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重庆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表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5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第一章气候第一节气候特征重庆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过渡地带的四川盆地的西南部。
地跨东经105°11′-110°12′,北纬28°10′-32°15′,东与陕西、湖北、湖南交界,南靠贵州,西、北面与四川接壤。
东西长约470千米,南北宽约450千米,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重庆市年平均气温16—18℃,长江河谷的巴南、綦江、云阳等地达18.5℃以上,东南部的黔江、酉阳等地14-16℃,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城口仅13.7℃,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平均气温4-8℃,采用候温法可以明显地划分四季。
重庆市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重庆市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全国属高湿区.年日照时数1000-1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仅为25%-35%,为全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冬、春季日照更少,仅占全年的35%左右。
重庆市的主要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著,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季节的原则(即候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间段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界于冬、夏季之间的时段分别为春、秋季)可以得到重庆市的四季变化情况。
全市大部分地区在2月末到3月初进入春季,东南部及海拔较高地区偏晚在3月4候前后,春季持续时间约70-85天.5月中旬开始,全市相继进入夏季,东南部最迟在6月初入夏,夏季是全年最长的季节,普遍有120-140天,东南部稍短,也有100天左右。
9月中旬,东南部首先进入秋季,其余地区在9月末才入秋,持续时间与春季相当,约70-80天。
冬季来临的时间一般在12月上中旬,东南部偏早在11月下旬,冬季长约75-90天,东南部及海拔较高地区可达100天以上。
夏至日各时段太阳高度角及太阳方位角太阳高度角还是太阳方位角,都跟纬度有关,不确定所在地计算出来的结果都会大大不同。
夏至日太阳到达北回归线上,在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角在正午(12:00)是九十度。
但是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
在北极点而上,太阳高度角是0,也就是说在地平线上。
北半球的其他地点,其各时段的太阳高度角从日出时分的0°,到正午时分的最大角度,再到日落时的0度。
太阳高度角在0°到(所在地的维度-23°26′)之间变化。
太阳高度角简称为“太阳高度”(其实是角度)。
太阳高度是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能数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用h来表示这个角度,它在数值上等于太阳在地球地平坐标系中的地平高度。
一般时间太阳高度角随着地方时和太阳的赤纬的变化而变化。
太阳赤纬(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相等)以δ表示,观测地地理纬度用φ表示(太阳赤纬与地理纬度都是北纬为正,南纬为负),地方时(时角)以t表示,有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t太阳高度是赤道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0°-(-23.5°)]=113.5°太阳绕银河系中心公转,绕银河系中心公转周期约2.5×10⁸年。
银河系中心可能有巨大黑洞,但它周围布满了恒星,所以看上去象"银盘"。
这些恒星都绕"银核"公转。
与地球公转不同,这些恒星公转每绕一周离"银核"会更近。
根据太阳活动的相对强弱,太阳可分为宁静太阳和活动太阳两大类。
宁静太阳是一个理论上假定宁静的球对称热气体球,其性质只随半径而变,而且在任一球层中都是均匀的,其目的在于研究太阳的总体结构和一般性质。
在这种假定下,按照由里往外的顺序,太阳是由核心、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构成。
光球层之下称为太阳内部;光球层之上称为太阳大气。
深圳冬至早晨8点太阳高度角
【篇一:中国广东广州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方位角和
高度角表】
中国广东广州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表
6月21日或22日夏至
12月21日或23日冬至
3月20日或22日春分
9月22日或24日秋分
【篇二:北半球冬至日、夏至日太阳高度角计算】
北半球冬至日、夏至日太阳高度角计算示意图
【篇三:中国重庆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
表】
中国重庆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表
6月21日或22日夏至
12月21日或23日冬至
3月20日或22日春分
9月22日或24日秋分。
冬至日夏至日太阳纬度夏日的傍晚,我和几个老友在院子里乘凉。
老张摇着蒲扇,看着天边的晚霞说:“这夏天的太阳可真毒啊,像个大火球,烤得人都没精神。
”老李接话道:“可不是嘛,这太阳在夏天就像个任性的孩子,把热量一股脑儿地都撒下来。
”我笑着说:“这太阳在不同时候位置可不一样呢,就像它在天空中有自己的轨道。
”大家都好奇地看着我。
这就引出了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纬度的事儿。
在学校的地理教室里,年轻的王老师问经验丰富的赵老师:“赵老师,这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纬度的变化,感觉像个神秘的密码,怎么给学生讲清楚呢?”赵老师笑着说:“这太阳啊,就像个调皮的旅行者。
夏至日的时候,它就像走到了自己旅程的最北边,离我们北半球特别近,这时候太阳高度角大得很,就像它站在高处俯视我们,阳光直直地射下来,热量特别集中,就像把一盆热水直接倒在头上,所以夏天热。
”说到冬至日,刘老师疑惑地问:“那冬至日呢?”赵老师回答:“冬至日太阳就像走到了最南边,离我们北半球远了,太阳高度角变小,就像它躲起来了,阳光斜斜地照过来,热量分散了,就像把热水洒在一大片地上,自然就冷了,这就像冬天的太阳没了夏天的那股子热情劲儿。
”有一回,讨论到太阳纬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孙老师说:“这太阳纬度变化是不是像给农作物定了个闹钟?”赵老师点头说:“有点像。
夏至日太阳高,光照足,就像给农作物开了个强光手电筒,它们拼命生长,就像孩子在有阳光的日子里欢快玩耍。
冬至日光照弱,农作物就像进入了休息时间,慢慢积攒能量,难道不是吗?”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纬度的变化,就如同天空奏响的一首冷暖交替的乐曲。
我们就像听众,感受着这乐曲带来的不同节奏。
这是大自然的神奇安排,是生命遵循的规律。
就像四季更替带来不同的风景,太阳纬度的变化,在岁月的长河里,为地球的万物生长谱写着独特的旋律,我们只能敬畏自然的力量,顺应这天地间的规律,去感受生命在不同阳光照耀下的蓬勃与内敛。
中国上海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表在中国上海这座繁华的城市里,人们对于太阳的变化和节气的印象尤为深刻。
其中,夏至日和冬至日被视为两个重要的节点,标志着阳光的最高和最低点。
本文将探讨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的方位角和高度角,并提供一个详尽的表格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数据。
夏至日,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南半球的冬至日。
在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23.5度,距离北回归线最远。
在上海的观测中,夏至日太阳的方位角约为西北偏北57度,高度角约为52度。
这意味着太阳在正午时分略偏向西北方向,相对于地平线而言,已经相当高了。
因此,在夏至日的时候,上海的阳光较为充足,并且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感觉。
与之相反,冬至日通常是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是南半球的夏至日。
在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3.5度,距离南回归线最远。
对于在上海的观测来说,冬至日太阳的方位角约为东南偏南116度,高度角约为27度。
因此,太阳在正午时分基本上位于东南方向,并且相对于地平线而言相对较低。
由于太阳的高度较低,冬至日的阳光需要经过更长的路径才能照射到地面,因此阳光较为稀薄,给人们带来了寒冷的感觉。
下面是一张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的表格,以供参考:日期太阳方位角太阳高度角夏至日西北偏北57度 52度冬至日东南偏南116度 27度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的变化。
这些数据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也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总结起来,夏至日和冬至日是中国上海人们熟知的两个节气,代表了阳光的最高和最低点。
夏至日太阳的方位角约为西北偏北57度,高度角约为52度,冬至日太阳的方位角约为东南偏南116度,高度角约为27度。
这些数据表明了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和角度的变化,进而影响了阳光的强度和温暖程度。
通过了解这些变化,人们能够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享受阳光的温暖和照耀。
中国北京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表夏至日和冬至日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两个重要节气,标志着阳光的强弱变化和节气的交替。
在夏至日,太阳的高度角最大,而在冬至日,太阳的高度角最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北京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的变化情况。
夏至日一般落在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直射点达到北纬23.5度的日子。
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与地球赤道的交点,其位置在一年中会有变动。
在夏至日,北京地区的太阳方位角约为北偏东40度,高度角约为62度。
在夏至日,太阳的高度角较大,这意味着太阳的光芒更直射地面,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热量和能量。
因此,夏至日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也是人们喜欢户外活动和享受阳光的时候。
夏至日的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的变化对于农业和能源利用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利用太阳的能量。
冬至日一般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小、太阳直射点达到南纬23.5度的日子。
与夏至日相比,冬至日北京地区的太阳方位角约为北偏西40度,高度角约为18度。
在冬至日,太阳的高度角较小,太阳的光芒相对较斜射地面,给人们带来的热量和能量相对较少。
因此,冬至日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也是人们室内活动和取暖的时候。
冬至日的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的变化也对能源利用和室内照明有一定的影响,人们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来调整室内光照和取暖设备的使用。
除了夏至日和冬至日之外,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在每个节气中的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夏季过去后,太阳的高度角逐渐减小,直到冬至日为止;而在冬季过去后,太阳的高度角逐渐增大,直到夏至日为止。
这样的规律使得人们在不同季节中能够感受到阳光的强弱变化,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总结起来,中国北京夏至日和冬至日的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变化表明了太阳在不同季节中的位置变化和光照强弱的变化。
夏至日的太阳方位角较大,高度角最大,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热量和能量;而冬至日太阳方位角较小,高度角最小,给人们带来相对较少的热量和能量。
根据日期、时间和当地经纬度计算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的原理转载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王炳忠研究员编写的《太阳辐射计算讲座》。
在开展野外试验的时候,经常需要知道当时的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比如测量地物反射率时,需要知道太阳天顶角,来选择恰当的灰板反射率曲线。
进行地物BRDF测量时,更需要知道太阳天顶角。
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可以通过经纬仪实地测量得到,但是经纬仪携带不便。
只要知道当地经纬度和时间,就可以根据下文的原理,计算得到当时当地的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
1日地距离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两焦点中的一个。
发自太阳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能量与日地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一个准确的日地距离值R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日地平均距离R0,又称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496×108km或者,更准确地讲等于149597890±500km。
日地距离的最小值(或称近日点)为0.983天文单位,其日期大约在1月3日;而其最大值(或称远日点)为1.017天文单位,日期大约在7月4日。
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的日期为4月4日和10月5日。
由于日地距离对于任何一年的任何一天都是精确已知的,所以这个距离可用一个数学表达式表述。
为了避免日地距离用具体长度计量单位表示过于冗长,一般均以其与日地平均距离比值的平方表示,即E R=(r/r0)2,也有的表达式用的是其倒数,即r0/r,这并无实质区别,只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不可混淆。
我们得到的数学表达式为E R=1.000423+0.032359sinθ+0.000086sin2θ-0.008349cosθ+0.000115cos2θ(1)式中θ称日角,即θ=2πt/365.2422(2)这里t又由两部分组成,即t=N-N0(3)式中N为积日,所谓积日,就是日期在年内的顺序号,例如,1月1日其积日为1,平年12月31日的积日为365,闰年则为366,等等。
N0=79.6764+0.2422×(年份-1985)-INT〔(年份-1985)/4〕(4)2太阳赤纬角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称黄道面,而地球的自转轴称极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