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员的素质模型79512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5
人员综合素质测评的五力模型无论何种测评理论都是从多个维度将指标分解,根据一定的体系,定量的分析后得出分值,最后将分值加总得出的总分即为该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分。
本理论也遵循此种指导思想,略有区别的是:将原有的惯用的“百分制”稍加改动,变为“五个维度总分500”的全方位模型。
一则可以更加精确的定义每个维度,二则在更加全面直观的反映出员工的基本面的同时又可以避免百分制惯性思维中的“分数不高,面子上过不去”的尴尬。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五力模型的实施原理和操作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定义:1.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所有组织中的首要考量的因素,良好工作能力的直接反应就是工作的结果和质量。
2.协作精神:现代化的企业分工越来越细,要成为专家型人才,每个人就必须将全部精力专注于自己狭窄的领域。
各专业之间紧密配合,主动补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不仅是专家型人才,通才更需要彼此协作。
假设的前提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若要覆盖面广,必定深度有所欠缺。
唯有紧密协作,才能取得1+1>2的效果。
3.方式方法:良好的沟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说话做事讲求方式方法可以看作国人智慧的集大成之作。
无论员工处于组织的哪一层级都会涉及到水平和垂直两个沟通方,若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若不考虑沟通的对象和所处的客观环境,则很有可能事倍功半。
4.进取精神:想要加入一个组织,是有一定门槛的。
很多情况下这个门槛会是学历,特别是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如应届毕业生或初次就业人员)。
所以学历在社会中很重要,它的高低不仅标志着受教育程度,更直接反映出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造诣而付出的努力。
学历同时又不是那么重要。
对于“第一学历”(全日制最高学历)来说,这是“一锤子买卖”。
也许有人在高学历的光环下前程无忧了;也许有人高考发挥失常、也许有人考研时功败垂成,难道名落孙山的结果要伴随他们走过连自己都不确定时间长短的艰辛历程吗?作为一个积极创新、努力求变、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新形势题的组织,更应该重视员工入职后努力。
运营类人员素质辞典二零xx年十一月运营类人员素质模型运营类人员的素质模型如下:目录6.05责任心 02.01计划执行 06.03全局观念 (1)2.05组织协调 (1)5.02沟通能力 (2)6.02敬业精神 (3)5.03xxx 细节 (3)6.05责任心定义:认可自己的工作职责,认真的采取行动去完成这些职责,并自发自觉地承担工作后果。
关键点:所负责的工作出现问题时不推诿,敢于承担责任并设法解决问题。
一级:明确职责-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角色,认识到自己承担工作的重要性。
二级:主动落实-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处理事情,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进行核查,对发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行动,以保证工作按要求标准完成。
三级:尽职尽责-当工作中面临需要同时处理职责内和职责外的任务时,能主动采取应对措施,保证不因为职责以外的任务而影响职责内工作的完成情况。
四级:光明磊落-主动公开地承担本职工作中的责任问题,不欺上瞒下,并及时主动的采取补救预防措施,防止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
五级:克己奉公-支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即使面临巨大压力或个人利益受到损失时,仍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
2.01计划执行定义:工作中能够迅速理解上级意图,形成目标并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方案,通过有效组织各类资源,和对任务优先顺序的安排,保证计划的高效、顺利实施,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
关键点:制定可操作性工作计划,区分轻重缓急,克服困难完成工作目标。
行为分级:一级:明确目标-能够根据公司或上级的明确要求,结合本岗位的职责,确定自己工作的短期目标。
二级:目标分解-根据具体目标,将工作分解为若干的关键可操作性步骤,区分轻重缓急,设立优先次序,形成任务时间进度表。
三级:资源配置-能够准确评估实现工作目标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并做出资源配置的可行性方案。
四级:监控与反馈-建立监控和反馈机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计划实施的进程。
五级:灵活应变。
第一部分--核心才能1.团队精神一、定义:所谓团队精神。
就是能够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在工作的执行过程中以及专业的成长上相互合作、依赖、支援、协调,以解决工作中所发生的问题及完成任务。
换而言之,团队中的成员拥有相同的目的,一起努力,以达到1+1>2的效果。
2.成就导向一、定义:所谓成就导向,就是指重视具体的工作成效与表现。
尽力设法将工作做好;能够设定更高的标准来挑战自我,从而追求更佳的表现。
这个标准可能是个人过去的表现,也可能是一项客观的指标和要求。
可能是竞争对手的表现,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绩效目标。
3.客户服务一、定义:所谓客户服务,是指能够建立并维持同客户的良好关系,获取客户的依赖;能够理解客户的感受与需求,并采取行动满足客户;能够创造客户需求,提升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信任与依赖。
总之,组织成员只有倾听客户的意见,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改善服务品质,创造高绩效。
4.专业精神一、定义:具备足够的工作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包含专业的运作方法、程序及处理技巧,并能有效地转化、程序及处理技巧,并能有效地转化、使用和传递专业知识。
5.追求卓越一、定义:所谓追求卓越,就是能够持续关心工作成果与表现是否令人满意,并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及较高标准的要求,在个人能力及工作表现上力求全面的改善和提升。
6.合作意识一、定义:能够超越本位主义和竞争的理念,通过与他人建立相互依赖、共担风、共享回报、降低成本、共享资源为主的合作关系,并结合大家的力量来提升竞争力,创造多双赢的局面。
7.积极性一、定义:在未被要求的情况下,能够主动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或寻求及创造机会,获取高于期望和要求的成果。
8.创新性一、定义:能够以特殊的策略及方法来发展新的经营或管理模式,包括组织内部管理、产品特征及功能、制造生产流程及市场营销与服务。
9.适应性一、定义:能够迅速觉察到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够改变原先的工作方式或态度,而采用新的态度、技术或方式来面对变革,并且维持组织有效动作。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行政人员能力素质模型1.1 行政人员胜任素质分级定义1.行政人员职业素养分级定义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员工在任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对行政人员而言,其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服务意识、主动性、进取心、诚信意识、成本意识、廉洁自律性和团队意识等方面,其定义如表9-1所示。
表9-1 行政人员职业素养定义表知识是指人们在工作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它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性要求,没有良好的知识根基,专业化程度便会大大降低。
行政人员需要了解或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即管理知识、行政管理知识、公共关系知识、办公自动化知识、人力资源知识、车辆维护保养知识和企业知识等。
各类知识的定义及分级行为表现如表9-2所示。
表9-2 行政人员知识分级定义表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技能则是指人们运用相关知识及各种资源解决问题、完成工作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对行政人员来说,身处不同的岗位,其应具备的技能/能力也有区别。
总体来说,这些技能/能力的定义及分级行为表现如表9-4所示。
表9-4 行政人员技能/能力分级定义表1.2 总经办人员胜任素质模型1.总经办主任胜任素质模型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和办公室主任的主要工作事项及任职资格要求,从职业素养、知识、技能/能力三个方面建立总经办主任的胜任素质模型,具体内容如图9-1所示。
2.总经理助理胜任素质模型企业应详细分析总经理助理的工作要项,参考优秀辅助类人员的胜任行为特征,从职业素养、知识、技能/能力三个方面建立总经理助理的胜任素质模型。
具体内容如图9-2所示。
图9-2 总经理助理胜任素质模型示意图3.总经理秘书胜任素质模型根据总经理秘书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特点,综合分析行政服务岗位的胜任要求,从职业素养、知识、技能/能力三个方面建立总经理秘书的胜任素质模型。
具体内容如图9-3所示。
人力资源通用素质模型(完整版)第一部分--核心才能1.团队精神一、定义:所谓团队精神。
就是能够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在工作的执行过程中以及专业的成长上相互合作、依赖、支援、协调,以解决工作中所发生的问题及完成任务。
换而言之,团队中的成员拥有相同的目的,一起努力,以达到1+1>2的效果。
2.成就导向一、定义:所谓成就导向,就是指重视具体的工作成效与表现。
尽力设法将工作做好;能够设定更高的标准来挑战自我,从而追求更佳的表现。
这个标准可能是个人过去的表现,也可能是一项客观的指标和要求。
可能是竞争对手的表现,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绩效目标。
3.客户服务一、定义:所谓客户服务,是指能够建立并维持同客户的良好关系,获取客户的依赖;能够理解客户的感受与需求,并采取行动满足客户;能够创造客户需求,提升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信任与依赖。
总之,组织成员只有倾听客户的意见,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改善服务品质,创造高绩效。
4.专业精神一、定义:具备足够的工作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包含专业的运作方法、程序及处理技巧,并能有效地转化、程序及处理技巧,并能有效地转化、使用和传递专业知识。
5.追求卓越所谓追求卓越,就是能够持续关心工作成果与表现是否令人满意,并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及较高标准的要求,在个人能力及工作表现上力求全面的改善和提升。
6.合作意识能够超越本位主义和竞争的理念,通过与他人建立相互依赖、共担风险、共享回报、降低成本、共享资源为主的合作关系,并结合大家的力量来提升竞争力,创造多双赢的局面。
7.积极性一、定义:在未被要求的情况下,能够主动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或寻求及创造机会,获取高于期望和要求的成果。
8.创新性一、定义:能够以特殊的策略及方法来发展新的经营或管理模式,包括组织内部管理、产品特征及功能、制造生产流程及市场营销与服务。
9.适应性一、定义:能够迅速觉察到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够改变原先的工作方式或态度,而采用新的态度、技术或方式来面对变革,并且维持组织有效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