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代词知识点:然字用法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文言文然的用法主要有6种一、“然则”引出结果文言文中的“然则”常用于引出一个结论或者结果。
它可以连接两个句子,将前面句子所示的条件或原因与后面句子所表达的结果相联系起来。
例如:“众人犹豫不决,然则他毅然决定了。
”这个句子中,前半部分提到众人犹豫不决,后半部分则告诉读者他最终做出了决定。
在这里,“然则”起到衔接作用。
二、“如是”的强调效果在文言文中,“如是”通常用于强调某种情况或者描述某种状态。
例如:“其志节如是。
”表示某人的志节非常坚定,具有强烈的强调效果。
“如是”也可单独使用,放在句末表示肯定。
例如:“学问至高境界,事事皆如是。
”这个句子中,“如是”强调了学问达到极高水平时的情况。
三、“虽然……而……”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对比关系的方式之一就是“虽然……而……”。
通过使用这种结构,作者可以先描述一个条件或情况,再通过“而”后面给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或情况。
例如:“虽然山崖险峻,而他仍然勇敢地攀登。
”这个句子中,虽然山崖非常险峻,但是他依然勇敢地攀登上去。
四、“不惟……并且”另一种表达对比关系的方式是“不惟……并且”。
它表示某种条件或情况不仅如此,而且还有其他进一步的补充或说明。
例如:“明君不惟能够自律,并且能够引导百姓循规蹈矩。
”在这个句子中,“不惟”表示明君并非只能自律,还有额外的引导百姓的作用。
五、“之所以……者”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之所以……者”来说明某个事件或结果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结构,作者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或现象,再用“之所以”后面跟着一个句子来解释原因。
例如:“之所以他成功了,是因为他付出了许多努力。
”在这个句子中,“之所以”连接了前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和后一部分解释原因的内容。
六、“何也”的询问方式在文言文中,“何也”常用于疑问句,并带有询问的意味。
通过使用“何也”,作者可以表达自己的疑问或者追问。
例如:“何也人们不去关注这个问题?”在这个句子中,“何也”表示作者对于为什么人们不去关注这个问题的疑问。
文言词“然”的用法“然”是一个多音多义的文言词,其使用灵活多样,含义丰富。
一、“然”作为副词1.表示自然的样子。
“然”作为副词,可以表示一种自然的状态或形态,如“翩翩孤帆远影,碧空千峰皆入眼,一点落红相随然。
”2.表示肯定。
“然”作为副词,可以表示肯定意义,强调事实的必然性,如“是以圣人之言:成名不可必,反身亦然。
”3.表示虚拟。
“然”作为副词,可以表示虚拟的意思,如“噫!我衰颓及此,我道自然幽草,悠悠长夜,其夜永然。
”4.表示顺从。
“然”作为副词,可以表示顺从的意思,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表示相同。
“然”作为形容词,可以表示相同、一致的意思,如“幸甚至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才如舟楫,容与此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2.表示健康。
“然”作为形容词,可以表示健康的意思,如“悟以往事,洞明未来,则为之容道,孰能欺哉?良心安处,无所不然。
”3.表示善良。
“然”作为形容词,可以表示善良的意思,如“若夫乡人,困于敌境,廓然有可观者,然后有表章也。
”1.表示因果关系。
“然”作为连词,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如“学无先后,达者为先。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日之行于天,遵阴阳之道,而调群星之所列,衡阳之所舍,然后制定四时,安民信之。
”2.表示让步关系。
“然”作为连词,可以表示让步关系,如“吾尝有词而志于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此都护之士,西出都门而不复返矣。
”“夫子之言,岂曰不预?余以为预矣。
”1.表示认为。
“然”作为动词,可以表示认为的意思,如“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表示变化。
“然”作为动词,可以表示变化的意思,如“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君子言有信,然后人莫敢不用也。
”。
别再四处找资料了!19个中学文言文虚词总汇(二):然、则、乃今天介绍的是:然、则、乃这三个虚词4、【然】(一)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三)用作形容词,译作“对的”、“正确的”。
①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四)用作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5、【则】(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中然作为连词的用法1、但是,然而[but]。
[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唐;柳宗元《三戒》然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史记;项羽本纪》2、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3、虽然。
表示让步关系[although]。
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4、于是[thereupon]。
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
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灵公曰:“善。
”然不伐蒲。
;;《史记》5、然后;才[then]。
如: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文言文中然作为形容词的用法是,对[yes] 假借为嘫。
然,应也。
;;《广雅》子曰:然。
;;《论语;阳货》不侵为然诺者也。
;;《史记;张耳陈馀传》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
”;;《晏子春秋》文言文中然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庞然大物也。
;;唐; 柳宗元《三戒》康肃忿然曰。
;; 宋;欧阳修《卖油翁》辅臣拂然,廉知为公(袁可立)。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2、又如:突然;斐然;欣然;惠然;贸然;蔚然。
3、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
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礼记》4、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相当于古汉语的“焉”、“也”。
穆公召县子而问然。
;;《礼记》文言文中然作为代词的用法1、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孟子》2、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然字的用法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一、然字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然"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词,它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我将介绍并翻译注释几种常见的使用情况。
1. 作副词,“如此”、“这样”这种用法表示事物的状态或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样”、“如此”。
例如:“记之曰:某林木若来阳光,则某动物必至其附近藏而不辟。
”(《晋书.何尚之传》)即可翻译为:“记住,如果林中草木享受阳光照耀,某种动物必定会靠近它们而不害怕。
”2. 作副词,“虽然”,“但是”这种用法表示转折关系,在句子中引出对比。
例如:“黜吴终策当行错时盛还立功大败归殇力于五事有廓父然事伯吴国和则平…。
”(《晋书.郭太后传》)可以译为:“废除吴氏政权后,策当时行错淫荒政治导致灭亡,并以五个原因怪罪他们,即叔父庞统策略、伯父刘备联合蜀国、吴国内乱、亲和邻国蜀国则平定局势。
”3. 作副词,表示程度,“非常”,“甚”在某些情况下,"然"字表示事物的强调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极其”、“甚”。
例如:“普从住七山、三水之罪未许处死然以竹箭贯手斩袄尽瘁江水冰。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可以翻译为:“因为皇帝订单把普遣散到七座山和三个湖泊,并流放至另一个地方,但因为他用竹箭穿透自己的手并将袍子切去耗尽体力,所以江水结冰了。
”这句话中,“然”字强调了他的酷刑和顽强精神。
4. 代词,“如此”、“这样”除了作副词外,"然"也可以作为主语或宾语出现。
例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机关之布天然之美。
”(《新唐书.即位年号考异》)可翻译为:“上天的网络覆盖广以及信息收集周到,正如精巧复杂的机械结构一样,展示了自然界独特的美。
”这种用法主要是强调事物的特点或状态。
5. 作形容词,“正确”、“准确”"然"字也可以作为形容词出现,表示事物的正确、准确。
例如:“率府君…言之昭著资章立得然。
”(《新唐书.音乐志》)可以翻译为:“并官任祠庙管理者说话时非常明确,文笔极其卓越。
古汉语“然”的用法一、动词1.“燃”的古字,本义“燃烧”。
《说文解字》:“然,烧也。
”二、形容词常用于对话之中,意思是“是的”、“对的”。
此外,也可用在一般句子中作谓语,一般译为“对”。
例如:①太后曰:“然.。
”(《战国策·赵策四》)“是的”②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对”注意:文言文中,形容词“然”还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赞成或同意,有“以……为然”的意思,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①沛公然.其计,从之。
(《史记·高祖本纪》)②成然.之。
(《聊斋志异·促织》)三、代词“然”作为代词,主要是个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如此”等。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②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四、连词1、表转折“然”作连词,由指示代词用法虚化而来,主要表示转折关系。
一般用于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可译为“可是”、“但是”等。
例如:①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左传·成公二年》)②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史记·高祖本纪》)2、表承接“然”表示承接关系,一般可译为“那么就”、“就”等。
例如:①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庄子·外物》)五、助词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形容词词尾,表示“……样子”,一般可译为“……地”。
例如: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柳宗元《捕蛇者说》)②杂然.相许。
(《列子·汤问》)2、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核舟记》)②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孟子·公孙丑下》)③闵子侍侧,訚訚(yin)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之、而、其、为、然、焉在古文中的用法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之、而、其、为、然、焉在古文中的用法及翻译一、之——一般用作助词,的。
如:一国之君;还有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的。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
如: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作代词用,如: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走向它)。
二、而——(1)一般作定语(某所,而母立于兹。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3)连词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三、其——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四、为——1、被的意思读作wéi2、为了的意思读作wèi3、表原因4、表目的5、语气词五、然——1.……的样子。
2.指示代词,“这样”、“那样”。
3.做动词,“是的”、“对的”、“认为……是对的”。
《然字文言文中意思》
1.“然有对的意思,就像老师夸你做得好,点头说然。
比如别人问这
答案对不,你说然。
”
2.“然也有这样的含义,仿佛事情就是这般模样。
比如他这般行事,
众人皆道然。
”
3.“然可表示然而后的转折,就像本来好好的,突然变了。
比如前面
顺利,后面出问题,可说先如何,然又如何。
”
4.“然能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好似非常确定。
比如这件事必成,说
然。
”
5.“然有燃烧的意思呢,像火在烧。
比如然火做饭。
”
6.“然可以形容样子,如同看到某种状态。
比如他神色悠然。
”
7.“然有时是答应的意思,就像别人叫你,你应然。
”
8.“然能表示一种感叹,好像很惊讶。
比如看到美景,叹然。
”
9.“然有如此这般的意味,恰似事情就是这样。
比如事情如此,说然。
”
10.“然也有不过如此的感觉,仿佛也没那么厉害。
比如本以为很难,
结果一看,说然,不过如此。
”
结论:然在文言文中含义丰富,用法多样。
1.“燃”的本字。
动词,燃烧。
2.指示代词。
如此,这样,那样。
3.表肯定。
对的,是的。
认为对的。
4.副词。
竟,便。
5.连词。
表示转折。
可是,但,却,不过。
6.助词。
用于句尾,表示比拟。
……一般,……似的。
7.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译成“……地”“……的样子”8.助词。
表肯定语气。
相当于“焉”。
练习: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2.人恒过然.后能改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5.悉以咨之,然.后施行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7.闻之,欣然.规往8.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9.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10.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11.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1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1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15.然.则何时而乐耶16.月色入户,欣然.起行17.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18.吴广以为然.19.然.足下卜之鬼乎20.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2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22.父利其然.也23.谓为信然.24.然.志犹未已25.佁然.不动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连词,表示转折。
可是2.人恒过然.后能改指示代词。
这样。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指示代词。
这样。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连词,表示转折。
可是5.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指示代词。
这样。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译成“……的样子”7.闻之,欣然.规往助词。
用在副词之后,表示状态,译成“……地”8.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译成“……的样子”9.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助词。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译成“……的样子”10.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助词。
用在副词之后,表示状态,译成“……地”11.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
用在副词之后,表示状态,译成“……地”1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连词,表示转折。
文言词“然”的用法
“然”是一种常见的文言词,它的主要用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于表示结果或结论
“然”可以用于表示结果或结论,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示某种自然或必然的事物发生或存在。
例如:
1. 天寒则冰然,地阔则泉然。
2. 欲达其上,必下其下;欲获其右,必投其左。
物固若是邪,厥功何为而不然!
3. 因此颠倒无常,戏弄人命,是非荒诞,姦诈奸隐,执心造恶,不得不然。
二、用于表示转折或让步
“然”还可以用于表示转折或让步,通常出现在“虽然……然而……”的结构中。
例如:
1. 虽然出门时说得很明白,然而出了门就忘记了。
2. 虽然天寒地冻,然小寒已过,春天也就在不远的将来。
3. 人生如此短促,虽然有所得,然而更多的是失落。
三、用于表示递进或加强
1. 他不仅有才华,然且勤奋好学,是我们部门的骄傲。
2. 那座高山不仅是环境的保护区,然且也是这个城市的重要景点。
3. 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对自己负责,然且也对他人负责,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
四、用于表示事情的自然或必然
1. 面对某些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信心并持之以恒,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收获。
2. 当你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3. 许多事情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有时候只能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就会有一个结果。
总之,“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文言词,在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用途,正确理解和掌握它的用法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文言文然的意思
1. “然”可以表示“这样”呀!就像“父利其然也”,这里的“然”不就是“这样”的意思嘛!哎呀,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楚啦?
2. “然”有时还表示“然而”呢!比如说“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里要是没有“然”来转折一下,感觉都少了点啥呢!你说是不是?
3. 嘿,“然”也能表达“对”“是的”的意思哦!像“吴广以为然”,不就是吴广觉得对嘛!这多容易理解呀!
4. 你们知道吗,“然”还能表示一种状态呢!比如“屋舍俨然”,这里的“然”就是整齐的样子呀!是不是很神奇?
5. 哎呀呀,“然”也可以是“然而”的另一种说法哟!像“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这里的“然”不就是在转折嘛!
6. “然”有时候就像个小魔术贴,把句子连接得更紧密呢!比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里的“然则”不就是表示那么的意思嘛!有意思吧?
7. 哇塞,“然”还能表示一种肯定呢!“不以为然”不就是不认为是对的嘛,这里的“然”就是对呀!能明白不?
8. 嘿,“然”在有些句子里就像个小标志一样呢!“欣然规往”,这里的“然”不就是高兴的样子嘛!是不是一下子就记住啦?
9. 哈哈,“然”也能表示“可是”呀!“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这里的“然”不就是可是的意思嘛!
10. 最后告诉你们哦,“然”的用法可多啦!就像一个万能钥匙一样!要好好记住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初中文言文中“然”的意思丰富多样,我们一定要认真去理解和掌握呀!。
古汉语“然”的用法一、动词1.“燃”的古字,本义“燃烧”。
《说文解字》:“然,烧也。
”二、形容词。
常用于对话之中,意思是“是的”、“对的”。
此外,也可用在一般句子中作谓语,一般译为“对”。
例如:①太后曰:“然.。
”(《战国策·赵策四》)“是的”②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对”形容词“然”还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赞成或同意,有“以……为然”的意思,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①沛公然.其计,从之。
(《史记·高祖本纪》)②成然.之。
(《聊斋志异·促织》)三、代词。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如此”等。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②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四、连词1、表转折“然”作连词,由指示代词用法虚化而来,主要表示转折关系。
一般用于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可译为“可是”、“但是”等。
例如:①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左传·成公二年》)②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史记·高祖本纪》)2、表承接“然”表示承接关系,一般可译为“那么就”、“就”等。
例如:①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庄子·外物》)五、助词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形容词词尾,表示“……样子”,一般可译为“……地”。
例如: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柳宗元《捕蛇者说》)②杂然.相许。
(《列子·汤问》)2、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核舟记》)②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孟子·公孙丑下》)③闵子侍侧,訚訚(yin)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除“然”之外,文言文中还有“尔”、“焉”、“若”、“如”等。
然的用法文言文举例然的用法一、然的基本意思和用法然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它有多个义项和用法。
首先,然可以表示肯定的意思,表示事情符合预期或符合事实,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或“确实”。
例如,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还虚捧腹吞声笑了两声道:‘是啊!’”二、然可表示转折或对立其次,然还可以表示转折或对立的意思。
这种用法常见于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子中。
比如,《红楼梦》中贾母说:“我知道你是好孩子;但我的姑娘不会选。
”这里,“我知道你是好孩子”的前半句是肯定了贾宝玉的品德,后半句则表达了与之相对立的意思。
三、表示推测猜想除此之外,然还可以表示推测和猜想。
在文章中使用并列结构时经常会出现类似于“虽然……然……”的写法。
例如,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巧言令色鲜乎仁。
”这里,“巧言令色”是表达一种人为善者所具备的外在条件,用“虽然”来表示,而后面的“鲜乎仁”则是作者对这种表面现象之下真正品德的质疑和对立。
四、表示让步关系然还可以用来表示让步关系,在让步句中一般与虽(然)、纵、倘等词连用。
例如,《孟子》中有这样一句话:“色无取于干戈而取印纹也。
”这里,“无取于干戈而取印纹”是一个转折的逻辑关系,表示了对外在物质追求与内心灵性需求相对立的态度。
五、其他用法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用法,然还有其他特殊的用法。
比如,在《儿女英雄传》中有一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萧何勇猛果敢的个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文言文中使用然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情境,合理运用不同的义项和用法能够体现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
文言文中然的用法
以下是 6 条关于“文言文中然的用法”的内容:
1. 嘿,你知道吗?“然”可以用来表示肯定、赞同呀!就像“父利其然也”,这里的“然”就是这样的意思。
这多有意思啊,是不是?
2. 哇塞,“然”还能表示转折呢!好比“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这里的“然”不就有转折的意味嘛,是不是很神奇呀?
3. 哎呀呀,“然”也可以当“这样”讲哦!“不然,籍何以至此”,这里的“然”就是这样的意思啦,你记住了没?
4. 嘿哟,“然”在文言文中还能表示一种状态呢!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怅然失意”,这里的“怅然”就是一种失意的状态呀,很形象吧?
5. 哈哈,“然”有时候还能当形容词用呢!“杂然相许”中“杂然”就是纷纷的样子呀,是不是很生动呢?
6. 哇哦,“然”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哦!可以作助词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这里的“然”就是个助词啦!厉害吧!
我觉得文言文中“然”的用法真是丰富多样又有趣呀,让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多了好多乐趣呢!。
中考语文文言文代词知识点:然字用法四、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相当于说“这样,如此”。
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有时“然”和“而”连用,“然”指代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例: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和“则”连用,“然”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2、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等于说:但是您两位也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3、助词①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蔚然,等于说茂盛的样子。
例: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杂然,即杂乱的样子。
“杂然而前陈者”,相当于说杂乱地在面前摆开的。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若听茶声然”,等于说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4、“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
例: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以为然”,即认为对。
也可以有动词用法,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例:成然之。
(《促织》)“然之”,等于说赞同、认同这件事。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汉字】然
【拼音】rán
【部首】灬
【释义】
①<动>燃烧。
后来写作“燃”。
贾谊《陈政事疏》:“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
②<代>这样;那样。
《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形>是的;对的。
《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又】<形意动>认为……对的。
《促织》:“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
”
④<词缀>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
《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石钟山记》:“森然欲搏人。
”《兰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
⑤<助>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
《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茶声然。
”
⑥<连>然而;但是。
《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然在古文中的用法古人创造的汉字以及词语构成了丰富的古文。
作为表达方式之一,古文不仅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如今依然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
在古文中,一个常见的词语是“然”。
它虽然仅由两个简单的字组成,却涵盖了多种意思和用法。
本文将分析并介绍“然”在古文中的不同用法。
一、动词“然”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探讨“然”作为动词的情况。
在古代的汉语中,“然”表示完成或使得某事发生。
例如,“众人皆言吾善乎而独笑之,则是所谓『吾与女异也』者已然。
”这里,“已然”表示完全发生,表达出一种确凿无疑的状态。
此外,作为动词,“然”也可以表示转变或改变状态。
例如,“天子不问容则其至于贞节矣。
”这里,“则其至于贞节矣”的意思是指女子觉悟到自己已经处于贞节之下。
二、形容词“然”的用法除了作为动词外,在古文中,“然”还可以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某种特定的属性或状态。
例如,“赋以天然之光。
”这里的“天然”意味着自然、本真,突出事物固有的属性。
另一个例子是,“齿得其所简鲮者,则贰而用之,则入则成规矣,真而实焉。
”这里,“真而实焉”表示一种真正而实际存在的状态。
形容词“然”的另一个常见用法是表示情绪或心态。
“王因为伯姬以恶景故娶来侬也。
”这里的“以恶景故”表示因为看到世道不好,所以产生了消极情绪。
三、副词“然”的用法在古文中,“然”还可以作为副词使用,并且具有多种含义。
首先,它可以表示明显的结果或必然性。
例如,“遂使羣臣驰书闻陛下之虑已暂时将至乃吾乘舆期会旨谢过焉。
”这里的“遂使”和“皇上担心以后就会到来”的意思表达了一种顺理成章的逻辑关系。
此外,“然”还可以表示承认或肯定前述内容。
“杜华则弗与易,倘先尝者,则可勉焉矣。
”这里,“然”承认了后面的观点,表示同意。
此外,“然”还可以作为副词,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联系的作用。
“民既楚矣,君乃相知也。
”这里,“然”的作用是引导从前面叙述到后面的结果。
四、连词“然”的用法最后,我们来看“然”作为连词在古文中的用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代词知识点:然字用法
四、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相当于说“这样,如此”。
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有时“然”和“而”连用,“然”指代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例: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和“则”连用,“然”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2、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等于说:但是您两位也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
3、助词
①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
蔚然,等于说茂盛的样子。
例: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
杂然,即杂乱的样子。
“杂然而前陈者”,相当于说杂乱地在面前摆开的。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若听茶声然”,等于说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4、“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
例: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以为然”,即认为对。
也可以有动词用法,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例:成然之。
(《促织》)
“然之”,等于说赞同、认同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