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宗教与仪式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38
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仪式习俗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与仪式习俗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宗教信仰与仪式习俗,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宗教的神秘力量,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仪式习俗,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的种类与特点在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的种类多样,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但它们都致力于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与神灵的关系。
首先,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强调超越物质世界的修行和慈悲观念。
佛教信仰中的重要仪式包括念佛、礼拜佛像、放生等,通过这些仪式,信徒可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觉悟。
其次,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于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道教信仰中的典型仪式有炼丹、祭祀先师等,通过这些仪式,信徒追求身心的和谐与灵性的提升。
此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们的信仰特点和仪式习俗在当地传统文化中逐渐融合,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例如,基督教信徒会参与圣经研习和礼拜活动,而伊斯兰教信徒则会进行清真礼拜和斋戒等仪式。
二、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共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仪式习俗。
这些仪式习俗不仅体现了宗教的教义和价值观念,更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应对社会变迁的重要媒介。
首先,宗教仪式在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人们的祈求和希望。
比如,在佛教寺庙里进行的盛大法会,不仅可以让信徒们集体礼拜,还可以体验宗教的非凡力量,增强人们的内心力量与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
其次,宗教仪式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祭祀活动。
例如,中国的春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和城隍神,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一年的总结。
这些传统节日与宗教信仰相结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
此外,宗教信仰还在传统文化中影响着艺术和文学的创作。
第四章⽂化第⼀节⽂化特性⽂化的属性:1.普遍性与特殊性2.多样性与共享性3.习得性与习俗化4.传承性与变迁性5.结构性与符号性6.整体论与整合性⽂化的功能:1.满⾜的功能2.适应功能3.交流功能4.意义功能5.规范功能第⼆节⽂化传承⽂化⾃觉:1.要⾃觉、系统、全⾯地认识中国传统⽂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化,从⽽全⾯认识中国⽂化的世界地位。
2.要完成⽂化转型,从传统⾛向现代,将中国的⺠族⽂化融⼊世界⽂化体系中,并在这⾥找到⾃⼰⽂化的位置与坐标。
第三节⽂化变迁⽂化变迁类型:1.因不同⽂化间的横向交往⽽发⽣⽂化传播引起的⽂化变迁2.因内部创新引起的⽂化纵向的演化或进化所引起的⽂化变迁⽂化的涵化:指两种以上不同的⽂化在接触中所引起的各⾃内部的⽂化变迁。
⽂化变迁的动⼒与路径:1.进化论----竞争路径导向2.传播论----互动路径导向3.均衡论----功能路径导向4.价值决定论----价值⽂化导向路径5.物质⽂化超前论----技术路径导向6.冲突论----权⼒⽭盾路径导向第五章⽣态与环境第⼀节作为⽣态适应机制的⽂化从环境决定论到环境可能论:早期学者认为环境因素决定了⼈类的社会特征和⽂化特征,环境决定论对环境与⽂化关系做简单的、线性的因果解释,这种解释在经验世界中很容易被否定。
环境可能论认为环境不是积极地模塑⼈类⽂化,⽽只是在⽂化的发展⽅向和⽔平上做⼀些限制,它只是指令事物的可能性,因此环境是⽂化特征发展的限制因素,⽽不是原⽣性的、创造性的⼒量。
第⼆节作为⽣态平衡机制的⽂化⽣态平衡是⼀定时间内⽣态系统中的⽣物和环境之间,⽣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度适应、协调和统⼀的状态。
⽣态系统平衡与否的度量指标:1.⽣态能量学指标2.营养物质循环特征3.⽣物群落的结构特征4.稳态5.选择能⼒⽂化与⽣态系统的平衡:1.⻝物和能量2.社会制度和⽣态平衡的维护3.⽂化的⽣态分类体系第三节地⽅性知识与可持续发展⽣态⼈类学的应⽤取向⼀直⾮常明显,学者们除了为我们提供⼈类与特定环境问题相关的⽣态知识外,还致⼒于从当地⼈的价值观、信仰体系、亲属结构、政治意识形态以及仪式传统等⽐较宽⼴的层⾯上寻找有利于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活⽅式与⼈类⾏为,倡导从地⽅性知识的⻆度理解当地⽂化与环境,发现地⽅⽂化的⽣态智慧、⽣态意义和⽣态价值,并从当地⼈⾃身的⽂化中寻找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辽宁省宗教事务条例辽宁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06年12月1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辽宁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根据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行政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负责有关的行政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宗教事务部门管理宗教事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宗教事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宗教团体应当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第六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
第二章宗教团体第七条本条例所称宗教团体,是指依法成立的县以上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等宗教团体。
第八条成立宗教团体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社会团体管理的规定提出申请,经市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查同意后,到本级人民政府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依法取得法人资格。
第九条宗教团体应当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活动。
第十条宗教团体可以进行宗教文化学术研究活动。
第十一条开办宗教院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举办宗教教职人员培训班、义工培训班,应当经市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
第三章宗教活动场所第十二条本条例所称宗教活动场所,是指经依法登记的供信教公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处所。
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信仰习俗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仰中重要的一环,它承载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不同的宗教拥有不同的仪式信仰习俗,下面将介绍几个世界主要宗教的典型仪式。
佛教仪式佛教的仪式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氛围,体现了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信仰。
例如,禅坐是佛教仪式中的重要部分。
修行者们坐在莲花座上,静心冥想,通过观察呼吸来达到身心的平静。
在寺庙里,修行者们会参与诵经、念佛等活动,在和尚的引导下,呈现出合唱般的声音,让信众们感受到宗教的力量。
基督教仪式基督教的仪式主要包括礼拜和洗礼等。
礼拜是基督教徒每周的重要活动,他们齐聚教堂,由牧师带领,朗读圣经经文、祈祷以及唱赞美诗。
而洗礼则是基督教中重要的仪式之一,它象征着信徒接受基督的救赎并成为基督徒。
在洗礼仪式中,牧师会为信徒洒水,并说上帝的名字,意味着信徒被洗净罪恶,重生为新的人。
伊斯兰教仪式伊斯兰教的仪式主要是围绕着五个基本功命令展开,包括礼拜、斋戒、朝觐、召拉特等。
礼拜是穆斯林每日必须进行的宗教仪式,信徒们按照规定的时间,面向麦加圣地做出标准动作,与上帝进行对话。
而斋戒是伊斯兰教每年一度的重要节日,穆斯林在白天不进食、喝水,用以反思和洗净灵魂。
朝觐则是穆斯林义务的朝圣,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信徒前往麦加完成这一仪式,表示对真主的虔诚和敬意。
印度教仪式印度教仪式独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仪式是加尔各答的恒河沐浴仪式。
每年,成千上万的教徒慕名前来,在恒河的岸边沐浴,相信这一仪式能洗净身心,解除罪孽,并迎来好运。
此外,印度教还有众多庙会和祭祀活动。
例如,瓦拉纳西之旅,信徒可以到显微的神庙中散步,并在神庙中祭祀和祈祷。
这些仪式展示了印度教对神明的虔诚,同时也加深了信徒之间的联系。
总结:宗教仪式信仰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宗教的崇敬和依赖。
不同的宗教信仰拥有各自独特的仪式,但它们都承载着信众们对神明的虔诚和敬意。
这些仪式不仅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的形成。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课程代码:学时/学分:48/3 课堂授课:48课程主要内容: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适用专业: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推荐教材:《文化人类学》,童恩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人类学概论》,庄孔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社会人类学》朱炳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91参考书:《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乡土中国》,费孝通,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金翼》,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从传统到现代》,金耀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王沪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近500年以来福建家族社会研究》,陈支平,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王铭铭,三联出版社,1997年。
《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民族学概论》,杨堃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宗教体系,包括道教、儒教和中国民间信仰。
这些传统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从古至今,信仰与仪式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核心要素,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
一、信仰1. 道教信仰道教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强调追求长寿和超越人世的境界。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即宇宙之原始力量和规律。
道教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心性之道。
信徒常常参与道教寺庙或道观的活动,聆听道教经典,修炼内丹等。
道教的信仰子宜内心修炼,追求身心合一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 儒教信仰儒教,中国传统宗教的另一支柱,强调人伦道德和治理之道。
儒教的信仰围绕着尊孔、崇尚孔子的学说展开。
儒教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推崇忠、孝、仁、义等传统价值观。
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孔庙和孔子文化等都是传统儒教信仰的表现。
3. 中国民间信仰中国民间信仰是一种融合了道教、儒教和其他一些宗教元素的信仰体系。
中国人对祖先崇拜、守护神、灵魂轮回等有着独特的信仰观念。
中国民间信仰包括祭祀、祈福、求神问卜、祭拜山川和自然灵物等仪式和习俗。
许多民间信仰的元素融入了农耕文化和自然崇拜,反映着中国人对神灵存在的敬畏和需求。
二、仪式1. 道教仪式道教的仪式充满神秘色彩,常常在道观或道教寺庙中进行。
道教仪式包括祈福仪式、道观的仪式活动、神仙庆典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比如道教界盛大的庆祝活动——“三月三”踏青节,信徒们会穿上盛装,燃烧香烛,祈求好运和福祉。
2. 儒教仪式儒教的仪式主要表现在祭祀活动中。
尊孔祭孔是儒家的代表性仪式,每年农历的第二十四日举行。
仪式中,供奉孔子的神像,燃香祭拜,奏乐舞蹈,共同缅怀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
此外,还有祭拜祖先和先贤、先圣的活动,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记忆。
3. 中国民间信仰仪式中国民间信仰的仪式多样而丰富。
比如,春节时举行的祭祖仪式,家人们聚在一起,烧香祭祀祖先,感恩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