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光疗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4
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及护理目的观察紫外线局部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护理。
方法12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紫外线局部照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镇痛、抗炎等治疗,疗程为3~7d。
结果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治疗组的患者有效率和治疗愈分别为90%和60%,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患者具有起效快,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及患者易接受等特点。
标签:带状疱疹;紫外线;临床疗效;护理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族集性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病。
患者常疼痛难忍,彻夜难眠。
好发于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
临床治疗多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疗程长,症状控制缓慢,患者常常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
2010年6月~2014年6月我科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局部照射法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带状疱疹120例,均为皮肤科门诊患者,诊断符合带状疱疹标准。
其中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2岁,皮疹发生部位:头颈颜面20例,上肢17例,下肢6例,胸腹部17例;对照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龄53岁,皮疹发生部位:头颈颜面20例,上肢7例,下肢7例,胸腹部19例。
两组患者年龄、皮疹部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1.2.1治疗方法患者按就诊先后时间排序,经患者知情同意参与治疗,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一般治疗,予阿昔洛韦静滴0.5~1.0g/次,1次/d,疗程7~10d;治疗组常规治疗联合局部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采用德国Wa I dmann公司生产紫外线皮肤病治疗仪局部治疗。
确定生物剂量后,照射范围应比病变区域宽20cm左右。
首次照射剂量以光毒反应的最小红斑量的3/4(MPD)为宜,每次照射根据患者皮肤反应的强弱适当减少或增加剂量。
每隔1~3次可增加1/4-1/2(MPD),隔日1次,共3~7次,治疗完成后1个月,随访观察疗效。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阿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和评价单纯口服阿昔洛韦分散片以及联合静脉滴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136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男39例,女36例,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0.2g,加入0.9%氯化钠250mL 静脉滴注,1次/d,口服阿昔洛韦分散片0.2g,5次/d,7d为1疗程;对照组61例,男32例,女29例,单纯口服阿昔洛韦分散片0.2g,5次/d,共7d。
于治疗前、后记录每天就诊时水疱面积,有无新发水疱及皮疹结痂数,疼痛减轻程度,脱痂的时间。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0.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1,P<0.05),治疗组止痛、结痂、脱痂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静脉滴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口服阿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起效快,疗程短,能快速缓解疼痛,安全性好。
标签:单磷酸阿糖腺苷;阿昔洛韦分散片;带状疱疹;治疗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神经而引起的急性神经皮肤炎症性疾病,神经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儿童少发,而且随着患者发病年龄的增加,疼痛越明显,40%以上的患者容易留下后遗神经痛,以三叉神经受累时常见[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
临床如能及时对该病准确治疗,可很快控制症状并取得良好的疗效,避免后遗神经痛的发生[3]。
我科于2012年8月~2014年3月采用口服阿昔洛韦分散片联合静滴单磷酸阿糖腺苷比较单纯口服阿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36例患者均为我科2012年8月~2014年3月门诊接诊并能完成治疗,配合随访的患者,符合入选标准的带状疱疹,诊断标准参照张学军《皮肤性病学高级教程》[4]。
1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男39例,女36例,年龄18~82岁,平均(42.6±23.5)岁,病程(4.28±3.7)d。
窄谱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就窄谱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进行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4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试验组、对照组,每组各23例患者,23例试验组患者和23例对照组患者在250ml 含量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加入0.3g单磷酸阿糖腺苷,然后再慢慢静脉滴注,同时口服肌注维生素b12、胸腺肽。
而23例试验组患者再配合上海希格玛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窄谱长波紫外线治疗仪照射,每日照射一次,每次照射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一个疗程为照射10次。
如果发现患者的照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红斑现象,那么可以不做理会,但是如果发现患者疼痛显著,或者局部出现水疱,那么应该暂停治疗。
结果 23例试验组患者中有效2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7.0%;而23例对照组患者有效9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39.1%。
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23例试验组患者和23例对照组患者在250ml含量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加入0.3g单磷酸阿糖腺苷,然后再慢慢静脉滴注,同时口服肌注维生素b12、胸腺肽[4]。
而23例试验组患者再配合上海希格玛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窄谱长波紫外线治疗仪照射,每日照射一次,每次照射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一个疗程为照射10次。
如果发现患者的照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红斑现象,那么可以不做理会,但是如果发现患者疼痛显著,或者局部出现水疱,那么应该暂停治疗[5]。
1.2.2 疗效观察:所有患者于治疗开始后,每3天随访一次,观察疼痛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
45天后全部病例随访一次[6]。
2 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23例试验组患者中有效2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7.0%;而23例对照组患者有效9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39.1%。
具有显著差异,p<0.01.而试验组有2例患者在窄谱长波紫外线治疗仪照射过程中出现了轻度的瘙痒感及灼热感,还出现了轻度的水肿性红斑,在缩短照射时间或者维持原照射时间之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减轻,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和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
对照组采用泛昔洛韦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疱疹消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皮损痊愈时间及结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痛发生率为5.56%,对照组神经痛发生率为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带状疱疹;单磷酸阿糖腺苷;泛昔洛韦;临床体会【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3-0111-01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发的一种急性皮肤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节奏的增快,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
以往的经验证明,对于带状疱疹若没有及时治疗,则很可能出现永久性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本文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对比了单磷酸阿糖腺苷和泛昔洛韦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个小组。
观察组共36例,女16例,男20例,年龄22~84岁,平均年龄(55.6±2.3)岁;对照组共36例,女18例,男18例,年龄24~86岁,平均年龄(56.3±2.5)岁。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给予两组患者激素、营养神经、炉甘石洗剂等对症治疗[1],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泛昔洛韦治疗,口服泛昔洛韦,0.25g/次,3次/d;观察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静脉滴注单磷酸阿糖腺苷250ml及氯化钠注射液250ml,1次/d。
甘露聚糖肽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甘露聚糖肽加单磷酸阿糖腺苷对中老年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按照患者住院床号单双进行分组,床号为双的在研究组,床号为单的在对照组,两组各40例患者。
对照组使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研究组联用甘露聚糖肽。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各体征消退时间以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7.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研究组PHN发生率2.5%,对照组PHN发生率17.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研究组各体征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甘露聚糖肽+单磷酸阿糖腺苷对中老年带状疱疹有比单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甘露聚糖肽;单磷酸阿糖腺苷;中老年带状疱疹;疗效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神经性皮肤炎症,病毒对皮肤与神经均有较强的亲和性,在日常情况下潜伏于感觉神经元中,在受到某些因素的刺激后会再次激活,于皮肤上出现条带状的水疱、红斑与丘疱疹。
若是患者治疗不够及时有效,甚至可能出现神经后遗现象,如PHN。
本文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试探究甘露聚糖肽加单磷酸阿糖腺苷对中老年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按照患者住院床号单双进行分组,床号为双的在研究组,床号为单的在对照组,两组各40例患者。
对比两组的资料:研究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0岁~78岁,平均(64.20±11.37)岁;病程1日~13日,平均(7.27±4.36)日。
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1岁~77岁,平均(64.31±11.25)岁;病程2日~12日,平均(7.43±4.23)日。
紫外线光疗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紫外线光疗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入选的113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静脉注射,局部给予紫外线照射皮损处,直至水疱完全结痂。
对照组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静脉注射。
两组同时均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肉注射,甲钴胺片口服。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14%和85.19%,两组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有效率及疼痛缓解、痊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治疗组的止疱时间和结痂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While the time of ceasing new blister and the time of incrustatio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both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Patients in two groups all showed no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 Ara-AMP in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is safe and effective. Its combination with UVB phototherapy can promote recovery of lesional epidermi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UVB phototherapy;Ara-AMP;Herpes zoster;Clinical observation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常伴显著的神经痛[1]。
年长者、年幼者均可发病,但成人多见,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趋势,老年人一旦患上此病,很容易发生后遗神经痛,其中30%~50%为顽固性神经痛[2]。
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1]。
临床采取的主要治疗措施有抗病毒、止痛和营养神经,伴有感染者适当给予抗生素[3]。
近年来,相继有采用红光、紫外线、半导体激光、氦氖激光等联合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带状疱疹而取得良好疗效的报道[4-8]。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我科于2012年1月~2014年3月采用静脉注射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紫外线光疗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113例患者来自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64例,女49例;年龄24~72岁,平均(54.6±10.8)岁;病程2~8d,平均(4.2±2.8)d;体重48~70kg,平均(55.0±4.5)kg。
入选标准:(1)有带状疱疹典型的临床表现:簇集性小水疱及明显的神经痛;(2)发病以来未系统使用过抗病毒药物及物理治疗。
排除标准:(1)对紫外线和单磷酸阿糖腺苷过敏或不能耐受者;(2)怀孕及哺乳期妇女;(3)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或已知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4)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113例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对照组54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和皮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商品名:柯卡莱,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H20058835)500mg,日一次静脉注射,共10d;局部给予紫外线(SS-03AB型光疗仪,上海希格玛高技术有限公司)照射皮损处,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起始剂量为0.3J/cm2,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 A)起始剂量为3.0J/cm2,隔日一次。
每次累加剂量UVB为0.1J/cm2,UV A为1.0J/cm2,直至水疱完全结痂。
对照组: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500mg,日一次静脉注射,共10d。
同时两组患者均予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0.5mg日一次肌肉注射,甲钴胺片(商品名:弥可保,日本卫材株式会社,H20030812)口服,0.5mg/次,3次/d。
1.3 疗效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记录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止痛时间)、水疱停止产生时间(止疱时间)及结痂时间,并注意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疗效判断标准[9]:痊愈为皮损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显效为皮损大部分消退,局部疼痛明显减轻;好转为皮损部分消退,疼痛减轻;无效为皮损消退较少,疼痛无减轻。
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病例总数×100%。
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询问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止疱时间(3.46±1.00)d和结痂时间(4.82±1.0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止疱时间(4.20±1.16)d和结痂时间(5.35±1.3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两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了后遗神经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2。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及腰痛,检查尿常规及肾功无异常,程度较轻,未影响继续用药,治疗结束后自行缓解。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该病毒现已命名为人疱疹病毒3型(HHV-3)[10],其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点。
初次感染若未被机体清除干净,可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当疲劳、手术、创伤、肿瘤等诱因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该病毒又开始大量复制,使受累神经后根神经节和背神经根出现炎症反应,
神经细胞坏死和退行性变[11],临床表现为神经痛及该神经支配区域皮肤出现水疱。
故尽早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神经损害,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单磷酸阿糖腺苷为抗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药,用于治疗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口炎、皮炎、脑炎及巨细胞病毒感染[12]。
紫外线分为短波(ultraviolet C,UVC)、中波(UVB)和长波(UV A)。
UV A和UVB应用较多,具有加速血液循环、镇痛、止痒、促进色素生成、促进上皮再生等作用[1]。
孙金辉等[13-15]报道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安全有效,而我科此次研究两组在有效率、疼痛缓解时间及痊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P均>0.05),而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亦印证了这一点。
但联合紫外线光疗组的止疱及结痂时间明显短于单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故提示,单磷酸阿糖腺苷是治疗带状疱疹安全有效的药物,再辅以紫外线光疗,利用其加速血液循环、镇痛、止痒、促进上皮再生等作用促进了病情恢复,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皮损面积较大且不易愈合结痂的患者(如糖尿病),在皮损愈合的时间上会更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5-66.
[2] 李建,樊惠兰.带状疱疹的临床诊治概述[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8):10-13.
[3] 杜平.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151-152.
[4] 陈胜平,陈锦华,陈向齐,等.阿昔洛韦联合高能红光和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免疫功能下降带状疱疹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6(3):146-148.
[5] 张静.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弱激光治疗带状疱25例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2,21(5):330.
[6] 梁英,李军,孟亮.半导体激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4,23(6):366-367.
[7] 叶惠林,李秀英.伐昔洛韦联合UV A、UVB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及护理配合[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7):60-62.
[8] 律玲,王栋,杨春香,等.甲钴胺联合高能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4):768-771.
[9] 张利勤,李红文.单磷酸阿糖腺苷与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7):752.
[10] 罗新霁.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阿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211-213.
[11] 钟永平,唐慧敏.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0,8(5):565-566.
[12] 欧银燕.关于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适应症的探讨[J].求医问药,2011,9(12):166.
[13] 孙金辉,何成伟.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48例[J].医药导报,2011,30(6):728-729.
[14] 龙湧.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58例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6):727.
[15] 耿丽红.单磷酸阿糖腺苷与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