解决人 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 才.二、 学分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徳冇培养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修读辅修专业30 学分、双学士学位54. 5学分。
国际经济与贸易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在外贸企业、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学分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养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修读辅修专业40学分、双学士学位66学分。
三﹑授予学位
经济学学士。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国际经济与贸易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经济学(金融方向)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金融方向)主要面向金融行业部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经济科学、金融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懂金融、会管理、善投资的应用型高级金融学技术专门人才,毕业后能从事金融实务及金融教学科研工作。
二﹑学分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养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修读辅修专业40学分、双学士学位66学分。
三﹑授予学位
经济学学士。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经济学(金融方向)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经济学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济学基础理论功底深厚,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宽厚,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能在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及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具体工作,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经济学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能够较好地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情,熟悉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6.具有能初步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毕业学分要求与学位授予
毕业要求总学分为(62)学分,其中必修课(48)学分,选修课(14)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共(22)学分,占总学分(35.5)℅。
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75学分)
(二)选修课程(在以下课程中选修14学分)。
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急需大批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素质,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素养、包括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功底和分析方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经济学第二学位通过对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接近于经济学本专业本科生的系统而严格的培养,使学生对其专业领域及其他广泛领域的经济问题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思考和严谨的分析,为将来从事本专业与经济学有关的工作、或者其他与经济学相关的职业奠定基础。
从2015年秋起,开设金融方向,旨在培养具有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框架、同时又具备解决现代经济及金融领域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的复合型经济金融人才。
二、基本要求培养方案中先修课的要求为专业学习提供数理基础,包括微积分类、线性代数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类课程。
必修课包含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类基础性课程。
在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根据个人兴趣可选修任选课程。
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涵盖了经管学院一学位学生可选经济学、金融学类课程。
专业课程对毕业生的要求为:通过第二学位的学习,拓宽全校各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视野,奠定全面而专业的经济学基础;培养学生尊重经济规律的思维习惯,在第一学位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能与经济学学习结合,并为经济学提供用武之地;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金融方向的培养希望能更好地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教学,将学生对金融学的分析原理和操作方法的掌握,建筑在更加全面和扎实的经济学基础之上,使之更加深入和灵活;而金融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也为经济学的学习提供用武之地,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课程设置上,既包括必修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课,也包括较多可供学生选择的经济、金融理论或应用性选修课。
同时为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培养能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按照学分制管理,一般需要2至3年完成。
学习结束后,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授予经济学第二学士学位:1、符合本第二学位学分和论文要求;2、符合所在院系(第一)学士学位要求。
国际经济与管理(本科)
主考院校:东北师范大学
就业方向:培养掌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经济贸易实际工作及在学校和专门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考试科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英语(二)OR日语(二)OR俄语(二)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经济应用数学(二)
5、WTO与国际惯例
6、国际投资学
7、国际市场营销学(二)(国考)
8、企业信用管理学
9、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10、国际商务/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实践)
11、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实践)
12、企业反倾销技巧与策略
13、服务贸易管理
14、电子商务概论
15、技术创新
16、毕业论文
毕业证书:成绩全部合格者,由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东北师范大学联合颁发教育部电子注册的本科毕业证书。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培养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知识宽厚,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的高素质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人才。
具体要求:获得主修专业的证书,并修完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辅修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课程,完成毕业实习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颁发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辅修专业第二学科学士学位证书。
二、修业年限与学位
修业年限:两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
三、招收对象与入学条件
具有我校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学有余力,其主修专业总成绩排名应在本专业前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无纪律处分记录者,可自愿从第一学年夏季学期申请双学位学习。
四、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经济学
专业教育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法。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当代中国经济、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博弈论。
专业教育系列课程: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国际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信息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
五、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教育基础课24学分,专业教育主干课24学分,专业教育系列课最低12学分,毕业实习8学分与毕业论文4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规定的教学实践环节和通过本专业毕业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双学位管理办法》规定者,可颁发经济学学士学位证书。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金融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以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相关业务的基本能力,能胜任与金融有关的工作岗位要求。
具体要求:
获得主修专业的证书,并修完东北师范大学金融学辅修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课程,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达到方案中规定的总学分者,颁发东北师范大学金融学辅修专业第二学科学士学位证书。
二、修业年限与学位
修业年限:两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
三、招收对象与入学条件
具有我校正式学籍的全日制非经济学学科的在校本科生,学有余力,其主修专业总成绩排名应在本专业前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无纪律处分记录者,可自愿从第一学年夏季学期申请双学位学习。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金融学
专业教育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法。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公司金融学、金融市场和金融工程等。
专业教育系列课程:商业银行实务、金融法规与监管、证券投资模拟实验、保险业务模拟实验、个人理财等。
五、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教育基础课24学分,专业教育主干课24学分,专业教育系列课最低12学分,毕业实习8学分与毕业论文4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规定的教学实践环节和通过本专业毕业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双学位管理办法》规定者,可颁发经济学学士学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