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器系统(第二版)(刘君华)1-5章 (1)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116
智能传感器的原理框图智能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理解环境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数据的装置。
它通过内部的传感器、处理器和通信模块,实现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的传输。
智能传感器的原理框图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传感器模块:智能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是传感器模块,它能够感知并测量环境中的各种物理量,例如温度、湿度、压力、光照、声音等。
传感器模块通常由传感器元件、信号调理电路和放大电路组成。
传感器元件负责将环境中的物理量转化成电信号,信号调理电路则负责对电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和增益,放大电路则将信号放大到适合处理器处理的范围。
2. 处理器模块:智能传感器还配备了处理器模块,用于对传感器模块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处理器模块通常由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组成。
处理器通过控制和配置传感器模块的参数,对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提取有用信息。
处理器还可以执行其他功能,如数据压缩、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
3. 存储器模块:智能传感器通常还配备了存储器模块,用于存储处理器模块处理后的数据。
存储器模块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临时存储数据的随机访问存储器(RAM),例如用于缓存和临时存储传感器数据;另一种是用于永久存储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ROM或闪存),例如用于存储配置信息和历史数据。
4. 通信模块:智能传感器还配备了通信模块,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通信模块通常由无线电模块或有线接口组成。
无线电模块可以采用无线网络(例如Wi-Fi、蓝牙、Zigbee等)进行数据传输,以实现智能传感器的远程监测和控制。
有线接口可以通过串口、以太网等方式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5. 电源模块:智能传感器还需要配备适当的电源模块,用于提供工作电压和电流。
电源模块可以采用电池、太阳能电池板、交流电源等形式,以满足智能传感器的工作需求。
智能传感器的原理框图如下所示:传感器模块> 处理器模块> 存储器模块> 通信模块> 电源模块V V传感器元件> 信号调理电路> 放大电路智能传感器的工作流程如下:1. 传感器模块感知环境中的物理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摘要智能传感器系统是传感器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正迅速发展的一门现代综合技术,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们现在被无数智能的设备围绕着: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冰箱、智能空调。
很难想象在现代生活中如果没有传感器,没有智能设备,我们的城市该如何运作。
这样说明了智能传感器在现代社会中重要的地位。
最近愈发火热的物联网,要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其中必然要实现物品的智能识别、定位、收集、跟踪、监控、处理,这也决定了智能传感器在其中的基础作用与核心地位。
本文介绍智能传感器概念、产生背景,主要对智能传感器的基本功能及特点加以阐述,让大家对当前技术水平下智能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有所了解,从而完善智能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在介绍功能时,列举一些相关实例,希望能加深大家的理解。
关键词:智能传感器综合技术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的发展背景智能传感器概念最早由美国宇航局在研发宇宙飞船过程中提出来,并于1979年形成产品。
宇宙飞船上需要大量的传感器不断向地面或飞船上的处理器发送温度、位置、速度和姿态等数据信息,即便使用一台大型计算机也很难同时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
何况飞船又限制计算机体积和重量,于是引入了分布处理的智能传感器概念。
其思想是赋予传感器智能处理功能,以分担中央处理器集中处理功能。
同时,为了减少智能处理器数量,通常不是一个传感器而是多个传感器系统配备一个处理器,且该系统处理器配备网络接口。
早起,人们简单机械的强调在工艺上将传感器与微处理器两者紧密结合,认为“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及其信号调理电路与微处理器集成在一块芯片就是智能传感器”随着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对其“智能”含义的理解也不断的深化,不再过分强调“传感器微机化”,于是进而认为“智能传感器就是一种带有微处理器兼有检测信息和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
H. Schodel,E. Beniot等人则更进一步强调了智能化功能,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传感器,必须具备学习、推理、感知、通信及管理等功能”智能传感器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这里把“传感器与微处理器赋予智能的结合,兼有信息检测与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就是智能传感器”。
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1-1 什么叫传感器?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何? 答:传感器是把被测量转换成电化学量的装置,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其中,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转换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电信号部分。
由于传感器输出信号一般都很微弱,需要信号调理与转换电路进行放大、运算调制等,此外信号调理转换电路以及传感器的工作必须有辅助电源,因此信号调理转换电路以及所需的电源都应作为传感器组成的一部分。
1-2 什么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它有哪些性能指标?分别说明这些指标的含义?答: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被测量的值处于稳定状态时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衡量静态特性的重要指标是线性度、 灵敏度,迟滞和重复性等。
灵敏度是输入量∆y 与引起输入量增量∆y 的相应输入量增量∆x 之比。
传感器的线性度是指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数量关系的线性程度。
迟滞是指传感器在输入量由小到大(正行程)及输入量由大到小(反行程)变化期间其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化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
漂移是指在输入量不变的情况下,传感器输出量随时间变化的现象。
精度是用来评价系统的优良程度。
1-3 某线性位移测量仪,当被测位移X 由3.0mm 变到4.0mm 时,位移测量仪的输出电压V 由3.0V 减至2.0V ,求该仪器的灵敏度。
解:该仪器的灵敏度为10.30.40.30.2X V -=--=∆∆=S (V/mm ) 1-4 用测量范围为-50~150KPa 的压力传感器测量140KPa 压力时,传感器测得示值为142KPa ,求该示值的绝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标称相对误差和引用误差。
解:绝对误差:X L ∆=-=142-140=2 相对误差100%L δ∆=⨯=2100% 1.4285%140⨯= 标称相对误差即%100⨯∆=x ξ=2100% 1.4084%142⨯= 引用误差100%-γ∆=⨯测量范围上限测量范围下限 =22100%1%150(50)200=⨯=--1-5 某传感器给定精度为2%F·S ,满度值为50mV ,零位值为10mV ,求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δ(以mV 计)。
《智能传感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312课程名称:智能传感技术英文名称:Intelligent Sensor Technolog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要求:选修学时/学分:32/2 (讲课学时:28 实验学时:4)适用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智能传感技术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工科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智能传感技术及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以智能传感技术与系统为背景,以相应的系统,包括传感器的一般工作特性及其校准、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信号调理与处理、参数检测、传感器智能化的实现、智能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通信功能与总线接口、智能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为主,系统的其他技术为辅,对其相应的原理、相关的技术、特性、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算法)以及应用进行了论述,反映了智能传感和测试技术的最新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设计构思和基本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对智能传感技术及其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
(本课程可支撑毕业要求中的1.1, 10.1, 12.2)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人工智能基础、智能优化方法等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自动控制原理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通过嵌入式系统熟悉嵌入式系统及硬件接口技术的基本设计方法,通过人工智能基础与智能优化方法等熟悉本课程需要到的一些算法原理。
是对其它专业课程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补充与扩展。
三、课程教学目标1.运用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及其他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支撑毕业要求10.1)2.掌握智能传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现代传感技术智能化的实现方法和技术; 智能传感器及其技术;智能微机电系统、微传感器与软件传感器;机敏材料与灵巧结构等内容(支撑毕业要求1.3, 2.1, 2.2)3.掌握基本的智能传感器系统设计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支撑毕业要求中的1.1, 3.1)4.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中的12.2)5.能够通过文献检索等途径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具有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意识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