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观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老北京”冯先生与搬家公司之间的故事。
故事从混乱、嘈杂的搬家场景开始。
一位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他搬家,搬家公司的人到了胡同,发现那儿只是一片废墟地,他们意识到冯先生原来是个“疯子”。
为了讨要车费,工人折回冯先生所谓的“家”,继而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搬家过程……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中唯一一部出自华人之手的影片,《百花深处》无疑是令人震撼的。
短短十分钟内,它不仅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精炼的故事,更引起了我们对社会进步与文明变迁的深刻反思。
可以说,短短十分钟内,《百花深处》将生命的意义燃放殆尽。
叙事风格:以小见大,虚实交错影片与搬家有关,第一个镜头便是欢天喜地的搬家场景。
“搬家”是一个由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的活动,它体现着事物由旧到新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在这里,导演其实已经开始透露影片的内涵。
随着镜头辗转,第二个场景是众人为冯先生搬“家”。
当汽车穿过一条条喧嚣的柏油马路,最终停靠在一片废墟地时,众人明白了,冯先生所谓的家,不过是一堆断壁残垣。
然而,影片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虽然冯先生被众人定义成“疯子”,但一场滑稽的搬家活动最终还是上演了……如此一个虚拟甚至带有荒诞性质的场景,恰恰将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后内心的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结尾,搬家工人无意间从废墟里挖出一个象征历史遗留物的铃铛时,冯先生欣喜若狂。
伴随着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屏幕最终呈现出一幅旧时铃铛与建筑物完美契合的水墨胡同画,到这里,观众幡然悔悟。
原来冯先生并不是真的疯,而是因为他失去了物质依托的精神家园而又找不到新的落脚点,因此内心荒芜。
同时,特技手法的运用与冯先生的“疯子精神”前后呼应,正如水墨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一样,社会变迁也需要传承、交互与融合,这是影片对文明进步做出的最终解答。
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明暗结合宽大的西装衫配一条红色运动裤、黄色帽子,语言夸张,神情怪异,这便是冯先生――一个生活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却又沉迷于故土、对现代文明强烈抵触的“疯子”。
观后感之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十分钟年华老去是一系列的微电影,而陈凯歌则是制作方邀请的唯一一位中国导演。
百花深处这个名字不仅仅只是一个胡同的名字,它更是有一种寓意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意,就如这个名字一般,寓意深远。
从人物造型分析来看,一般的搬家公司职员都是普遍着蓝色外套,而影片中的职员们身上穿的却是红褐色的服装,红褐色是老北京老城墙的专属色彩,这种打扮带有一股浓郁的老北京的味道,反映出这一群小人物还没有完全忘记老北京,而后面影片中车上出现的那个鲜红的中国结更是证明了这个观点,这个中国结正暗示着这一群已经有点抛弃传统文化的小人物们的骨子里面还是有一点传统文化的基因存在,只要被激活就会表达出来。
再来分析里面那个有点疯癫的冯先生的装扮,他内穿一件红衣,外套是灰色的,红色代表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而外面套着一件灰色的外套则意欲说明中华传统正被蒙灰,然后冯先生头上戴着的那一顶小黄帽则是警示的作用,警示着中华传统文化岌岌可危。
影片的开端是一个由床板引出的长镜头,镜头一直追随着这个床板然后向上拍出巍峨的大楼,仰拍的新建的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视野,一种压抑的强势感迎面袭来。
紧接着出现的那个小孩说了一句话:爸爸,我的电脑。
微电影总共才十分钟的画面,所以影片所放映出来的每一句话都绝不会没有寓意,因而小孩的这句话正是折射出一种科技新兴的时代感,侧面为影片表达的中华传统没落主题相呼应。
在去百花深处胡同的路上,出现了一系列在冯先生视角的主观镜头,这些主观镜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鲜明的感情色彩,从而使观众和剧中人物的眼睛合二为一,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共同体验剧中被拍摄对象的真是内心感受。
之后冯先生以为是走错路了,不知道平安大道。
然后那个开车的职员说了一句: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这句话表达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脚步迅速,暗含着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时却忽略了文化建设的观点。
接下来,影片出现了一个封闭式构图,是一个窗户的框架,里面有一个木桩,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困”字,或许导演正要表达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目前正深陷囹圄,在泥潭难以自拔。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历史感——评《百花深处》主题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
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先生“疯而不疯”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虚拟搬家这一荒诞滑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更能体现主题。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影片一开始,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画面,压抑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先生跟着搬家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四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哪啊?”“现在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
当车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先生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到这我就认识了”,端坐整理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前的准备。
除了冯先生的语言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论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先生站在废墟中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约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悲剧人物冯先生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坚守家园的老者。
电影《百花深处》的迷惑与醒悟这是一部仅有十分钟,成本不过200块的电影。
这是一部由英国BBC邀请了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由15位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一部150分钟的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而《百花深处》是最后的压轴篇。
没有偶像美女,华丽灯光,所以这片子看很纯粹,而又让人沉思。
《百花深处》描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故事开头,在仰视高耸的楼房中,若是留意的话,会开到一扇窗户,像个黑洞。
这里似乎是一个伏笔,与最后搬完家在行车遇到的那条沟。
中国传统最终要被掏空之际,人们终在遇难中得以停留思考,思考我们被掏空的灵魂。
就像那句:“现在老北京才不认得北京的路呢!”。
转化到我们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上来说,作为继承人我们却将文明精华抛掷脑后。
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精华为何在日本得以体现,传统的禅学为何没有体现在我们的设计作品中。
也许我们都不认那条历史之路了。
转入胡同后的一片狼藉和墙上大大的“拆”字,更是一种无言的控诉。
影片中的内外墙都画着'拆“字,似乎寓意着中国人的外观与内在都在现代中拆毁。
在搬家工人车上的后视镜中的那副画面正是百花影展的海报,一副画面四个层次,蓝天,槐树,黄土,人。
加上镜下的中国结,像那血液的脉络。
由于距离的问题,槐树下的人似乎是一个虚幻的魂魄,在忌讳的北京人看来槐树是不吉利的,在我看来这人就像吊死在树上一般。
这人是一个象征,从他的衣着我看到了中国的辉煌,金色的琉璃瓦,灰砖红墙,这便是故宫吧,这便是我们的骄傲吧,而今他却游荡在槐树下。
如果说,胡同现状是对这种罔顾建设对美肆意破坏的行为的指责,那么搬家的情节就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讽刺。
搬运工人们为了钱,答应帮冯先生搬家。
片子的基调变得活泼起来,之前搬运工咄咄逼人的形象和冯先生小心翼翼的样子立刻对调过来了——原因很简单,所有的东西只有冯先生能“看得见”而搬运工人们只能听他的描绘行动。
浅析《百花深处》电影的寓意姓名:学号:专业:班级:XX学院XXXX大学2020年X月XX日正文《百花深处》是由英国斥资邀请15位优秀导演拍摄的《十分钟,年华老去》15部系列电影的其中之一,是一部历史短片,由陈凯歌导演。
陈凯歌,著名的第五代导演,有《霸王别姬》《赵氏孤儿》《黄土地》等代表作,在电影方面有较高评价。
在这部影片中,他用一个“疯子”的搬家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时间荏苒、岁月变迁的时空感,虚实结合,喜剧的剧情悲剧的内核,让观众对文化的延续进行思考。
这部作品应算作一部喜剧,无论是冯先生那顺溜的北京话带来的相声喜感,还是搬家工人们为拿到钱而进行的“无实物搬家”表演——搬一个一个只存在于他想象之中的“家”。
,都能让人暗暗发笑。
从人物造型上来说,冯先生一顶黄色的印着logo的旅游帽,旧得发白的内里外搭一件大敞开的灰褐色外套,鲜红的运动裤,裤带稀稀拉拉垂着,最下是一双黑色布鞋。
这奇怪邋遢的造型增添滑稽感的同时又侧面表现了冯先生的社会身份——一个过时老派的精神病患。
由此,他对城市里道路、交通和建筑的惊奇,把头探出卡车车窗的举动以及坚持要搬家的行为都变得合理了。
而剧情从搬家工人对冯先生的轻蔑哂笑到内疚无奈到最后的理解同情这一走向也逐步揭开了作品主题——精神的传统面向与身体的现代面向,导演陈凯歌用这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以此表达自己一贯的创作想法和理念。
这个主题其实并不新奇,是中国电影的母题之一,但重在呈现方式的创新。
那些见惯城市喧嚣繁华的最普通的搬家工人起初为了钱而哄骗冯先生,最后却愿意为将哄骗进行彻底而放弃报酬,他们听着想象中的铃铛声,眼中也盛满对老北京的眷恋,可见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矛盾的时刻。
但这个时刻仅在该时该地有意义,着眼庞大的城市和如蚁的行人,这样短暂一刻的内心触动显得渺小无意义,搬家工人仍然需要在城市里不断游荡,阻碍城市发展的老旧建筑还是会被不断拆除,这种悲哀的延伸给看似轻松的喜剧添上重负,让人大笑的同时又烦闷得难受。
百花深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年华老去说到百花深处,你会想到什么?是北京那条历史悠久的老胡同?还是信乐团《北京一夜》里有缝着绣花鞋的老面容安详的老人在的街道?而我要说的,则是14年前陈凯歌导演拍的短片《百花深处》。
14年前,曾经有一部电影轰动了全球。
影片的名字叫做《十分钟年华老去》。
是由15位世界大师导演各拍的10分钟影片组成。
分为了大提琴篇和小号篇两个部分。
这部150分钟的影片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
那年陈凯歌还没有拍摄《无极》,有着《黄土地》和《霸王别姬》和作为代表的他当选了中国导演的代表。
《百花深处》作为陈导的作品带着满满的诚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影视作品的水平,给了世界一个惊喜,也给了国人一场感动。
短片只有10分钟,却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位冯先生请人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的那个“家”实际上确实不存在的。
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之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那片被拆迁的废墟之上上演了。
冯远征所饰演的冯先生是请人搬家的客人,举手投足之间娘娘腔而又不正常。
而耿乐所饰演的搬家公司员工则接受了冯先生的搬家请求。
根据冯先生描述说他们家住在百花深处胡同。
可到了目的地以后,耿乐一帮搬家工人却发现上当了!什么百花深处,不过是一片废墟而已。
可冯先生还给他们介绍的兴致勃勃。
耿乐一伙气呼呼的就要离开时接到了同事打来的电话,什么冯先生,就是一个疯子而已。
但为了收回账目,耿乐他们一伙人决定配冯先生出演一幕戏。
假装搬运的过程中,趣事横生。
先是分不清冯先生的家具位置。
无实物的表演又吓走了无辜的路人。
冯先生又拿着一个零件说是自己以前的铃铛。
甚至不还小心给碎了一个花瓶。
一群人郁闷的走在了回程路上,冯先生说路上有条沟,耿乐一伙认为冯先生是疯子的情况下没有听从冯先生的建议,而选择径直碾过。
谁知道真的有一沟!冯先生也在等待车子从坑里出来的过程中捡到了自己的铃铛。
伴随着铃铛声,人们放佛回到了过去那段日子······短片虽短,但该有的意义一个不少。
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观后感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带给我很深的触动和思考。
影片以百花深处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的成长经历, 展现了岁月流转中的爱、梦想与现实的冲突。
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呈现了一个触及到人性本质的故事,让观众产生了许多共鸣。
影片以爱情为线索贯穿全片,通过讲述女主角苏默和男主角路边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们追求爱与幸福的内心渴望。
苏默是一个内心矛盾的女生,她渴望真爱,但又害怕受伤。
她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遇见了路边,两人一见钟情。
在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感情纠葛后,他们最终无法走到一起。
这段爱情故事所揭示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无奈和痛苦。
影片通过展现两个普普通通的人的故事,让观众反思了自己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盲目和迷茫。
除了爱情,影片还揭示了人们追求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苏默是个文艺青年,她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世界。
然而,在现实的压力和困境面前,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并接受了温饱工作。
这一情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妥协。
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也曾遇到过各种困难和挫折,有时候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会让人感到无法逾越,但这不代表我们应该放弃追求梦想,而是要学会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影片给人一种深入人心的感觉,其中的爱情故事、梦想和现实的冲突,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故事和追求梦想的经历,这使得观众能够更容易地与影片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不管是爱情还是梦想,每个人都有过遥不可及的追求和内心最真实的向往,但有时现实的残酷使得我们不得不选择妥协。
影片通过展现苏默和路边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论现实多么困难,内心的梦想和热情不可轻易被磨灭。
影片采用了生活化的叙事方式,没有过多的虚构和夸张,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影片画面的风格也与主题相得益彰。
通过在百花深处拍摄,影片传达了岁月的流转和生活的变化。
百花深处是一个历经岁月洗礼的地方,每一朵花都经历了花开花落的轮回,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实实在在的虚幻-----浅评《百花深处》《百花深处》(100 Flowers Hidden Deep)是由陈凯歌导演,冯远征主演的短片,是《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一个片断。
该片讲述了从小生长在百花深处胡同的老北京(冯先生)让搬家公司去一条名叫百花深处的胡同搬家,可是到了地方,发现那里已经被拆迁,搬家公司接到老板的电话才明白,这位冯先生是“疯”先生,为了挣钱,搬家公司帮“疯”先生假搬家的故事。
这部只有10分钟的片子在演员精彩的演绎下十分的吸引人,从开头搬家公司同意搬家时冯先生的欣喜,到看到现代的化的北京城的迷茫,再到搬家时的小心翼翼,最后仿佛回到童年般拿着铃铛跑到老槐树下欢跳,演员表现的自然、精准,把观众真真切切的带入故事。
百花深处是一条胡同名,其隶属于北京市西城区刹海街道,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
走进胡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条太平凡的胡同。
在经历了被涂鸦、奥运会统一盖上灰漆后,它唯一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被磨掉了。
从胡同中的房子可以看出,这里从来没有过什么辉煌,整条胡同中没看到一个门墩儿、一座像样的门楼。
只有那些太过娇嫩的鲜花灿烂一时,给这里留下了浪漫而诗意的名字。
而也因为它的平凡和普通,使得这样的胡同分外宁静而悠闲。
没有商家,没有太多过客。
只有居住于此的人们,默默地穿行其间。
它静静地在都市中占据着这一条纤细的线条,记载着一段美丽的回忆。
百花深处是北京街巷名称极雅者,除此之外在北京这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胡同。
普普通通的老北京人在胡同里出生、成长、老去,伴随着日出日落,看惯了历史变迁,不变的是老北京人对生活的执着。
简单的故事却有着发人深思的深刻含义,此片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去打开满布灰尘的记忆,记忆中的那颗老槐树就长在红砖墙的院子里。
槐树下有戏耍的孩童,也有眯着眼睛摇晃躺椅抽着烟的老人。
屋檐挂着铃铛,每当刮风下雨就会轻声歌唱。
头顶不时飞过一群白鸽,像一小片雪白的云。
也许我们就在其中,哼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背着小书包早出晚归。
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百花深处》这是一部特有感情的好片子,是一部以寓言展现的片。
以下是PINCAI小编收集的《百花深处》影评,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这是一部片长不过10分18秒的电影,由著名的陈凯歌导演所拍摄,片子的名字就叫做《百花深处》。
该影片交代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冯(疯)先生让搬家公司去一条名叫百花深处的胡同搬家,可是到了百花深处却发现那里已经移为平地,搬家公司在接到上头的电话时才明白,原来这位冯先生竟是一位疯先生。
而这部只有10分18秒的片子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大概是因为其中演员的表现,影片中的冯先生将一位失去家园的疯先生演绎的十分到位,从影片一开头他那副木纳的表情就让观众一下子了解了这位冯先生就是一个十足的老北京,当他坐在搬家公司的车子,看着一路上高楼大厦那副迷茫更加把一个老北京演绎的活灵活现。
在来到百花深处时,他又把一个半疯半正常的疯先生演的让人赞不绝口,比如:他在搬家公司替他“搬东西”的时候那种小心翼翼、那种认真的神情,让搬家公司都为之动容。
另外一位演员的表现也很不错,他就是这部影片的搬家公司的头头,他把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演的淋漓尽致,比如:在冯先生问他可以替自己搬家的时候,他说:“搬,只要有钱就搬”说这句话的表情真的就像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搬上了荧幕。
还有在他将车开到‘百花深处’时生气加郁闷而后又因为必须和冯先生讨钱时那两种不同的表情更是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会有这么死要钱的人?当然除了影片的人物,他的音响效果也很不错。
比如:在冯先生见到自己心爱的铃铛时将铃铛摇的铃铛作响时的那种声音。
让人有一种很空灵的感觉,连唯利是图的搬家工在听到冯先生‘摇’的铃铛时,也放松了心情,洗涤了心灵,他们不再是唯利是图的搬家工,只是普普通通的市民,甚至还让他们看到了“百花深处”。
还有就是影片的最后,那背景音乐把冯先生的悲伤和‘喜悦’渲染的很好。
还有。
该影片大量的运用了特写镜头和蒙太奇。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汗青感——评《百花深处》主题假如你信任有时刻刹时等于永恒,那么你也必定会信任十分钟的时光足以令我们韶华老去.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汗青;十分钟固然易逝,却可以或许承载任何一种意识.作为制造方独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韶华老去》中的表示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师长教师“疯而不疯”的喜剧故事.这是一位典范的生涯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固执形象,他分散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大的手段,经由过程虚拟搬场这一荒谬幽默的情势展示给不雅众.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资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力家园也将无枝可栖.“冯师长教师”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法,象征性地明示了这一轻微的效果.而那几个搬场工人像我们大多半人一样,在灾害面前表示的是可悲的冷淡和麻痹.简略的故事,吐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曩昔生涯的无穷追思,更能表现主题.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但光鲜地表示出时光流逝这一中间主题,同时也吐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虑.影片一开端,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全部画面,压制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师长教师跟着搬场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七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师长教师发出了如许的感叹:“这是哪啊?”“如今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面前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当车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师长教师表示出平常的高兴:“到这我就熟悉了”,危坐整顿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介入一个主要的典礼前的预备.除了冯师长教师的说话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管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奔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师长教师站在废墟中作为布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远景的布景中模糊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榨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荣.生涯在冯师长教师四周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喜剧人物冯师长教师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苦守家园的老者.他的女性化,与他执拗的心坎形成光鲜地比较,他的花指,掩盖不了他心坎中真诚的家乡情.而这一切在年青的小伙子心中是丑陋.低俗的.在冯师长教师.年青小伙这一抵触面前,遮蔽的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抵触,而这一深入抵触等于时光流逝与经济成长留下的陈迹与烙印.短片的布景音乐也是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起到凸起感化.所选用的大都是平易近族乐器,如鼓.笛子.例如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导演斯皮尔伯格应用童声合唱作为布景音乐,妄图以童声的的美好反衬纳粹的残暴行动并获得伟大成功.同时小提琴独奏的主旋律也对气氛衬托起到很好感化.与西洋乐比拟,中国传统平易近乐传达给我们更多平易近族的气味,加上黄土丘的映衬,显然有几分中国的韵味,无形中也照顾了主题.在搬场的进程中,当“前清花瓶”落地摔碎的一刹时,镜头徐徐前移到冯师长教师的脸部特写,幽默的鼓点声此时转化为悠久的长音,冯师长教师脸上的特写镜头展示给我们的是他发自心坎的苦楚,这时刻,我们也追随者镜头和音乐,影片基调从幽默转向了哀痛.也许传统文化正如这个花瓶,碎的完整而无法修复,面前高耸的现代文明的建筑正在慢慢地把最后的残垣废墟吞噬.在影片最后,陈凯歌采取三维动画的情势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古色古喷鼻的四合院立体构图,进而又变幻成一幅固然有些光滑但却不掉安静协调的中国水墨画,而那土坡中曾掩埋着的破裂铃铛的美好乐声也在斜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楚而暖和,不管是音乐方面,照样象征着“汗青遗物”的“铛儿”,照样残垣废墟中那棵挺拔的老槐树,影片都表示出陈凯歌一贯的对汗青的存眷,以及在汗青和实际对比中所表示的隔离与传接.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的多半作品中一向消失着一种缭绕不去的汗青凝重感.对他而言,汗青“似乎是一道必须正视.令人眩晕的幽谷,又仿佛是鬼魂出没的.猩红而壮丽的天幕”,因而相对于实际的话语,有关汗青的记忆老是显得过于饱满和厚重,并且充满着细腻的层次和无穷繁复的眼光.从《黄地盘》到《大阅兵》;从《霸王别姬》到《荆轲刺秦王》;从《无极》到《梅兰芳》,再到《赵氏孤儿》,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以冲破性的片子说话和美学寻求,分析着汗青和传统对人的精力的制约和影响;他存眷人的本体和人的生计状况,从而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反思.陈凯歌在中国寓言式的汗青景不雅与西方错位的文化诉求中可谓阅历了一次又一次不无心酸的心路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冯师长教师这一脚色是他本身在文化.贸易.市场多重挤压下地一个自比,一方面盼望可以或许将中国这一东方的汗青景不雅嵌入到世界或西方的社会画圈中去,一方面又老是感伤迷恋于旧时期的集体回想与意识尘雾.当然,他本身也深入懂得,那一片衰颓破旧的舞台正坍塌沉没于世界片子成长的实际之中.陈凯歌曾说过,“人爱本身的汗青就似乎鸟爱本身的翅膀,请勿折断我的翅膀”,陈导对于时光的懂得不但仅是年月.事宜.地点等可不雅实体,同时也包含着形而上的精力消失,更多的是一种记忆,一种思念,就像那铃儿叮当的响声,那百花深处的馥馥,以及那斜阳下古老槐树的婆娑身影.。
《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观后感影片伊始,即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基本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北京,通过一个仰拍的镜头,不仅展示新建筑之雄伟,更是使“新北京”的这一背景刻入观众心中。
随后,通过一组镜头,以冯先生的主观视角比较全面的展示出“新北京” 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面貌。
但随后,冯先生在一派新景中难识旧途,搬家师傅的一句“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可谓是道破天机,一句看似矛盾的调侃,多少带了些许悲凉,更是道出了整部片子想要表现的“迷失”。
转瞬间斗转星移,当冯先生终于识得旧途,周遭的景致已尽是断壁残垣,而其口中的“百花深处”胡同,也已是大槐树下的一片荒丘。
至此,片中的第一组对比完整的出现:新北京与四九城,曾经沧海难为水,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这常人眼中的荒丘,却正是冯先生眼中的旧宅,这第二组对比以近乎荒诞的方式铺展开来,借此对比,在冯先生的“疯子”身份证实之后,情感开始肆无忌惮的宣泄出来。
对鱼缸、花瓶的小心翼翼尚属微小的细节,而摔碎的花瓶就如梦碎的故里,令冯先生伏地恸哭。
在废墟中偶然拾得、拼凑完整的铜铃,依然清脆悦耳,震荡出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旋律,一片葱葱茏茏、带着水墨感的四合院出现在搬家师傅等“常人”眼中,却又转瞬间烟消云散。
片中人说冯先生是“疯子”,其实他只是一个痴人,迷醉于故里的繁华旧梦,迷失于崭新的北京。
影片是“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之一,通过两组对比,精巧的将北京城几十年间的沧海桑田压缩在这十分钟里,以后来者的视角解读变化,恰恰也借此隐隐暗示那些已经逝去的、数不清的故都旧梦。
其实片中的冯先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穆斯林的葬礼》开篇时重回“博雅”宅的梁冰玉。
每一处院落、每一条胡同,都藏着纷繁冗长的故事,“博雅”宅如是,“百花深处”也必然如是。
而本片不讲故事,只用简单的情节和对白,意味悠长地发出“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感慨,虽然存在一些细节上交待不清楚的问题,但无论是从立意、视角,还是整体的结构和把握上都堪称恰到好处、韵味十足。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观后感看完了《十分钟年华老去》里头的《百花深处》,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就像老北京的糖葫芦,酸甜交织,让人回味无穷。
这片子,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时间回忆录,让人在光影交错间,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与温柔。
一开始,那画面儿就像是旧相册里翻出来的老照片,灰蒙蒙的,带着点泛黄的色调。
胡同、四合院,还有那斑驳的墙皮,一股子浓厚的京味儿扑面而来。
我心想,这导演真是个讲究人,把老北京的味儿拿捏得死死的。
随着故事的展开,一个搬家公司的小哥儿和他的团队,被一位看似古怪的老大爷叫去搬家。
老大爷说的那地儿,听起来玄乎得很,什么“百花深处”的,压根儿就没这地儿嘛。
可人家老大爷坚持说有,还非让他们给搬。
这情节,就像是咱们平时遇到的那些个固执的老头儿,认死理儿,让人哭笑不得。
但你别说,这群搬家的小哥儿们还真就跟着老大爷满胡同地转悠,还真就“搬”起了不存在的家具。
这过程,看得我是又好气又好笑,心想这老大爷是不是精神错乱了啊?可再一看那老大爷的眼神儿,坚定而温柔,仿佛真的在跟那些记忆中的家具对话,我这心里头啊,就莫名地被触动了。
最让我感慨的是,当老大爷指着一片空地,说那里就是他的“百花深处”时,我仿佛看到了他心中的那片花海。
那是一片只存在于他记忆中的美好,是他年少时的梦,是他对过去的无限眷恋。
那一刻,我明白了,原来“百花深处”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深深怀念。
影片的最后,老大爷独自一人坐在那片空地上,身边是他想象中的家具和花草。
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年代。
这一幕,看得我是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没绷住。
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它能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那份共鸣和感动。
总的来说,《百花深处》这部片子,就像是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它用最简单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最动人的故事。
它让我相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些深藏在心底的美好记忆,永远都不会老去。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观后感哎呀,说到《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这部电影,我得跟你聊聊我的那些小感慨。
这片子,就像是老北京胡同里的一壶陈年老酒,初尝或许有些辛辣,但越品越有味儿,让人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啊。
开头一进来,那画面儿就透着股子旧时光的味儿,胡同、老槐树、还有那些斑驳的墙皮,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几十年前。
我跟你说,这可不是一般的怀旧,它是直接让你穿越到那个年代,跟那些个老北京爷们儿一块儿,在胡同里遛弯儿,听他们扯扯家长里短,聊聊往昔岁月。
电影的色调,就像是老照片被阳光晒得微微泛黄,带着一种温暖的怀旧感。
你看那光影交错间,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显得格外鲜明。
特别是那主角,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戏啊。
他走在空荡荡的胡同里,四处寻找着已经不存在的“百花深处”,那份执着和迷茫,看得人心都揪起来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电影里那段关于“百花深处”的描述。
主角跟搬家公司的人争执,说那里原本是个热闹的戏园子,有百花争艳,有戏声缭绕。
可那些个搬家的小伙子们呢,一个个都是新时代的年轻人,哪知道这些老黄历啊。
他们看到的是拆迁后的废墟,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
这种新旧交替的碰撞,简直就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嘛。
还有那几句台词,简单却直击人心。
“那时候的百花深处,可不是现在这样子。
”“我们都在往前走,可有些东西,是丢不得的。
”这些话,就像是老人在耳边轻声细语,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这一路走来,到底丢了些什么。
最让我感动的是结尾部分。
主角最终发现,其实“百花深处”并没有完全消失,它藏在每个人的心里。
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些曾经的梦想和追求,都是“百花深处”的一部分。
电影用这样一种诗意的方式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心中有爱,有回忆,那些美好的东西就永远不会老去。
看完这部电影,我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情绪里。
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它能让你在短短的时间内,经历一场心灵的旅行,感受不同的人生百态。
《被社会撞倒的人——评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看到这部陈凯歌大师的小制作时,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才是真正的“微电影”。
大师出手果然不凡,相较于现如今网络上滥觞的以争议性话题、出位的演出、不明所以的诡异故事,这部短小、充满对社会的反思、对个体的关注深深地打动了我。
陈的功力令人赞叹,这部短片也足以骄傲的位列“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
相对于这部片子中这个短小却意味深长的故事来说,片子的摄影等其它方面都成了“细枝末节”。
由此可见一个绝妙的创意,一种深切的情怀对于摄影并不是那么的依赖。
本片是关于一个老北京人在飞速发展的北京城却还在内心深处生活在胡同时代的故事,冯远征饰演的老北京使我们眼中的“神经病”,他把搬家公司的几个小伙子喊到他家的胡同要搬家,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荒地和一颗孤零零的大树。
这颗困守荒地,被高楼大厦围堵起来的大树何尝不是这个老北京人,是每一个孤独的存在于社会的人,这使我想到了《重庆森林》。
几个年轻人从一开始的气愤到后来煞有介事的帮他搬那些并不存在的瓷器、家具时我们要从开始的嬉笑陷入颇不自然的沉默。
我们想大声的告诉他,那些都是假的,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没有了,你的家、你的胡同全都已经被拆了,连这颗仅存的大树可能明天也要倒在开发商的脚下了。
我们看到短片中家具在虚实间变幻,在我们眼中为虚,在他的眼中为实。
当年轻人不小心打碎了前清花瓶时,老北京伤心欲绝。
这其中隐喻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给打碎了,丢弃了,老一辈的人对此感到伤心难过而我们虽然同情老人们的伤心却并不对此感到惭愧。
当老北京告诉开车的年轻人前边有个沟时,几个年轻人友好的笑着还以为他是在胡言乱语,但后来却真的有个沟,把车给陷进去了。
这隐喻着我们这个社会这辆车在由年轻人掌握时却又顽固的不听老人言,所以陷入“坑”中无法向前。
总的来说,整个片子是对我们这个急功近利的急躁的社会的一个讽喻,满含着导演对于像老北京人这样的被这个巨大的、不停向前的社会所撞倒了的人——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
《百花深处》影评陈凯歌导演的电影《百花深处》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这一系列作品中唯一一部出自华人之手的电影短片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北京”冯先生与搬家公司之间的故事。
喧闹、凌乱的搬家场景拉开了电影的序幕,搬家工人们都在紧张忙碌的干活,而站在人群中戴着黄帽子的“冯先生”就显得格外显眼。
“您能帮我搬家吗?”,“给钱的活我们都干”连回答都显得漫不经心,或许这就是陈凯歌导演眼中标准现代人的模样吧,凡事都讲究个“有偿”车开往百花深处,一个冯先生记忆中的家,一路上面对周围陌生的建筑,冯先生似乎迷了路,随后车内搬家工人的对话,更加映衬了冯先生人是物非的心理——“如今只有这‘老北京’才在这北京迷路呢”而搬家工人的这句话又让我们或多或少的有了一个思考的空间。
当搬运工到达目的地之后才发现。
冯先生所说的“百花”深处早已成为一片废墟。
紧接着,冯先生开始絮叨着自己家里的各种摆设,搬家工人们知道自己被耍了之后气愤又无奈的离开了。
在车上工人们接到了一个电话,得知冯先生是疯子,但为了要车钱,工人们还是再次回到了百花深处,开始麻利的搬起并不存在的家具。
再回去的路上,铃和铃铛的相合,让工人们最后在废墟中依稀看见了他的家——百花深处。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人心的善良,因为损坏了并不存在的花瓶,工人们甚至拒绝了冯先生的车钱。
影片短小精悍,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依然将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映在我们的眼前。
在科技、建设、时代的变迁中,像冯先生这样的人绝不只有一个。
从一种文明过渡到另一种文明,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轻而易举。
但改革开放,时代要进步,就一定要建立新事物摒弃那些陈旧的东西,迎接新事物。
而新旧事物的碰撞,总会引发冲突,或排斥或融合。
作为一个老北京人,面对自己住了大半辈子的家被拆迁,瓦砾遍地,谁能不崩溃?他是一个可怜的人,在建设规划中,政府说拆迁你就得拆,就算是“紫檀木的衣橱”“清朝的灯座”还是照样拆。
冯先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自己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物品的摆放位置,他都默背的出。
《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观后感
影片伊始,即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基本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北京,通过一个仰拍的镜头,不仅展示新建筑之雄伟,更是使“新北京”的这一背景刻入观众心中。
随后,通过一组镜头,以冯先生的主观视角比较全面的展示出“新北京”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面貌。
但随后,冯先生在一派新景中难识旧途,搬家师傅的一句“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可谓是道破天机,一句看似矛盾的调侃,多少带了些许悲凉,更是道出了整部片子想要表现的“迷失”。
转瞬间斗转星移,当冯先生终于识得旧途,周遭的景致已尽是断壁残垣,而其口中的“百花深处”胡同,也已是大槐树下的一片荒丘。
至此,片中的第一组对比完整的出现:新北京与四九城,曾经沧海难为水,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这常人眼中的荒丘,却正是冯先生眼中的旧宅,这第二组对比以近乎荒诞的方式铺展开来,借此对比,在冯先生的“疯子”身份证实之后,情感开始肆无忌惮的宣泄出来。
对鱼缸、花瓶的小心翼翼尚属微小的细节,而摔碎的花瓶就如梦碎的故里,令冯先生伏地恸哭。
在废墟中偶然拾得、拼凑完整的铜铃,依然清脆悦耳,震荡出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旋律,一片葱葱茏茏、带着水墨感的四合院出现在搬家师傅等“常人”眼中,却又转瞬间烟消云散。
片中人说冯先生是“疯子”,其实他只是一个痴人,迷醉于故里的繁华旧梦,迷失于崭新的北京。
影片是“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之一,通过两组对比,精巧的将北京城几十年间的沧海桑田压缩在这十分钟里,以后来者的视角解读变化,恰恰也借此隐隐暗示那些已经逝去的、数不清的故都旧梦。
其实片中的冯先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穆斯林的葬礼》开篇时重回“博雅”宅的梁冰玉。
每一处院落、每一条胡同,都藏着纷繁冗长的故事,“博雅”宅如是,“百花深处”也必然如是。
而本片不讲故事,只用简单的情节和对白,意味悠长地发出“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感慨,虽然存在一些细节上交待不清楚的问题,但无论是从立意、视角,还是整体的结构和把握上都堪称恰到好处、韵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