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报道

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报道

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报道
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报道

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报道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突发事件报道的信息来源系统发生大的改变。在全世界范围内,“草根记者”在重大突发现场发布的新闻一次次产生了全球性的轰动效应。本文通过分析新的传播环境对我国现有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突发事件报道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emergencies reporting sourc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have been changed. In the Worldwide, the news which “grassroots journalists” reported in a major emergency scene has a global sensa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challenges the new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had brought to China‘s existing mechanisms for reporting emergencies, we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emergencies reporting.

Key words new media environmentemergencies reporting

一、新媒体的发展对我国现有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挑战

1.信息来源多样化,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短短几年间,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就从边缘地带闯入了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8 年7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亿人,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数量的多少代表着公众对于网络的选择,激增的态势反映了网络在公众心中所占的分量,也暗示了大量的公众正在快速地从传统媒体市场中

分流出来。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

辩论,在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

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

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创造性地改变了传

统的人际传播模式,而以手机短信为代表的新的传技术则更使人际传播出现了大众化

的趋势。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己超过4亿,手机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信息沟通和传播

工具。突发事件发生后,消息源通过手机的传播能轻易突破人为设置的防线,采用点对点再到面或者点对面的传播把信息辐射到

广阔的空间,由此造成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哈尔滨停水事件做的一份调查表明,在市民运用哪种传播方式知道市政府要停水的选

择中,通过手机和电话这种方式的比例大大超过了通过大众传媒和网络的比例之和。

与手机短信类似,网络BBS论坛也有“人际大众传播”的特点,并与手机短信传播一起,在社会突发事件的混合传播中发挥了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目前,在高校师生、

小众群体中,网络BBS论坛已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信息发布系统

发生大的改变,新闻传播中出现角色互换传统信息发布基本上仅限于政府、社会组织、媒体,而现在,随着互联网及其衍生物和短信产生和发展,信息发布不再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媒体特权,个人、由个人临时组成的松散型小团体都成了信息发布的来源。①

新媒介的出现,使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借助手机、、播客、BBS等,发布新闻表达观点。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内容,每个人都是通讯员和记者,每个人都是编辑,每个人又都是受众,各种新的内容从无数个来源不断生产出来,信息传播者与受众已经合为一体,就如同在社会生产中,每个劳动力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有的学者提出了“传受者”这一概念,准确地反映出当前信息与新闻传者与受众之间日益频繁的角色互换

现象。

在全世界范围内,“草根记者”在重大突发现场发布的新闻一次次产生了全球性

的轰动效应,从东南亚海啸到英国伦敦地铁爆件,第一时间发出的现场新闻报道都出自普通民众而非职业记者。

当地时间2005年7月7日8时49分,伦敦发生多起地铁和公共车爆炸事件,震惊了世界。随即,现场照片和目击者的叙述文字迅速通过几家博客网站和图片共享网站

在全球流传开,尤其那张图像模糊、曝光不足的照片震憾了许多人的心灵:画面上一名男子站在昏暗而拥挤的地铁隧道中,用手绢捂着嘴;而他身后则是刚刚发生爆炸的地铁车厢,车厢内亮着灯,挤满了乘客……然而,这张照片的作者并不是专业的摄影记者,而是一位普通的英国市民亚当·斯塔西(Adam Staeey),当时,他用手机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伦敦爆炸事件的现场照片。②这些“业余”的报道不仅最早向世界报告了事件的

发生、发展状况,而且向诸如BBC、《卫报》等专业新闻机构提供了文字、影像素材。

据统计,在爆炸发生8小时后,着名的

图片共享网站上的现场图片已经超过300张。网站创建者Caterina Fake说:“这些拍摄

者当时都是从地铁站拥挤出来的,他们的经历令人展撼,拍摄的照片很有动感。”更具意义的是,当天,有一段用手机拍下的现场录像在众多主流电视台竞相播出。美国有线新闻网第一次播放的现场画面,也是博客用手机在被炸毁的地铁内拍下的。③

在新媒体环境下,虽然专业媒介组织在新闻传播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不能否认的是,新闻传播主体在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新闻信源也随之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

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草根记者”的出现,使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博客、手机等新闻信息源都己经成为传统媒体开

发利用的对象。2000年,在韩国出现了一张

大型的协同性的网络报OhMyNewS(),就对传

统新闻模式进行了重大颠覆。OhMyNewS的口号是:“每个公民都是记者”,声称自己是

“新闻游击组织”。除了几十名编辑一名记者外,它拥有30000名注册的“公民记

者”(创办时只有700名),职业从家庭妇女到专业作家应有尽有,他们共同为这家报纸每天提供200篇报道,每天吸引的读者达200万人。OhMyNewS的很多报道主观性很强,充满了情绪和个人偏见,但读者也不难发现细节详实、知识完备的理性书写。④

3.受众知情权意识普遍增强

知情权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

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的权利。也就是说,公民对于国家的重要决策、政府的重要事务、与普通公民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事件以及公民个人想

了解或者应当让其了解的其他信息有知悉

的权利。⑤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的个人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对涉及自身利益和生存环境变化的事情会显得格外关注,“知情权”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同时,伴随着民主

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政府的行政运作方式逐渐变得开放、透明,受众知情权意识普遍增强。

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共危机的信息。在一般情况下,公众对于危机信息的获取主要还是希望通

过媒体。当公共危机时期主渠道信息缺失,公众的信息需求在政府和媒体那里得不到

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通过人际传播、网络媒体、境外媒体等其他途径获取、选择、评价并互传有关信息。

以“非典”为例,在政府实行信息公开之前,2003年2月8日广东关于“非典”病情的信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传送4000万次,第二天传送4100万次,第三天传送4500万次(孙旭培,2005)。”同时,互联网论坛和电子邮件也在传播同样的信息。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在“非典”危机发生初期对

本市525名市民关于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进行的一次调查也显示:有%的人是从亲朋好

友那里获知相关信息的。⑥由此可见,在媒

体严格受控、信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了解会则会更多地转向依赖网络媒体和人际传播。

因此,在知情权意识日益增强,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的今天,媒介要做也必须做的,恐怕只能是及时发布信息,不断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使受众的情绪“软着陆”。⑦

二、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

综上所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使新闻的传播、信息流、信息链的业态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使得社会舆论的控制和媒体管理的有效性更加困难和难以把握。

在新媒体环境下,尽管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性的措施阻挡或过滤有害信息,但是这种阻挡或过滤的功效是有限的。“宁慢勿抢”、“内外有别”等传统新闻报道管理方法已经失效,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方式,媒体的管理方式需要

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变化,才能更正确有效地处理好突发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

1.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信息透明是谣言最强的克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越是试图将信息的传播控制在自己认为有利的狭小的渠道内,谣言的传播就越发获得了堂堂正正的理由。民众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这些狭窄渠道里传播出来的信息

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进而怀疑这些有限的信息是否基于某种特殊目的才被传播和放大的。这时候,谣言就能趁虚而入,填补他们心目中大片打着问号的真空地带。⑧因此,突发事件报道应该做到全面、及时、准确,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及时性是危机处理的第一位原则。政府在开展危机公关时,必须在事件发生以后立即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介入事件,以最快的时间赶往事件现场并采取一系列的紧急措施,及时控制事件发展的态势。危机信息的公布应随着事件进程展开,不能在全部事实查清后再统一公布,否则只能造成政府危机

公关的被动。

当然,重视时效性不等于盲目抢发,迅

速报道必须是在真实报道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只是道听途说就马上报道而没有进行核实,即使在较快的时间内报道了突发事件的新闻,不仅会使发布新闻的媒体失去公信力,还有可能误导视听,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重视并学会使用新媒体,先声夺人,掌握舆论主动权。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必须学会与新媒体打交道,重视手机和互联网的运用,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政府应该首先利用网络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在谣言发生之前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告知接收者,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掌握舆论主动权;然后发挥网络优势,坚持连续报道原则,不断跟进,保持权威信息发布地位。

2007年, 厦门市政府成功应用手机短

信等新媒体手段传递了政府的声音,及时化

解了PX危机,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网络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平等,每个网民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在网上,主流媒体并

没有天然的领导权,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往往会引起网民的反感,效果不彰。而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名不见经传的平民百姓倒有

可能成为左右网络舆论导向的“意见领袖”。因此,我们要注意发挥网络的“平民化”功能,搭建平等沟通的平台,运用网民可以接受的形式与方法进行有效的、因势利导的教育引导,使网络成为加强政府与网民进行深度沟通的桥梁。要特别重视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主流网站的话语要接近网民,学会并善于运用网民的语言进行舆论引导,以掌握话语权,提高引导的有效性与实际影响力。这也是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⑨

3.实现媒体融合,强化传播效果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媒介渠道的增多,

一个媒体不再能包打天下。基于人们“碎片化”的媒介消费使用习惯改变的现实,媒体

需要打造多平台组合产品,将被媒介市场的“碎片化”所分散了的社会注意力资源重

新聚拢。目前许多国家的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改变了原来的运作方式,不但推

出了相关的新闻网站,还将网络视频、博客、播客的内容纳入新闻信息来源系统中,强化了传播效果。

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一直都在密切合作,在媒体融合上已经做到了彼此嵌入,又互有分工、各有侧重。网络编辑每天都和传统媒体编辑保持联系,两个团队合作一起报道新闻。为了使印刷版和网络版两个平台更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华尔街日报》在其网站上不间断地对重大突发新闻进行更新,并且在次日的报纸上刊载较长的相关分析文章。由于截稿压力来不及在报纸上完整刊载的新闻故事,可以登载新闻标题并引导读者参阅网站,而网站也可以预先介绍报纸即将刊载的一些内容。?辊?輮?讹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融合,使之在报道议题的深化上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和联动。在二者的互动中,传统媒体以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引导新媒体的

报道基调,使之更趋理性和主流;新媒体则以其得天独厚的技术特性丰富了传统媒体

的议程设置内容,强化了传播效果。广州日报社在考察了美国几家主流大报的网站后,于2007年6月在传统编辑部内成立滚动新闻部,其职能是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沟通的桥梁,使新媒体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力量,克服平面媒体时效性和互动性不足的这一缺陷。?辊?辑?讹借助2007年6月15日佛山九江大桥塌桥事件,广州日报滚动新闻正式开始运作。早上5点多事故发生后,广州日报一方面派滚动新闻的记者与大洋网的编辑到前线采访拍摄视频,另一方面则通过与广州日报前线的记者进行联系,得到更多的即时新闻,不断地在网络上和手机上发布更新。广州日报将传统媒体的品牌栏目和品牌版面延伸到网络上,不仅扩大了网络的点击量,也把平面媒体变成了多媒体平台,吸引了更多年轻读者。

注释

1. 张朝辉:《突发公共事件下媒体作用与管理研究》,天津大学2006硕士学位论文。

向晓薇: 《博客:又制造了一起新闻冲击波——从伦敦爆炸事件看博客式网络报

道的意义》,《新闻实践》2005年第10期。

5 顾红梅:《新闻报道中的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和解决》,《中国记者》2002年第12期

6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月12日对525位市民所作的抽样调查【N】 .羊城晚报,2003一2一14.

7 吴慧敏:《我国突发事件报道研究》,郑州大学2006硕士学位论文

8 陈季冰:《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抗震救灾后新闻管理体制创新

问题的思考》,《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

9 中青班:《充分重视新媒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和影响》,http:///bbs58_

10 曾凡斌,张玉敏,曾妍: 《国外大报报网互动探析》,《中国报业》杂志2007年·第5期

11 文莉莎:《传统媒体大反攻:携资源政策集体“触网”》,《第一财经日报》2008-07-31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作者:James | 来源:媒介360 近一段时间不少杂志纷纷停刊,《好运MONEY+》在八月刊出最后一期,《他生活hislif e》宣告停刊,只保留网站转做新媒体。而研究表明,数字媒体总体广告份额呈上升趋势,而平面媒体却逐渐下降。种种迹象让人们怀疑纸媒的“寒冬”是否已经到来。 可以肯定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确实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杂志来说,并不会被新媒体所取代,如果善于运用,新媒体将是杂志的另一条渠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报纸有其独特的优势,而这也决定新媒体不可能取代杂志。 首先,杂志不同于报纸,报纸卖的是事实,杂志卖的是观点。做报纸更需迅速,做杂志更需深思。杂志的思想性很强,杂志更偏重“思想者”的角色,其文章多是深度文章,而且保存性强,没有阅读时间的限制,传阅率、反复阅读率高。而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就如快餐一样属于快消品,更适合资讯类信息。而且由于新媒体的特有属性,导致其无法传递“思想”。 其次,杂志是一种“我”的媒体。杂志能给受众提供更为深入的阅读感受,在学习新东西、个人能力提升,丰富生活体验,提供生活的参照与指导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杂志和受众之间

有更为紧密的关系,是一种“我”的媒体,未来不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受众始终需要“我”的内容。 再者,杂志具有独特的广告价值。杂志的读者一般都是精英人群,而且忠实度很高,他们订阅一份杂志几乎不会再换。此外,相比新媒体,杂志还给人一种真实感、存在感,其公信力和权威性都比较强,其做的广告,一般都能产生正面的态度。并且在实现品牌唤起和引发进一步的购买行为方面作用突出。 最后,对杂志形成根本性的冲击。高度细分的网络产品对杂志构成一定威胁,但仍有受众对纸质媒体有较高忠诚,同时杂志所代表的细分内容需求会更强烈。所以,相对与其他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对杂志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当然,对于杂志来说,虽然新媒体的崛起不会对其造成致命的冲击,但杂志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拒绝新媒体。杂志必须寻求与新媒体的有机协调,拥抱新媒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新媒体可以降低杂志发行的成本,还可以实现内容的多次利用,并且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媒体忠诚,最根本的受众在新媒体上也在寻找优质的内容。 同时,新生代人群的媒体消费偏重新媒体。较低年龄层的人群对新媒体有更多的兴趣,随着低年龄层人群的成长为社会主流人群,杂志的媒介特征将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电子杂志对纸质杂志的冲击不容忽视。 新媒体的发展不可阻挡,杂志不应恐慌,而要审慎对待,认真分析,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姓名:刘一川班级:08级一班学号:200818140119 科目:名记者研究 摘要: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产生,例如网络就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它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己成为网络舆论的起源地和集散地,是民意表达和舆论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平台。但是在这网络舆论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措施的。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论调控 前言 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频发,激起了网络舆论的高度聚合和流动,促进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推动了民意与决策层的积极互动。但是,频涌的网络舆论中仍存在着不良现象,例如对大多数具有全国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上,如“邓玉娇案”、“周久耕案”、“最牛团长夫人案”“女检察长豪车案”等。制定与实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舆论调控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媒体及其舆论相关概念 (一)新媒体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与传统媒体相比较除了采用新的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化”、“大容量”、“便携性”、“时效性”、“多媒体”、“超链接”、“全球化”等显而易见的特征外,还有这样一些特点,即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和渠道多样化;传播行为更具主动

性、交互性、异步性等。 (二)新媒体的范畴 第一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媒体,它是基于数字化,互联的,且内容具有可复制性,传播具有双向互动性。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包括:博客,网络电视,网络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等。 第二类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兴媒体。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技术的融合,手机成为了最具想象力的新媒体。手机电视,手机搜索引擎,手机报纸等都是典型的融合媒体形式,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第三类是互联网和手机完美融合的新兴媒体。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允许使用者通过手机将自己的最新动态或想法用短信,彩信或者视频等形式发到网络上。局限于互联网的自媒体延伸到随身携带的手机上,借此,个人化传播的信息可以及时便捷地实现社会化共享。其中,微博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融合最出色的新兴媒体之一。 (三)舆论定义和特征 广义的概念来说舆论是一种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新闻舆论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形成的舆论。舆论的特征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于既定

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受众特征

当个体的信息接受者暴露在大众传播媒介前并独自接受信息作品时,它是消费者、译码者、参与者、反馈者的角色,具有受动性和能动性的本质特征。 但是,在信息接受中,由无数个体汇集而成的受众,其群体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就受众在空间上分布、存在的态势看,受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和隐匿性。也就是说,在面对以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人数是极为众多和广大的;成分也是极其混杂和多样的;他们彼此分散居住,有的相距千里;这些人行踪不定,互不相识,素无关系,相互匿名;他们之间既无接受协议,也无有关接受准则;无共同感受,也无共同意识;在接受中,他们对别人无控制功能,别人对他们也无可奈何。在任何日常的一天,我国报纸的读者约有4.5亿,广播的听众约有9亿,电视的观众约有8.5亿。 就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受众又具有四个特点: 1、自在性 受众不是某种臆想的东西,不是理论上的假设,而是十分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客观现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这就决定了信息接受者中的每一人都有自己的形貌、个性、兴趣、立场,都把自己划归在不同的社会类型之内。 2.自主性 受众不是大众传播者的“侍从”,可以任意驱使,而是某种意义的“主人”;不是大众传播者的敌手,专门揭短拆台,而是大众传播这一巨大工程的合作者。受众同大众传播者一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自尊心理和自己对信息作品的选择、理解与判断,并不轻易为传播者所任意左右或支配。他们虽处于大众传播的终点,是信息的受体,但他们的接受活动从来不是强制的、被动的和消极的,而是自觉自愿的、积极主动的;不是盲从的,而是自主的。 3.自述性 受众对信息作品内容的感知与认识不全由传者给定,面对各种信息,每一位接受者都会作出属于他自己的理解与阐述,并据此进行再传播。西方著名案例“比戈特先生”的漫画传播,即能充分说明受众具有很强的自行阐述的特点。所以,如果说传播是传者的自由,那么“自述”就是受众的特权。 4.归属性 受众虽不是作为固定的群体而存在,而是自发的、未经组织的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类可归,心无所系。恰恰相反,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归在某一特定的接受群体之列。工人与农民,妇女与儿童、球迷与股迷……他们从心理到行为都将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的群体。而大众传播媒介也同样有意地把不同性质的各种信息分类集中传播给不同的接受群体,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上海证券报》、《足球》等报刊,和广播电视系统的“经济台”、“交通台”、“教育台”等都是。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摘要: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网络通信和移动物联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结晶,具有信息量大、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更具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新媒体技术与多样的视觉符号冲击受众视觉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方式与理念。新媒体的基础技术、信源编码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络播放及管理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播、播放及形成设计符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和技术拓宽了外延。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断更迭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技术会将视觉传达推向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50-02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变得零散且短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资料获取的需求却愈来愈大。科技进步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也给视觉传达带来了冲击。视觉传达在新媒体席卷的浪潮中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现代化技术,加快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概念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爆炸,人们需要接收大量资讯。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想要接收大量信息就需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新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通信的浪潮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良好社会基础的新媒体从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是另一个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演化的过程会长期存在。新媒体的产生是技术和时代的产物,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已经在竞争中各自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两者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印刷媒体主要传播文字,电子媒体主要传播图像和

新媒体环境下“抖音”的传播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f2286622.html, 新媒体环境下“抖音”的传播特征分析 作者:叶丹丹 来源:《商情》2020年第10期 【摘要】本文基于梳理抖音发展历程进行判断,探讨了抖音未来发展的趋势。传播学角度对于抖音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抖音发展中所遇到的挑战,提出优化和解决这些问题、完善短视频体系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抖音; 传播特征; 发展前景 一、抖音简介及发展历程 (一)抖音简介 抖音是一款专注于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平台,以潮流和社交为主,采用AI技术。用户使用抖音可以拍摄短视频配上喜欢的歌曲,形成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同时还有直播功能。抖音的受众以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为主,大部分是“95”后和“00”后的年轻人,这部分人群思想较为独立,生活相對比较优越,他们主要的核心诉求就是个性化的社交表达。 (二)抖音的发展历程 从抖音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蛰伏期、推广期和发展期三大阶段 一是蛰伏期(2016年9月-2017年4月)抖音的蛰伏期指的是抖音V1.0.0版本发布-V1.3.7版本的升级期间。二是推广期(2017年4月-2017年9月)抖音的推广期指的是抖音V1.4.0- V1.6.8版本升级期间。这一时期抖音在优化体验的同时开始注重推广,进行差异化竞争力的扩大,通过口碑效应进行传播,实现用户的积累。三是发展期(2017年9月-至今)抖音的发展期指的是抖音升级到V1.7.0版本之后,基于推广期大量客户的积累,这一时期抖音的两大发展:其一,对于原创音乐人发布的优质资源进行挖掘和支持;其二,多元化的用户素质,恶俗视频和评论频现,针对此抖音进行了举报、评论功能的优化,反沉迷系统的上线,并且邀请各界代表进行《抖音社会公约》的研讨和拟定。 二、基于传播学角度进行抖音传播特征的分析 (一)迎合青年表达自我需求的特征 抖音发展迅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于普通人价值需求的尊重,尤其是迎合了青年表达自我需求的特征,对于这一代人渴望被关注和社交需求等进行诠释,促进了人们自我价值认知的表达。任何人只要拥有一部能够联网、可以拍摄视频的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进行短视频的发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使用行为特征_2013年城市受众新媒体使用行为调查报告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使用行为特征 ——2013年城市受众新媒体使用行为调查报告 □ 何凌南 钟智锦 可 唯 【本文提要】 本研究通过全国性的问卷调查,发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信息提供方面各有千秋,电视新闻在权威消息发布上依然具有独特优势,但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在购物和生活信息上是首选,微信正在成为最有吸引力的社交媒体。 【关键词】 新媒体 受众使用行为 城市舆论 【中图分类号】 G206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新媒体的迅速普及一方面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其更新快、互动强、个性化、不受空间限制等特点也直接培养出了新型的新闻受众。他们可能随时随地刷信息,或许心忧天下,或许文艺小资,重要的是他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搜寻者和挑选者,甚至是内容制造者。因此,笔者试图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受众具有何种行为特征,主要调查其在新旧媒体的使用时间、媒体偏好和媒体信任度等方面的异同。 本研究采用媒体用户直接报告的问卷调查,包括两类数据源,一类是在北京、重庆、成都等30多个城市通过街头随机拦访收集问卷420份,另一类是通过网络进行更多指定城市的问卷调查,收回问卷525份,共945份。最终受众分布 为北京313人(33.1%)、广州186人(19.7%)、上海176人(18.6%)、重庆88人(9.3%)、成都39人(4.2%)、其他城市143人(15.1%)。其中男性442人,女性495人,8人信息缺失。平均 年龄28.3岁(最小16岁,最大64岁)。涵盖的职业包括企业单位员工(47.3%)、大学生(19.1%)、专业技术人员(14.3%)、事业单位人员(9.5%)、公务员(3.5%)和其他职业(6.3%)。学历以本科为主(65.5%),其次是大专(13.3%)、硕士 (10.8%) 、高中(3.9%)、其他(6.5%)。二、新旧媒体的使用状况 调查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不同类型媒体的使用主要有以下特征: 1.在使用时间上,网络媒体已普遍超过传统媒体,但使用人群存在两极分化 经问卷调查发现,受众在QQ、微信、微博、 作者分别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副教授、学生。本文为中山大学985工程“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创新基地”研究成果之一。 本期“传媒新论”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全媒体研究院协助组稿,旨在以“原创、品质、独立”为标准,观察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新闻业的变迁、实践和发展。本组稿件也是中山大学985工程“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创新基地”(项目编号:90027-3284200)研究成果。 ——编 者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53 融合与发展·研究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摘 要: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信息,通过新闻了解时下发展的具体变化,时事、新闻等动态信息的变化,能够让人们对自己关注的民生、政治、经济等问题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更新。新媒体的发展可以更全面、更快速地给人们提供新闻信息,既拓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实现了多元新闻发展的可能。但是,现阶段部分新媒体常常出现失真问题,甚至造成社会上的信息误导。为了将真实的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一定要对新媒体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真实性显得愈发重要,这是以新闻真实性为核心的处理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实现合理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53-02DOI:10.19483/https://www.doczj.com/doc/4f2286622.html,ki.11-4653/n.2018.09.021 文/赵克家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这对于优化新闻事业来说极具动力。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其多元化特点日益明显,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最基本的真实性,保证各类新闻都能够完成最基本的信息传递目标。新闻报道的核心灵魂就是真实性,是保证新闻信息具有基本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新闻信息是否存在阅读价值的重要标杆。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萌发,为了吸引到最大范围内的受众群体,很多新媒体在新闻题目上做出花样,这种情况很有可能造成虚假新闻的产生,让人们对社会新闻造成误解。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受众,更有可能造成社会舆论环境的偏差,让人们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应对新闻行业中出现的失真现象。 1.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缺乏真实性的原因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基本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更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为了保持新闻真实性,首先需要将事件按照步骤进行完整表达,不需要加入报道者的个人看法,只要清晰、准确地将新闻事件说明,就是一次合格的新闻报道。经过新媒体的冲击之后,现阶段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失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闻工作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经过对现阶段出现失真现象的新闻报道的分析,这种失真主要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内容凭着臆想进行描写。或者是部分工作者对新闻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未掌握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写出的报道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这就造成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偏差,无法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播报出来。 1.2新闻工作者失实报道 部分虚假新闻是报道者明明知道真实情况,却因为受到某些外力因素,不得不曲解某些内容,其中的虚假成分因为加入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猜测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或扩展,而让新闻事件的报道出现明显的、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较差等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实偏颇、报道不全面。这样的新闻稿件一经发表,虽然不一定能够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种不按照基本原则报道的材料,是导致新闻真实性明显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1.3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 最基本的新闻报道除了坚持真实性原则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将完整的事件信息清楚地表述出来。部分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是因为新闻工作者报道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端正态度,对某些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深入分析的新闻并没有花费时间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新闻真实性的缺乏不仅导致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更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新媒体时代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措施 现代新闻报道失真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的类型和模式都有可能出现某个环节的真实性缺乏问题,不管是主观上的故意背离,还是客观上的信息不完整导致的失真,

新媒体的优势、特点和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未来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传播形式。从内容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像;从过程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这样,原有的以材质、样式、符号系统等物理形态,对媒介所进行的分类和定义,已经不再适用,“媒介”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扩展。 据国家广电总局视听新媒体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七类新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影响:一是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二是有线数字电视;三是IPTV,狭义上指的是基于TV终端的;四是网络广播;五是网络电视,六是手机电视;七是楼宇电视。作为新媒体,一般来说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可以承载原来传统媒体能承载的各种形式,如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另一方面是与受众具有互动性。它们或者是收视终端与传统的电视机不同(个人电脑或手机),或者是节目传输的载体与传统电视不同(互联网),或者是收看节目的形式与传统的居家收视不同(如移动接收)。从一些地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新媒体正在对我们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影响。 一、新媒体的特点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具体讲:

新媒体在媒体环境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媒体环境中的作用 新媒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其准确含义学界仍无定论。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虽各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从上述说法中我们仍可窥探到新媒体的一些特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会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发展”,“‘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它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现如今新媒体正凭借其海量信息、覆盖面广、速度迅捷、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载体。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整个艺术消费。它的日益强大使整个艺术领域从观念形态到创作实践都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局限: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愿意坐在电脑前而不是守在电视机前欣赏各类娱乐节目、最新最火的影视剧和电影时,以无孔不入之态势融入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新媒体,已经给传统的影视媒体带来极大的挑战;

当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遭遇生存危机,纷纷选择低价抛售关门倒闭时,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慨于新媒体日益强大的影响力。 1、传播载体的改变 随着通讯技术和因特网的日新月异,影视、音乐、书籍等的传播载体也经历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书籍的变化。传统的纸质书籍在过去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介,传承千年,给人们以阅读的快感和心灵的愉悦。而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许多读书族转向使用手机、平板、电子书等终端进行阅读,新媒体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电子阅读、网络阅读等阅读方式成为当下年轻人所追求的时尚生活。阅读在他们已不再是心灵的体验和享受,信息传达的实效性变得更加重要。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阅读恰由于其高效、准确性而逐渐占有书籍阅读市场越来越多的比重。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和以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终端成为最具代表的载体。 2、传播方式和效果的改变 在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新的传播方式中,强调人与产品交流互动的方式成为新传播方式的重要部分。相较于传统电视媒体自上而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网络使得受众成为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主导者,每一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方,也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由于现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的广告设计与创意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的广告设计与创意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广告的创意已经突破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情景式互动,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本身的情节和环境当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乃至产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创意的特性及其三个基本要素,提出了互动广告创意的一些方法。针对新媒体时代互动广告的思考,为其成功实践做一定理论准备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新媒体互动广告创意 一、引言 互动广告,即新型的网络广告和建立在计算机视觉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基础上的感应式广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广告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情景式互动,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本身的情节和环境当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乃至产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的创意则要求广告创作者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一定的场景或情节设计,使广告中的产品更真切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与不同的受众产生不同的独特互动和联系,从而使受众获得独一无二的参与感。 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产业的突飞猛进,使广告对新媒体的投放持续升温,新媒体广告的迅速崛起与规模成长正深刻的改变着广告传播的方式与效果。目前,媒介生态环境下的传统广告已显生存困境。传统广告的困境,体现在经营状况、读者数量与构成、信息主要通道的地位及其影响力等多方面。这些困境,既是媒介格局改变的结果,更有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 二、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目前,有七类媒体形态通常被归入新媒体之列: ①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公共交通上的);②有线数字电视;③IPTV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编号:即学号 潍坊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黑体二号 学生姓名: 黑体三号,下同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2016年5月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毕业论文写作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 课题名称: 一、该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宋体,小四号,正反面打印)

二、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对策

目录 前言 (1) 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的新媒体的优势日渐凸显 (1) (一)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 (1) (二)新媒体的全球性显著 (1)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真的的背景 (1) (一)经济利益的诱惑导致新闻失真 (1) (二)阅读方式的改变导致新闻失真 (2) 三、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真的原因 (2) 四、新闻失真的表现 (2) (一)以下案例具体解析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 (3) 五、新闻失真造成的巨大危害 (3) (一)新闻失真,误导了受众,产生错误舆论,危害社会。 (3) (二)影响形象,丧失威信。 (3) (三)侵害他人的权益,造成他人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3) 六、预防虚假新闻问题出现的策略和方法。 (4) (一)首先要治“人” (4) (二)制假必依法 (4) (三)作为政府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5) 1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的表现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新闻获取”的方式和“新闻真实”的质疑,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下“新闻真实”的背景、原因和表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预防失真问题出现的方法策略。提醒广大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和如何做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真实;谣言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Truth of New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new media like digital magazines, digital newspapers, digital broadcasts, mobile messages, mobile televisions, Internet, desktop windows and digital televisions come into being, which influences the way that we “get our news” and doubt to “the truth of news”. This paper draws strategies of preventing distortion problems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reasons and expressions of “the truth of new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to remind media and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the importance of truth of news and how to protect the truth of news. Key words: New media; news reality; rumor 2

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变迁

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变迁 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变迁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而言,受众主要是指大众传媒中的信息接受群体,其中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还有现代网络媒体的使用者。从另一角度而言,大众传媒的受众其实就是在大众传媒面前具有不同需求的个体。他们作为大众传媒的传播对象,其心理特征不可避免地因为媒体形式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也正是在这种不同的差异中,受众在接受媒体的文化传播方面,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倾向。 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其功能重点在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它们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此同时人们从媒体中也了解到了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受传者们一直关注着传统媒体,因为他们通过媒体得到了各种需求和满足,而且足不出户就能与外部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网络出现之前,尽管受众对于信息接受的选择太过单一,交互性也略显单薄,然而受众的各种心理预期的确通过传统媒体得到了满足与释放,能够在短时间内接收他们需要的信息,同时获得心灵的放松,在与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加快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经过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受众在与传统媒体接触的过程当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大致如下。 第一,获取信息,认知世界。获取信息是受众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基本要求,他们希望通过大众媒体及时全面地了解生活的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信息是每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不可或缺的。如果只是通过小众的、集体的传播,人们根本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和知识来保障正常的生活、生产。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人们才能够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及时将自己的行为调整到正确的方向。因此,获取信息、认知世界是受众心理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 在经历了以报纸为代表的第一媒体传播技术,以收音机为代表的第二媒体传播技术,以电视机为代表的第三媒体传播技术之后,以数据通信、互联网、数据库、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新媒体的发展也引发了信息传播领域的一场革命,进而对新闻从业者的新闻生产观念和方式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麦克卢汉最著名的观点依然正确:媒介即信息。媒介推动了社会发展,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互联网的诞生也是这样,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互联网用户使用模式从最初的“读”向“写”发展;互联网工具由网页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发展;在信息源上,由“中心化”向“个人化”“去中心化”转变。 通过新媒体平台,媒体使用者获得了对信息、娱乐等媒体内容的自主权。新媒体的交互性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媒体对个人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双向交互和“一对一”传播的特点。这种传播方式决定了新媒体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是主动的,二是个人的。也就是说,新媒体使用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实用信息。他的媒体使用行为可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二、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在转型中的困境 传统媒介下的新闻作品生产是指单一媒体采编,单向传播的传统新闻样式。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作品生产包括融合式媒体采编和传播的多种新闻形态。不同类型的媒介,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手机、网站等,集中在同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根据各自的媒体和受众特点对新闻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的传播给特定受众。 然而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日益显露。首先,在网络环境下,在与新媒体争速度这一点上,传统媒体宣告惨败。如果说对于可预知的事件,传统媒体可以进行现场直播,但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传统媒体由于缺乏媒体之间的有效互联,难以像新媒体那样及时报道。其次,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往往局限于某个地区,而新媒体的传播则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甚至网络可以提供海量的链接功能,因此在即使相同内容的信息之下作对比,传统媒体所包含的信息量也要远远小于新媒体。再者,传统媒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媒体对受众的单向度传播。单向度传播必然会存在信息的选择性,那么对于新闻的第一话语权则不可避免的掌握在媒体手里。试想,这样下去,公众长期吃到的是“被嚼过的饭菜”,如何还能要求他们对“食物”拥有强烈的兴趣? 三、新闻生产的改革之路:技术与观念的变革 在新媒体格局下,新闻生产者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信息传播平台,然而正是由于这个平台的海量性,新闻生产者不得不放下一直以来高高在上的信息选择者的地位,为吸引数量庞大的新媒体使用者的眼球,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新闻生产的大规模改革。这种改革,一方面基于观念方面,新闻生产者开始走下神坛,不再是自己关在黑屋子里先把新闻咀嚼一遍,而是开始不吝于分享第一口美味,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新闻的炮制成型往往已经包含了很多的公众意见。另一方面,新媒体的铺天盖地席卷让新闻生产不得不寻求技术上的同盟者。一道新闻盛宴的炮制,已经由一个单一事件性的流程变为一个动员全局的技术性工序。 3.1观念的变化: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的转变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摘要 当今社会,互联网越加发达,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和团体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产生了极其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互联网的高速发达,使得世界时时刻刻便可呈现在眼前。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传统传播时空上的限制,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同时使得一种“快餐文化”也日益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跟着时期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状态,媒体形态获到了有效开发,发生了以新技术为支柱的新媒体。新媒体的诞生让信息传播与接收之间几乎要达到一种无缝链接的状态,尤其实时通讯工具手机的出现使得移动媒体得以发展,不论人们在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本文主要以移动媒体中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为例来讲述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特点,首先论述传统四大媒体的特点,进而引入新媒体,深入挖掘新媒体的特点,最后预测未来受众将有什么样的特点。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传统媒体,微信 绪论 互联网的出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是迈向新时代的重要的历史性的一步,而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数字化设备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它对文化所产生的意义不亚于造纸术的发明。新媒体的衍生对于大众而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全面而且彻底的,它不仅在日常生活和思维模式上影响乃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是在世界领域内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新媒体巨大的影响力,令它成为时兴的热媒体。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含义 新媒体究竟是什么?有着什么样的界说?针对这一点,众说纷纭,有如诸子百家般各家有各家的说法。美国《连线》杂志把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技巧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的讯息流传的媒介。”总的来说,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观念,它是在电视、广播、杂志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样式,它囊括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广泛的说,新媒体同时亦是一个使用数字技能、网络技术,经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和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供给讯息和文娱办事的流传形态。简单说,新媒体便是能对民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实质内容的媒体,是传受两方对等式的交换形式,个人与个人之间极具独特性的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现状和发展

xx大学xx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发展 分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起讫日期:

摘要 继报纸、广播、杂志、电视台之后在新的传播技术支撑下出现的新媒体形态,如数字(电子版)报纸、移动电视、智能手机、互联网等媒体形态,这些新的媒体形态就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海量信息、互动性强、声画兼备、覆盖面广、传播迅速等特点,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化等优势。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同时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危机,当然危机与机遇是并存的。如今,全媒体和媒介融合早已是新的新的媒体环境下各大媒体发展的大势,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已是媒体现今最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传统媒体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新的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新媒体全媒体核心竞争力 Abstract After the newspapers ,radio,magazines and television,the new media forms has been occurred under the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upport,such as a digital newspapers,mobile television ,smart phone,internet and other media forms,which is called new https://www.doczj.com/doc/4f2286622.html,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dia,new media has a huge amounts of information,strong interactivity,sound painting capabilities,wide coverage and spread quickly,has the advantages such as digitization,networking and interaction.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to break the monopoly of traditional media, at the same time brought traditional media crisis, crisis and opportunity is, of course, the traditional media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in the new environment.Now, all the media and media convergence is a new media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how to own a place in today's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is now the most media attention.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media, to further explore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o cultivat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raditional media. Key words: new media Any media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论文论新媒体环境下意见领袖对公共形态受众的塑造

[论文]论新媒体环境下意见领袖对公共形态受众的塑造 韩鑫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中,媒介的扩张和发展使受众活动的重心从单向的接受转移到更加个人化的搜索、协商与互动上,从而为私人性受众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然而为适应新媒介环境,意见领袖也有了新的发展,成为传递信息及引导舆论的主要社会力量,并借助网络平台,重新引领受众对于社会宏观问题和重大事件的关注,增加受众体验的公共意义,塑造公共形态的受众。 [关键词] 新媒体;意见领袖;公共形态与私人形态;受众 在现代公民社会,公共领域为公共辩论提供了介于国家(政治制度)和公民(私人生活)之间的观念上的“空间”,而大众媒介理所应当成为公共领域的一种机制,提供讨论、争辩和信息的发布。而新媒介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媒介渠道多样化和专精化,受众在品位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逐渐分化;另一方面,使信息碎片化,媒介使用趋于个性化。二者共同导致了受众角色的私人化。按照两级传播模式,在大众媒介和受众的刺激-反应过程中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继传播,因此意见领袖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私人化必然会产生影响,那么是会产生正向叠加还是反向回归的影响?又是如何改变受众体验的?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私人化 在谈及社会生活中大众媒介所扮演的角色时,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到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他认为,一般来说,公共领域指一种观念上的“空间”,这种空间为公共辩论提供一种或多或少的自主与开放的“竞技场”或公共论坛。这种空间处在社会的“基底”和“顶层”之间,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基底”可以被看成公民个人生活的私人领域,而位居“顶层”的政治制度则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对大众媒介的不同接触将会使受众自发分化为公共形态的受众和私人形态的受众。 公共形态的受众可以由以下的情况所区分:是否有意识、有动机地关注具有社会重要性时间的报道,或者是否牵涉到重要的即时体育节目或重要娱乐事件的观赏。公共性的受众经验经常对一个广泛的社会团体有某种程度的认同,这种经验通常会牵涉到受众的公共角色,如公民、选民等。而私人形态的受众体验是根据个人的情绪和环境建构的,它并未牵涉到社会甚至是其他人。这种形态的受众体验比较重视自身的比较以及与媒介模式、角色或个人性的相符程度。 在新媒介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微博、博客等媒介发布信息,均享有信息供应的自主性和平等性,受众不再是大众的一部分,而是一种可以进行自我选择的一个个体,新媒体典型的私人化属性使受众活动的重心从接受转移到更加个人化的搜寻、协商与互动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使用与满足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使用与满足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新媒体传播特点微博的使用从报纸,杂志,电视到互联网,手机,我们作为受众每天都接触这些媒体,受众个人为什么要接触大众传媒?接触这种传媒对于他们究竟有什么样的效应?在这里,“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疑问。顾名思义,“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经典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传播的动力和目的,这对于满足受众需求、发挥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作用,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不过,其研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它假设受众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知道如何在使用媒介中满足自己的需求。但这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能成立。其次,它的理论前提是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讯息,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心意对讯息进行取舍。但从整个社会背景和媒介环境来看,受众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 近年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媒介形态和传播环境也日新月异,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体的“新”与“旧” 是相对而言的。新媒体是指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体,当前,主要是指宽

带互联网络、手机两类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不仅有了更多数字化的味道,同时也有了更多细分化和小众化的魅力,新媒体正在颠覆着传统的传播方式。从微博到电子杂志,从播客到视频分享网站,从手机报到手机电视,新媒体传播景观的快速变化受到广泛关注。 基于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传播形态和模式的改变,媒体角色发生转型,其传播主体的功能逐渐弱化,不单只是信息的承载者与发布者,更多承担起受众交流平台这样一个角色。受众亦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更多地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与发布者。新媒体使大众传播的状态和大众传媒的业态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1.网络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新兴的第四媒体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最具支配性和主宰性的力量之一,其传播速度无与伦比地加快,达到了即时性,传播空间无限扩展。网络传播以海量信息为背景,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应。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传播过程的中心发生转移,传播呈现出多元互动的特点,媒介成为一个聚合受众注意力与需求的平台,受众与受众通过媒介实现多对多的信息互动。 个人电脑的出现、BBS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被动接受新闻的状态,而微博的兴起,则真正开启了新闻的“开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