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的思考
- 格式:ppt
- 大小:710.50 KB
- 文档页数:17
外汇购买力平价的弊端有哪些_外汇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贬值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利弊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后果?本币汇率升值、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后,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汇购买力平价的弊端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外汇购买力平价的弊端有哪些1、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
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揭示汇率长期变动的根本原因和趋势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中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2、购买力平价忽视了非贸易品因素,也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对国际商品套购的制约;3、计算购买力平价的诸多技术性困难使其具体应用受到了限制。
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但是,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
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才能得出。
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什么是外汇汇率,是指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外国货币都能成为外汇的。
一种外币成为外汇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自由兑换性,即这种外币能自由地兑换成本币;第二,普遍接受性,即这种外币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被各国普遍地接受和使用;第三,可偿性即这种外币资产是可以保证得到偿付的。
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外币及其所表示的资产(各种支付凭证和信用凭证)才是外汇。
汇率的种类汇率的种类极其繁多。
在这里,我们选择与理论,政策和货币制度有关的种类进行介绍。
1、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设有A、B、C等多种外币,一国在折算其本国货币汇率时,若先计算出本币与某一种外币(假定为A币)之间的汇率,再根据A币与B币、c币的汇率折算出本币与B币、C币的比价,则我们称本币与A币之间的汇率为基本汇率,本币与B币、C币等等之间的汇率为套算汇中。
论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摘要: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旨是,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
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
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表现,显然不符合相对购买力理论。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较大的偏差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自身的缺陷,二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着诸多限制汇率调节能力的因素,即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缺陷。
当前的措施是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使人民币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
关键字:相对购买力平价通货膨胀率汇率人民币汇率一、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模型购买力平价理论是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认为在一个充分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有效市场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两国货币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的价格之比。
它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表述了汇率与通货膨胀率间的关系: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对外价值,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如果用i 和i* 表示本国和外国t期的通货膨胀率St-1、St 分别代表基期和t期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即直接标价法的汇率),则相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示为:St /St-1=(1+i )/(1+i* )根据上式,我们得到一个直观的检验标准,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
二、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现实表现分析作为正处于经济改革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几乎一直在和通货膨胀作斗争。
虽然终于在2002年下半年摆脱了始于1997年下半年的通货紧缩,中国就又陷入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中国不断演进的同时,人民币的对外价格———汇率的表现又如何呢?根据易纲、范敏(2002)的研究表明,1980~1996年十七年中,除了1980~1994年1990~1991年间美国的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外(其未作检验的1978~1979年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也低于美国),其余年份里中国通胀率均高于美国。
浅析人民币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原因作者:汪会宝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本文回顾了利用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分析人民币汇率的研究文献,发现购买力平价理论并不适用于我国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研究。
通过分析,得出人民币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几点原因:假设条件过于严苛;价格指数、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期汇率选取标准不一;体制影响难以被考虑在内,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未被充分考虑;统计失真等。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一、文献综述:人民币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的的适用情况: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在一篮子可比较的商品上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的决定。
对人民币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估算方法,主要有选择样本商品进行评估和计算汉堡包平价两种,对此国际和国内有许多研究结果,如: 1989年为1美元=0.80人民币(中国社科院,1993);1991年为1美元=2.17人民币(任若恩,1994);1992年为1美元=1.12人民币(世界银行,1992);1994年为1美元=2.44人民币(郭熙保,1997);1995年为1美元=4.20人民币(易纲等,1997),1美元=2.02人民币(世界银行,1997)。
以上研究结果不相同,且与人民币现实汇率差异很大。
至于估算的合理程度,很难判断。
然而,以往的研究结果在以下两个方面不尽合理:第一,至少汉堡包平价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汉堡包是西方国家的大众食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食品结构与美国有很大差异,因此,以汉堡包为代表品的比较似乎只对西方发达国家有效。
第二,若选择样本商品进行估计,我们以研究结果较多的1995年为例,该年中国的GDP为57733亿元人民币,若按RMB1.5/1$的比价折算,约合38500亿美元,人均GDP为3200美元,明显高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若按RMB2.02/l$折算,人均GDP约合2324美元,仍显高估;若按RMB4.2/1$折算,人均GDP约合1145美元比上述估计低一些。
目录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发展 (1)(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和假设 (1)(二)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 (1)(三)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 (3)二、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 (4)(一)巨无霸指数 (4)(二)人民币汇率的实证检验 (5)三、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离的原因 (6)(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自身的缺陷 (6)(二)我国经济条件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求不符 (7)(三)实际测算的统计误差造成的偏离 (9)四、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的借鉴 (9)(一)提供人民币汇率走向政策依据 (10)(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0)(三)完善我国国民核算体系 (11)(四)研究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比较方法 (11)试述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的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以后,曾引起极大的轰动,人们给予它极高的评价,同时对它的争论也从来没有中断过。
尽管该理论存在天然缺陷,但并没有影响它的应用。
本文将简要阐述该理论,讨论其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偏离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讨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的借鉴作用,通过对该理论认识的加深,更好的运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确保人民币汇率向合理方向发展。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发展1922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并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加以完整的阐述。
该理论是一个古老的,同时又是最基础的汇率决定理论。
从该理论诞生起,便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直至现在,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和假设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而各国的价格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取决于各国价格水平的对比。
购买力平价是以一价定律为前提的。
所谓一价定律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以同一货币衡量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是一致的,即:*i i p e p ⋅= e 表示直接标价的汇率当然,一价定律也有它前提条件。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指的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汇率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本币汇率降低,即本币对外的比值贬低,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的下降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
当存在本币对外贬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意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会将其转兑成外汇,发生资本外流现象。
购买力平价理论(简称PPP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
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加以发展和充实。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
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
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为两部分: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
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
由购买力平价理论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人民币升值的三点原因。
第一,国际收支就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收入总额与付给其它国家的货币支出总额的对比。
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的变动能产生直接的影响。
国际收支顺差时,一国外汇储备增加,使外国货币风险增加,尤其是美国由于在与中国进行国际贸易时的长期逆差,呼吁中国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也越强烈。
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读后感从材料及课本章节可以知道作为诸多汇率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之一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拥有长远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具有较大的争议,它具有合理性作用也存在着局限性。
首先是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
对该理论作出清晰而系统阐述的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认为本国人对外国货币及外国人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双方货币在各自市场上所具有的购买力,即可以买到生产的商品和劳务。
从而得出货币的价格取决于它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就由两国货币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比率决定。
购买力比率即为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一价定律,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贸易限制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相同货币表示的价格应该相同。
绝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商品价格水平之比,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该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从理论上避开了一价定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更具有应用价值,但是相对购买力平价要求基期存在绝对购买力平价,这种先决条件同样很难成立。
就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作用来说,在浮动汇率制下,该理论是一种能够回答汇率如何决定的学说,有较大的实用性。
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受到过普遍重视并较广泛地利用。
另外该理论提供了一种简化的方程式,表明了汇率与物价这两种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其在论证上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汇率与物价的联系出发,在一定条件下购买力平价可以成为确定汇率的重要因素。
同时,该理论指出了不兑现纸币条件下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及其对本国货币汇率的不利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在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有重要意义。
然而从课本及材料中可知,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较大局限性。
现实世界的经济发展与它所要求的完全自由贸易,交换商品的均质性,交易费用的忽略等都有出入。
购买⼒平价理论下⼈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的分析购买⼒平价理论下⼈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的分析摘要:决定⼈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的,不仅要学会运⽤购买⼒平价理论对⼈民币汇率变动进⾏解释,还要懂得结合国内经济形势与外汇供求理论预测⼈民币近期⾛势。
关键词:汇率;消费物价指数;购买⼒平价正⽂:(⼀)购买⼒平价理论购买⼒平价是指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购买⼒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平价和相对购买⼒平价。
(1)绝对购买⼒平价就是当所有国家的物价⽔平以同⼀种货币计算时是相等的,⽤公式表达是:P=e·P* (这⾥的P和P*分别表⽰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指数。
)(2)相对购买⼒平价揭⽰了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汇率预测提供了⼀个理论基础,即预期的汇率变化应该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差异。
⽤公式表达是:e (t+1) =e(t)[(1+P)/1+P*] ①= [e (t+1)-e (t)]/e (t) ②将①代⼊②推出e= (P-P*)/ (1+P*) =P-P*Δe =ΔP-ΔP*(3)由公式可以看出,绝对购买⼒平价理论⽤来说明汇率的决定,相对购买⼒平价⽤来解释汇率的波动。
(⼆)购买⼒平价理论对我国汇率变动的验证与分析(1)绝对购买⼒平价。
绝对购买⼒平价是⽤两国物价⽔平静态对⽐获得的,e=P/P*(e表⽰汇率,P表⽰本国的价格⽔平,P*表⽰外国的价格⽔平)。
⽤绝对购买⼒平价理论估算⼈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差距很⼤。
见表1所⽰表1资料来源:美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以1999年为基期,⾃2005年后,我国开始实⾏浮动汇率制度。
图1年份由上表1和图1显然可以看出,绝对购买平价下⼈民币对美元的均衡汇率与名义汇率相差甚远,表中可以看出,⼈民币币值被低估了。
这主要是因为作为购买⼒平价理论核⼼的⼀价定律,适⽤于可贸易商品,但不适⽤于不可贸易商品。
(2)相对购买⼒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及政策启示购买力平价理论,也称PPP理论,指的是在存在有效市场的情况下,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应该是能够反映其国内物价水平的。
这个理论对于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评估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和金融交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应性,并提供政策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原理。
这个理论基于一种假设: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中,同样的商品应该有相同的价格。
例如,一瓶可乐在美国和中国应该有相同的价格,如果不同的话,就说明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并没有反映商品价格的变化。
当然,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个假设,但是这个理论可以作为一种基准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对于中国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有一定适应性的。
首先,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这些特点使得中国的经济体系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能力。
其次,中国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
这种资源丰富可以为中国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与交流。
最后,中国的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也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当然,中国的经济也存在一些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扩张和城市化的进程,物价上涨和资源短缺问题也在暗中增长。
这些问题有可能影响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应性。
此外,汇率问题和市场与行业的壁垒也使得中国的市场难以与其他国家融合,这也可能影响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施。
为了推进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施,中国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市场竞争和监管,以保证价格水平的公正与透明。
其次,应该加强资源和能源保护,并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此外,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包括贸易、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合作。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分析,以制定更加有效和适合中国的经济政策。
综上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有一定的适应性,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有很大的潜力。
2023年度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2023年度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购买力平价是一种衡量不同国家之间价格水平的方法。
它将不同国家的货币转换为同一种货币后,比较他们购买相同数量的商品和服务所需的成本。
本文将探讨2023年度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023年度购买力平价是指在该年内,一个国家的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货币购买相同数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实际汇率。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是将不同国家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进行比较,得出价值水平的相对大小,然后进行货币汇率的计算。
2023年度全球购买力平价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印度、日本、德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英国、巴西和法国。
其中,中国排名第二,在该指标方面的表现非常优秀。
购买力平价越高,意味着该国的经济实力越强。
购买力平价也可以影响到货币汇率。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的购买力平价水平高于其官方汇率,那么该国的货币就被低估。
如果一个国家的购买力平价水平低于其官方汇率,那么该国的货币就被高估。
在2023年,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不断加快,这将为推动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提升打下基础。
此外,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贸易摩擦的影响也将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
从过去几年的趋势来看,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尽管发生了一些波动,但整体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政府通过一些政策手段来稳定汇率,如改善中国经济的结构、加强货币政策协调、积极发展外贸、开放金融市场等。
总之,2023年度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提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购买力平价则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注重平衡各方利益,采取适当措施来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和推进购买力平价的提升。
从购买力平价理论分析人民币升值问题摘要:近年来,对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问题,国内外给予了空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购买力平价。
但同时,对于购买力平价理论也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
随着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的深入,统计方法的发展,统计数据的充实,购买力平价理论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现代汇率决定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
绝对购买力平价说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说认为,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各有其适用范围,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用来说明汇率的决定,相对购买力平价用来解释汇率的变动。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
自2005 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坚持了小幅、渐进的升值步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形成。
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保持了币值的稳定,展现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讲诚信的大国风范。
然而个别发达国家的某些人却不顾事实和真相,动辄以“汇率操纵”为由向中国发难,要求人民币升值。
被这些人歪曲利用的理论中就有“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 PPP) 于20 世纪初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
卡塞尔认为, 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 而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又取决于两国的国内价格水平。
E= Pd /PfE代表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 Pd代表国内的价格水平, 而Pf代表国外的价格水平。
当一国价格水平上涨时,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货币出现等比例的贬值;当一国价格水平下降时,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出现等比例的升值。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购买力平价分析陆伊涛09040615 经济学院国贸1班摘要:在所有的汇率理论中,购买力平价是最有影响的。
本文在简要介绍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后,对人民币汇率与中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进行了直观的数据对比。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消费物价指数;人民币汇率正文: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PPP理论)。
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
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
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的前提是一价定律,它认为:在套利活动存在、交易成本很小、没有法律限制的条件下存在,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应是一致的,即p=e·p*(e表示直接标价的定律)。
PPP的假设条件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是由货币发行数量决定的。
二、中美汇率与通货膨胀率图1图2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正在尽力一个高通货膨胀时期,通货膨胀率达到了5.1% ;美国也经受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但从环比来看变化相对平缓。
中国的起伏较大,甚至高过了美国。
CPI的升高表示我国的物价水品不断上涨,同样一只汉堡,原来只要5元现在要10元,与物价没有改变的美国相比,我们人民币的购买力水平就下降了,从而引起相应的货币贬值。
虽然根据图表,购买力与汇率并不完全挂钩,这可能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比如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造成出口市场的损害、我国政府对物价的干预控制、资本外逃等,但大体还是可以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变动:由相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e=p-p*)可以知道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如果本国的通货膨胀率超过外国,则本币将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