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17.92 KB
- 文档页数:6
712019.12
经营管理 JINGYING GUANLI禄劝是云南省昆明市远郊县,地处滇中北部,辖区总面积4 378 km2,境内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呈阶梯状缓降,相对高差3 501 m, 最低点海拔746米。全县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呈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从而呈现生态环境和生物类群的多样性特征(根据2012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云南省禄劝县药用植物资源普查结果显示,禄劝县域现存药用植物基源达1021种)。无霜期234 d,多年平均降水量966.4 mm。有林地面积386万亩,宜牧荒山26.1万公顷,人均占有荒山荒坡面积0.58 hm2,为农民组织实施规模化的中药材栽培提供了广阔的土地、气候、种原等资源。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医药工作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特别是云南省科技厅“云药之乡”认定和建设工作的实施,在县级科技、农业等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艰辛努力下,有力地推动了禄劝中药材产业的长足发展。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能更好地促进禄劝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禄劝中药材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对策,供广大关心和支持禄劝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同仁们参考。1 禄劝中药材产业现状禄劝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十大中药材资源县之一,为云南省首批认定的20个“云药之乡”之一。禄劝县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地和品种等资源优势,大力实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性开发和珍稀品种引进共举的方针,组织开展中药材栽培及其加工。通过优势品种引进、培育、育种及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栽培示范基地建设与中药材栽培技术的教育培训等措施的落实。目前,全县中药材产业已步入了栽培品种的多样化、面积的规模化、技术的规范化、野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化及生产销售的组织化发展轨道。1.1 规模及品种据资料统计,到2018年12月,禄劝县域中药材栽培总面积已达10万余亩,涉及16个乡镇(街道)的近160个村委会,约2万户农户及企业的3.5万人。主要栽培品种有三七、草乌、当归、党参、重楼、山药、丹参等20多个品种,年产值约5亿元。1.2 产量及质量禄劝全县每年中药材总产量约30 000 t,亩产产量及其质量因栽培的品种、技术、管理等因素所致有较大差异。就同一个品种而言,好的达350 kg~400 kg,差的仅有150kg左右,有的甚至100 kg都不到。质量主要是因栽培者对栽培技术应用、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的要求、栽培过程中的管理措施的落实等认识不到位造成了质量参差不齐,由此而导致了生产的效益相比几倍。1.3 加工与销售禄劝已建成投产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仅有昆明益生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饮片加工厂,其因产能有限,仅能完成全县约10%的原料药在禄劝加工成中药饮片后进行销售。因此,约90%的中药材主要以初加工或原料为主国。县域中药材的销售主要以当地的合作社、企业和个体药商组织销售到省内外各大医院、生物制药企业和药材市场为主。2 存在问题在过去的10年间,禄劝中药材产业的建设与开发取得了可喜成效。然而,由于到受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因素的制约,中药材种植规模偏小,规范化、标准化基地少,主导品种的优势不够突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还存在如下问题。2.1 科技含量低禄劝中药材栽培工作起步虽然较早,但规模化、规范化栽培时间仅有10年左右时间。因此,广大群众存在重栽培,轻管理的思想,在中药材栽培、管理及加工等环节的禄劝中药材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李天祥(云南昆明市禄劝县科技开发培训中心,云南 昆明 651500)摘 要:禄劝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十大中药材资源县之一,为云南省首批认定的20个“云药之乡”之一。禄劝县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土地和品种等资源优势,大力实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性开发和珍稀品种引进共举的方针,组织开展中药材栽培及其加工工作。禄劝县域中药材栽培总面积已达10万余亩,涉及约2万户农户及企业的3.5万人就业和增收。主要栽培品种有三七、草乌、当归、党参、重楼、山药、丹参等20多个品种,年产值约5亿元。然而,禄劝县中药材产业还存在问题,文章对其提出相应对策供广大关心支持禄劝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同仁及领导参考。关键词:中药材;产业现状
浅谈邳州市中药材银杏叶基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邳州是著名的银杏之乡,本文从邳州市目前银杏叶基地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简要分析,提出加强银杏叶基地建设的建议,以达到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目的,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标签:银杏叶基地;现状;建议;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北与山东省郯城县、苍山县及枣庄市台儿庄区交界,西与铜山县接壤,南与睢宁县、宿迁市毗连,东与新沂市为邻,全市总面积2088平方公里,总人口180万。邳州银杏叶GAP基地座落在该市港上、铁富两镇,由江苏银杏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建设,银杏叶GAP认证种植面积3万亩,于2010年7月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GAP认证检查。2015年,四户镇银杏苗圃以及银杏叶烘干流程通过了欧盟GACP认证,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银杏树小苗种植和出口基地。本文从邳州市目前银杏叶基地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综合分析,提出继续加强银杏叶基地建设的建议,以达到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目的,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邳州市银杏叶基地建设的发展现状
1.1 银杏种植历史悠久,银杏产业规模宏大 从邳州近年来出土的大量“汉像画石”来看,邳州的银杏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之前,邳州民间一直种植银杏不断,现有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树2万余株。近二十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十分重视银杏优良新品种的研究及培育科研工作,科研人员研究的“宇香”、“亚甜”这两个优良品种受到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的肯定,银杏叶提取物的工艺技术及生产规模均居国内外领先地位。由于国内外市场对银杏叶需求量不断增加,农民掀起了种植银杏采叶苗圃的热潮。目前邳州已发展银杏采叶苗圃10万多亩,通过国家银杏叶GAP认证的3万亩,通过欧盟GACP认证银杏采叶圃基地3000亩,建成银杏叶烘干生产线二十条,银杏叶提取物生产线十五条,三家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通过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MP备案,年产干青叶2万吨、银杏叶提取物600吨,资源总量居全国首位。世界各地的银杏叶原料大多从邳州输出,邳州已成为世界知名的银杏叶生产基地。邳州城市标志的图形采用金黄色的银杏叶外形,体现了邳州“银杏之乡”的特点,展现出邳州银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特性。
龙源期刊网
高山区中药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钟志明
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9年第05期
摘 要 中草药是各种中草药中医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标志。高山区气候条件独特,很多地方特别适宜中药材生长,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理想场所。但由于认识上存在的诸多误区,致使山区中药材種植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状态,没有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文章分析了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山区中药材;发展;问题;对策
高山区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种类很多、分布很广,可种植的范围也很广。从海拔几千米的高山,到海拔只有几百米的低山,都有可以种植的药材。山区中药材虽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真正有人常年收购,有经济价值、能够“变钱”的中药材,只有二十多种,其中大部分为“家生”(人工栽培)药材,也有部分“野生”。真正能够规模种植发展的,主要是家生药材;野生药材虽可以经人工驯化,转化为家生,但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难以产生经济效益。而家生药材,大部分都种植在高山,尤其是一些价格较高的珍稀、名贵药材,基本上都出产于高山。
1 高山区种植药材的优势
这主要是因为,只有高山的气候、土壤与生态环境,才适合“好药”生长。以恩施山区为例,虽然同是山区,但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与低山相比,明显气温较低。尤其是在夏季,高山气候凉爽宜人,日夜温差较大,而且降雨充沛、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缭绕,空气、土壤、环境湿度较高,紫外光强,但林缘、林下直射光较弱,土壤大部分为黄棕壤、白鳝土,有机质含量较高,这些条件恰是大多数中药材(尤其是根茎类药材)生长必须的。很多药材(如党参)只有在高山生长,才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一些名贵药材(如黄连)对环境条件要求更是极为严格,只能在高海拔环境下生长。正因如此,中药材种植基地(药材场)只能建在高山,大部分中药材也都产自高山。虽然也有一些药材(如旱半夏)能够在低山种植,但不是主流。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泰两国的贸易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1978年3月,两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1985年,两国政府签订关于成立中泰经济联合委员会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进入21世纪以来,中泰经贸合作发展迅速,烈边贸易额逐年上升,2005年达到218.1亿美元。两国政府计划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00亿美元,双向投资累计将达到65亿美元。经营环境的改善,中泰经贸合作蓬勃发展态势等诸多有利因素,为中国企业到泰国投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泰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中国作为泰国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双边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据泰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泰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02.5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其中泰国向中国出口91亿美元,同比增长28.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从中国进口111.5亿美元,同比增长36.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泰方贸易逆差20.5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2005年中国在泰国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均有提高,其中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至8.3%,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至9.4%。据泰方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呈缓慢增长趋势,泰国对中国的出口成为推动泰国整体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泰双边贸易的第一大类产品是机电产品。2005年泰国对华出口的机电产品达38.3亿美元,占泰国对华出口总额的42.1%,同比增长42.9%,高于上年27.8%的增速。塑料及橡胶制品是泰国对华出口的第二大类产品,尤其是泰国的天然橡胶一直是对华出口的传统产品:2005年泰国对华出口天然橡胶(HS4001)6.2亿公斤,价值8.1亿美元,同比增长3.8%。矿产品(HS25-27)是泰国对华出口的第三大类产品,2005年出口额8.2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占对华出口总额的9%。植物产品是泰国对华出口的第四大类产品,泰中两国的“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继续促进双边蔬菜及水果的贸易活动。2005年泰国对华出口蔬菜(HS07)2.96亿美元,同比增长38.7%;出口水果(HS08)0.99亿美元,同比增长35.9%,远高于上年5.9%的增幅。谷物出口中,稻米(HSl006)对华出口锐减,由上年的7.2亿公斤降至5.2亿公斤,出口额由2.2亿美元降至1.9亿美元,同比下降13.5%。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6):41—44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M Sciences)
福建中药材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思路
陈青青 ,赖钟雄 (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2.福建农林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 从中药材的种植、生产、销售以及中药材的研究方面剖析了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福建省情,提出 适合福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路:(1)编制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加强良种选育与繁育;(3)推进中药材标准体系 建设;(4)加强中药材支撑体系建设;(5)建议重点发展的中药材项目。 [关键词]福建省;中药材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922(2010)06-0041-04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duction in Fujian CHEN Qing—qing .LAI Zhong—xiong (1.College ofHorticultur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2.Institute ofHorticultural Biotechnology,Fuf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The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planting,pro— duction,sale and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the approaches to develop tradi— 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 industry in Fujian are proposed.(1)Work out a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 industry.(2)Strengthen selection and breeding of excellent varieties.(3)Accelera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 standards system construction.(4)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5)Propose the key development pmj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Key words:Fujian Provinc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平泉县巾药材种帕存在问题及 发展对策
1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全县总耕地73万
亩,退耕还林地27.4万亩,土壤多为淋溶褐土,
土层深厚,多为壤质,土壤有机质含量i.5%一
2%;年降水量540 nll/l左右,年平均温度7_3℃,
昼夜温差大,无霜期从南到北140~110d,年≥10℃
有效积温从南到北3 450℃~2 850℃,地理气候
环境特别适合中药材的生长。平泉县政府充分发挥
有利的气候和区位优势,把中药材种植作为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出台了每亩补助200元种苗款
及集中连片种植ldO亩以上水电配套等相关优惠政
策。201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5 387亩,种植的
主要品种有防风、板蓝根、牛膝、川芎、天麻、射
干、甘草、黄芪等,中药材种植有效利用了山地和
退耕还林地资源,为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是,由于平泉县中药材种植刚刚起步; 还存在着
宏观指导不到位、群众对中药材种植缺乏技术等诸
多不利于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以上问题如果不能及
时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平泉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和
产业化发展进程。本文结合平泉县中药材种植现状
剖析了中药材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
建议。. ,
1 平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滞后。目前,全县中药
材生产组织形式以千家万户的药农自发生产为主,
虽然各级组织和药农自发建立的协会组织在政策引
导、信息服务、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分散的生产方式不利于药材产业的集约化、标准
化发展,也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1.1 思想不重视,中药材种植管理粗放。半野生
栽培是相对于水肥条件较好的栽培方式而言,并不
是放弃田间管理。有的农户栽种药材后对其放任不
管,导致药田杂草丛生,严重影响药材生长。实践
表明,对于多年生药材尤其要做好第2、3年的除
草、施肥等田间管护工作,这是获得较好种植收益
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探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祖国医学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中医学的源远流长使得我国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产业,那就是中药材产业。中医依托着中药材而存在,因此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前景也就不言而喻。但是目前,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需要对中药材产业进行整改、扶持,保证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立足中药材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意见进行探析,并分析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实现本文研究的目的。
标签: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祖国医学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中医学的源远流长使得我国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产业,那就是中药材产业[1]。中医依托着中药材而存在,因此中药材的发展前景也就不言而喻[2]。中药材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在我国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它拥有厚实的发展基础以及绝对有利的发展条件。本文主要是针对我国中药材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如下:
1中药产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中药材的品种存在着混杂以及退化的问题。由于中药材的种植、养育工作没有选入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以及推广的计划中,市场上的中药材多数来源于药农自留的种苗或种子所产,这使得中药材的品种出现混杂以及功效退化的情况,这也体现了药材品种的选育工作存在着滞后的问题。
1.2中药材的生产没有形成规模。目前,我国的大型中药材生产基地并不多,就拿甘肃定西市的中药材生产情况来说,大批的中药材生产是药农自发的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药材的生产分散,对生产的集约化造成很大的影响。
1.3中药材的科技投入不够。我国大部分生产药材的地方都属于自然条件好,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不足的地方,地方政府对中药材生产的资金以及科技的投入程度不够,中药材的生产遭受着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药材的质量也就得不到保证,产生的盈利有限,对各地经济的带动能力也就有限[3]。
秦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药材是我县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随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中药材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中药材生产已成为广大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据统计2008年,全县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0.17万hm2,产值约为2 667.60万元。中药材在我县虽然种植历史久远,有一定的面积,但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种植零散,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信息闭塞,效益波动大,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低,品质较差;龙头企业及经纪人少,产品收购及深加工渠道不畅。为了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困难,加快全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根据2008调查统计,特提出如下意见:
1生产现状
全年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0.17万hm2,总产248.10万kg,中药材产值2 667.60万元。主栽中药材品种主要有柴胡0.038万hm2、党参0.035万hm2、板蓝根0.03万hm2、冬花0.03万hm2、生地0.007万hm2、红黄芪0.001万hm2、天麻0.003万hm2、防风0.015万hm2、其它0.007万hm2。在五营、王窑、中山、魏店、千户、云山6乡15村建立中药材示范基点333.33 hm2,重点在王窑乡的阎山村、郭老村、罐蔺村3村378户建立示范基地66.67 hm2,其中柴胡22 hm2,冬花31.33
hm2,板兰根13.33hm2。
2中药材生产存在问题
2.1市场信息不灵,生产盲目性大中药材是特殊商品,其生产开发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易受市场行情的制约。市场信息不灵、经验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民生产中药材的瓶颈。一方面造成我县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广大农民难以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同时,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种植者因信息不灵或受虚假广告诱惑,而盲目引种;栽培方法不当,或受伪劣或高价药材种子的危害等方面的经济损失,也挫伤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阻碍了我县中药材生产的发展。
64 2007年第4期 宁夏农林科技
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李巧弟 ,张密珍 ,杜巧霞
(1.宁夏隆德县莫安乡林业服务中心,宁夏隆德756300;2.陕西省淳化县职教中心,陕西淳化711200)
摘要:结合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影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T ̄'-I题,通过分析提出解决中药材产
业发展的措施和途径,为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隆德县; 中药材产业; 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04X(2007)04—0064—02
宁夏隆德县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适宜 多种中药材的生长,本地产中药材694种,其中常用中药材占全
国统一调查的3600种常用中药材的33%,以六盘山贝母、黄
芪、柴胡、黄芩等道地中药材为代表,品质优良,具有很好的发 展前景。
1 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
2001年5月,隆德县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自治区优质
中药材基地”县后,县委、政府将中药材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三 大支柱产业之一,制定了《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
扶持中药材种植和产业开发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和企业发展中药材生产,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
成倍增加,产值大幅度上升,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成为自治区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规划中的重点。目前,靠采
药增收、种药脱贫或通过药材购销贩运致富已成为当地农民脱 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十五”期间,隆德县借助生态建设契机,将中药材种植作为 提高农民收入、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
措施,在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的支持带动下,加大种植基地的 建设 】,至2006年底,全县种植药材5000hm ,其中大田种植
3267hm ,林药间作及粮药套种1733hm ,已建立67hm (干亩)
以上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基地4个,6 7hm (百亩)以上的8个,
第10卷第1l期 2008矩1lYl 电子元嚣件主用 Electronic Component&Device Applications VoI.1O No.11 NOV.2008
ASON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郑旭辉,侯韶华
(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1
摘 要:ASON技术作为下一代传送网应用技术,其本身也非常适合现有网络的应用,文中 分析了ASON ̄.展现状,同时指出了ASON ̄--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ASON;业务能力;QoS;网络演进
O 引言
ASON的最主要特点是它在原来数据平面与
管理平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控制平面,从而通
过这种控制平面中各个模块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智
能化控制,以便快速地为业务建立连接,同时实
现自动拓扑发现等功能。
1 ASON的体系结构
ASON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ASON与传统
传送网概念的不同在于,传统的传送网只涉及信
号的传送、复用、交叉连接、监控和生存性处
理,它不含交换功能。而ASON除了具备以上功
能外,还能动态、自动地实现传送、交换和建立
连接。同时,为了满足目前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业务的需求,ASON还引入了信令和路由概念,
以吸取两类网络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它们各自的
缺点;此外,ASON也可以支持多种客户信号,
ASON是一种独立于客户和技术的网络。
2 ASON的发展现状
ASON自概念提出以来,它已在标准化、商
用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
2.1标准的制定
目前,ASON标准化工作的代表包括:IUT—T
提出的关于ASON的体系框架和规范的一系列建
议(如G.807,G.8080等);IETF提出的可提供控
收稿日期:20o8—07—07
78 电子元器件主用 2008.11 .ecdo.crt 制平面统一信令的GMPLS协议簇:OIF提出的光
网络接口规范(UNI1.0,UNI2.0,ENNI等)及推
龙源期刊网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作者:马乐 陈博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10期
摘 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迅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如何让中小民营企业摆脱困境,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以及各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优化对策,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与界定
1.中小企业的定义。我国中小企业广义上的定义为,除了国家确认的大型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都称之为中小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在狭义上定义为,微型企业不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指的是雇员人数在7人以及以下的具有合法资格的个体或单位。中小企业的特点有四点,分别是:自主筹资、自由组合、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2.中小企业的界。世界各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各有不同,这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直接的关系。但从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来看,大致从企业从业人数、企业资本额以及销售额、企业从业人数、资本额和销售额这三个途径出发。
但是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不同行业来讲,也有所区别。比如在日本,零售业或者服务行业企业的从业人数低于50人或者企业的资本额少于150万日元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而在制造业中,日本规定的是企业从业人数在1000人以下,企业资本额少于30亿日元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在美国,衡量制造业企业是否是中小企业的标准是以从业人数进行判定的。美国规定,企业从业人数低于1500人的企业都属于小企业,而在餐饮业中规定,企业从业人数在500人以下属于小企业。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各不相同。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有企业从业人数、企业资产总额以及销售额等。对于不同行业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我国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如表:
农业技术N
452019年5月·下
高山区中药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钟志明(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农业服务中心,湖北 恩施 445021)摘 要 中草药是各种中草药中医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标志。高山区气候条件独特,很多地方特别适宜中药材生长,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理想场所。但由于认识上存在的诸多误区,致使山区中药材种植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状态,没有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文章分析了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关键词 高山区中药材;发展;问题;对策高山区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种类很多、分布很广,可种植的范围也很广。从海拔几千米的高山,到海拔只有几百米的低山,都有可以种植的药材。山区中药材虽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真正有人常年收购,有经济价值、能够“变钱”的中药材,只有二十多种,其中大部分为“家生”(人工栽培)药材,也有部分“野生”。真正能够规模种植发展的,主要是家生药材;野生药材虽可以经人工驯化,转化为家生,但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难以产生经济效益。而家生药材,大部分都种植在高山,尤其是一些价格较高的珍稀、名贵药材,基本上都出产于高山。1 高山区种植药材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只有高山的气候、土壤与生态环境,才适合“好药”生长。以恩施山区为例,虽然同是山区,但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与低山相比,明显气温较低。尤其是在夏季,高山气候凉爽宜人,日夜温差较大,而且降雨充沛、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缭绕,空气、土壤、环境湿度较高,紫外光强,但林缘、林下直射光较弱,土壤大部分为黄棕壤、白鳝土,有机质含量较高,这些条件恰是大多数中药材(尤其是根茎类药材)生长必须的。很多药材(如党参)只有在高山生长,才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一些名贵药材(如黄连)对环境条件要求更是极为严格,只能在高海拔环境下生长。正因如此,中药材种植基地(药材场)只能建在高山,大部分中药材也都产自高山。虽然也有一些药材(如旱半夏)能够在低山种植,但不是主流。2 目前山区种植中药材面临的问题2.1 高山人口下迁带来的药农数量直接减少高山虽适宜种药,但生活条件艰苦,加之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就医、就学都非常困难,属重点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对象,很多药农都迁出大山,改做其他行业。2.2年轻一代不愿意种药种药虽然赚钱,但比种粮生产、生活条件更差,也更加辛苦,因此很 多年轻一代都宁可外出打工,不愿意在家种药。老一代药农越来越少,新一代却不能接上,这就使种药人呈总体减少趋势。2.3 种药成本急剧上升近年来,留村务农的山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很少,高山劳动力数量更少,请工难、工价高,已成为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主要瓶颈与障碍。2.4 标准化种植水平较低为保证中药材质量,近年来国家要求各中药材产区必须建立道地中药材标准化(GAP)生产基地,严格落实规范化、标准化种植。但目前山区药农大多采取分散自主经营,组织化程度很低,标准化种植难以落到实处,不能与市场要求及时有效对接。2.5 “追涨杀跌”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种植中药材,很多新入行者喜欢“追涨杀跌”,即看什么药材价格高就想种什么,什么药材价格暴涨就想种什么,价格偏低、价位下跌的药材则“不屑一顾”。由此,经常出现一些产品供过于求,价格出现暴跌现象。“追涨杀跌”者,一般是在某种药材价格高时突然起意,然后仓猝大面积种植。由于提前没有做好准备,种苗全靠临时购买,不仅价格明显较高,而且质量没有把握。这样一是容易种植失败,二是成本明显抬高,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由于中药材从种到收,短则需要数月,长者需要数年,产品出来后,市场与价格可能已发生巨大变化,甚至跌入低谷。因此“追涨杀跌”风险很大,即使侥幸成功,也不能当做经验推广。3 山区中药材种植发展的策略3.1 因地制宜,选择药材品种。由于山区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能够生长的中药材种类很多。但真正适宜规模种植的药材,其实并不多。另外,不同地域、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不同地块,环境存在很大差异,适宜种植的中药材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在种药之前,一定要弄清不同地域,到底适合种植哪些药材。总体上讲,准备规模种植的药材,首先应该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已经在当地常年规模种植,栽培、采收、加工技术成熟,产量高而稳定,药材质量上乘,功效地道实在、确切可靠,疗效较好的“道地药材”;其次是当地常年搭配种植的小药材;再次是当地的野生中药材。这些中药材对当地的环境适应性较好,一般都能种植成功,而且产量稳定、质量可靠。具体到山区不同区域,以海拔对中药材种类影响最大。最适宜种植药材的地域,一般在海拔千米以上地区,适宜种植的主要药材品种有款冬花、党参、川乌、牛膝、川芎、独活、云木香、柴胡、桔梗、黄连、天麻等。一些濒于灭绝的名贵野生中药材(如七叶一枝花),近年来由于价格暴涨逐步引起高山药农关注,开始人工驯化栽培。由于中药材生长年限较长(少数1-2年,多数在3-5年),且根系密集发达,枝叶覆盖度高、覆盖时间长,能够减少土地裸露,防治水土流失,利于环境保护,因此从长远看,它是替代对高山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烤烟以及部分农作物的最佳产业。海拔千米以下的二高山与低山,适宜种植的中药材品种有金银花、留兰香、柴胡、桔梗、太子参、白芷、白芍、丹皮、大力子、栝楼、板蓝根、决明子、旱半夏等,但最好种植在年积温有限,农作物产量不高的二高山地区,且最好与农作物间作套种,或者在新退耕还林地与幼龄树苗套种,以提高种植效益,化解市场风险。除草本药材外,从长远看杜仲、厚朴、黄柏、枣皮、银杏等木本药材在山区也较有发展前途。3.2 制定有效措施,发展山区中药材产业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一要积极引进有实力的药企,建设道地中药材标准化(GAP)生产基地,确保产品能与市场有效对接;二要帮助药农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药农的组织化程度,确保标准化生产能够落到实处;三要鼓励土地流转,大户经营,提高药材种植的专业化程度,培育“专业药农”;四要引进、推广适宜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具,提高药材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进而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解决高山缺劳力、工价高等问题;五要抓好中药材基地的通路、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开发同究2002.1
甘肃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刘刚 曹方 方伟 王志扬 陈垣
(1中科院兰州化物所,2、3甘肃省星丸科撞发展套司.4、5.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兰州73OO00)
内窖提要:甘肃中药材自然讦潍、栽培面积 及年总产量居全国第三。省内相关地区已将中药材作为当地重要支柱产 业,组织太规模的开发生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提高。带来普遍品质下降,旮格率
低:生产过刺.市场价格低连:野生药材超采.资源濒危等问题。本文从产业化服务体系和相关政策法规休系建设的角度,讨
论了甘肃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必须与现代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及其战喀对策。 关镀词:中药材产业化问题对策
中囝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2)01—0049—03
据调查.截止2000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选6万多公 顷,居全国第三位。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种植面积超过
5.5万公顷.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年产量8 800多
万公斤.产值6 85亿元。有一定规模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
300多家。小作坊式的加工.仅定西地区就有1 500多户.加
工产值可选1 5亿元。中药材已成为这些地区农民脱贫致 富.实现小康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张旗鼓地宣传
和动员当地农民发展中药产业.大办药材市场,扩大种植面
积,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最大的倾斜和支持,药农们也因为
一时期种药材收入明显高于种粮食而迸发出极大的种药热 情。随之而来的药材饮片加工与销售企业也蓬勃发展,呈现
一幅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繁荣景象。
其实.中药材的发展不在于一时的热情和在低水平上种
植面积的扩大和总产量的增加。药材不是粮食.它用逾相对
………………………………, 业。牲畜屠宰应集中进行,逐步用机掀屠宰代替手工屠宰,既
便于肉产品检验、检疫工作,也保证了生皮的生产质量。另 外,逐步规范现有的生皮贩卖商的行为.使其发展成现代市场
2011年第3期 旅t舛妓 103
蕉城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黄爱星 ,吴信兴
(1.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蕉北街道办事处农技站 352100;
2.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农技站)
摘 要:分析了宁德市蕉城区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种子种苗混杂、栽培技术不
规范、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良种化程度低、引种盲目、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多建 示范片、建立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立规范化和规模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强化药材科技普及、
积极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做好地道中药材GAP认证、完善药材服务网络、搞好药材营销体系等
对策。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
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丘陵山地多,中药材野 生资源极为丰富,仅天然地产品种达100多种。20
世纪50年代采集野生药材进行家种训化较为普及,
8O年代末开始没落。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效益
农业的发展,该区中药材生产才得到复苏。2004年 蕉城区委、区政府把中药材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
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调整方向,现已把中药
材列入该区新一轮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项目来 抓,制定了《蕉城区2008--2010年中药材产业化 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及远景目标》,同时加大投入,
调动药农的积极性,引进建立了中药材产、加、销
一体化的宁德市宝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宁德旭升
综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中药材生产创造了一个 良好的软环境,种植面积由原来不足20 hm 发展到
目前的200多hm 。现主要种植有淮山、金银花、
葛根、鱼藤、雪莲果、玉竹、佛手、杜仲、黄桅子 等十几种中药材,其中淮山67 hm 、金银花67
hm 、葛根20 hm 、雪莲果6.7 hm 、杜仲3.3 hm 、
鱼藤6.7 hm 、厚朴8 hm 、药用木瓜6.7 hm 、姜 黄10 hm 、玉竹3.3 hm 、黄桅子2 hm 。目前已建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年第2期 严业升发
迭部县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窦光明
(迭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迭部747400)
迭部县位于甘肃南部的一个农林牧综合的农业县,群众生活基 本解决温饱,县域经济增长缓慢,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农村土地相
对较多而分布不均,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 任,迭部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县的地域气候条件,把中药材作为增
加农牧民收入的特色产业之一,如何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 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浅谈我对迭部县今
后该如何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些建议。 1基本情况
迭部县位于甘南南部,长江支流白龙江上游,总面积5108lⅢl
,人口5.8万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600 ̄4920m之 间。全县耕地面积9133 hⅡl2,农村人均耕地约0.24 hT【I2。耕地分布
海拔1600 ̄3200m之间。气候属于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气候,光照
充足,降水充足,主要集中在7~9月份。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6.7"C,年平均日照时数2242.2h,≥0℃的 积温2766.1℃,年均降雨量630ram,蒸发量1663.5mm,无霜期147
天。土壤以沙壤、褐土为主,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多种植 物生长。2012年,全县人均纯收入3650元。
2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迭部县药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家种药材发展较快,由于优 越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壤,适宜各种中药材生长。据普查,种植 面积大,产量高的有黄芪、党参、柴胡、当归、板兰根、秦艽等12
个品种。2013年,在花园乡卡坝路村黄芪0.02hm ,产出9000kg的 高产成绩,折合每lhln 产22500kg(鲜);电尕镇拉路村农户种植 当归0.46hm ,产出45000kg,折合每 。产428.6kg(鲜),充分证
秀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钟振江 杨成梅 杨美森 刘春 王德明 王菲菲 张晓 宋龙华
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20年第09期
摘; ;要;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实地调研,分析秀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生产基地稳步扩大,产业链条全面延长,科技支撑日渐强盛,农民增收成效明显),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秀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优化发展机制,强化区域布局;建设物流基地,培育交易市场;建立科研平台,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技术服务,壮大经营实体。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现状;问题;对策;重庆市秀山县
中图分类号:F326.12; ; 文献标志码:C; ; DOI:10.19415/ki.1673-890x.2020.25.015
秀山县是武陵山地区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地,县内有中药材资源644种,其中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的约有268种,珍贵药材有天麻、八角莲、竹节人参、灵芝、重楼、白及等。规模化种植的重点药材有山银花、黄精、白术、叶用银杏、百合、南苍术、天冬、金荞麦、前胡、黄柏、金丝皇菊等品种。
1 产业现状
1.1 生产基地稳步扩大
中药材是秀山县确定的五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在秀山县“稳定山银花基地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品种”的“1+X”中药材基地建设战略布局下,截至2019年,全县以山银花为主,白术、黄精、白及、南苍术等为补充的中药材基地面积已达1.72万公顷,其中山银花基地面积1.16万公顷,白术种植面积0.15万公顷,银杏种植面积0.11万公顷,黄精种植面积0.10万公顷,其他中药材基地0.20万公顷。全县中药材产量达5.29万吨,综合产值达10亿元以上。以“秀五味”为主,百合、罗汉果、天冬、青蒿等十余种为辅的中药材已成为秀山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
1.2 产业链条全面延长
中药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单种规模小,标准难统一
1、零星种植,规模化程度低
受传统小农经济影响,中药材仅仅是对传统经济作物的点缀和补充,集中连片的种植的较少。
2、结构不优,亩产量(值)不高
材质优、疗效佳、具有地域特征的中药材统称为道地药材,道地药材亩产效益最高。这与结构不优,特别与是否规范化种植有很大关系。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的方向是取得GAP资格认证,药农普遍缺乏标准意识,种采不规范、农残超标、虫蛀霉烂等情况十分普遍,造成药材品相差、损耗大。
3、药材周期长,风险大
在十年之内,山茱萸价格相差四五倍价,格波动大。杜仲这类药材,必须5年后才能采收,生产周期长。安康的中药材大多通过第三方收购,再由收购方给某些相对固定的企业客户,药农的信息闭塞,销售渠道狭窄,议价空间和实力有限,也有因无处可卖而撂荒药园的现象。
(二)产业链多处在中低端,跨界融合发展有难困难
1、中药材加工能力弱
中药材加工是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中药材药的90%都是以初级原材料对外销售,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无论是温浸提取、渗漉提取,还是低温浓缩干燥技术都不易控制,无法为下游药企提供高品质原料。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性物品,中药材的衍生产品少,没有摆脱特殊用品的局限性。
2、企业对中药资源消化不够 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23家,其中中药提取加工中间体企业12户,主要开发提取葛根、杜仲、皂甙、桐油等;中药饮片加工企业5家,主要加工白芨、桔梗、杜仲、天麻、柴胡等,消化品种有限,大多数品种无法覆盖,大部分中药材产品雷同,独到性、差异性不明显。
3、产业融合发展不明显
在高速沿线、机场两旁很少见到成片药园、整座药山;一些有特色的药山、药园、药谷没有进景点、旅游路线,缺少携带便、有特色、有文化的中药材旅游产品;系统化、体系化的中药材教育实践基地还是一块空白;中医药服务特色未充分彰显,中药材、中医在康养产业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三)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1、服务保障跟不上
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工设备简陋,没有规模中药材交易市场,没有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缺乏高档次的中药材检验设备。品牌培育意识不强,中药材缺少著名商标,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大局意识,一些中药颗粒剂、中医药健康管理膏方等还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医疗服务机构忽视使用本土药品和制剂,无法充分分享大健康这一红利。
2、科研人才队伍匮乏
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专业研究机构作用发挥有限,中药材生产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绝大部分药农缺乏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中药材的田间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得不到及时技术指导。龙头企业挂牌成立的专家工作站,基本是有一间房子、挂了一个牌子、摆了几张桌子、空有一副架子,与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的技术服务协议,多数停留在纸上、落实在口头上,付诸在行动上少之又少。一些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3、配套政策显滞后
中药材产业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统筹协调难度大,土地、金融、财税、医疗等配套政策衔接断裂,鼓励性口号多,实质性政策少,缺乏专项扶持资金。中医药文化传承显薄弱,懂中药、用中药的社会风尚还未形成,年轻一代更偏爱西医,对中医了解不多,中药的消费主要在中老年年人群中。
二、存在的问题
中药材产业发展起步虽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就目前来看,中药材种植较为盲目,中药材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中药材产业发展仍处于散、小、乱的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
1、缺乏统一高效的推进机制
中药材产业发展管理涉及部门较多,而各单位只是根据各自职责为种植户或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技术指导。发展中药材产业涉及面广,相关部门各执一节,以致技术、人才、服务、项目、政策形成不了合力,有时难免出现“九龙治水”的现象,都想管好、服务好但又存在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及时、交叉管理等情况,企业与种植户遇到生产经营困难,不清楚找谁解决。
2、缺少全局性的总体规划
针对中药材产业,国家制定了发展规划,但还没有一个总体发展规划,各相关部门也未就中药材产业发展制定详细的规划。由于缺少规划,没有合理利用山区、丘陵等不同自然资源,科学安排生产基地和研发加工场所,容易造成布局不善和一哄而起等短期经营。没有统一的管理和指导,经营主体各自为营,容易导致生产经营的盲目跟风,或是消极等待观望。这一因素,严重制约着中药材产业的做大做强、科学发展。
3、缺乏规模龙头企业的示范与带动 中药材种植点多面广,如一盘散沙,既没有形成地域品牌效应、规模效益,也给初入者带来经营性巨大产业风险。同时因缺少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带动,缺少品牌产品和带有地理性标志的拳头 产品,中药材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中药材加工方面,还没有一家中药饮片生产及中成药制药企业,中药材产业链较短,尚处种植或粗加工阶段,产品大多是卖原料或是进行粗加工后卖出,缺少高科技支撑、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专业研发技术人才,精深加工突破难。龙头企业发挥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不强,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
4、缺少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
目前,尚未出台符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并且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宣传氛围不浓,缺少一个中药材产业信息和技术指导综合服务平台,群众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知晓率不高。总体来看,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宣传等方面的扶持和支持力度都不够。况且,中药材有固定的生长周期且前期投入较大,有的品种种植要达五年以上才有收益,有的一亩地一年投入就要两、三万元的成本。没有政策扶持,企业和种植户在成本投入、资金周转、用工保障、市场行情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
三、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中医中药医疗保健作用在国内国际越来越受重视,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传统农业改革和转型的步伐加快,从中央到地方十分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制定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机遇期。也可以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抓手,作为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应由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协调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建议尽快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在林业局下设办公室,建立定期研究协调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由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中药材产业信息和技术指导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中药材市场行情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等服务。通过平台建设,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及时发布市场供求导向信息、搭建产品供销网络,与全国各地大型中药材交易中心进行有效对接和互动,实现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种、产、研、销”等“一条龙”服务。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依据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采取多种经营方式,鼓励农户通过林地流转、租赁、合作等模式大力发展中草药产业。建议政府组织专业人士或委托专业机构,按照《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和省、市相关政策,结合实际,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可根据中药材种植特点和优势,结合生态观光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绘制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蓝图。
3、精准扶持,培育龙头
政府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对于上规模的基地给予补助或奖励,同时出台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的金融保险及相关融资方面的政策,为中药材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通过规划设计、政策扶持,明确发展方向,培育中药材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同时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产业链。
(1)引导规模种植。对新种植中药材5亩以上建设标准化中药材生产基地,给予300元/亩补助,分三年补助到位。支持200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项目申报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特色产业示范园,申报成功的项目由县级财政安排10万元资金给予奖补。
(2)支持标准化生产。鼓励构建可溯源体系,形成“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的机制,对成功构建标准化可溯源体系的经营主体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
4、提升内质,打造品牌
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或校企共建的生产模式。推行订单生产,建议设立“定制药园”作为原料药材供应基地的医药企业,每年按收购原料药材实际支出资金增量部分的0.5%对医药企业给予奖补。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推动实施 GAP 或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基地建设,提高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水平。通过邀请专家和专技人员,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提高中药材种植管理等新技术应用率。应鼓励龙头企业以技术为支撑,以打造特色优质产品为方向,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根据市场行情和群众对健康养生需求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差异化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同时,大力挖掘我县野生中药材资源,形成地方特色和独特优势,研发和创立具有地理标志的优质品牌产品。通过加强产品的宣传推介,不断提升中药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