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混凝土强度不足加固专项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40.08 KB
- 文档页数:10
柱混凝土强度不足加固专项方案
XXX柳州XXXX综合楼一层框架柱加固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单位:XXX
日期:2018年
施工质量概述
本文旨在介绍柳州XXXX综合楼一层框架柱加固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存在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框架柱存在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 2.某些框架柱的混凝土质量不达标;
3.某些框架柱的钢筋数量不足。
编制依据和原则
本加固方案的编制依据为《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我们的原则是确保加固后的结构安全可靠,同时尽量减少对原有结构的影响。
原因分析
经过对存在问题的框架柱进行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不严格,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等。
一层框架柱专项加固处理方案
为了解决存在问题的框架柱的安全问题,我们制定了以下两种加固方案:
1.增大截面加固法
对于截面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框架柱,我们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对框架柱进行清理和打磨;
2)在柱子周围加固钢板;
3)在钢板上焊接加固钢筋;
4)在钢筋上浇筑混凝土。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对于混凝土质量不达标的框架柱,我们采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原有混凝土清除干净;
2)在清理后的钢筋上,用模板制作新的混凝土;
3)在新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剂,提高混凝土强度。
以上两种加固方法均已在其他工程中得到验证,可确保加固后的结构安全可靠。
柳州XXX综合楼工程是由XXX承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共有六层地上和一层地下。在2018年8月2日完成了一层柱结构混凝土浇筑施工,7日完成了二层梁板柱结构混凝土浇筑施工。然而,在柱模拆除后,一层柱及二层梁板面的混凝土质量外观检查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集中于界面四周,包括新旧混凝土梁柱结合部位的混凝土疑似没有振捣,混凝土外观显示粗糙现象,以及结合面上部混凝土密实度低于下部先期浇筑混凝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委托专业检测单位进行了混凝土强度回弹测试,结果显示,9/E轴柱头部分混凝土强度为C22.2,11/E轴柱头部分混凝土强度为C21.6,低于设计值C35.此外,8月2日第一次浇筑柱身部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检测报告的检测结果代表值为C39.4,8月7日浇筑二层梁板柱结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检测报告的检测结果代表值为C34.0,柱头部分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报告的检测结果代表值为C40.7.
二.施工质量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柳州XXX综合楼工程存在混凝土质量缺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结合面四周,包括新旧混凝土梁柱结合部位的混凝土疑似没有振捣,混凝土外观显示粗糙现象,以及结合面上部混凝土密实度低于下部先期浇筑混凝土。此外,混凝土强度测试结果也显示出低于设计值的情况。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失误或不当操作所导致的。
三.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首先,我们需要提高施工工人的技能水平,确保他们熟悉操作规程,并能够正确地使用施工设备。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规范和标准。最后,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每个施工环节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四.总结
总的来说,柳州XXX综合楼工程存在混凝土质量缺陷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失误或不当操作所导致的。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提高施工工人的技能水平,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及现场施工条件,我们将采用平行流水作业法组织施工,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我们将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工程施工进度,以便发挥人力物力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本施工方案仅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文件,实际施工时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修改与完善,使之更符合施工生产要求。
经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混凝土强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原材料质量差、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以及施工工艺不正确。在原材料方面,水泥、石子和砂的质量不良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拌合水质量不合格或外加剂质量不合格也会对混凝土强度造成影响。在混凝土配合比方面,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而用水量、砂率、骨灰比等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各种性能。在施工工艺方面,混凝土运输到工地现场后没有再次搅拌或搅拌不佳,时间过短或过长造成不匀,最先泵送的混凝土含水量过大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针对一层框架柱的加固处理方案,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结构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属于压弯构件,受很大的轴力。因此,对有质量缺陷的结构柱应谨慎对待,认真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加固措施使之满足承载力及耐久性要求。根据《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13G311-1)要求,加固方案应结合结构特点及加固施工条件,按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原则确定,加固方法应便于施工,并减少对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影响。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数据,结合加固部位的特点,我们公司拟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或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具体做法详见附图02和03.
增大截面加固法是一种通过增大结构构件或构筑物截面面积来进行加固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能力,还可以加大其截面刚度,改变其自振频率,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其正常使用阶段的性能。这种加固方法广泛应用于加固混凝土结构中的梁、板、柱等。
增大截面加固法具有原理简单、使用经验丰富、受力可靠、加固费用低廉等优点。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周期长、增加结构自重、占用建筑空间影响使用功能等,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这是传统的加固法,是最笨的但也往往是最为可靠的方法,在工程实践中较多采用的一种方法。
增大截面加固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和受压构件的加固。当梁、板、柱的承载力相差较大,且其刚度也不满足要求时,采用增大截面加固较为有效。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时要求按现场检测结果确定的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10.该方法施工时的重点是要保证新旧混凝土界面的处理和粘结的质量,只有当界面处理及其粘结质量符合规范要求时,方可考虑新加混凝土与原有混凝土的协同工作,按整体截面进行计算。
在设计构造方面,增大截面加固法必须解决新加部分与原有部分的整体工作共同受力问题。加固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结合面会出现拉、压、弯、剪等各种复杂应力,其中关键是剪力和拉力。在弹性阶段,结合面的剪应力和法向应力主要靠结合面两边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强度承担。在开裂及极限状态下,主要是通过贯穿结合面的锚固钢筋或锚固螺栓所产生的被动剪切磨擦力传递。由于结合面混凝土的粘结抗剪强度及法向粘结抗拉强度远远低于混凝土本身强度,结合面是加固结构受力时的薄弱环节。即使是轴心受压破坏也总是首先发生在结合面。因此,结合面必须进行处理,涂刷界面剂,必要时对结合面从设计构造上配置足够的贯穿于结合面的剪切磨擦筋或锚固件将两部分连接起来,以确保结合面有效传力,使新旧两部分整体工作。
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对模板、支架和钢筋进行检查,并用水清洗干净。只有经过现场工作人员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浇筑。在插入振捣器时,要避免碰撞钢筋和模板。振捣器头开始转动后,才能插入混凝土内。在振完后,要缓慢抽出振捣器,不能过快或停转后再拔出。混凝土浇筑完毕2天后,才能拆除模板,并进行挂麻袋湿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才能拆除钢管支撑。
为了预防混凝土质量缺陷的发生,需要提高操作工人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加强监控力度,并由专人进行振捣施工,避免漏振。同时,需要随时检查混凝土材料质量,严禁私自加水。如果混凝土确实过干,需要征得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同意后,在混凝土搅拌车内加水并充分搅拌后才能使用,避免混凝土含水量过大或坍落度太小等原因造成混凝土强度降低。
针对以上柱头部位混凝土质量缺陷,我公司拟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或置换混凝土加固法进行柱专项加固处理。需要相关部门确认是否需要进行柱加固,或选用我公司提出的哪种加固方法,或者另出加固方法。我公司将吸取教训并加强监控力度,提高各岗位操作工人责任心及质量意识,避免今后的混凝土施工过程再次发生类似的混凝土质量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