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3口耳目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4
识字 3 口耳目 (课件)识字3 口耳目(课件)第一部分:口(字)1. 口字的基本概念口字是由“口”字旁和右边的字形组合而成的,它是一个简单的字形。
2. 口字的读音和意义口字的读音是“kǒu”,在口字出现的词中,多表示与嘴巴、口腔、口味等相关的意思。
3. 口字的偏旁部首口字的偏旁部首是“口”,它是形声字中的声旁,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与口字相关的字词。
4. 口字的常见字词口音(kǒu yīn):嘴里发出的声音。
口渴(kǒu kě):嘴巴很干,想喝水。
口罩(kǒu zhào):为了防止病菌传播而戴在嘴巴上的东西。
第二部分:耳(字)1. 耳字的基本概念耳字是由“耳”字旁和右边的字形组合而成的,它是一个简单的字形。
2. 耳字的读音和意义耳字的读音是“ěr”,在耳字出现的词中,多表示与听力、听觉、耳朵等相关的意思。
3. 耳字的偏旁部首耳字的偏旁部首是“耳”,它是形声字中的声旁,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与耳字相关的字词。
4. 耳字的常见字词耳熟能详(ěr shú néng xiáng):对某件事或某个人非常熟悉。
耳闻目睹(ěr wén mù dǔ):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耳塞(ěr sāi):插入耳朵内部,用来减少噪音或保护耳朵。
第三部分:目(字)1. 目字的基本概念目字是由“目”字旁和右边的字形组合而成的,它是一个简单的字形。
2. 目字的读音和意义目字的读音是“mù”,在目字出现的词中,多表示与眼睛、视力、目标等相关的意思。
3. 目字的偏旁部首目字的偏旁部首是“目”,它是形声字中的声旁,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与目字相关的字词。
4. 目字的常见字词目的地(mù dì dì):旅行或出行的终点。
目光短浅(mù guāng duǎn qiǎn):眼界或见识狭窄。
目不转睛(mù bù zhuǎn jīng):眼睛不转移地看着某个东西。
《识字3 口耳目》年级:一年级学科:语文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目标】1. 认识“口、耳、目”等7个生字,会写“耳、目”等4个字。
2. 能够正确地朗读词语,注意“手足”是复合词。
3. 正确地朗读儿歌,注意语气和停顿。
4. 结合图片,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内容】1. 词语认读:口、耳、目、手、足、站、坐。
2. 儿歌《小小的船》。
3. 词语书写:耳、目、手、足。
【教学重点】1. 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 正确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1. 正确认读“站、坐”两个词语。
2. 正确书写“耳、目、手、足”。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生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些新的生字,你们准备好了吗?2. 出示课题:识字3 口耳目。
二、学习词语1. 出示词语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口、耳、目、手、足、站、坐。
2.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3. 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
三、学习儿歌1. 出示儿歌《小小的船》,教师范读。
2. 学生跟读,注意语气和停顿。
3.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4. 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
四、巩固练习1.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 学生齐读儿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词语和儿歌。
2. 出示课题:识字3 口耳目。
二、学习词语书写1. 出示田字格,教师示范书写“耳、目、手、足”。
2. 学生跟随教师书写,教师指导。
3. 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耳、目、手、足”。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书写错误。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谈收获。
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儿歌。
3. 学生能够结合图片,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词语认读、儿歌学习、书写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7个生字,会写了4个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导学生的书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3课口耳目手足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对照、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口、耳”等生字。
2.知道“口、耳、目、手、足”分别对应哪个身体部位,说说它们能做哪些事。
教学重点通过看图对照、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口、耳”等生字。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对照、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口、耳”等生字。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大家坐直身子,认真听老师说谜语。
两把扇子在两边,摸得着,看不见。
谜底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部位。
大家想一想,在我们身体上,什么东西像两把扇子,能摸着,却看不见呢?学生:耳朵。
教师:对,就是耳朵。
耳朵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部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身体部位的名称。
新知探究合作探究(一)探究一:图文对照,认识“口、耳、目、手、足”1.看图认识生字。
教师:教材中有一幅插图,图上有三个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
预设:学生1:两个小女孩站在花丛边欣赏美丽的花朵。
学生2:一个小女孩正用手指着一朵花,好像在说:“这朵花马上要开了。
”学生3: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正挥手和她们打招呼。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这幅图中还有5个生字,我们来读一读。
2.读准字音。
(1)教师领读—指名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通过不断的读,不断的纠正,让学生读准生字的字音。
(2)教师指导“手”的读音。
“手”是翘舌音,要重点正音。
教师可以让学生举起手,边指手的各个部位,边让学生说出名称,如“手掌、手心、手背、手指”等。
还可以边做动作,边让学生说词语,如“挥手、摇手、拍手”等。
3.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1)学习“口”。
教师:我们看一张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嘴巴。
教师:对,这是我们的嘴巴,就是本课我们要学的生字——“口”(学生齐声说),瞧,“口”这个字多像张开的嘴巴。
教师领读学生读“口”。
教师:我们能用嘴巴做什么呢?学生:我们可以用嘴巴说话、唱歌、吃饭、喝水。
教师:嘴巴能做的事情可真多啊!(2)学习“耳”。
出示耳朵的图片。
识字3 口耳目【课前解析】本课是看图识字,引导学生认识身体部位。
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含有生字的图画,画面展示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对应的5个生字都是他们熟悉的身体部位名称。
第二部分提供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两句俗语,呈现生字“站、坐”,并以两幅京剧人物形象,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坐、立的规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注写字:本课4个生字,重点写好横折、撇、弯钩3个新笔画,例如“口、目”都有横折,但是横折的写法不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写好不同的横折。
本课新笔画弯钩,与竖钩相似,要注意区分。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
关注表达: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身体部位的作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借助图片,帮孩子拓展思维,说清身体部位的作用。
关注拓展:五官歌两个眼睛看四方,两个耳朵听声响。
一个鼻子闻花香,一张嘴巴喝热汤。
两片嘴唇亲爸妈,撅起小嘴像这样。
两个脸蛋胖嘟嘟,它们都在我脸上。
口耳目用口讲,用耳听。
用眼看,用手做。
用足行,用心想。
口耳目,手足心。
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好——朋——友——。
【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对照、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2.会写“口、目”等4个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
联系生活了解站、坐等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1.通过看图对照、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会写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2.联系生活了解站、坐等行为规范。
【教学难点】会写“口、目”等4个字。
【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看图对照、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2.认识人体有关的部位,了解相关动作规范。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边唱《小手拍拍》边做动作。
过渡:通过刚才的歌曲,你认识了身体的哪些部位?预设:眼睛、鼻子、嘴巴。
【一年级上册】识字3《口耳目》原文+课件一、教学内容《口耳目》选自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基本人体器官——口、耳、目,学习与这些器官相关的词汇,通过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词汇,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口、耳、目”三个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并能正确书写。
2. 使学生理解“口、耳、目”三个字所代表的人体器官及其功能,学会运用相关词汇。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口、耳、目”三个字及相关词汇。
2.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口、耳、目”三个字,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口、耳、目模型或图片)。
2. 学具:田字格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同学们观察和触摸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说出“口、耳、目”三个字,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2. 例题讲解:通过PPT课件展示“口、耳、目”三个字的结构、笔画和书写方法,引导学生跟随课件一起书写。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口、耳、目”三个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用“口、耳、目”三个字编故事,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口耳目》2. 板书内容:口:用来吃饭、说话等。
耳:用来听声音。
目:用来看事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口、耳、目”三个字,每个写5遍。
b. 用“口、耳、目”三个字各写一个句子。
2. 答案:a. 略。
b. 例如:口:我可以用嘴巴吃饭。
耳:我用耳朵听老师讲课。
目:我用眼睛看美丽的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他们在书写和词汇运用方面的进步,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开展“口、耳、目”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观察家庭成员的口、耳、目特点,用画画或写作的形式记录下来,增强学生对这三个字的理解和运用。
创新教案
《口耳目》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言: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机器猫》吧?机器猫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时光机”。
只要坐上时光机,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
今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到古代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一个古代人物画像。
引言:咦?这个人好像缺少了一些器官。
哦,原来它们在老师的桌面上,我们来做一个拼图游戏把这些器官拼回去好吗?
3.互动活动:师生课前活动,拼贴器官。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喜欢动画人物,用动画片中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是吸引他们认真学习的“良方”。
二、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
1.认识象形字。
(1)课件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古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和字,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这些很像图画的符号,是古时候的一种文字,叫做象形字。
2.图文对照,指导识记“目”“足”。
(1)对照图画和文字,猜猜它们是什么字?
(2)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识字。
重点注意:
目:教师出示“目”的字理演变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与图片进行比较,找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外面的“”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足:学生再次观察实物图片“足”和“足”的字理演变图,说一说“足”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
(4)请学生做小老师领读生字“目”和“足”,并扩词。
(5)教师小结:认真观察图画,找一找图画和生字的联系,我们就能了解这个生字的意思,也能猜出它的读音,还能记住这个生字的字形呢!
3.小组合作,自主识记“口”“耳”“手”。
(1)课件出示三个字的字理图。
小组合作,商议识字方法,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汇报交流。
预设:
口:①象形字识记。
“口”字长得就像我们的嘴。
②数笔画识记。
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是横。
③用一用。
“口”——口水、开口、口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看到红烧肉我就流口水。
耳:①比较识记。
“耳”和“目”长得很像,“耳”的两个长横都出头,右边的长竖下面出头。
②用一用。
“耳”——耳熟、耳聋、耳朵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很喜欢吃木耳。
手:①数笔画识记。
第一笔是撇,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横,第四笔是弯钩。
②用一用。
“手”——左手、右手、双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有一双能干的手。
4.游戏巩固。
(1)连一连。
将金文、小篆、楷书分成三组,请学生“连连说说”,看谁说得正确。
先在自己的学习卡上连一连,同桌对照,讲讲自己的理由。
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连。
(2)游戏。
学生有的拿图画,有的拿楷书,有的拿小篆,有的拿金文,自己找到对应的朋友。
可让学生用“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的句子形式进行交流表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环节教学设计,猜字互动点燃了学生识字的热情,小组合作在观察和交流中感知字义,了解字形,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三、朗读小文,认识“站”“坐”
1.学生观察书中第10页的插图,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他们此时的动作吗?(站坐)
2.教师板书两个生字(站、坐),指生朗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3.课件出示两个生字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站:左边是一个人站立着,右边表示一个人站立的时候要占据一定的地方。
坐:两个人坐在一堆土上。
4.指导学生开火车读字,并扩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5.讨论:我们在站立和坐下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势,才是健康文明的呢?
6.出示小短文,自由朗读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标准的“站、坐”姿势图。
请学生对照图画说一说小短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中提到,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学习独立识字。
在认读剩下的两个字时,教师设计了动作演示和图画观察环节,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并对汉字的演变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引导学生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2.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笔画“横折”“撇”“弯钩”,一边书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并用手指练习书空,再在本子上练习书写。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然后在书中描红练写。
4.教师点评,重点注意“口”上大下小,不要把“口”写成方块;“目”和“耳”要注意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手”注意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是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设计意图:初次书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例字的好习惯。
“三分写,七分看”就是这个意思。
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笔画,认识字形结构,为正确书写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五、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2.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能体会这些人体器官的重要作用,产生爱护身体器官的情感,更对五个生字进行了巩固。
六、布置作业
1.会认双栏线里的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3口耳目
口耳目手足站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