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概念_法逻(课堂练习与_...
- 格式:ppt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章概念练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概念的概括和限制3.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4.种差5.划分二、填空题1.“附加刑指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这句话是从()方面来明确“附加刑”这一概念的。
2.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非法行为”这个概念是()概念,它的论域是()。
3.从概念间的关系来看,“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具有()关系;“联合国”与“中国”具有()关系;“动物”与“昆虫”具有()关系;“小说家”与“作家”具有()关系;“普遍概念”与“实体概念”具有()关系;“宪法”与“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关系。
4.“在四川工作的人”(a)与“四川人”(b)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5.“抢劫集团”(a)、“抢劫集团的成员”(b)、“犯罪集团”(c)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6.划分是揭示概念()的逻辑方法、它由()、()和()这三部分组成。
7.概念的概括和限制的逻辑基础是()。
8.罪名概念定义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9.从概念是否反映集合体来看,“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中的“这次会议的代表”表达的是()概念。
10.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这个犯罪分子”是()概念;“这些犯罪集团”是()概念。
11.下定义时,如果被定义项的外延大于定义项的外延,那么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12.“法院”与“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这两个语句表达了()关系的概念,而“马达”与“电动机这两个语词表达的是()概念。
13.“这个书亭出售的书很多,有工具书、字典、文艺书、科技书和社科书。
”这一划分,违反了()规则,犯了()错误。
14.“刑法是国家的法律”作为“刑法”的定义,违反了()的规则,犯了()的逻辑错误。
15.“我家门口栽了几株花卉。
”这一语句在使用概念方面犯了()的错误。
16.“子项相容”的划分与“划分过宽”的划分之间具有()关系。
法律逻辑练习题:概念1. 什么是法律逻辑?法律逻辑是指运用逻辑思维分析法律问题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对法律事实和法律规则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法律问题的准确理解和解决。
法律逻辑不仅仅包括对法律规则的推理,还包括对法律事实和证据的分析以及对法律对策和解决方案的思考。
2. 为什么需要法律逻辑?法律逻辑在法律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个需要法律逻辑的原因:a. 确定法律问题的准确性在解决法律问题时,首先需要确定问题的准确性,即弄清楚问题的真正法律含义。
通过运用法律逻辑,我们可以对法律事实和规则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推理,从而正确确定问题的本质。
b. 理解和解释法律规则法律逻辑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法律规则。
法律规则通常是由逻辑思维紧密构建而成的,因此理解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对于正确应用法律规则至关重要。
通过运用法律逻辑,我们可以深入分析法律规则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规则的含义和作用。
c. 判断案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法律逻辑有助于判断案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在解决法律争议时,我们需要通过运用法律逻辑对事实和证据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判断案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只有通过合理推理,才能准确判断案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道理。
d. 辩护和诉讼策略的制定法律逻辑对于制定辩护和诉讼策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法律逻辑,我们可以对案件的法律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辩护和诉讼策略。
合理使用法律逻辑,可以在辩护和诉讼中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3. 法律逻辑的基本原则在运用法律逻辑进行分析和推理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a. 逻辑一致性原则逻辑一致性是指在推理过程中不出现逻辑矛盾或冲突,保持推理的内在连贯性。
在法律逻辑中,逻辑一致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分析和推理过程中,避免使用相互矛盾的观点或推理方式,保持思维的连贯性,以确保推理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b. 非矛盾性原则非矛盾性原则要求推理的结果不能与已知事实或规则相矛盾。
第八节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一)——概念的限制与概括1.概念的限制法(书P35)它是指通过增加概念内涵以缩小概念外延,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例如,阮老师课堂的拓展例子:普遍概念(大类)普遍概念(小类)单独概念女人→大学毕业的女人→能两情相悦的大学毕业的女人→最终与我结婚的能两情相悦的大学毕业的女人(结论:内涵愈多,外延愈小。
)注意:(1)概念的限制是思维重点由一般转向特殊的过程。
(2)在使用限制法时,常犯的逻辑错误有:缺少限制、多余限制、限制不当等。
限制不当的例子:大树归大队,小树归个人。
此“树”概念的限制不当,未限制其详实的大小尺寸,容易被人钻掉空子。
2.概念的概括法(书P38)它是指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逻辑方法。
例子: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大类。
小说→文学→艺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的上层建筑注:概念的概括是思维的重点由特殊转向一般,由具体转向概括的过程,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共性。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二)——概念的定义法1.定义(书P39)(1)定义的含义:它是指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其中,被定义项:是指被揭示内涵的概念。
记作“Ds”。
定义项:是指用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
记作“Dp”。
定义联项:是指联结定义项和被定义项之间的词项。
例如:等腰三角形就是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其中,“等腰三角形”为被定义项;“就是”为定义联项;“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为定义项。
因此,我们可以把定义抽象为如右形式:Ds就是Dp2.常用的定义方法——属加种差法(书P40)即: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分析:被定义项即如“等腰三角形”,种差即如“两边相等”,邻近的属即如“三角形”。
3.定义的种类(书P41)(1)实质定义1.种类①性质定义:以对象的性质作种差的定义。
例如阮老师的课堂例子:“人”是“能够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进行生产制造的高级动物。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二章概念内容提要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对象本身的反映。
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涉及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
概念内涵和外延与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并不等同,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人脑对对象本质“属性及对象本身认识的结果,属于主观的东西,而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则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它们被反映到人的思维中来,才会成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某一具体概念的理解就是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逻辑学要求我们掌握概念的外延关系,因此对概念外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国家”的外延应该是指古今中外一切具有“国家性质”这样的实体性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指国家产生以来直至现在;从空间上讲指“整个世界”,我们在理解“国家”外延时常犯的错误是把它的外延缩小,理解为“现代国家”。
再如:“犯罪行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而非指一般的违法行为,如果我们把一般的赌博行为也理解为“犯罪行为”,就是把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二、概念的种类(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概念分成不同的种类。
根据概念外延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把概念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可把概念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在理解概念种类的划分时,难点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标准的掌握。
(二)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1.集合体和个体的关系,与类和分子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所谓“集合体”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使用的,集合体由许多个体有机构成的,但是,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构成该集合体的任一个体并不具有。
逻辑思维训练学习手册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2013年09月第二章概念2.1学习目标(概念)1.明确概念的定义2.熟练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3.掌握概念的种类,理解单独概念、普通概念和空概念;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4.会识别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用欧拉图解表示5.熟练掌握实质定义的方法和定义的规则6.会分析概念表述方面出现错误(1)属种关系概念并列使用(2)交叉关系概念并列使用(3)定义错误(4)划分错误(5)误用集合概念7.了解概念的限制和概括8.了解划分与分解的区别参考资料:逻辑学与思维方法训练第三章概念(p22-p45)2.2预习自测题(概念)练习:1、判断下面划线部分概念的种类?(1).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
(2).中国工人阶级大公无私。
(3).非本室人员不得入内。
(4).上海被称为是一座不夜城。
(5)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
2、指出下列各组概念是什么关系?文学作品抒情诗有线广播无线广播菱形平行四边形概念判断研究生留学生西藏高原世界屋脊好坏3、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1)儿童先进工作者会计师高级会计师(2)大学生A 运动员B 南方人C 人D(3)亚洲A 中国B 北京C 国家D(4)黑铅笔A 红色的B 白色的C 衣服D(5)18岁以上的人A 不超过40岁的人B 55岁以上的人C (6)违法行为A 犯罪行为B 贪污犯C2.3课堂笔记(概念)2.4本章主要知识点(概念)1、概念概述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法律逻辑学学时:54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重要学科,它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作用。
法律逻辑学对于法律院校的学生来讲,其意义更加重要,它对于学生今后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工作具有很强指导作用。
法律逻辑学是我院各系普高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和思维基本规律等内容。
由引论、概念、判断、推理、侦查假设、基本规律和论证等十三章内容组成。
通过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法律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各种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基本规律基本要求和规则。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法律工作中熟练运用法律逻辑学的知识,解决法学研究、侦查、检察、审判,以及监狱和劳动教养工作中的逻辑问题。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内容的概念、特征、类型、规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法律逻辑解决具体法律问题。
通过对法律领域中特有逻辑现象与逻辑问题的研究与学习,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逻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
为达到此目的,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除了常用的讲授法之外,还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习题讲评法、读书指导法、模拟教学法等。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影视作品和多媒体教学更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特点。
由于法律逻辑学本身这种工具性的边缘学科,就注定这门学科的高度抽象性。
通过声像教育,或多媒体教学教育,可以使学生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轻松的理解掌握那些难度大,内容抽象的知识。
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弥补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脱节这种缺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因此,在法律逻辑学的教学过程中,普任课教师遍使用多媒体、互联网、幻灯片等现代教学技术和工具,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
法律逻辑学各章节要点复习第一章引论一、填空题1.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_________,二蔩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种类逻辑形式的唯一依据。
2.在"并非只有P才q"中________________,逻辑常项是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A.思维的内容B.逻辑常项C.变项D.语言表达形式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第二章概念一、填空题1.从概念的外延关系看,"教师"与"劳动模范"具有关系,"陈述句"与"疑问句"具有关系。
2.如果"凡A不是B",那么A与B在外延间具有关系。
3.一个定义项真包含于被定义项,则该定义犯的逻辑错误是。
4.在一个正确的划分中,"母项"与"子项"在外延上具有关系,而"子项"与"子项"之间则具有关系。
5."人民法院"这个概念可以概括为,可以限制为。
6.在"中国位于亚洲"中,"中国"与"亚洲"这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
7.定义项和被定义项在外延上必须是关系。
8."真包含关?quot;与"反对关系"这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
9."概念"与"判断"这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或。
10.从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叫做概念的。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概念的概括正确的是()。
A.反证法-间接证明B.大项-三段论C.山脉-山D.定义项-定义2.如果(),那么有的A是B,并且有的A不是B。
法律逻辑学辅导(一)第一章引论2003年3月一、填空题1、逻辑学是关于的科学。
答:思维。
2、任何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和两个部分组成的。
逻辑形式的不同是由的不同决定的。
答:常项、变项、常项。
3、、和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答:概念、判断、推理。
4、“pVq”的逻辑常项是,项是。
答:“V”;“p”、“q”。
5、“所有的S不是P”这个判断形式的逻辑常项是,逻辑变项是。
答:“所有……不是……”,“S”“P”。
6、“如果某甲犯了杀人罪,则某甲应受法律制裁”这项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其中,逻辑常项是,逻辑变项是。
答:“p→q”、“如果……则……”、“p”“q”。
二、单项选择题1、法律专业应开设逻辑课,其学生应学点逻辑。
其中的“逻辑”是()。
A、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B、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和科学。
C、泛指思维的规律。
D、贬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
三、多项选择题(包括双项选择题)1、思维的基本特征是()A、间接性B、直接性C、表面性D、概括性E、同语言的不可分割性。
答:ADE第二章概念一、填空题1、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和。
答:内涵、外延。
2、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根据是。
答:属种概念之间的内涵和处延的反变关系。
3、概念不能限制和划分。
答:单独。
4、在真包含关系中,外延大的那个概念叫做概念,外延小的那个概念叫做概念。
答:属、种。
5、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种差是,邻近的属概念。
答:刑法、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6、法的渊源是指(法律的各种具体表形式),如(法律、法令、条例、命令、习惯、判例等)。
其中第一个括号内的文字是“法的渊源”这个概念的;第二个括号内的文字是“法的渊源”这个概念的。
答:内涵、外延。
7、诉讼主要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等几大类)。
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为解决案件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其中第一个括号的文字是“诉讼”这个概念的;第二个括号的文字是“诉讼”这个概念的。
法律逻辑学练习题参考答案(1)第二章概念一、1、内涵,外延;2、内涵,外延;3、内涵,外延;4、内涵,外延;5、内涵,外延;6、内涵,外延;7、内涵,外延;8、内涵,外延。
二、(一)1、单独概念2、普遍概念3、普遍概念4、单独概念5、普遍概念6、普遍概念7、普遍概念8、普遍概念9、普遍概念(二)1、正概念2、负概念3、正概念4、负概念5、正概念6、负概念7、正概念8、负概念三、1、集合概念,集合概念2、集合概念3、非集合概念4、集合概念5、非集合概念四、1、“丛书”是集合概念,不能受“三本”限制,应改为非集合概念“书”;2、第一个“人”为集合概念,第二个“人”为非集合概念,该陈述混淆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3、“词汇”是集合概念,不能受“1000个”限制,应改为非集合概念“词”;4、第一个“群众”为集合概念,第二个“群众”为非集合概念,该陈述混淆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5、“枪支”是集合概念,不能受“50多支”限制,应改为非集合概念“枪”;6、“鸟类”是集合概念,不能受“几十种”限制,应改为非集合概念“鸟”。
五、1、“人民法院”与“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机关”是全同关系;2、“死亡”与“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是真包含关系,“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是矛盾关系;03、“法律”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包含于关系;4、“哲学”与“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全同关系,“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是真包含关系,“唯物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是矛盾关系;5、“亚洲国家”与“多民族国家”是交叉关系;6、“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最大的博物馆”是全同关系。
六、1、A(盗窃犯)与B(杀人犯)、B(杀人犯)与C(强奸犯)、A(盗窃犯)与C (强奸犯)是交叉关系, A(盗窃犯)、B(杀人犯)、C(强奸犯)分别与D(罪犯)都是真包含于关系;2、A(人民)与B(人民法院)、A(人民)与C(司法机关)是反对关系,B(人民法院)与C(司法机关)是真包含于关系;3、A(强制措施)分别与B(逮捕)、C(拘留)、D(取保候审)是真包含关系,B(逮捕)、C(拘留)、D(取保候审)相互间为反对关系;4、A(共青团员)、C(青年律师)与B(青年)是真包含于关系,A(共青团员)与C (青年律师)是交叉关系,A(共青团员)、B(青年)、C(青年律师)与D(律师事务所)为反对关系;5、A(农村)与B(农民)、C(劳动模范)、D(共产党员)都是反对关系,B(农民)、C(劳动模范)、D(共产党员)相互间为交叉关系;6、A(动物园)与B(动物)、C(人)、D(机器人)都是反对关系,D(机器人)与A(动物园)、B(动物)、C(人)也都是反对关系,B(动物)与C(人)是真包含关系;7、A(青年)与B(共产党员)、C(司法干部)、D(审判员)都是交叉关系,B(共产党员)与A(青年)、C(司法干部)、D(审判员)也是交叉关系,C(司法干部)与D (审判员)是真包含关系;8、A(广播电视大学)、B(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C(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学生)相互间为反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