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蕴含的多重关系一、引言二、实践范畴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1. 实践范畴的定义2. 实践范畴的历史渊源三、实践范畴的多重关系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 实践与价值的关系3. 实践与社会的关系4. 实践与人的自由的关系5. 实践与文化的关系四、实践范畴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1. 实践范畴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2. 实践范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3. 实践范畴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五、实践范畴的当代意义1. 实践范畴与全球化的关系2. 实践范畴在信息时代的变革中的意义六、结语二、实践范畴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人类社会的行为实践在经验中、在人类的意识中形成的一类社会关系,是哲学上极为重要的范畴之一。
实践范畴的提出使得人们对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推动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而实践范畴的历史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思想中。
1. 实践范畴的定义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培养等活动,实现自身利益和追求实现社会利益的活动。
实践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人们的需要和欲望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事物,了解自然规律,自我完善,实践是一种理性的活动。
根据以上定义,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实践是一种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活动,在实践中,人们不断进步和改进,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推进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2. 实践范畴的历史渊源实践范畴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思想中。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实践之知”的思想,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够真正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实践的思想,他认为实践是一种直接的经验,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也提出了实践的思想,他将实践分为理论实践和实践实践两种方式。
考研政治马原的范畴和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在考研政治中,马原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范畴和原理。
一、范畴:
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实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也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2. 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发展是事物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发展是普遍规律,无处不在,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二、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实践的重视。
2.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经济基础变革引起的。
3. 实践性原理。
实践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强调实践在认识过
程中的决定作用,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
以上是考研政治中关于马原范畴和原理的基本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其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
通过对这些基本范畴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意味着物质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无论是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风雨雷电,还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我们不能凭主观想象去创造或消灭物质,而只能在尊重物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物质。
意识范畴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重要概念。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的意识的漫长过程。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世界,还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限度的,它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其他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实践,人类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我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认识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联系范畴反映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报告⼤学⽣通过利⽤课余时间找份兼职⼯作打打⼯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实习体味⽣活已经成为了⼀股热潮。
对⼤多数学⽣⽽⾔~挣钱是打⼯的⾸要⽬的。
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学⽣打⼯的惟⼀⽬的~不少同学把打⼯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能⼒的机会。
许多学校也积极⿎励⼤学⽣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到实践中去~提⾼各⽅⾯的能⼒,另⼀⽅⾯可以积累⼯作经验对⽇后的就业⼤有裨益。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学⽣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学⽣⽣活实践情况~从⽽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学⽣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法~使⼤学⽣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
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学⽣成长成才~是⾼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学⽣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学⽣社会实践。
调查⽅法:通过⽹上发帖、提问同学、发放问卷等形式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学⽣都认为兼职是⼤学⽣的第⼆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低之分~⽆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的需求。
不少⼤学⽣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作~就可以去试⼀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学⽣从事的⼯作~现在都成为了⼤学⽣们可以接受的⼯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实习交流~其次是打⼯或做兼职占40%,⽽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14%参与过实习~表⽰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学⽣兼职、打⼯~除了做家教,14%,、⽹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学⽣在兼职或打⼯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作与⾃⼰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认识和理论阐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根本关注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从实践出发、到实践回归,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是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更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被证实,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
实践观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任何认识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存在的,实践是认识的终点;任何认识都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实,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观,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实践观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注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创新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更是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变革。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原因: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
(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以往我们只承认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为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是在实践中人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在世界”的“属人世界”( “ 感性世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从而使“世界”呈现出二重化。
“属人世界”是“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
就是说实践使世界发生分化。
“属人世界”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
”(《马恩全集》第42卷,第24页)实践还使“属人世界”不断发展。
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对辩证法的意义。
实践和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为实践辩证法。
辩证法的根据既不存在于旧唯物主义所执着的“纯粹感性”,也不存在于唯心主义所执着的“纯粹理理”,而在于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物质、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辩证法现实基础和原型。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摘要: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认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才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天,我们在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发现、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更好地更加一贯地坚持实践标准,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实践观的哲学研究,更加科学地理解实践标准。
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
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一〉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
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二〉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物质、实践、世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基本范畴的再思考杨 耕 物质、实践和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范畴,对这三个基本范畴的规定实际上是以浓缩的形式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本文拟就物质、实践和世界这三个范畴作一新的考察与审视,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体系的研究。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其确认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范畴。
从哲学的视角看,对于物质范畴可以从两个向度来规定:一是从本体论向度界定物质范畴,并以此来统一认识论;二是从认识论向度界定物质范畴并以此来回答本体论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看,恩格斯和列宁就是分别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向度界定物质范畴的,并在这种认识框架中把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发挥到了极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这个词“无非是个简称”,“我们就用这个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在我看来,恩格斯着重是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以及自然界的统一性这个角度来界定物质范畴的。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实际存在的是各种特定的,具有质的差异的“实物”,人们可以通过感觉感知它们;而物质本身并不是感性存在物,它是从各种特定的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用以把握各种实物的共同属性,所以人们只有“通过认识个别的物”相应地认识“物质本身”。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认为,“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同上书,233页)。
这里,可以看出恩格斯的基本思路,即确定实物是人们感觉的客观对象,同时从不同的实物中抽象出物质这一范畴,并表明“物质本身”并不是感性存在物,它只存在于“许多不同的,可以感知的实物”中。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1. 引言1.1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在西方理论中有着深远的渊源和重要的含义。
实践在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康德和黑格尔的实践哲学,到马克思的实践论,再到现代的批判性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实践都被视为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石。
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实践的概念,认为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中,实践被视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西方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到卢卡奇和格拉姆西的批判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2. 正文2.1 西方理论对实践的重视西方理论对实践的重视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实践乃是一种应用,是一种对应于事物的行为。
”这一概念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
随后,启蒙思想家笛卡尔也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理论,强调了个体主体性和实践的关联。
日后,德国哲学家康德则将实践纳入到他的道德哲学中,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而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则认为,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石,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自我的存在。
西方理论对实践的重视体现在其认识论、伦理学以及存在主义等领域。
这种重视实践的态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本质作用,将实践视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西方理论对实践的重视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在西方哲学思想中的渊源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实践判断一种理论是否成为科学体系,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看它是否系统;二是看它是否回答了所研究的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按照这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科学体系是没有疑义的。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只有把握了它的科学体系,才能从总体上了解这个理论的框架结构和全貌,才能了解这个科学体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以及各原理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才能深刻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
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就必须把握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
基本范畴是相对于一般范畴而言的。
要了解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就需要对什么是范畴有所了解。
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事物自身包含的种种矛盾关系及其各个侧面,是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的各个环节的观念性概括和把握,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及其联系的概括和反映。
范畴可以帮助人们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分析事物的性质和矛盾,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较全面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本概念1、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马克思也称其为“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2、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4、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的特性。
6、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
它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不仅表现为现实人们控制的自然力,还包括前人以各种物化形式积累沉淀下来的物质力量。
因此,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7、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8、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称为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9、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并为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那部分新价值。
10、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1、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论马克思的实践范畴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建一种实践和理论联系的一
般模式,这种联系作为一种可以实践的理论形式,即实践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承
载体。
在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中,有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实践和反思,另一个是物质和超
越物质的两个动力。
马克思认为,实践和反思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内在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只
有同时尊重实践和反思才能使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
因此,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要做
到统一并不容易,而且同时不能忽视反思问题。
只有在实践和反思相融合的情况下,人们
才能更准确地发现问题,通过对实践做出适当的反应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另外,物质和超越物质的动力也是马克思实践范畴的重要内容。
物质动力在马克思的实践
中体现为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而超越物质的动力则在马克思的实践中体现为人们追
求精神价值的行为。
马克思认为,物质动力和超越物质的动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用一种
斗争的方式来描述,即在实践中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总之,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构建一种实践和理论联系的一般模式,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实践和反思以及物质动力和超越物质的动力这两个要素。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将实践视为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2.实践的客观性: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它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活动,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实践的历史性:实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形式。
4.实践的主体性:实践是由主体进行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5.实践的创造性:实践是创造性活动,它不仅能够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
6.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
7.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的目的是多样的,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关系的完善、精神文化的发展等。
8.实践的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10.实践的社会变革作用:马克思强调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为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过程微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基础地位,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认识的标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
本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进行微观探讨,旨在揭示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渊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探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深刻揭示了私有制和剥削的本质,指出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任务。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工人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来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
这种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使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命题,强调了实践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雏形就在于此。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化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列宁认为,认识的真理性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和确认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据,是认识的标准和检验。
列宁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标准。
列宁的这一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为实践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包括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两个方面。
在理论探索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哲学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认识活动的科学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被视为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哲学认识活动的起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实践
判断一种理论是否成为科学体系,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看它是否系统;二是看它是否回答了所研究的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按照这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科学体系是没有疑义的。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只有把握了它的科学体系,才能从总体上了解这个理论的框架结构和全貌,才能了解这个科学体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以及各原理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才能深刻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
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就必须把握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
基本范畴是相对于一般范畴而言的。
要了解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就需要对什么是范畴有所了解。
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事物自身包含的种种矛盾关系及其各个侧面,是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的各个环节的观念性概括和把握,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及其联系的概括和反映。
范畴可以帮助人们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分析事物的性质和矛盾,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较全面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
统一了起来。
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
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
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
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
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
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