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13
范长江简介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2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西北采访,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首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影响。
1937年参与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参与创办在香港的《华商报》。
曾任《大公报》记者,国际新闻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
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范长江大事记1、青少年时期(1909——1926)1909年10月16日,范长江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原名范希天。
1921至1926,范长江先后在田家乡和附近松柏乡小学、内江县立中学、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
2、求学时期(1927——1934)1927年,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同年7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校,按照校规,入校即入国民党。
1931年,因为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不满,自动离开中央政治党校,并脱离国民党。
1932年年初到北平,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
3、西北之行(1935——1941)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
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赴西北采访,历史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闻名遐迩。
1936年8月,化装去西蒙居沿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
通讯集《中国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1937年2月,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改变采访行程,闯进西安,见到中共要员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采访到“西安事变”真相并发表在《大公报》上。
第六讲记者的楷模范长江一、不同寻常的经历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人内江人。
1949年以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吴玉章伍心言:军阀刘湘的幕僚参加贺龙的第二十军学兵营1928年,就读南京中央党务学校1929年,中央党务学校改名中央政治学校,教务长罗家伦,校长蒋介石。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马汝邻:《世界日报》通讯员‚一九三六年学会‛二、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根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范长江认为:‚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
‛1935年,年仅25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
这次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1.2万里。
实际上就是研究:1、国内民族问题2、国家统一途径问题3、社会各阶级利益之调解问题《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刘志丹生平》等等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立即风行全国。
‚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
‛数月再版7次,让许多国人了解到真相。
1936、8《中国的西北角》内容:A、揭示国民党统治下西北黑暗。
B、真实、公正、客观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不足: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不甚理解。
《中国的西北角》对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描述1、(中坝)平日有两万左右人口,百货云集,贸易甚为兴盛。
徐向前今年过中坝时,将中坝所有的货物,囊括一空。
记者至时,只有极少数新近逃回的商人,经营简单生意,荒凉景象,窒人气息。
2、‚胡宗南部在松潘,军食至为困难,士兵每日仅吃一顿,且所食者为青稞(最粗之麦子)。
为节省消耗计,青稞亦不曾磨成面粉,只是煮整青稞为粥而食之。
故因此得病官兵,各连皆已普遍。
‛‚朱毛徐向前之方面军食比胡师尤难,但是他们用直接征收的手段,暂时解决藏人亦无如之何。
范长江小传新闻1班张入毛范长江同志原名范希夭,一九O九年十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
少年时代的家庭是没落地主。
他的母亲以个人手工劳动的收人供给他读书。
他先后在内江中学和四川省六中上初中和高中,学习期间,成绩优异。
由于受到大革命时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当时国民革命的一些宣传工作。
一九二七年初,他转人吴玉章同志所办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人校不久,重庆发生四川军阀制造的“三一”惨案。
学校被封,革命学生尸体枕藉街头。
他从血腥屠杀中脱身之后,抱定参加革命决心,离开家乡,乘船前往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
在武汉加入二十军的学生营,随军进人南昌。
部队编人贺龙为军长的二十军第三师教导团,参加了南昌起义。
以后,学生营在潮州被打散,他在汕头寻找主力部队未果,遂流落于广州、福建、江西、安徽一带,以讨饭为生,后重病几死。
为糊口计,他又人军队医院当看护兵。
长江同志当时虽然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但还没有具务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
一九二八年下半年,为了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他考人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选学乡村行政系。
当时他希望以著名进步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的精神为模本,走出一条救自救民的路来。
然而,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危机愈益加深国民党的统治日趋反动,人民生活每况愈下,这一切使他逐步感觉到,他所受的教育绝不裕回答他所关心的民族命运和人民前途的大问题。
一九三一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而中政校校方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意旨,对无动于衷。
长江同志在一个晚上军训点名以后,站了出来对数百同学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喷怒斥责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要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感动得许多同学放声大哭。
此后,他积极担任了学校学生抗日运动的领导工作。
但是不久,在校方软硬兼施之下。
学生运动却被压制下去了。
这使他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卖国贼的丑恶面目。
他决定脱离中央政治学校。
利用一个星期日他换掉制服,秘密潜逃。
范长江纪念馆展示内容整理一.青少年时期及家庭介绍:(1909年—1926年)1.少年时期:大家庭介绍:爷爷、父亲、母亲、弟弟。
家庭关系及家庭背景、文字介绍。
家庭背景: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幼时的家庭是没落地主,四世同堂,共有20余人。
家庭关系:范长江祖父范延馨是前清末秀才,喜欢看新书,鼓吹青年人作文学家、诗人、科学家、实业家、谋臣、策士等,主张清高,鼓吹个人刻苦奋斗,这些主张对范长江先生的童年思想很有影响。
父亲范云巷在四川封建军阀队伍中任连排级军官,幼时常不在家,范长江主要靠母亲郭瑞玉以个人手工劳动的收人供给他读书,先后在田家乡和松柏乡两个小学就读。
2.中学时期:摘范先生自述对这一时期生活描述一段。
中学时期:1923年,范长江先生小学毕业后,考入内江县立中学,和同学组织过“进步青年谈话会”,讨论国家大事,还到校外参加支持北伐战争的宣传活动。
1926年转学到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学习期间,成绩优异。
由于受到大革命时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当时国民革命的一些宣传工作。
①范先生母亲照片。
如无采用绘画或线描范先生母亲劳动场景,复原当时生活。
②范先生二叔照片。
下文字简介,如无采用线描复原。
③三叔照片。
下文字简介,如无采用线描复原。
④范先生家庭介绍:母亲、子女简略文字介绍。
家庭介绍:范长江妻子沈谱,1940年12月10日在重庆枣市岚垭中良庄的沈钧儒的家中与范长江结婚。
沈谱出生于一个有着浓厚爱国意识的家庭,其父沈钧儒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志士。
长子范苏。
次子范东升,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硕士学位。
中国新闻社资深编辑、记者,中国国内早期知名传播学研究者之一,教授。
二.求学之路:(1927年—1934年)范先生关于这段时期自述。
此时期重要介绍:1.八一南昌起义:对八一南昌起义的起源和历史功绩作一简述,如实引用范先生自述表现范先生是怎么参加南昌起义及看法,表达范先生求知路上的困惑以及范先生思想追求独立、自主,渴望国家强盛的意志。
新闻巨子范长江在重庆■郭 亮◇1951年,毛泽东与范长江亲切交谈参加学运死里逃生1909年10月,范长江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他自幼受清末秀才、博通诗文的祖父启蒙,文学功底扎实。
由于家道中落,范长江上学读书全靠母亲一人做针线活供养。
对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范长江,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人之一,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范长江与重庆有着不解之缘,虽然在重庆的时间比较短暂,但却意义非凡,他人生中的一些重大节点就发生在这里。
范长江异常珍惜。
他如饥似渴地汲取新思想、新理念,积极参加“读书会”“警觉会”等进步组织,并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宣传“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土豪劣绅”。
然而,这些进步活动受到封建家庭和学校的粗暴干涉。
沉闷压抑的环境,让他有了离开家乡,寻找救亡复兴之路的想法。
他的第一站便是重庆。
1926年底,在四川省立第六中学商科班学习的范长江,从同学和朋友那里得知黄埔军校在重庆招生的消息,他毫不犹豫地收拾行装赶往重庆报考。
遗憾的是他迟到了一步,黄埔军校在重庆的招生工作已经结束,连招生点都撤掉了。
无缘黄埔军校,前路何从?沮丧懊恼之时,范长江遇到了比自己年长11岁的杨闇公。
时任中共重庆地委书记的杨闇公了解情况后,开导他说:“现在革命形势很好,革命需要大批人才,文的武的一样重要,大家都去摸枪杆子,也需要人摸笔杆子。
”就这样,范长江留在了重庆,随后考入重庆中法学校。
重庆中法学校位于渝中区大溪沟,于1925年创办,吴玉章任校长。
这是一所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红色学校,也是当时四川、重庆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和中坚力量。
范长江进校后,被编入短期训练班。
在校期间,他学习《唯物主义史论》《社会发展史》《阶级斗争》等课程,阅读《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马克思主义浅说》等书籍,听取杨闇公、冉钧等作关于时事、政治的报告,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励,进而更加积极地参加革命活动。
《人民报纸的基本问题》导读一、作者简介范长江(1909—1970),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报刊宣传活动家。
青少年时代受革命思想影响,1927年加入贺龙领导的第二十军学生营,参加过南昌起义。
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乡村行政系,九一八事变后脱离该校,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起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大公报》等撰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深入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公里,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引起轰动,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新闻记者。
这些通讯后来辑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半年内重印七次。
1936年8月赴内蒙古西部采访,所写通讯,辑为《塞上行》一书出版。
西安事变后赴延安采访,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
所写《陕北之行》、《动荡中之西北大局》等通讯,第一次向世人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陕北根据地的真实情况。
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战场,采写了大量战地通讯。
1938年3月,与恽逸群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新闻工作者。
1938年10月脱离《大公报》,与胡愈之、孟秋江等创办国际新闻社。
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5月在香港与邹韬奋等创办《华商报》。
1942年后进入苏北解放区,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
1947年任新华社“四大队”队长,随党中央转战陕北,负责新闻宣传工作。
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副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等职。
1952年后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帮”迫害,1970年10月在下放地河南确山不幸逝世。
有《范长江新闻文集》行世。
二、导读本文节选自范长江1946年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讲话《论人民的报纸》第三部分,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下)。
记者的楷模——范长江08060222苏一文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他的许多作品是近代中国部分历史的真实记录。
他从自己的新闻实践中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仍未过时,并不乏真知灼见。
本文将结合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就其新闻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实践;新闻思想范长江,原名希天。
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1970年10月23日卒于河南确山。
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范长江的一生是为新闻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从他的新闻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影响深远的新闻理念。
一、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范长江认为记者应该去第一线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他指出“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
”而且“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
”长江尊重事实,以事实为据,更新思想、探索真理,让自己的思想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使得他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进步思想,审视社会、剖析政局,从而能够选择好的选题,并使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了长久的历史价值。
他的新闻选题范围广,涉及面大,“从各个方面来表现现实的中国”。
诸如,他的西北通讯内容涉及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教育、交通等问题,几乎囊括了西北社会的全部。
此外,他还用解剖典型的方法,用典型反映一般,以具有代表性地区的情况来反映整个社会现实。
例如,通讯《兰州印象》里,就对兰州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交通、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状况做了全面解剖,揭露了兰州政治的腐败,“商业的停滞和农工业的不振”,“一般人民之生活,自日渐趋于暗淡”等等社会弊端。
【1】1935年春,范长江准备经上海,溯长江入川,然后赴西北旅行采访。
恰在这时,红军主力到达四川西部。
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强烈责任感敦促他早成此行。
1935年7月中旬,范长江以《大公报》通讯员名义,冒着酷暑,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的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考察旅行。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赴西北进行新闻考察与采访。
他以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历尽艰辛,追踪采访红军长征,迅速、及时地向世人报道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消息。
范长江部分通讯此后汇辑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一年多时间内连出9版,风行全国。
范长江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三个第一”:他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是突破新闻封锁、向白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位记者,也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
新中国首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著名出版家胡愈之在追悼范长江的文章中曾言:范长江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
”范长江的西北考察采访长约300天,亲历了中国现代史一系列大事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从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范长江1934年兼任《大公报》记者(1936年正式担任)。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政务院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要职。
在蒋介石“围剿”红军的严重关头,范长江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研究红军的强烈愿望。
当红军长征开始后,为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整个中国局势的影响以及西北地区的现状和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范长江于1935年7月沿着红军长征的部分路线,对川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进行了考查、采访。
在“文革”期间写的“交待材料”中,范长江曾谈到此次西北之行:“1935年春,红军主力已达四川西部,北上行动已经证实。
我想搞清楚这一个全中国人民关心的大问题,也是我自范长◆1936年大公报馆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介绍红军长征的行踪《中国的西北角》。
对范长江的介绍范长江在新闻通讯的写作中极具个性风格,其特点大体如下:(一)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读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我们可以发现,他处处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和怜悯。
他在《平武谷地中》描写到:“古城外沿途向日繁盛之镇市甚多,今皆荡然无存。
旅行者至此,饮食住宿皆无法解决。
间或有老妪携粗恶之饼团至路旁贩卖,嗅之令人发呕,然而争相购食者颇不乏人。
(二)细节描写显而易见。
在范长江的通讯中,细节描写极其普遍。
在《卢沟桥畔》,作者注意到“八日夜间,阴森的永定河面,隐蔽了数百卫国英雄之潜行,一刹那间,雪亮的大刀从皮靴中解脱,但听喊声与刀声交响于永定河上。
九日清晨,河岸居民见桥上桥下,尸横如垒,而守桥的人,已换上我忠勇的二十九军武装同志了。
”这样以细节描写代替过程叙述,把一场恶战交代得清清楚楚,比正面描写省略了许多笔墨,而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三)多种信息交融,知识体系丰富。
读范长江的通讯,你不仅能够得知新闻信息,更能学到许多其它的知识,了解许多鲜为人知的风俗等。
“长江对于大西北的知识很丰富,他出于爱国的热情,曾经认真阅读报刊上有关西北的文章和材料,查阅了这些地区的地理、历史、军事、社会、民族、宗教、农业、水利等方面的书籍,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对于大西北的历史知识、军事战略、山川地貌、地质矿藏、社会变革、民情风俗等等,积累了不少资料,因此,他每到一个较为重要的地方,能对这个地方的周围环境有所熟悉,能大体上说出这个地方的地理特点、历史故事和战略位置。
”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选题的时代性通览长江新闻通讯的标题,可见,其新闻选题大都紧扣时代脉搏,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回答读者疑惑的难题。
无论是早期的《佛学在北大》、《顾颉刚与禹贡》、《北京大学地质系沿革及其成绩》还是各地的旅行通讯,或者引起全国轰动的《中国西北角》系列通讯,或是后来的记录延安采访的《陕北行》等新闻选题,大都是读者想知道,想弄清楚的重大社会问题,或者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重大问题。
范长江故居范长江故居范长江故居,位于内江县田家乡正子村赵家坝(今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正子村赵家坝)。
范长江,男,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正子村赵家坝,名睦,号希天。
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他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的西北角》等新闻作品,曾震撼全国,至今仍为经典之作。
范长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他先后担任过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务。
以范长江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中青年优秀记者的最高荣誉奖励。
为纪念范长江这位新闻巨子,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于2006年8月19日作出了《关于同意修复范长江先生故居的复函》的批示。
范长江纪念馆总占地1800亩,其中包括核心区60亩,故居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以及水体面积4879平方米的范长江纪念馆。
工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范长江故居进行修复性建设,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
范长江故居纪念馆十六间房屋,展馆前院立有范长江石塑像一坐。
故居纪念馆分设少年时期、求学之路、西北之行、新型记者、红色报人、在科技界6个展厅。
馆内共收集范长江生前照片220张、实物30件、书信题词32件、各类书籍1850册、书稿200余页等丰富的藏品,生动展示了范长江爱国为民、无私奉献为中国新闻事业奋斗一生的相关资料,同时,还收集展出了获得“范长江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的99位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相关作品和照片及个人简介。
2009年10月27日,自范长江故居正式开馆以来,至今共接待国内国外参观者近36万余人次。
2010年1月,范长江故居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范长江故居隶属东兴区文体局。
故居保护级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利用级别为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存状况好,为新建馆,设施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