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颤(Defibrillation)
• 早期除颤
• 现场除颤 AED • 院内除颤 • 未对除颤、电复律以及起搏进行重大更改 • 强调在高质量心肺复苏同时早期除颤
38
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
• 2010(同 2005 版):现场有AED,先按压,并尽快使用
AED • 医院和其他机构:先按压,并尽快使用AED • 院外目击者是急救人员:先CPR,同时使用AED
23
理由:
1.无人体或动物研究证明---谁可提高存活率?
先行 30 次按压 但:
先行 2 次通气
2.胸外按压可为心脏和大脑------提供血流 3.旁观者按压,比不按压------提高存活率 4.动物实验:延误按压------降低存活率 5.胸外按压:可立即开始
24
间断CPR16秒存活24H神经学恢复情况
19
理由
• 心脏骤停:最高存活率均为有目击者参与 • A-B-C 程序: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找/装装置、 延误胸外按压。 旁观者现场参与率低 • C-A-B 程序:可尽快胸外按压,缩短通气延误(第一 轮 30 次胸外按压,约 18 秒)
20
成人BLS-非专业施救者
• C-A-B A-B-C
• 按压≥100次/分 • 按压≥5cm • 有能力时,按30:2按压和人工呼吸 除非可能发生窒息性骤停(如:溺水)
• 2008年国际复苏联盟、AHA等多个学会专家形成共识:将
心脏骤停复苏后的异常病理状态命名为心脏骤停后综合
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
Circulation, 2008; 118: 2452
13
主要问题
1.《2005 指南》后复苏存活率上升,但胸外按压质量仍需提 高---CAB; 2.各EMS中院外CA存活率相差大----有空间; 3.大多院外CA 无旁观者行CPR—hands only : 4.重视心脏骤停后治疗,提高心脏骤停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