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6.3 解决问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29.0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6.3《9的乘法口诀——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9的乘法口诀——用乘法解决问题》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对乘法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
2.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乘法口诀。
3.分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乘法口诀卡片、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
3.小组讨论的桌椅布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幅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例如,展示一幅动物园的图片,让学生数一数动物园里有多少只动物,每种动物有多少只。
2.呈现(10分钟)呈现9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乘法口诀的练习,可以使用乘法口诀卡片或者实物模型进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
6.3 用四舍五入法试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除法计算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这一课中,教学难点是学生们如何理解和掌握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教学重点则是学生们能够运用这一方法来提高除法计算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练习题等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引入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概念,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然后,我会详细的讲解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通过一些例题来让学生们进行实践操作,巩固他们的理解和掌握。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步骤和关键点进行详细的板书,以便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235 ÷ 12382 ÷ 17268 ÷ 232. 解释为什么在四舍五入法试商中,除数是两位数时,可以将除数四舍五入到最近的整十数?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这一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看学生们对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在准备6.3“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这一课时,我,作为一名资深教师,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材章节为人教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主要内容是如何运用四舍五入法来试商,提高除法计算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提升他们的除法计算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课中,我注意到教学难点是学生们如何理解和掌握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而教学重点则是学生们能够运用这一方法来提高除法计算的准确性。
第3课时数量关系▶教学内容教科书P105有关数量关系内容及P107“应用提升”第3题,完成教科书P109~110“练一练”第7、10、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加法、减法实际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复习与梳理,构建基本的解题思路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画图表达数量关系及有序观察、从多角度提问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复习多角度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不同视角观察问题,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正确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一、复习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含义: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一起复习根据数量关系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数量关系)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5小鸡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图片,说说这幅图的意思,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原来有5只小鸡吃食,又来了2只,求一共有几只小鸡。
把5只小鸡和2只小鸡合起来就是一共的小鸡只数,用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也知道了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应该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解决)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图,又该用什么方法解决图中问题?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5池塘图。
【教学提示】学生在叙述图意时,教师可以配以手势帮助学生表达意思,便于其他学生理解。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中的信息和问题说出来,并说说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原来荷叶下面一共有6只小鸭,游走了4只小鸭,求还剩几只小鸭。
从一共的6只中去掉游走的4只小鸭,就是还剩下的小鸭只数,用减法计算。
师:也就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板书: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解决)【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求和、求剩余部分数量的实际问题有清晰的思路,形成模块思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3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阅读题目、分析题目、解答问题、检验答案。
2.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问题的类型:一步问题、两步问题、多步问题。
2. 解决问题的方法:画图、列式、列表、方程等。
3. 解决问题的步骤:阅读题目、分析题目、解答问题、检验答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 新课: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4. 讲评: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七、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列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辅助资料:相关的故事、实例、练习题等。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3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掌握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学会描述和解释问题的解法。
4.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耐心和毅力。
3.培养学生坚信团结合作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解决问题”的概念。
2.能够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细致描述问题的解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图片或小故事等方式引入“解决问题”的话题,激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学习新知识2.1 概念讲解1.介绍“解决问题”的概念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最基本的策略。
2.2 经典例题解析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并解析解题过程。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鼓励他们充分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最终找出最佳答案。
4. 拓展练习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一些拓展性的练习,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如角色扮演或实地考察等。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强化他们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后作业完成指定的练习题目,模拟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明天的课上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引导、分组合作、经典例题解析等,激发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热情,但在授课过程中仍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并细致描述解法,以提升教学效果。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3单元《解决问题》教案的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 6.3《9的乘法口诀——用乘加、乘减计算: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9的乘法口诀——用乘加、乘减计算:解决问题》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8的乘法口诀和乘加、乘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运算来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乘法口诀和乘加、乘减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不够熟练;2. 在实际运用乘加、乘减运算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或理解上的困难。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9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运算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运算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运用乘加、乘减运算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或理解上的困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9的乘法口诀和乘加、乘减运算的原理和步骤。
2.采用示范法,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如何运用乘加、乘减运算来解决问题。
3.采用练习法,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复习1~8的乘法口诀和乘加、乘减运算,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讲解:教师详细讲解9的乘法口诀和乘加、乘减运算的原理和步骤,并通过具体的例题进行演示。
3.练习: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1.9的乘法口诀2.乘加、乘减运算3.解决问题实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正确率和学生的反馈来进行。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3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解决问题》主要让学生掌握用方程、不等式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方程、不等式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用方程、不等式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2.难点:找出问题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或不等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题,总结解题规律;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学具:笔记本、练习本;3.教学素材:典型例题、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等量关系,找出未知量。
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或不等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解释其含义。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然后学生进行分享,总结解题规律。
5. 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 6.3 比的应用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用比例解决问题备课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指导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区分正比例和反比例主要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媒体多媒体例5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即“单价”是一定的,这是水费与用水吨数成正比例的前提。
“分析与解答”,重点介绍了用正比例关系解答的详细过程。
例6是利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编排总体思路与例5相似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利用反比例关系解决过去的“归总”问题,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
“分析和解答”,也是先回顾以前所学的算术方法,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知识解答。
同样,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每天用电量天数=总用电量”的数量关系,找出成反比例的量。
“回顾与反思”则是提炼方法,总结经验。
为了巩固、强化这一解答方法,在解决了例题的问题后,教材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个变式问题。
学生在例5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
例如,如何梳理条件,如何分析条件与问题间的联系,如何确定两种量以及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等。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
例如,可用例6的素材先出一道复习题,然后,改变前提,将题目改成例6,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分析与解答。
结合学生的反馈,对分析方法、解答步骤再进行一次完整的梳理。
在此基础上,把用反比例解决的方法与“归总”的算术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感受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性,即用“原来每天用电量原来天数=现在每天用电量现在天数”这一关系式,只要已知其中三个量,就可求出第四个量。
(2)对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进行沟通。
学生学完了例5、例6,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沟通与对比,使学生发现: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列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式,找出其中的不变量,再判断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根据这一关系列出相应的等式并解方程。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 6.3《9的乘法口诀——用乘加、乘减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9的乘法口诀——用乘加、乘减计算:解决问题》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9的乘法口诀,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乘法运算,但对9的乘法口诀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乘加、乘减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记忆9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记忆9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进行简单的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乘加、乘减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9的乘法口诀。
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3.问题解决法: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9的乘法口诀。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乘法口诀和计算能力。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卡片、小物品等,用于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如水果、动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例5)
教学目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要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答案。
教学重点:用不同表征方式理解“进一”的道理。
教学难点:用进一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1. 你都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
“至少”是什么意思?
2.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二、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
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三)讨论辨析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
1.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2. 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三、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梳理: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
在研究3位同学的想法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
至少
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 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监控:为什么要“加1”。
四、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3.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二)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问题:
1. 这个问题和刚才解决划船的问题哪儿相同?哪儿不同?
2. 刚才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现在余下“1元”,怎么不增加1个面包呢?
3. 想一想今天研究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3题。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例6)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规律,引出新问题
问题:横线上画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引出: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摆下去,第12个图案是什么?
第17个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方法交流
(一)理解题意,自主尝试
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
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探究: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
问题: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三)数据变化,体会方法
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到了几种好办法?
谁再简单说一说?
检验:这个问题解答正确吗?我们一起来答题吧。
变化:1. 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试一试。
2. 第25面呢?第29面呢?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四)变化练习,完善认识
问题:
1. 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 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自己试一试。
3. 有的同学发现27÷3=9没有余数,该怎样判断呢?
小结: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最后一个。
按照例6的规律接着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
是什么颜色?
三、巩固练习,积累经验
1.
按照上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 个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要求:
(1)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独立解决问题。
(3)你是怎样做的?
2.
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
要求:
(1)独立解决问题。
(2)你是怎样做的?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课堂作业
一个星期有7天。
(1)六月份有30天,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
(2)如果六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月1日是星期几?
完成建议:
第一问独立完成。
第二问指导找关键信息:30天、7天,体会商和余数与这个问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