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种子生产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209.00 KB
- 文档页数:23
棉花生产技术规程一、引言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对全球纺织品和纺织品产业有着巨大的影响。
为了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棉花生产的技术规程,以期为种植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土壤选择1.1 对于棉花的种植,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壤。
最适合棉花种植的土壤为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pH值在6-8之间。
1.2 土壤应该富含有机质,且具备良好的保水性和保肥性。
三、品种选择2.1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棉花品种,以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
2.2 选用病虫害抗性强的棉花品种,能够降低农药使用量和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四、种子处理3.1 在播种前,需要将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播种后的发芽率和抗逆性。
3.2 种子处理应采用化学药剂、生物制剂或生物技术方法进行,以确保种子的健康和活力。
五、田间管理4.1 播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进行合理选择,一般情况下,每亩播种量在2000-2500克左右。
4.2 在播种后,要及时进行浇水保温,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种子发芽和生长。
4.3 控制除草,及时施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以保证棉花的健康生长。
六、灌溉技术5.1 棉花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在缺水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产量减少和品质下降。
5.2 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采用适量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方式,以满足棉花对水分的需求。
七、施肥技术6.1 合理施肥对于棉花的生长十分重要,施肥不当容易导致棉花生长不良和产量下降。
6.2 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棉花生长阶段,科学施用有机肥、矿质肥和微量元素,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八、病虫害防治7.1 棉花生长期间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
7.2 进行定期巡查,掌握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采用合适的化学防治药剂或生物防治方法,以保证棉花的健康生长。
九、采摘和加工8.1 采摘的时机应根据棉铃的成熟度进行,以免影响纤维的质量和产量。
8.2 采摘后,应及时进行加工,包括鞣制、翻曲等步骤,以保证棉花纤维的质量和降低棉籽含杂率。
棉花优质栽培新技术一、配套栽培技术(一)选用优质抗虫棉品种鲁棉24、鲁棉研21、鲁棉研15、豫杂35、邯杂98-1等(二)育苗1.播量:营养钵育苗用种1斤/亩,直播2-4斤/亩2.播期:春播在3月中下旬,夏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3.种子处理(1)选种:选用纯净、健壮、饱满、大小均匀发芽率高的种子,剔除秕粒、大白毛粒。
(2)晒种:播前10-15天选晴天晒种1-2天。
(3)浸种:(对于毛籽)用55-60℃温水浸30分钟,及时搅拌,然后再加冷水浸泡4-5小时,浸后捞出凉到种子发白。
4.播种(1)建苗床,方块育苗:先在床内放营养土并充分踩实填平,随后浇透水,使床面有7-8 cm明水,待水下渗后,划线定距播种。
(2)播种覆膜:每方块播籽2-3粒,播后用喷雾器轻洒一遍水,然后覆土1.2-1.5 cm,随之用薄膜盖成小拱棚。
播后苗前不通风,不揭膜,1片真叶时床温保持在25-30℃,2-3片真叶时床温20-25℃,移栽前5-7天,揭膜炼苗。
(三)移栽1.适时适龄移栽。
以4月下旬到5月5日为宜,苗龄约40天左右,真叶3-4片。
2.保证移栽质量。
移栽前,浇好起苗水。
施足“安家肥”浇好“团结水”。
一般亩家肥1000-1500公斤,饼肥25公斤。
(四)肥水管理重施有机肥作底肥,巧施追肥(要求氮、磷、鉀配追肥)。
做到早施、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后期可配合喷施叶面肥。
按亩产皮棉80-100公斤计算,亩施纯氮20-25公斤,氧化钾7-8公斤,五氧化二磷3-4公斤。
各时期的施用比例按基肥30%,花铃肥50%,盖顶肥20%分配。
(五)化学调控1.蕾期:亩用1克缩节胺兑水15公斤喷洒叶面。
2.初花期:亩用1. 5-2克缩节胺兑水20-25公斤喷洒叶面。
3.花铃期:亩用3-4克缩节胺兑水20 25公斤喷洒叶面。
(六)病虫害防治1.苗期病害:用65%代森锌500-800倍液喷雾防治立枯病,猝倒病。
2.枯黄萎病:用80%乙蒜素1500倍液灌根。
种子生产实习棉花一、棉花杂交种生产技术1.制种地选择:雨水相对偏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中上、土质偏沙、地势平坦、排灌条件良好的整片土地,中间不能与其他棉田插花种植,无黄、枯萎病。
如连续多年制种时,可每隔几年换一次茬。
2. 播种育苗及植株修整:(1)播种方式。
播种与留苗密度播期因不同地区而异,南方较早。
若播种过晚,生育期推迟,在最佳结铃期结铃少,种子产量低。
可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等方式。
人工制种一般父母本的种植比例以1:8--10为宜,可在制种田的地头或地边种植父本。
父本等行距种植,行距70--80cm,每667平方米留苗3500株左右,母本在2000株左右,行距100cm左右。
如用隐性核不育系,因加大母本株距,防止拔除可育株后易造成缺苗断垄。
出齐苗后间苗时,父母本应根据幼苗的叶色和形态拔除早苗、旺苗和病苗,留下长势均匀的苗子,父母本每穴留2株,待2--3片真叶后间苗、定苗,父母本仍应根据幼苗的叶色和形态拔除旺苗、病苗。
(2)植株修整。
对植株要整枝、化控,注意肥水管理。
棉花现蕾后及时去除第一果枝以下的侧枝、叶、芽。
使用矮壮素,以控制棉株高度。
在授粉期间还需及时给棉株打顶尖,棉株长至6-8果枝时将主杆与果枝摘心有利于坐果。
3、杂交授粉(1)人工授粉操作要点田间♂(父)♀(母)都开花后即可开始授粉工作。
当天授粉时间掌握在10:30--16:30分,主要以花冠张大到花冠变紫结束。
授粉时用1朵♂(父本)花的花粉均匀的涂在1--3朵♀(母本)花的柱头周围,使♀(母本)的柱头变黄,并将♂(父本)花放在最后一朵♀(母本)花内。
完成1亩地棉田授粉需一个授粉工人,并在授粉的同时及时辩认,拔除棉田内的杂株,且做好田间记录。
要求每株保棉桃8个,授粉后立即拔出所有的父本。
定位杂交。
棉区夏季高温干旱,棉花上部及外围果枝蕾铃脱落,内围铃成铃高、品质好。
多雨地区下部成铃质量差。
所以,一般只杂交1(2)--8果枝的第1-2果节花,杂交时剪去外围果枝与上层果枝。
1 “矮、密、早”技术“矮、密、早、膜”栽培模式是新疆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栽培模式,是以矮化植株高度、增加种植密度、促进早熟、采取地膜覆盖为特征的综合植棉技术。
该栽培模式具有多方面内容,不同产量目标的棉花产量结构、群体结构、发育进程、冠层结构等指标不同,其量化指标如下。
矮是指棉花种植高度一般控制在60~80 cm,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
太高不仅影响成熟,而且还容易造成“高、大、空”。
太低又会影响经济产量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密是指棉花种植密度高,是新疆棉花大幅增产的关键措施和技术途径。
新疆棉花密度由6.0万~7.5万株/公顷逐渐演变提高到9.0万株/公顷和12.0万株/公顷,目前密度高至15.0万~18.0万株/公顷,甚至有25.5万~30.0万株/公顷的植棉密度类型。
早是指棉花生育期北疆在120~130天,南疆在135~145天。
一般要求4月初至4月中旬播种,4月下旬全苗,5月下旬现蕾,6月下旬见花,7月上旬结棉铃,北疆8月底、南疆9月中旬开始吐絮,霜前花率在85%以上。
膜是指棉花种植均采用地膜覆盖种植。
2 高密度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为进一步利用光热资源、发挥群体优势,棉花密度由10.5万株/公顷增加到18.0万株/公顷,进一步增加到25.5万株/公顷左右。
皮棉单产增加到1359.6 kg/hm2,进一步发挥了棉花群体优势!3 株行配置技术行距配置是等行距和宽窄行配置。
不同株行配置:一膜三行、一膜四行、一膜五行、一膜六行、一膜十二行种植,掌握平均行距大则株距小的原则。
目前主要有一膜三行和一膜六行的机采棉株行配置。
这是进一步利用光热资源、个群体优势并进、适应机械化采收而开发的种植技术。
4 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是指在棉花生长期内用地膜覆盖播种行及周边土壤的植棉技术[1]。
包括全生育期覆盖植棉技术、半生育期覆盖植棉技术、单膜覆盖植棉技术、双膜覆盖植棉技术、窄膜宽膜超宽膜覆盖植棉技术。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分析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机械化技术的进步,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机械化生产使得农作物的种植、种子处理、田间管理、收割等环节实现了自动化和高效率。
在棉花生产中,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改善农民劳动条件等方面,为棉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首先,机械化管理技术在棉花生产的种植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械化种植设备,如播种机和播种一体机,能够实现自动化的种植操作。
这种设备可以根据不同要求进行种子投放,能够准确控制种子的数量和深度,提高种植质量和产量。
同时,机械化种植设备还能减少人工劳动量和劳动时间,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
其次,在棉花生产的田间管理环节,机械化管理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机械化管理设备如植株定植机、施肥机、喷药机等可以实现针对性的农艺措施。
植株定植机可以准确地将幼苗按照规定的距离和深度种植,提高单株产量和株干直径。
施肥机可以根据作物的营养需求,精确调节肥料的投放量,增加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
喷药机采用精准定量喷雾技术,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保障棉花的质量和安全。
再次,在棉花收割环节,机械化管理技术为棉农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的收获方式。
例如,机械化收割机具有高速、高效的特点,可以快速地将棉花从植株中割下,并通过自动脱皮机将棉纤维和种子分离。
这不仅提高了收割效率,也减轻了劳动强度。
此外,机械化收割还能减少任植物病害的传播,降低棉花的感染风险,提高产品质量。
总之,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棉花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
通过机械化技术的引入,棉农可以更好地把握种植、田间管理和收割等关键环节,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和生活水平。
同时,机械化管理技术也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减少农药、化肥等农药草吉产品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棉花种植怎么育苗?棉花的种子育苗技术介绍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有着很好的种植价值,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
而在棉花的种植过程中,常常采用种子繁殖。
由于棉花种子具有坚厚的种皮和发达的胚、种子腹面的一条纵沟为种脐,种子尖端部分为脐的突起,因此在棉花种子的育苗过程中,为了提高棉花产量,还需做好晒种、浸种、拌种等工作。
那么,棉花种植怎么育苗?现将棉花种子的育苗技术介绍如下。
一、晒种一般在播种前15天进行晒种,可以打破棉种的休眠状态,有效杀灭棉种表皮病菌,减轻苗期病害,促进种子后熟,增强种子吸水力和种皮透气性,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促进种子萌发出苗。
毛籽种子要在强光天气条件下曝晒3-5天,每天晒5-6个小时,一般摊晒厚度不超过10厘米,每天翻动3-4次,以保证晒匀晒透。
脱绒包衣种子要在弱光天气条件下晾晒1天左右。
晒种时特别注意不要石板上、水泥地面或塑料薄膜上晒种,以避免高温灼伤棉种,影响种子发芽率。
二、浸种温汤浸种是中国一直沿用至今的传统毛籽处理方法,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种子萌发出苗,特别是在土壤墒情较差的条件下,有利于实现一播全苗,脱绒包衣种子不能进行浸种。
温汤浸种一般不具备减轻苗期病害的作用,反而如果浸种时间太长,造成种子内养分外流太多,可能加重苗期病害的发生。
所以,浸种的关键是掌握种子吸水不宜太多,一般以达种子本身风干重量的60-70%、种皮发软、子叶分层为宜。
浸种时间长短以水温而定,18-20℃条件下浸种12-16小时,捞出控干进行药剂拌种,不必强调温汤浸种,不提倡催芽。
三、拌种药剂拌种可以杀死种子携带的病菌和播种后周围土壤中的病菌,以提高出苗率,防治苗期病害,配合使用杀虫剂拌种,也可以减轻苗期虫害的危害。
拌种药剂含有一定数量的杀菌剂、杀虫剂及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常用的药剂和处理方法是按20斤干棉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克加新高脂膜拌种,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25克加新高脂膜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