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8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第五十七
- 格式:docx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3
第8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与扩大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西线战争的爆发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按照早已制定好的军事方案,以强大的兵力突然袭击波兰,英法两国被迫于9月3日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战况(1)1940年4—5月,德军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占领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家。
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奇诺防线”,入侵法国。
(2)1940年7—10月,德国对英国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屈服。
英国首相丘吉尔领导英军顽强抵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
(3)不列颠空战:1940年8月13日,为了消灭英军空军主力,德国开始对英国进行轰炸。
英国军民始终坚持战斗,极大地消耗了德军兵力。
不列颠空战的胜利为日后盟军反攻欧洲大陆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德国入侵苏联3.爆发: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4.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5.重要战役:按照预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分三路进攻苏联,很快逼近莫斯科近郊。
在斯大林的指挥下,苏联军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知识点3 珍珠港事件6.背景: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与美英等国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美国采取了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的措施。
英国和荷兰也采取了与美国一致的行动。
这些行动对日本是一个及其沉重的打击。
7.概况:1941年12月7日上午,日本不宣而战,特遣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
8.影响:美国对日宣战。
随后,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西线战争的爆发1.在波兰的各个重要历史地标——华沙国家博物馆、1944年起义博物馆、华沙大学、维斯特普拉特以及格但斯克团结工会陈列室,“1939”都是一个醒目的数字。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活动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社会遭遇了一场空前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
它是由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三个法西斯国家挑起的战争,也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世界范围的战争,前后有61各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战争范围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及大洋洲。
然而,战争的结局却出乎侵略者的意料,不是法西斯侵略者的胜利,而是人民的胜利。
活动主题模拟战地采访,了解和把握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知识。
理解人民胜利的必然原因。
活动目标1.通过学生扮演的小记者对对第二次大战的战地采访,使我们深刻的了解这场战争人民必胜、法西斯势力必败的历史原因。
2.通过记者对一些参加过二战的老战士的采访,使我们懂得: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关键在于各国人民在战争中相互支持,浴血奋战,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邪恶势力。
3.通过自己积极地参与活动,培养文明自主学习、创造学习的创新意识。
活动资源历史教材、历史著作、历史资料片、个人回忆录、网上资源活动建议1.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组各推选两名同学。
将推选出的八名同学中的四名同学作为记者,四名作为老战士。
余下的同学也编成小组,根据需要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要求人人参与。
2.采访的顺序可按照大战的爆发、扩大、大战的转折和大战的结束几个步奏进行采访。
3.教师和同学共同协作,拟出采访中所要提出的问题、回答的内容等。
注意所提问题一定要依据当时的历史情境。
被采访的同学也要结合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设想进行准备,回答时也要注意反映时代感。
4.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参加者给予符合实际的讲评,进行优秀者的评选,以便今后活动的开展。
例如:评选最佳战地记者、最佳采访问题的设计、最佳被访问者等。
活动的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看一场反映二战的电影。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1 / 1。
考点:二战后美国各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启示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2.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要调整经济政策,防范经济危机;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等。
例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①新经济时代②迅速繁荣时期③持续调整时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A.④①②③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②④③①答案:D解析:题中所述的发展时期,具体时间分别是:①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②迅速繁荣时期——20世纪50—60年代;③持续调整时期——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
故选D。
例题2下列图表中,最能反映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是()答案:A解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发展上升,但20世纪70年代出现危机,进入滞胀时期,经济发展下降,之后再缓慢回升,图示A反映了这一状况,故选A。
1.以下表格反映的是战后哪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A.美国B.中国C.日本D.苏联2.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处于()A.持续发展时期B.危机时期C.调整时期D.新经济时代3.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国际地位的提高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政治经济实力大增D.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创造经济发展环境4.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以下说法不相适应的是()A.要利用高新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B.要不断地调整经济政策C.要实现从农业到工业发展的转型D.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1.【答案】A【解析】。
表格所述的是美国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情况,答案A。
2.【答案】C【解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美国经济处于调整时期,答案C。
3.【答案】B【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使经济快速发展。
2019全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2019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复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1)南美洲北部:XXX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
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XXX、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XXX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XXX和XXX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叛逆1.原因:(1)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XXX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
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XXX。
5.意义:(1)对内:印度民族大叛逆沉重进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悟。
(2)对外:这次叛逆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XXX改革1.背景:在XXX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改革时间:18世纪4.领导人:XXX5.内容:(1)政治: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XXX的专制权力;②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③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新人教版慕尼黑阴谋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
2、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以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3、后果:使德国野心进一步膨胀,不但吞并苏台德,不久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又把矛头指向波兰。
4、评价:这是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企图(1)牺牲小国利益,换来欧洲的和平,(2)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以达到“祸水东引”目的的一次大阴谋,史称“慕尼黑阴谋。
”这是法国、英国纵容德国侵略到高峰的表现(绥靖政策)。
它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5、启示:对侵略要进行有效抵制或不要让侵略者得寸进尺或不能助长侵略者. (弱国无外交)绥靖政策1、定义: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人们把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2、实质:西方大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政策3、影响: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三次突袭事件)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②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所隐含的矛盾③直接原因: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④具体原因:英法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加速了二战的爆发2、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3、初期的欧洲战事(西欧战场):1940年德国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西欧和北欧在内许多国家,德国对英国发动了“不列颠之战”,英国首相丘吉尔号召人民坚决作战。
4、战争的扩大①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突袭),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扩大。
2019年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课后练习第八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②诺曼底成功登陆③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④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②①④D、①③②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解决战后重大问题而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A、德黑兰会议B、雅尔塔会议C、开罗会议D、波茨坦会议【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图是一幅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漫画,下列对漫画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法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B、世界主要反法西斯力量结成联盟C、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逐渐走向胜利【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都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C、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D、战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二战时期,打击德国法西斯的战场有欧洲第一战场和第二战场。
下列军事行动中,发生在欧洲第一战场的是( )A、珍珠港事件B、斯大林格勒战役C、诺曼底登陆D、在长崎投下原子弹【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为使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之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辛丑条约》B、《凡尔赛和约》C、《九国公约》D、《波茨坦公告》【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1945年2月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雅尔塔会议。
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一、俄国十月革命(又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背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时间:1917年11月(俄历十月)3、地点:彼得格勒4、领导人:列宁5、结果: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6、意义性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影响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
③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④是划时代的伟大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1925年)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
2、内容:农业:实行粮食税(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评价:①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②影响: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苏维埃政权4、启示:国家政策的制订要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第2课苏联的崛起一、苏联成立:1922年底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社会主义工业化(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措施:实行“五年计划”(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3)成就: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强国(4)不足: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农业集体化三、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四、斯大林模式(即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2、特点:高度集中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表现(1)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2)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4、评价(1)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