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路径新探
- 格式:pdf
- 大小:869.48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基础,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作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荣辱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通俗地说,荣辱观也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
从其基本内涵来说,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感受、道德评价和价值衡量。
古往今来,思想家们都强调荣辱观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假如没有这种羞恶和崇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做不出伟大优美的事来。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
”喻荣晓辱、尊荣斥辱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人们评价、判别并从而鼓励或约束自身或他人行为的重要道德标杆。
荣辱观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荣辱观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是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在道德上的反映。
因此,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
荣辱观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征。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上获得了一致性,因此,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根本区别于剥削阶级社会的荣辱观,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荣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荣辱观又具有继承性,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乐善好施、团结互助、明礼诚信等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荣誉”与“耻辱”问题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3月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四次会议期间的一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集中概括。
高校如何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方向。
本文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对高校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了解读和展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标签:社会主义荣辱观高等学校大学生教育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将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高等学校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为中心任务,通过荣辱观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生的心理机能中培育抵制恶言、恶行、恶事的能力,耻于做不善、不正、不诚、不敬之事,一心向善;使青年学生懂得怎样爱惜自己的名誉,努力为家庭和祖国增光。
高等学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规划荣辱观教育的具体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培育青少年的社会荣誉感和道德羞耻心。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首先应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做好解读和开展。
一、“八荣八耻”教育有三个层次的针对性首先是对整个社会,强调整个社会的“荣辱观”的确立和重建,这是荣辱观提出的社会背景;其次是广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
领导干部的素质和作风,对社会风气以及执政党的威信、威望有着毋庸质疑的重要作用,这是荣辱观提出的现实动因;最后是对青少年的教育,这是荣辱观提出的对未来的考量。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对我们党、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升华,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提倡的同时也有反对,旗帜鲜明,体现了是与非、善与恶的统一;提倡的内容,既有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也有和当代社会紧密相连的时代特点,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每个合格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规范,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广博的心理学,预防医学,营养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充实多学科知识,加强临床实践,扩大知识领域,以提高教学能力,适应新时期护理学的发展.�作者单位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医疗卫生分院�刘卫平1廖保华2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是非荣辱界限模糊,理想信仰迷茫,个人主义突出,价值取向异化,责任意识淡薄,基本道德缺失,法制观念不强等问题.高校应针对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将其融入教学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师德育人,网络育人的全过程,形成多形式,宽领域,立体化的教育格局.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教育途径(1.湘南学院党委办公室,湖南郴州423000);2.湘南学院体育系,湖南郴州423000)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强大的引导力,规范力.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高校首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一,目前大学生荣辱观现状分析当前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人们需求等日益多元化,对高校大学生的荣辱观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最近,我们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对青年大学生的荣辱观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政治方向明确,价值取向正确,崇尚良好道德风尚,崇尚科学文化,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有理想,有信念,有抱负.如,83.2%的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充满信心;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党的主流是好的,63.5%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72.8%的学生把"立志成才,振兴中华"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84.2%的学生认为应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60.3%的学生认为"诚信"是人的重要品质;76.7%的学生认为"舞弊行为"最可耻;62.3%的学生表示乐意帮助困难中的人.但调查结果也表明,部分大学生由于受负面的社会现象和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是与非,荣与辱,正与邪,美与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价值观念与取向出现异化.(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调查显示,18%学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26.6%的学生无信仰,无精神支柱;33.5%的学生感到前途迷茫,人生没有奋斗目标,对未来没有信心;24.5%的学生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持怀疑或否定态度;21.7%的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信心;27%的学生对党和政府不信任;15.2%的学生认为我国现行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二)个人主义突出,价值取向异化.调查过程中,24.8%的学生认为"为人民服务"是一句空话,31.2%的学生认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集体意识,奉献意识,公益意识和团结互助意识淡化,个人中心主义更加凸现;41.6%的学生认为"家里条件越来越好,没必要再艰苦奋斗";41%的学生认为人活着是为了享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生,消费攀比成风;43.8%的学生把金钱,权利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三)责任意识淡化,社会诚信度差.调查中,21.8%的学生认为"考试舞弊行为"可以理解;23.7%的学生认为"讲不讲诚信,对我不重要",考试舞弊,欺骗他人,弄虚作假等现象呈现上升趋势;36.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顾忌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见利忘义,不惜损害他人利益;45.7%的学生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42.5%的学生表示很少关心集体利益;64.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B B S,博客上发表的言论只是随意说说,较少思考其对社会或他人的影响.(四)公共道德缺失,法制观念不强.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生公共道德观念淡化,法制意识淡薄,对什么样的事或行为是违背道德,是违法违纪没有清醒的认识,缺乏基本的道德意识,法律知识.考试舞弊,违章违纪,打架斗殴,赌博酗酒,破坏公共设施,损害集体或他人利益等现象有上升态势.如,42.5%的学生认为"在公共场所男女勾肩搭背或拥抱"是个人的事,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司空见惯,没必要大惊小怪";51.5%的学生承认自己不经意或无别人在场时有乱扔垃圾或随地吐痰的行为;56.5%的学生对"依法治国"持有怀疑或信心不足;54.5%的学生法制观念不强;65.4%的学生对法律课程不感兴趣,觉得太枯燥;67.9%的学生对宪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知识不清楚;45.9%的学生认为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思想特点和认知方式,高校应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途径,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强化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师德育人和网络育人,形成多形式,宽领域,立体化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是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坚持"一门为主,各科渗透"的原则,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挖掘其他各学科蕴涵的荣辱观教育资源,科学设计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地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价值观念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发挥各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案例选择,事件分析,学生评价等环节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使社会主义管理教育M A N A G E M E N T ���200812:管理观察�年月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尤其要确立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特别是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等内容的选修课以及道德实践课,形势政策教育课,加强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以及德育,美育教育,让大学生在人文熏陶中净化心灵,锤炼人格,提高觉悟,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二)在实践中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荣辱观的形成是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过程,必须经过个体内心的感受与体验.实践是道德内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突出道德实践性.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实践,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者社会实践课积极投身社会大课堂.如组织大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社会调查活动,暑期"三下乡"(文化,科技,卫生), "四进社区"(文体,科技,法律,卫生)社会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献爱心","希望工程","志愿者","手拉手","春蕾计划","扶困助残","义务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接触,了解,观察,分析和服务社会,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应坚持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导向,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寓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于和谐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青年艺术节,以高雅艺术陶冶学生;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举办科技文化节,用先进科技文化感染学生;以重大政治事件或节庆日为契机,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按照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要求,广泛开展以学生文明养成教育和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的文明创建活动和"道德模范"评比活动;根据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需求,实施"人生导航"计划,邀请专家,学者,教授,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等社会知名人士进校园,引导大学生做人,求知,创业.同时,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通过营造自然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念,并内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四)在学校管理中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的道德修养过程总是从他律阶段提高到自律阶段.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必须坚持自律与他律,内心自觉和外在规范的有机结合.高校应充分发挥管理育人功能,将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各项管理中.在学院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奖罚明确,通过必要的纪律约束,制度规范和道德奖罚昭示正确的价值取向,抑制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绝对民主,个人主义等不健康需求以及各种违法乱纪,不诚信不道德等行为,促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相统一,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教育,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明辨是非荣辱,加强自我约束,自觉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五)在典型教育中引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典型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方法.榜样的力量来源于形象的可感性.大学生的情感活动丰富而强烈,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以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体验,形成评价是非,荣辱,美丑的标准.高校应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用先进人物或先进事迹进行荣辱观教育,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大家","人物"等栏目,学习和宣传"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历届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先进事迹,特别是要用在历次重大抗灾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事迹来感动学生,激励学生,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违纪违法,道德败坏,腐败堕落的反面典型人物或事迹教育学生,警示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六)在师德建设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师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者自身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和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思维方式,治学态度,行为准则无不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品德,言行.高校应在师德建设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者,特别是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引导者,要自觉地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为人师,做表率,争当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感染和引导青年大学生,使高尚情操内化为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与实际行动.(七)在网络建设中拓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网络已成为最能满足大学生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娱乐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媒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强烈而深刻的影响.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加强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大众传媒的连通,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途径和领域,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思想教育紧密配合,良性互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平台.要根据大学生个性需求特点,开设新闻时事,热点时评,时代先锋,道德模范,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服务,文艺看台,普法园地,爱心行动等栏目,真正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同时,要建立网络监控机制,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正面引导,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帮助他们在交流中明辨是非,分清荣辱,使网络成为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参考文献:[1]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6).[2]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新华文摘,2007,(4)[3]刘卫平.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注重"四个结合"[J].湘南学院学报,2007,(6).[4]黄爱斌.增强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5]张健.关于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6(7,8).基金项目:湘南学院立项资助课题"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编号:06Q002)作者简介刘卫平,年生,男,湖南桂阳人,湘南学院高级政工师MA N A G E ME N T管理教育���200812:1972管理观察�年月。
大学生荣辱观培养的实践路径探析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应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通过思想灌输、制度评价机制、“慎独”修身、榜样示范、环境塑造等实践路径,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行动。
标签: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传承文明等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大学生的成长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落实到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落实到为校园添光彩、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之中,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真情、领悟崇高、体验光荣,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进行全方位的思想灌输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深入、全面、创造性地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和其它各门课程建设,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和课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中。
为此,应对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组织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切实突出荣辱观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
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进行中国国情教育、国际形势和民族忧患意识教育,使他们确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念,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的光荣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文史课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教育,使他们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价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形式,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多与学生平等交流,真正发挥思想灌输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应有作用。
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原则与途径摘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
培育大学生荣辱观必须坚持学思统一、知行合一、内外如一的原则,必须通过构建校园舆论平台、道德实践平台、学校教育平台、全方位教育平台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原则;途径一、开展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基本原则1.学思统一的原则。
“学”与“思”的统一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荣辱观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思考、反复自省的过程。
“学”,就是学习,它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这里所要学的,主要指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理论。
一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知荣明耻的自觉性。
二要学习践行荣辱观的先进典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观的民族。
从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不做亡国奴的文天祥,从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到雷锋、孔繁森等无数英雄模范,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耸立起一座座知荣明耻的丰碑。
榜样的力量源于形象可感性。
大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以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体验,形成评价的标准,找到激励的力量。
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要从学生们熟知的人和事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感动学生。
“思”,就是思考,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活动,是道德修养的重要一环。
一要思考“八荣八耻”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铸就了明荣辱、知礼义、尊德性等宝贵的民族品格。
“八荣八耻”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八荣”是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美德,“八耻”则历来为中华民族所不齿。
二要思考“八荣八耻”的时代价值。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新探索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不断有新的探索和实践,以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思想之中,成为他们行为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探讨一些新的路径和思路,以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参考。
一、思想政治课教育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平台之一。
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可以向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等方面的讲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也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兴趣,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使之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和实践需求。
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和力量。
比如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等,都可以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觉性。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主题教育,让他们从实践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同和自觉践行。
三、书院教育书院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形式,通过课程设置、学风培养、导师指导等方式,可以在学生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书院中,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通过经典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学习,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和修身养性的实践需求。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1. 引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下社会,人们普遍存在荣利观念和个人主义倾向,需要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通过学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念学科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其在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精心设计的学科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识别价值取向,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
例如,历史课程可以讲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渊源和重要性;政治课程可以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荣辱观在内的内涵。
通过优秀的学科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还能够自觉形成积极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 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面。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人群,感知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社会中的荣誉和尊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感。
比如,义工服务可以让学生学会无私奉献,尊重他人尊严,感恩社会;而志愿服务可以让学生通过服务行动体验到为他人着想的重要性。
4. 课外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影响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多元化,学生们参与各类课外教育活动的意愿越来越强。
这种课外教育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交友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为学校荣辱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机会。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知名人士、前辈等来做荣辱观教育讲座,邀请一些校友分享他们曾经荣辱观经验以及成功和失败的故事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荣辱观念,增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5. 结论高校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宣传的重要途径。
上述三种途径,学科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教育活动,不仅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互相关联和相互促进的。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及其路径研究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是非不分、荣辱颠倒的现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紧迫性;路径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最新概括,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是非不分、荣辱颠倒的现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现状目前,我国已进入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趋势。
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及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优先”地位的虚置,大学生当中也出现了一些是非不明、荣辱颠倒、美丑不分的现象。
热爱祖国成了做作虚伪,危害祖国倒成了敢作敢为;服务人民成了爱出风头,背离人民成了志向远大;崇尚科学成了缺少信仰,愚昧无知成了纯洁可爱;辛勤劳动成了没本事,好逸恶劳倒成了懂得生活;团结互助成了没靠山,损人利己成了精明能干;诚实守信成了呆头呆脑,见利忘义成了聪明伶俐;遵纪守法成了墨守成规,违法乱纪成了大胆创新;艰苦奋斗成了不会捷径,骄奢淫逸倒成了时尚光荣[1]。
虽然这些荣辱颠倒的现象不是大学生当中的主流,但这些思想的存在既有损大学生的形象,又不利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和弘扬。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的进一步发扬与继承。
同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途径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不仅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也为高校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道德观、荣辱观与价值观,这是任何一个民族凝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及荣辱观的教育,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并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吸取优势。
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重点在于弘扬并培养民族精神。
在中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定位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团结、友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自觉将弘扬并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精神建设的重要任务,将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建设文化的载体,重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从学生的爱国情感做起,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与自豪感。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高尚的教德是开展荣辱观教育的教科书,是学生树立荣辱观的最好榜样。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教育,与荣辱观教育相结合,让教师首先树立荣辱观的观念,成为学生的楷模。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要成为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者,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素质的高低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有极大影响。
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师表,为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积极实践“八荣八耻”,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荣辱观导向。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困境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摘要】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要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也催生了许多与社会道德不相符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消极影响,而全球化的影响更使社会道德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和滑坡。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困境;途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丰富了价值观念的理论内容同时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对于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传承文明,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的教育载体来说,在大学生中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然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落实和深入人心。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等价交换原则以及要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也催生了许多与社会道德不相符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消极影响,而全球化的影响更使社会道德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和滑坡。
一、大学生社会荣辱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恩格斯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对荣誉、耻辱的根本观念和整体态度,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种种因素的影响,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被长期忽视或缺失。
主要表现如下:(一)全球化带来多元化的价值观的消极影响随着全球化的袭来,带来的不止是有别于过去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生产方式,对我们来说感受强烈的就是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西方的价值观渐渐深入人心,马克思在对这一预计现象进行评价时说“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域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2】这些多元的价值观冲撞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判断。
西方一些个人主义的思想对中国大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对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冲击很大,对我国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两面性,积极的方面是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激发潜能、创造性。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途径探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20080515摘要所谓荣辱观,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与辱的观念的总和,它由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不同时代的荣辱观是有所差别的,同一时代不同社会集团的荣辱观也是不相同的,这就使得荣辱观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在社会主义现阶段,荣辱观具有与社会主义性质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性。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各种思潮涌入,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念受到了激烈的冲击,社会主义荣辱观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体观念淡化,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诚信缺失严重,责任意识淡薄;贪图安逸享乐,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素质相对薄弱。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缺失有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多方面的原因。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必须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社会道德环境。
努力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积极弘扬荣辱文化,发挥法律法规对于社会道德环境的保障作用。
其次,努力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作用;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校园良好的育人氛围;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辅助手段,实施多项措施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最后,建立必要的奖励惩治机制、行为评价机制及监督机制,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途径AbstractThe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honor is the summ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glory and disgrace. It comes into be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estimate of behavior of oneself or others according to certain morality standards gradually. Honor and dishonor is decided by one’s outlook on world, on life and outlook on values, and also puts them into real forms in actual life concretely. Honor and dishonor has the distinct characters of class and times. And it has the character of fitting for socialism an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t present. Various western thought flooded into our countr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se made a tremendous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honor. So a lack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honor is obvious in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and it embod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collective spirit is decreasing, the trend of individualism strengthens; the lack of integrity is severe,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is dimming; indulging in enjoyment at ease, be short of the hard struggle spirit; the law knowledge is deficient, the legal diathesis is weak relatively.There are many reasons of the lack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honor in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the society, education, family and individual.To reinforce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honor in college students, it must be beginning in many ways. Firstly, building the social morality environment for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honor actively, which is propitious to college students.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optimize the public voice environment, 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the honor and dishonor culture energetically, making use of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laws and statutes for social morality environment. Secondly,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bring colleges into play the main body effect in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honor, to expand the education energetically. Reinfor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in colleges to act the double functions of teaching school and educating persons; ameliorating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nicer education atmosphere; taking classrooms as the main position, and taking the social practice as the main assistant measures, to carry out many approaches to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honor. Finally, establishing the encouragement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appraising behavior mechanism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to make sure that, the effect of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honor persists in college students for long.Keywords: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honor; college students; approach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如何培养和构建新时期大学生的荣辱观所谓大学生荣辱观是指用光荣和耻辱的概念评价大学生的行为和履行社会义务而形成的道德观。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同时更为新时期培养和构建大学生正确荣辱观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大学生荣辱观状况分析。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作为“天之骄子”,其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和社会的前列。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荣辱意识,比如说:爱国奉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规守纪、艰苦奋斗等等。
但也不容忽视,新的历史时期,这些优良的荣辱意识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主要有: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得部分大学生以无私奉献为荣、见利忘义为辱的人生观发生偏移。
新时期的大学生始终以共产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用无私奉献、集体主义、重义轻利等优良传统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但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利益成分多元化,使得不同地区、不同人员之间拉大了彼此间的收入差距,也使得社会上涌现了一些高收入的阶层。
而且,市场经济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与物的关系。
这种情况反映到校园以后,在大学生的思想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使他们产生心理失衡。
这对以无私奉献为荣、见利忘义为辱的优良情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及国际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以树立革命的理想信念为荣、崇洋媚外为辱的世界观发生嬗变。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国际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为荣、以崇洋媚外为辱的世界观发生嬗变。
加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致使“马列主义灵不灵、共产主义行不行”的疑虑长期萦绕在人们的头脑中。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部分大学生以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荣、以崇洋媚外为辱的世界观发生嬗变也就不难理解了。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摘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总结,是对当今社会主流价值的重申,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为大学生树立了明确的立身之本和立德之基。
本文从八个不同的方面初探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键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事关祖国的前途命运。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认真学习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深入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真学、真知、真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努力。
本文从以下八个不同的方面初探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践行“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社会主义国家观热爱祖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是民族自尊感、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反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遇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各国的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爱国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对爱国主义提出了挑战。
因此,有人断言爱国主义已经“过时”,反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实,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极力想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心系祖国,热爱祖国,踊跃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自觉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坚决抵制一切危害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和行为。
不断寻求和探索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形式与途径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根据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思想特点,围绕当前影响大学生道德水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新思路,不断探索新方法,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3.1拓宽教育形式,加强体验和实践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要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重在体验和实践。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信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切实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3.2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寓于学生具体工作中。
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
荣辱观教育要切忌口号化、公式化,要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强调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真正使荣辱观教育“入脑、入耳、入心”。
如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安排针对性的日常行为训练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即时荣辱问题;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如倡导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把荣辱观教育与重大政治事件的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政治方向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抓典型、树典型、典型引路,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
此外,要积极通过提高师德、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使他们对学生起到表率和榜样的作用。
3.3知荣明耻,加强自我教育。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
在大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青年学生首先要自己做到自省自律、知耻改过,把荣辱放到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
以自觉运用先进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过硬的本领提高自身实力。
积极参加学校党、团和社团组织活动,使自己在党团活动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力争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鲜明的针对性,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新形势下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胡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大学生是社会思想道德状况的折射镜,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应该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努力成为时代前沿的青年先锋。
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任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优势,在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2〕一、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分析当前,受国内国际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的荣辱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80后90后大学生求新求异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却往往忽视他人和集体,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甚至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缺失、个人主义严重的现象,他们只强调自己应得的权利、荣誉和金钱。
有的认为在大学里不需要刻苦学习;也有的整天无所事事,沉溺在网络游戏中,有的还把“赚大钱”、“升官发财”等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
近年来,高校出现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贷款迟迟不还、求职简历注水、就业频频违约、发表论文抄袭等现象,直接反映出的是一些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
现实已经敲响了警钟,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恰逢其时,探索其教育方式与手段,不断增强荣辱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二、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等学校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同时更应该紧紧围绕目前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标准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从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接近大学生个体、亲近大学生心灵的原则出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1.社会主义荣辱观走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堂为了把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高等学校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思想道德修养》等德育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通过教育引导,使荣辱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言行。
在荣辱观教育中,教师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荣辱观的内容及要求,重要的是要用大学生感兴趣生动的事件、鲜活的案例使荣辱观融入他们的思想,形成坚定的信念,让学生们知,更要让他们行,进而上升为意。
比如:用大学生熟知的孔繁森、焦裕禄、任长霞和2012感动中国的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事迹等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以服务人民为荣;用蒋家王朝灭亡的故事畅明以背离人民为耻;用钱学森等“两弹一星”的杰出科学家们克服种种困难的事例阐释以热爱科学为荣的道理,进而用卡尔?马克思的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路径新探黄娟文(太原科技大学,太原030024)[摘要]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当代大学生明是非、辨真伪、知荣明耻,提供明确的价值标尺和精神导引。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的分析,努力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路径,进而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要求内化为新时期大学生的自觉言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路径[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1—0131—02[收稿日期]2012—12—22[作者简介]黄娟文(1986—),女,山西运城市人。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3年第1期理论观察N o.1,2013(总第79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 erial N o.79131——达到光辉的顶点”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印象。
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培养大学生法律道德意识相结合高等院校对新时期大学生法律道德意识的重新构建,有利于充分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内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是加强大学生法律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其意义是大学生通过学习法律道德基础知识,既能掌握法律知识这一重要内容,又能起到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因此,一定要注重对大学生法律道德意识的灌输,在高校教书育人过程中,可以用法律道德方面的案例及视频资料结合起来,可以把教学的目的与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统一。
(二)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贯彻荣辱观教育的内容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文化对其影响可谓潜移默化,〔3〕对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全面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教育内涵,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
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有助于形成浓厚的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达到净化校园道德风尚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学术科技、艺术体育娱乐、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愉悦身心、陶冶情操、锻炼技艺、施展才华的文化舞台。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陶冶情操,从而达到“融物细无声”,自觉地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在投身社会实践中分辨和趋避荣耻当代大学生是生活在被通俗地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中的知识群体。
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长才广识主要是靠在大学校园内的教育来完成的,但其成长和成才不能脱离开社会实践的环节。
离不开在生活实践中的种种感悟与真切体验。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第二课堂,只有走进社会实践、投身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更多的东西,才会获得更为成熟和丰富的思想认识。
因此,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反思和改变自我价值观、荣辱观上的某些模糊认识。
高校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生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暑期“三下乡”活动、挂职锻炼、社会服务等等活动中,通过投身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工农、社会,了解社会民情、党情国情,并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分辨和把握好荣辱廉耻,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进行正确抉择和科学取舍,实现个人思想和实践上的辩证扬弃。
(四)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如果说,学生是一所学校的生命,那么教师则是学校的灵魂。
教师在实施荣辱观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学校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潜在的、深远的。
一所高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关键是教师。
而良好的师德能够感染和激励学生。
因此,教师要自觉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自觉规范言行,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学生知荣明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高校辅导员是一支长期战斗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主力军,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以良好的素质在各方面作好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取得主动。
辅导员对学生的榜样示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而且重要。
因此,要自觉树立和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成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楷模。
(五)加强自我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知荣明耻,自觉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
对大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学生自身的意识,自觉的行动,自我的约束,使优良的思想道德、荣辱观念成为大学生主动的人生追求。
因此,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做到自律自省、知耻改过。
三、力求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科学化、现代化和艺术化贵在行动,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蔚然成风。
〔4〕新的时期、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教育手段、方法上都要立足基层,着眼实践,注重养成,从而有新的思路、新的突破。
(一)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所谓荣辱观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遵循人的认识规律,思想活动规律和行为活动规律,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大幅度地提高教育工作的凝聚力和有效性。
(二)加快社会主义荣辱观工作现代化的步伐加快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推出的一系列新的技术成果,不断拓宽新渠道、寻找新途径,传递正能量,通过运用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宣传教育手段,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效率。
如网络已经变成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是离不开网络信息,因此高校要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
从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入手,抢占网络教育这块平台,把校园网建成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从而达到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更灵活、方便和快捷。
(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艺术化形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思想教育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以美的形式加以润色,使其美感化、生动化和艺术化。
高校荣辱观教育要注意吸收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思维科学、文艺学等理论研究成果。
使其教育散发“磁力”的魅力,呼唤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感受认同。
使其精神上产生共鸣、心理上得到满足、精神上达到愉悦。
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个时代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个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