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名的一段君臣对话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岳飞和皇帝的高端对话,用简单的事情陈述深刻的道理,最后被出卖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宋高宗召见岳飞,君臣二人有一段著名的对话,被后世人编成文章。
这段对话的内容是谈论马,论主是岳飞,这篇文章结构严谨,比喻生动形象,用意深刻,是关于岳飞文学作品的经典。
这篇文章叫《论马》,又叫《良马对》。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篇文章,以及它背后的历史。
绍兴七年正月,宋高宗赵构召见岳飞,问其前线军事情况,岳飞从容回答,期间赵构询问到岳飞是否有良马。
古代作战,战马相当于大将的双腿,没有马等于没有腿,因此对于战马的重视贯彻古代军事始终。
赵构问及岳飞战马之事,岳飞对皇帝回答道:自己确实曾有两匹优良的战马,这两匹马平时吃饲料很挑剔,只吃精细饲料,喝水只喝泉水。
这两匹马平时很安静,自己骑上它们起初不觉得怎样,行到百里以后便迅疾如风,一天跑下来能跑二百多里,马却不显得疲惫,仍旧精神抖擞。
这是极品良马。
可惜这两匹马相继而死。
现在自己所乘的马,吃饭不挑食,平时爱逞能,骑上它们便撒开跑,但是只跑不足百里便快要累死了。
这种马无法承担重任,是劣等马。
岳飞的这篇文章将良马与劣马的特点分析的十分精炼。
良马挑食,安静,起初不显得快,但是路遥知马力,十分可靠。
劣马不挑食,狂躁,一开始觉得能跑,其实虚有其表,虚张声势,不堪重用。
岳飞看似是在说马,其实是在说人。
岳飞是铁杆主战派,他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国土,驱逐金兵,洗雪国耻。
而当时主和派抬头,他们不打算与金兵作战,甚至要放弃已经取得的土地和百姓,转而向金兵议和,以求保住江南半壁,苟且偷生,不再追求恢复北方。
岳飞对于这种求和派十分反感,他借说马,向皇帝宋高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所谓良马,就是主战派,看似要求多,挑剔,起初也不觉用处多大,其实对于国家对于朝廷,有大用处,国家和朝廷可以信赖他们。
而所谓劣马,自然是指主和派,这批人看似好说话,凡是都好商量,说起话来也冠冕堂皇,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批人不堪重用,如果他们做主,对于国家将是重大危害,遗祸无穷。
古代君臣的趣事
古代君臣之间有许多趣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风貌和人物性格。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君臣趣事。
1.孔子与鲁定公:孔子曾在鲁国担任过官职,他与鲁定公之间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鲁定公问孔子如何使臣子服从,孔子回答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体现了孔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理想原则。
2.唐太宗与魏征: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之间的关系颇具传奇色彩。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多次触怒唐太宗,但太宗都能够宽容并采纳他的建议。
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上公开批评太宗的过失,太宗大怒,欲杀魏征,但最终在皇后长孙氏的劝解下,太宗冷静下来,反而更加重用魏征。
3.宋太祖与赵普:宋太祖赵匡胤与宰相赵普关系密切。
赵普虽然学问不高,但政治手腕强硬,帮助太祖稳固了政权。
有一次,赵普因病在家休养,太祖亲自去看望他,可见其对赵普的信任和依赖。
4.汉武帝与霍去病:汉武帝刘彻与名将霍去病之间的关系也是君臣关系的佳话。
霍去病年轻有为,战功赫赫,深得武帝赏识。
武帝曾特许霍去病与自己同车,并允许他随时入宫汇报军事,这种亲密的君臣关系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5.明成祖与郑和:明成祖朱棣与著名航海家郑和的关系
也很有趣。
朱棣即位后,为了扩大明朝的影响力,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规模宏大,航行技术先进,展示了明朝的国力,也体现了成祖对郑和的信任。
这些趣事不仅揭示了古代君臣之间的互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氛围。
君臣信任的台词1、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苏轼2、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管子》3、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4、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5、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墨子6、系虏君臣人,累累来自东。
无思不服从,唐业如山崇。
——柳宗元7、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
——鬼谷子8、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白居易9、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于吉10、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苏轼11、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鬼谷子12、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13、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则国家兴盛,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相互维护。
故《易》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李庆远14、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
古代帝王人物对话
古代帝王人物对话,如需了解具体内容,建议查阅历史资料或典籍。
以下是一段关于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对话,仅供参考:
秦始皇:“朕统六国,天下归一。
筑长城,固我国防。
朕之功绩,无人能及。
”
汉武帝:“陛下之功,固然伟大。
然而,朕平定南越,开拓西域,非比寻常。
如今四海晏然,百姓安居乐业,岂是长城所能限。
”
秦始皇:“哼,西域之地,荒无人烟。
南越之民,未开化之辈。
有何可夸?”
汉武帝:“此言差矣。
西域之地,资源丰富。
南越之民,智慧超群。
朕之治下,各族和睦,共同繁荣。
”
秦始皇:“哼,大秦铁骑,天下无敌。
朕之军队,战无不胜。
”
汉武帝:“战事乃国家之不幸。
朕崇尚文治,以德服人。
若能和平共处,岂不美哉。
”
以上对话仅为虚构,并非真实历史事件。
如需了解更多内容,建议查阅相关历史典籍或咨询历史专家。
历史上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君臣佳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臣各自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如能完美搭档,则是国家社稷的幸事。
有明君而无贤臣,有贤臣而无明君,国之憾也!中国历史上不乏明君搭档名臣的王朝,再次小编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商汤,伊尹——“伊水边的等待”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夏朝末年生于空桑。
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
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贤相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
他也是中华厨祖,中原菜系创始人。
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
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
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
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
他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三代元老。
•武丁、傅说——“梦得圣贤”傅说(fù yuè),傅氏始祖。
殷商时期著名贤臣,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为“三公”之一。
典籍记载傅说本为胥靡(囚犯),本无姓,名说,在傅岩筑城。
武丁求贤臣良佐,梦得圣人,醒来后将梦中的圣人画影图形,派人寻找,最终在傅岩找到傅说,举以为相,国乃大治,遂以傅岩为姓。
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
《广韵》等书认为傅说是傅氏的始祖。
他留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名句,被尊称为“圣人”。
而这位颇具传奇色彩、奴隶出身的宰相,当年就隐居在如今的林州市的王相岩。
这一段与唐太宗的“求梦贤臣”颇有相似。
•周文王,姜子牙——“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亦作姜尚。
是东海边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
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
三国演义经典台词1. 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三国演义·第九回》2.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三国演义·第三回》3.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4. 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5.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6. 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7.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8. 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9. 兵家胜败真常事,卷甲重来未可知。
——《三国演义·第十二回》10.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11.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第四回》12. 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13. 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
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14.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第一回》15.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16.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第一回》17. 自古骄兵多致败,从来轻敌少成功。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18. 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19.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20. 君疑臣则臣必死——《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21. 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三国演义·第十六回》22.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23.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24.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资治通鉴》记录的一段君臣对话,揭示了皇帝喜爱用佞臣的原因一、本文先讲西汉权臣石显。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
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深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石显是宦官出身,谙熟法令旧事,自汉宣帝时期就跟着中书令弘恭,长期执掌中枢机要。
汉元帝即位后,之所以继续把中枢机要的大权交给石显,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汉元帝常常患病,没有太多的精力处理具体事务;二是石显业务能力突出,长期在中枢工作,熟悉法令条文;三是石显身为宦官,无婚姻之家、无骨肉之亲,在朝廷中没有什么党羽;四是石显为人灵巧聪明,通晓事理,善于领会领导意图并抓好落实。
虽然群众评价石显“心肠阴险狠毒,经常以似是而非的狡辩构陷别人,任何一点点小怨恨都会被他滥用法律加害”,但是汉元帝看不到也听不到: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领导都喜欢这样的人,业务强,能办事,善于领会领导意图,执行力强。
弘恭因病去世之后,石显继任中书令。
此后数年,石显与朝中诸多大臣明争暗斗,打击异己,前将军萧望之被逼自尽,光禄大夫周堪被废官禁锢等,最后权倾朝野,连汉元帝都不得不依仗他办事情。
二、与汉元帝对话的大臣是谁?东郡京房学《易》于梁人焦延寿。
延寿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
”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
房用之尤精,以孝廉为郎,上疏屡言灾异,有验。
天子说之,数召见问。
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
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
”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京房是西汉易学大师,算卦界祖师爷。
他擅长把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政治相联系,通过讲解灾异现象,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京房走上仕途,不久,“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阴雾不精(清)。
精心整理
一段经典的君臣对话_人生感悟
前言:只要自己路走得直,无愧于心,完全不必去理会他人的评说。
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
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
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
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
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
这是许敬宗智慧的地方,也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参照。
陛下:吾闻此消息,亦甚为忧虑。
然国之兴衰,在于民心所向。
今外敌犯境,朕思,当以民心为重,以稳民心为先。
臣子:陛下圣明,民心之重,臣不敢忘。
然敌军来势汹汹,如何才能稳民心,安社稷呢?陛下:此乃国家大事,非一日之功。
朕思,当分三步走。
首先,朕将亲自率军,亲征前线,以示朕对国家之忠诚,对百姓之关怀。
其次,朕将选拔贤能之士,任以要职,治理国家,安抚百姓。
最后,朕将广开言路,倾听民意,以民心为镜,知得失,正兴衰。
臣子:陛下英明,此三策实乃安邦定国之良策。
然陛下万金之体,亲征前线,恐有损圣体,臣子心中不安。
陛下:朕知汝忠心,然朕有此使命,岂能以一身之安危而置国家于不顾?朕必亲自率军,以振士气,以安民心。
况此次亲征,非独朕一人之事,乃国家之事,天下之事。
朕必竭尽全力,不负天下苍生。
臣子:陛下英明神武,臣等皆信服。
然陛下亲征,臣恐边疆守军不足以应对敌军,陛下宜先巩固边疆,再行亲征。
陛下:朕之亲征,非为攻城掠地,乃为激励士气,安定民心。
边疆守军,朕已调遣精锐,定能守土有责。
朕之行,非一时之需,乃国家长远之计。
朕之亲征,旨在展示我国之强大,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臣子:陛下之计,臣子心悦诚服。
然陛下万金之体,亲征途中,臣子担忧陛下之安危。
陛下:朕之安危,乃国家之安危。
朕之生死,乃天下之兴衰。
朕岂能因一己之安危,而置国家于不顾?汝等勿忧,朕自有分寸。
臣子:陛下英明,臣子等愿随陛下征战沙场,共赴国难。
陛下亲征,臣子必竭尽全力,保卫国家,保卫陛下。
陛下:朕有汝等,何惧外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朕与汝等,共赴国难,必当战胜强敌,还我河山。
臣子:陛下英明,臣子等愿誓死效忠,不负陛下重托。
陛下亲征,臣子等定当奋勇向前,誓死保卫国家。
陛下:善。
朕知汝等忠诚,朕有汝等,何惧之有?朕与汝等,共赴国难,定能战胜强敌,复兴我中华。
(注:以上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字数约500字。
)。
君臣对话——李世民与魏征玄武门事变之后,魏征作为李建成的谋士,即将被李世民问斩,李世民风闻魏征的才华和人品,准备赦免他,于是就有了一段史坛佳话:魏征换了一身衣服,随徐茂公、尉迟敬德走进殿来。
尉迟敬德抢先一步,向李世民施礼到:“敬德遵命带罪臣魏征奉召拜见太子!”魏征站在那里,却没有下拜。
徐茂公暗中拉了魏征一把,说:“魏兄,快谢皇太子不斩之恩!”魏征昂然地说:“你们在刑场之上所传太子口谕,是召魏征进府,并未说赦免魏征斩刑呀!”“原来如此。
”李世民见魏征在生死的紧要关头,还如此认真、坚强,更加佩服魏征的胆量,就说:“魏征,听我当面宣谕,为了大唐基业,前罪尽恕,不究既往。
”徐茂公又拉了魏征一把:“玄成兄,快快谢恩!”魏征不慌不忙,上前一步:“请问殿下,这‘前罪尽恕,不究既往’,是否专指我魏征一人?”“当然还包括你的家眷在内。
”李世民回答。
“只此,魏征我不能谢恩!”魏征不满意地说。
“却是为何?”李世民问。
魏征大声答道:“殿下,那东宫、齐府,上下左右,不下数百人。
如今押集刑场,个个叫冤,人人自危,长安城受株连者,不知又有多少?如此,举国上下,人心浮动,大乱不难酿成!如果殿下传谕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其余党羽,一概不问,我魏征即刻代万民向殿下谢恩。
否则,我情愿再返刑场,与家人和其他人犯一同死去!”李世民回过头来征求尉迟敬德的意见,说:“尉迟将军,您听魏征所言如何?”“殿下!”尉迟敬德慨然答道:“魏征所言,情理至深。
他说出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啊!”李世民此时也很激动,心中有说不出来的高兴,他们都是十分难得的贤臣良将呀!有这样一批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为天下安宁不怕自我牺牲的志士仁人,我大唐帝国何愁不指日可盛?他欣然叫道:“速去传我口谕,押集在刑场上的东宫、齐府之人,不论长幼尊卑,一概赦免!”君臣对话——刘邦与韩信刘邦夺取天下以后,听说韩信要造反。
刘邦在震惊之余采纳了陈平的计策而将韩信软禁。
于是便有了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君臣对话: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马?”韩信说:“你能带十万人马。
大臣拍皇帝马屁的名句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二十条“大臣拍皇帝马屁的名句”以及相应的例子:1. “皇上您的决策,那简直比太阳还耀眼,照亮了咱这江山的每一个角落!就说这次平乱的策略,哪个能像您想得这般周全?”例子:大臣们在朝堂上纷纷点头称是,其中一位大臣激动地说道:“是啊,皇上,这等英明决断,让我等佩服得五体投地,咱大帝国在您的引领下,定能千秋万代!”2. “皇上啊,您的智慧就如同那无尽的宝藏,随便一挖都是治国的良方!瞧瞧这繁荣的集市,不就是您英明统治的最好证明?”例子:旁边的大臣赶忙附和:“可不是嘛,皇上,这都是您的功劳,我们跟着您,那真是有福啦!”3. “皇上您的仁德,那可是春风化雨,滋润着百姓的心田呐!您看那丰收的农田,不都是您的恩泽?”例子:众大臣齐声高呼:“皇上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4. “皇上呀,您的雄才大略,简直就是天上的星辰,让其他君主都黯然失色!您这次对边疆的部署,谁能比得上?”例子:一位老臣激动得热泪盈眶:“皇上,老臣能辅佐您这样的圣君,此生无憾啊!”5. “皇上,您的胸怀宽广得如同那辽阔的大海,能容下天下万物!就说这次赦免罪臣,这等大度,何人能及?”例子:其他大臣纷纷跪地:“皇上仁慈,天下之幸啊!”6. “皇上哟,您的眼光独到得好似那犀利的鹰眼,一眼就能洞察世事!您对这贸易的把控,简直妙不可言!”例子:有个年轻的大臣兴奋地说:“皇上,跟着您的思路走,咱们国家肯定越来越富强!”7. “皇上呐,您的威严犹如那巍峨的高山,让人敬仰不已!您在朝堂上的一怒,哪个敢不听从?”例子:大臣们吓得瑟瑟发抖,齐声说道:“皇上息怒,我等定当谨遵圣意!”8. “皇上啊,您的才情胜过那诗仙李白,挥笔之间便是锦绣文章!您这篇诏书,堪称传世之作!”例子:旁边的文官不住点头:“皇上,您这文采,让我等自惭形秽啊!”9. “皇上哟,您的精力旺盛得如同那永不停歇的骏马,日夜为国家操劳!这新修的水利工程,不就是您的心血?”例子:一位大臣抹了抹额头的汗:“皇上,您可要保重龙体啊,这天下还得靠您呢!”10. “皇上呀,您的勇气简直是那威猛的雄狮,面对困难毫无畏惧!这次御驾亲征,定能大获全胜!”例子:众将士高呼:“愿随皇上冲锋陷阵,杀敌报国!”11. “皇上,您的治国之能,就像那神奇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国家就繁荣昌盛!您瞧瞧这满仓的粮食,不都是您的功劳?”例子:户部大臣满脸笑容:“皇上,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全仰仗您的英明领导!”12. “皇上哟,您的魅力如同那璀璨的明珠,吸引着四方豪杰前来投奔!您看这新入朝的贤臣,不都是冲着您来的?”例子:一位武将拱手说道:“皇上,有您在,咱们这朝堂人才济济,何愁大事不成?”13. “皇上呐,您的善心好比那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您对灾民的救济,让百姓感恩戴德!”例子:民间传来百姓的呼声:“感谢皇上的救命之恩,皇上万岁!”14. “皇上啊,您的领导力就像那强劲的东风,带着我们一路向前!您指挥的这场战役,堪称经典!”例子:将军们纷纷表示:“皇上,有您指挥,我们战无不胜!”15. “皇上呀,您的果断犹如那闪电,瞬间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这税收的改革,让国家财政蒸蒸日上!”例子:大臣们交头接耳:“皇上这一招,真是高啊!”16. “皇上哟,您的威严如同那厚重的城墙,守护着咱们的国家!您一声令下,谁敢不从?”例子:一个胆小的大臣颤抖着说:“皇上,小臣不敢有丝毫违背您的意思。
古代臣问皇帝身体状况的对话臣子甲:陛下,您的臣子甲愿问您身体状况是否安好?皇帝:甲臣,朕身体尚可,多谢关心。
可曾有什么事情需要禀报?臣子甲:陛下,近来臣子闻知您身体稍感不适,故特来询问。
皇帝:是你们担心朕了,实在无需如此,朕只是有些心烦意乱罢了。
臣子甲:陛下的心情,众臣深感担忧,愿陛下能开诚布公地与我们分享。
皇帝:甲臣,你言重了。
朕知道你们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才来关心朕的健康的。
最近国事繁忙,变故不断,朕常感头痛。
臣子甲:陛下,事无宜迟,您的身体健康是国家安宁的基石。
皇帝:是啊,国家大事要紧,朕不能因个人的病症耽搁国家大计。
臣子甲:但陛下身体是万民之本,只有您的健康能够保障国家的繁荣昌盛。
皇帝:你说的有理,身体健康固然重要。
朕确实在考虑近来有关国家大事的诸多变故,朕有时候会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臣子甲:陛下若有身体不适,可让臣子们禀请名医前来为您诊治。
皇帝:你们的心意朕感受到了,但是朕的病症并非常规的疾病,只是因为久坐朝堂,心思烦乱而已。
臣子甲:陛下不妨试试一些调养之法,以缓解心情。
皇帝:既然你这么说,朕也不妨试试。
不过,你有什么建议?臣子甲:陛下,听说南海有一片名为桃花源的地方,那里鲜花盛开,景色宜人,或许可以将心境调整到更好的状态。
皇帝:听起来不错,朕确实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能让心境放松下来。
你准备下旨,让文武百官有空的就尽快前去桃花源游玩一番。
臣子甲:遵旨。
此外,听说在民间,有儿童画的习惯很有益身心健康,陛下不妨尝试一下。
皇帝:儿童画?这听起来有趣,朕乐意尝试一下。
见证了那么多凌驾于法度之上的政务,或许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问题会更加清新。
臣子甲:正是如此,陛下。
儿童的纯真和天真无邪,或许能够给陛下的心情带来一丝安慰。
皇帝:甲臣,你的提议朕觉得甚为中肯,朕将尽快去实施这些方法,希望能够在这些调养中找到答案。
臣子甲:陛下,请放心,臣子们会全力以赴,为您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竭尽所能。
皇帝:朕知道,有你们在身边,朕心里就踏实。
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段君臣对话用贪官,杀贪官宇文泰是北周开国的奠基者,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
xx问:“国何以立?”xx答:“具官。
”xx问:“如何具官?”xx答:“用贪官,杀贪官。
”xx不解的问:“为什么要用贪官?”xx答:“你要想叫别人为你卖命,就必须给他好处,他能得到好处是因为你给的权,所以,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处就必须维护你的权。
皇帝人人想坐,如果没有贪官维护你的政权,那么你还怎么巩固统治?”xx恍然大悟:“既然用了贪官,为什么还要杀呢?”xx答:“杀贪官。
只有这样才能欺骗民众,才能巩固政权,取得万民拥戴。
”宇文泰兴奋不已:“愿闻其详。
”xx答:“这有两个好处:其一、消除异己,巩固权力。
官不怕贪,怕的是不听你的话。
以反贪官为名,消除不听你话的贪官,保留听你话的贪官。
这样既可以消除异己。
其二、‘杀贪官’是用来驾御贪官的法宝。
如果你不用贪官,你就失去了‘杀贪官’这个法宝,那么你还怎么驾御官吏?所以必须用贪官,你才可以清理官僚队伍,使其成为清一色的拥护你的人。
”宇文泰瞪圆了眼问:“还有什么?”xx答:“如果你用贪官而招惹民怨怎么办?”xx一惊:“有何妙计?”xx答:“祭起反贪大旗,加大宣传力度,证明你心系黎民。
让民众误认为你是好的,而不好的是那些官吏,把责任都推到他们的身上,千万不要让民众认为你是任用贪官的元凶。
你必须叫民众认为,你是好的。
社会出现这么多问题,不是你不想搞好,而是下面的官吏不好好执行你的政策。
”xx问:“那有些民怨太大的官吏怎么办?”xx答:“宰了他,为民伸冤!把他搜刮的民财放进你的腰包。
这样你可以不负搜刮民财之名,而得搜刮民财之惠。
总之,用贪官来培植死党,除贪官来消除异己,杀贪官来收买人心,没收贪财来充实国库(实己腰包),这就是玩权术的艺术。
”天下大乱,必有小人汉元帝时,石显专权,政治日益紊乱,忠良之士陆续遭到迫害,可是,元帝完全被石显所蒙蔽,丝毫没有察觉石显的奸诈。
一次,京房参与元帝的宴会,瞄准一个机会,他和元帝展开了一番对话:“敢问陛下,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会败亡呢?他任用的人是谁?”“君主不明察,臣下很奸佞狡黠,所以最终败亡”。
孟子说:君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
君...
孟子说:君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
君视臣为犬马,则臣视君为国人。
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为寇仇。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君臣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说明孟子并主张愚忠愚孝。
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孟子对"义"的理解,是孟子赋予正义的内涵,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各安其位,并且完全遵守这个位置所应有的道德规范,否则就是不义之举。
比如:一个医生应该做到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如果他把病人当做发财致富的工具,那么他就是一个不义之人,他人就有权对其实行道德审判。
再比如:一个男人应该善待自己的妻儿,如果他实行家暴的话,那么邻居们就有权见义勇为,仁义直言。
如果一个君主不能善待自己的臣民,不能够爱民如子,与民同乐,反而变本加利地盘剥和奴役民众,并且视民众的生命为草芥,那么孟子就称之独夫民贼,他还赋予了每个人革命的权利。
“唐太宗问许敬宗”之〈君臣对〉“唐太宗问许敬宗”之〈君臣对〉唐太宗与许敬宗有一段对话,文字美妙,寓意深刻,很值得品读,但如今流传了许多个版本,今分别记录如下:第一个版本是,一九八三年原洛阳行署印发给机关干部阅读的活页读品上所载,原文是:太宗问许敬宗曰:人言卿之过者何也?敬宗答曰:“春雨如膏,滋润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妒其光辉,天尚不足何况人乎?臣无羔羊美酒焉能以调众口。
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受诛,父听子遭灭,夫妻听之离,兄弟听之别,亲戚听之疏,朋友听之绝。
人长七尺躯,口内三寸舌,舌下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太宗曰:卿言极是,当书之以戒后人耳! (166字)-----------------------------------------第二个版本是陕西耀州市孙思邈故居药王庙中于一九八八年所刻立的一块碑文所写,原文是:唐太宗問許敬宗曰朕觀群臣之中惟卿最賢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對曰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俸奁涔廨x 天地之大人猶有歎焉何況臣乎臣無肥羊美酒以調眾人之口故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說君聽臣遭誅父聽子遭戮夫妻聽之離朋友聽之別鄉鄰聽之疏親戚聽之絕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帝曰卿言甚善朕當識之”(戊辰年春李思憲書) ( 156字 )-------------------------------------------------第三个版本是,如今网络上流传的另外的一种,文字介于以上两个版本之间,其原文是: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人有议其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滋生万物,农民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辉光,天地大尚不可满足人愿,何况臣乎?臣于肥甘美酒,难调众人之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信,君听臣遭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孟子讲君臣关系的句子
嘿,你知道吗?孟子对于君臣关系可有不少深刻的见解呢!就比如
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
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哎呀呀,这话说得可太在
理了!这不就像是朋友之间的相处嘛,如果一个朋友对你特别好,真
心把你当手足,那你肯定也会把他当成最重要的心腹呀!但要是他只
把你当可有可无的,像对待阿猫阿狗一样,那你可能也就把他当个普
通路人咯。
要是他恶劣到把你当成土坷垃一样,那你还不把他当成仇
人啊!
还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哇,这可真是振聋发聩啊!这就好像一个家庭,老百姓是家里最宝贝的孩子,国家是重要的家业,而君主呢,只是这个家里的一个角色而已嘛。
想想看,如果只重视君主,而不把老百姓当回事,那这个家能好吗?肯定不行呀!
再看看“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这
就好比老师教导学生,要是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去学习,就算累
点学生也不会抱怨呀。
要是不得不惩罚学生,也是为了他们好,那学
生也不会怨恨呀。
君臣关系不也应该这样嘛!
孟子这些关于君臣关系的句子,真的是太有智慧了!我觉得他说得
简直太对了!君臣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不能只想着自
己的权力和利益。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老百姓才能过上幸
福的生活呀!这就是我的观点,你觉得呢?。
君臣佳话作文素材示例
君臣佳话。
诸葛亮和刘备,一个“卧龙”一个“凤雏”,这对黄金搭档的
佳话可不是吹出来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一出山
就帮刘备拿下了荆州、益州,还帮他儿子稳定了蜀汉江山。
这不就
是“得一人,兴一国”的最好证明吗?
说到君臣佳话,怎么能不提岳飞和赵构呢?岳飞那“精忠报国”的四个字可不是闹着玩的,他率领的岳家军可是让金兵闻风丧胆。
可惜啊,赵构这皇帝当的,哎,不提也罢。
总之,岳飞和赵构的君
臣关系,就像一部热血沸腾的史诗,读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
朱元璋和刘伯温,那可是农民起义军里的“双星”啊。
朱元璋
靠啥能建立明朝?除了他自己的才干,还有刘伯温这个“神算子”
的辅佐。
刘伯温一出谋划策,朱元璋就能逢凶化吉,从一个小和尚
变成大明皇帝,这君臣之间的佳话,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哎,君臣佳话嘛,说来说去都离不开那几个老面孔。
不过,这
些故事可都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咱们一代又一代传下去!。
古代臣问皇帝身体状况的对话
古代臣:殿下,陛下真是有着不凡气质,近日又能够精神抖擞,
大王身体安康吗?
皇帝:陛下多谢你的关照,我的身体安康,状态比从前有所改善
之外,又增加了一份自信心。
古代臣:陛下的容颜越来越年轻,日夜的劳累应该会让陛下的健
康非常重要吧。
皇帝:没错,近日在政务上要作出许多重要决定,所以就睡眠、
饮食、保健都要照顾,也要及早预防疾病后患,才能保证体力支撑。
古代臣:可是殿下日夜劳累,别无适当的休息时间,实在略显勉强,不知道是否可以参照营养师的建议,增加陛下的睡眠及饮食时间?
皇帝:比起劳累,健康的身体是支撑着我进行政务的根本。
所以说,我认为是可以把一部分睡眠和饮食时间缩短下来,把这些时间用
在运动上,从而更好地保持我的健康状态。
古代臣:也正是因为殿下珍惜健康,才能够努力工作,使贵国得
以发展繁荣,受到民众爱戴。
思及此,朕的心里特别的温暖!
皇帝:你的言辞,殿下十分的感动!前方还有许多重要的政务活动,陛下要谨记:“养生之道,学贯中西;端正身心,不求极致”,
如此才能持之以恒地实现强国大业。
【原文】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人有议其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滋生万物,农民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辉光,天地大尚不可满足人愿,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难调众人之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信,君听臣遭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
太宗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今译】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大臣之中,只有你德才兼备,但有人却不
这样认为,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说:“春雨像油一样珍贵,农民喜欢它对庄稼的滋润,但是走路的人却厌恶它在路上产生了泥泞。
秋天的月亮像镜子一样,漂亮的女子喜欢它有明亮的光辉能够用来欣赏,但是盗贼却怨恨它的光辉。
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叹,何况我呢?我没有山珍海味来调节别人的口味,因此别人说三道四不能听,即使听了也不能相信。
皇帝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无故的大臣就要遭到杀害,作为父亲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把儿子杀死,夫妻之间听信了类似的话就要离婚,朋友之间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分手,乡邻之间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
相互疏远,亲戚之间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断绝来往。
堂堂七尺男子汉,需要提防的是三寸不烂之舌,有些人的舌头像龙泉宝剑一样,说出来的话杀人不见血。
”皇帝听后说:“你说的话很有道理,我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
【鉴赏】太宗问许敬宗:“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意为:我看这么多官员中,只有你最好,可是有人说你不好,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很妙:“春雨如膏,滋长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尚不能尽
遂人愿,何况臣呼?”这就是说,春雨那么好,农民喜欢它,可行人却因路滑难走而厌恶它;秋月那么好,姑娘乐其皎洁,而盗贼讨厌其光亮。
好与不好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由时间、地点、条件的? 以春雨和秋月打比喻,虽说明了一些问题,但给人的印象还不深。
于是,许敬宗接着说下去:“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故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信。
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戮,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亲戚听之绝。
”这段话回答得更妙。
自己没有好吃的和好喝的东西去堵塞人家的嘴,只好任凭别人说三道四。
最重要的是,你当皇帝的不应该偏听偏信那些搬
弄是非的流言蜚语。
许敬宗一口气列举了六个事例。
说明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乡亲和亲戚之间,听信是非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恶果。
最后,许敬宗更深一层地点出了问题的实质:“人生七尺之躯,谨防三寸舌。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那些惯于颠倒黑白、造谣中伤、诬陷好人、美化自己的花言巧语者,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就像杀人不见血的龙泉剑,人们不可不防呐!这篇短文的结语是: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从唐代到现代,1000多年过去了。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世事变迁,但今天我们重温许敬宗答唐太宗问这篇短文,仍有现实意义。
人应该大公无私如春雨,
光明磊落如秋月,所作所为虽不能尽遂人愿,但总应对得起绝大多数人。
对己应严要求,对人不可说是非,更不可听信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