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94.50 KB
- 文档页数:29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区域内不同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经济因素和变量,以及对这些因素和变量进行实证研究,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原因。
下面我将以深圳经济发展为例,进行区域经济学的案例分析。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特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深圳已成为国际化的现代化城市。
首先,深圳作为一个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深圳特区不同于其他地方政府,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经济政策调控的权力。
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引进外资、鼓励创新创业、提供优惠税收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其次,深圳经济发展中的区位优势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
深圳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与香港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这使得深圳成为中国内地与国际间的重要门户城市,也促使了其外贸和对外开放的发展。
此外,深圳面积小但人口密集,这也为其投资和市场提供了便利。
再次,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制造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圳积极转型,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如今,深圳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产业中心,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团队,这为深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最后,深圳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深圳注重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建有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和水利设施,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促进了深圳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总而言之,深圳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为区域经济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通过对深圳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区位优势、高科技产业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运用杜能农业区位论北京农业分布进行分析一理论基础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和目的•1、背景:•⑴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阿瑟扬(英)、泰尔(德)提出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和生产费用与收益的关系,资本主义农业经营为获取最大的利润。
在此基础上,杜能(德)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首次系统的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⑵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19世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生产力状况呈现大变革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泰尔:合理农业理论——耕作式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黑麦区、大麦区、休闲轮作区)•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大小。
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1、中央大平原只有一个城市•2、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3、除中心4、农民生产的动力是获得最大的区位地租•城市外农村与其他城市无任何市场联系•5、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工资、資本利息均假设不变6、运输费用同运输的质量和距离成正比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形成机制R=PQ-CQ-KtQ=(P-C-Kt)QR表示地租收入,P代表农产品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第二圈:林业圈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带•第四圈:谷物式农业带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第六圈:畜牧业圈五、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型研究(一)宏观尺度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模式:国家或大洲范围第一地带:温室、花卉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第六地带:牧场第七地带:森林(二)中观尺度1、上海(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圈:距市中心10km之内区域,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第二圈:距市中心10~20km之内的区域,以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第三圈:距市中心20~35km之内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生产为主第四圈:距市中心35km以外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生产为主2、北京(与上海市圈层相似):第一圈:蔬菜、奶牛、鲜蛋为主的农产品第二圈:以果、菜、粮为主要农产品第三圈:以果、蛋、粮、棉油为主要农产品第四圈:以棉、谷和肉为主要农产品(三)、微观尺度微观尺度研究以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研究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