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知识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37.19 KB
- 文档页数:2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住宅建筑设计原则有:
一、完整性:设计时考虑室内与室外、各房间以及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亲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二、层次性:将室内空间分层设计,表现各层次空间的功能。
三、余地性:尽量留有活动的余地及公共空间,便于休息、娱乐等活动,促进人际关系。
四、多样性:设计空间要灵活多样,使空间内容充实丰富多彩。
五、统一性:设计空间要求统一,应符合功能、艺术、审美等性质,保持空间整体性。
六、安全性:设计须提供恒定的安全感,确保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和财物的完整性。
七、和谐性:设计是和谐的,尊重客户的需求,用户应能融入舒适的家的氛围中,实现家的精神境界。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5高层在当今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高层住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和期望。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原理。
一、高层住宅建筑的定义与特点高层住宅建筑通常指的是层数较多、高度较高的住宅建筑。
与低层和多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首先是土地利用率高。
在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高层住宅能够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居民,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住房压力。
其次是视野开阔。
居住在高层可以享受到更广阔的城市景观和自然风景,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受。
然而,高层住宅也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垂直交通的压力较大,需要高效的电梯系统;结构设计要求更高,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风荷载和消防要求也更为严格。
二、高层住宅建筑的规划布局合理的规划布局是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规划时,需要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包括与道路、公共设施、其他建筑的距离和方位等。
建筑朝向的选择至关重要。
应尽量保证主要居住空间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条件,以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同时,要考虑到当地的主导风向,避免出现“风影区”。
建筑间距的控制不仅要满足日照要求,还要考虑到居民的隐私和视线干扰问题。
合理的间距可以保证每个住户都能享受到一定的私密空间,同时减少相邻住户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小区内部,还需要规划好公共绿地、休闲设施和停车位等。
公共绿地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和活动的场所,增加小区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休闲设施的设置要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停车位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到车辆的数量和通行便利性。
三、高层住宅建筑的交通组织高层住宅的交通组织主要包括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
垂直交通以电梯为主。
电梯的数量、速度和载重量需要根据建筑的层数、户数和人流量进行合理配置。
一般来说,高层住宅应至少配备两部电梯,其中一部为消防电梯。
电梯的等候时间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居民的等待焦虑。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知识总结建筑设计的总体布局从全局观点出发综合考虑预想中建筑物室内室外空间的各种因素,作出总体安排,使建筑物内在功能要求与外界条件彼此协调,有机结合。
建筑群中的单体建筑设计应在总体构思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并受总体布局的制约。
因此,设计构思应遵循“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外”的原则,先从总体布局着手。
根据外界条件,解决全局性的问题,然后进行单体建筑设计中各种空间的组合。
在这个过程中使单体建筑设计在体型、体量、层数、建筑形式、色彩、朝向、日照、交通等方面同总体布局及周围环境取得协调,并在单体建筑设计趋于成熟时,再行调整和确定总体布局。
在总体设计构想中,既必须考量采用功能、结构、经济和美观等内在因素,也必须考量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城市规划建议、周围环境、基地条件等外界因素。
例如建筑物的入口方位,内外交通的非政府方式、体型多寡大小的确认、建筑物各个部分的布局、建筑形象与周围环境的协同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必须考量外界因素。
通常先从体型著手,用来抒发设计者的构想。
体型确认后,再研究内部的平面空间组织。
研究体型就是为了化解内外因素之间的矛盾,化解功能和形式之间关系的问题。
比如设计一个博物馆,主要必须满足用户参观路线、光线和视线的建议,而以参观路线最为关键,应当以参观路线做为确认体型的一个内在依据,再根据外部条件使用最合适的体型。
建筑设计的环境构思建筑的体型、体量、形象、材料、色彩等都应当同周围环境协同。
建筑设计构思要把客观存在的“境”与主观构思的“意”融合起来。
一方面要分析环境对建筑可能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分析设想中的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
因地制宜,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水面的宽窄曲折,把自然景色组织到建筑物的视野中。
如果建筑物处于自然风景区,应使建筑物同自然环境相协调。
例如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馆建于波恩的名胜古迹区中,基地地势起伏,古树参天,按波恩市政当局要求,不能砍一棵树。
为了保护环境,将五座四合院分散建在丛林之中,成为建筑与环境结合的良好范例。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住宅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领域,它涉及到空间规划、结构设计、采光通风等多个方面。
在住宅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创造一个舒适、实用且美观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探讨一些住宅建筑设计的原则和理念。
首先,住宅建筑的功能性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设计师需要了解住户的需求和生活方式,以确定合适的功能分区和布局。
例如,厨房与餐厅的位置应该考虑到食物的运输和准备,卧室应设计为安静和私密的空间,客厅则应提供一个开放和社交的环境。
功能性设计原则还包括方便的交通流线、足够的储物空间和灵活的分隔区域等。
其次,住宅建筑的舒适性是其设计的关键。
舒适性包括室内外气温的调节、良好的通风和采光系统、噪音的控制等方面。
例如,南北朝向的房间可以获得更好的日照和自然通风;同时,设计师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材料和隔音技术来降低噪音的传递。
此外,合理使用自然光和照明设计也是提高住宅舒适性的重要因素。
美观是住宅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学原则和设计规划的合理性相辅相成。
设计师需要注重色彩搭配、材料选择和比例关系等细节,以创造出一个独特而又和谐的居住环境。
同时,住宅外观的美观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兼顾个人喜好与社区风格。
此外,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也日益重要。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能源消耗、材料选择、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例如,选择能源效率高的设备和材料,利用太阳能和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可以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最后,住宅建筑的社交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社交性设计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设计师可以通过开放的起居空间、共享设施和社区活动等方式,创造一个促进社交的居住环境,增进住户之间的交流和社区凝聚力。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设计涉及到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可持续性和社交性等多个方面。
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原则和理念,以创造一个既符合住户需求又具有独特魅力的居住环境。
更多相关下载:/《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住宅套型设计第一节概述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一、家庭成员构成1、户人口规模2、户代际数3、家庭人口结构:单身户、夫妻户、核心户、主干户、联合户及其他户核心户: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主干户:一对夫妻和其一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联合户:一对夫妻和其多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二、套型与家庭生活模式1、家务型2、修养型3、交际型4、家庭职业型5、文化型四、套型居住环境与心理1、人与居住环境2、居住环境心理需求2.1 安全感与心理健康2.2 私密性与开放性2.3 自主性与灵活性2.4 意境与趣味2.5 自然回归性第二节套型各功能空间设计一、居住空间1、居住空间的功能划分2、房间平面尺寸和家具布置3、门窗设置与家具布置4、居住部分空间设计与处理4.1 一般混合结构住宅中,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三、套型居住环境与心理3、交通及其他辅助空间3.4 其他设施3.4.2 垃圾处理:目前比较倾向于不设垃圾井,而由各户袋装垃圾集中于住宅楼外的垃圾收集点,再转送垃圾站处理。
中高层及高层住宅不设垃圾井道时,每层应设置封闭的垃圾收集空间。
第三节套型空间的组合设计三、套型空间的组织1.1 餐室厨房型(DK型)1.1.1 DK型: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个空间。
1.1.2 D·K型:就餐空间与厨房适当隔离。
2.1 小方厅型(B·D型):用餐空间与睡眠空间分离,而起居等活动仍与睡眠合用同一空间。
小方厅同时兼作就餐和家务空间活动。
3.1 起居型(LBD型):起居空间独立出来,并以起居室为中心进行空间组织。
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个空间。
3.1.1 L·BD型:起居与睡眠分离。
3.1.2 L·B·D型:起居、用餐、睡眠均分离出来。
住宅建造设计原理1、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建造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
2、户型:顾名思义为住户的类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的不同而划分的不同户型。
套型:就是住宅设计中为不同户型的住户提供适宜的成套居住空间。
3、厨房:它主要是完成家庭炊事活动,是设备集中和使用频繁的空间,而且又是产生油烟,水蒸气、 CO 等有害物质的场所,所以住宅套型设计中,它的位置很重要。
4、洗手间:住宅洗手间是一组处理个人卫生的专用空间,它包括便溺、洗浴,盥洗及洗衣四种功能(有的还包括化妆功能)按小康标准,一户住宅洗手间面积以3~5m2为宜。
5、露台:其顶部无覆盖遮档的露天平台.6、套型空间的组合:就是将户内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满足不同住户使用的需求,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7、变层高式住宅:就是将一些次要空间布置在层高较低的空间,而将家庭成员活动量大的空间布置在层高较高的空间内。
8、复式住宅:就是将部份用房在同一空间内沿垂直方向重叠在一起。
9、跃层住宅:是指一户人家占用二层或者部份二层的空间,并通过专用楼梯联系。
10、别墅:它的原本含义是“住宅以外的供游玩、休养的园林式住房”,是除“正宅"以外的“副宅".现代的含义包含了“正宅”与“副宅"二方面的内容,既可能是住户偶尔休养的场所,也可能是常年栖居的生活用房。
11、院落:就是与住宅有着明确的从属关系的室外地面空间,它通过围墙(透体的,不透体的)或者建造的围合来确定这种空间上的从属关系(私有或者半私有) .12、宅院:建造在内,院子在外,而且是独立式的住宅外院,从属于一户住宅。
13、庭院:建造在外,院子在内,受到建造不同程度的围合(不少于 3 面)较封闭。
14、单元的概念:为了适应住宅建造的大规模建设,简化和加快设计工作,统一结构、构造,方便施工,将一栋住宅分为几个标准段,而把这种标准段称为单元.15、住宅的适应性:是指住宅实体空间的用途具有多适性,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住户居住。
住宅建筑设计与原理复习要点一。
住宅的分类1、从材料划分:砖、木、混凝土等2、从结构划分(1)砖混结构(一般在5层、6层以下)“砖”:建筑用的人造小型块材普通砖的尺寸为240mm×115mm×53mm“混”:钢筋混凝土(2)框架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粒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而成的住宅.(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空间灵活,抗震性能差)(3)剪力墙结构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的结构(剪力墙间距不能太大,平面布置不灵活)(结构自重往往较大,造成建材用量增加,地震力增大)(4)框架—剪力墙结构即框剪结构,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3、从层数划分低层、多层、中高层与高层(1)低层住宅:1~3层(2)多层住宅:4~6层(3)中高层住宅:7~9层(4)高层住宅:10层以上二、住宅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砖混、框架、剪力墙、框剪,每种要能够理解砖混:适用于5—6层以下框架: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轻质板才隔墙分户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空间较灵活抗震性差剪力墙:用钢筋混凝土的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的结构框剪:是框架和剪力墙两种体系的结合,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的剪力墙三、居民形式的种类长江流域,阑干式建筑黄河流域,木骨泥墙房屋木架建筑日趋成熟,形成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木结构(里弄住宅.居住大院。
竹筒屋)四、住宅的开间、进深、层高和净高1。
住宅的宽度(长边方向的面阔尺寸)是指一间房屋内一面墙皮到另一面墙皮之间的实际距离。
因为是就自然间的宽度而言,故称为开间.(砖混结构住宅建筑的开间常采用下列参数:2.1米、2.4米、3。
0米、3。
3米、3。
6米、3.9米、4。
2米)2。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一)住宅套型设计1.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的不同二划分的住户类型。
2.套型则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3.户人口规模指的是住户家庭人口的数量。
4.户代际数指住户家庭常住人口的代际数。
5.家庭人口结构指住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
6.窗地比,窗洞口面积与房间地面面积之比。
房间名称窗地比备注卧室、起居室、厨房1/7窗洞口上沿距楼地面不宜低于2M,距楼地面高度低于0.5M的窗洞口面积不应计入楼梯间1/127.所谓成套,就是指各功能空间必须组成齐全。
这些功能空间可归纳划分为居住、厨卫、交通及其他三大部分。
8.在一般混合结构住宅中,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
国内规定,普通住宅层高不宜高于2.8m。
(二)低层住宅设计1.低层住宅分类:&城市集合型低层住宅:指在城市范围内以集中形式建造的低标准低层住宅,它所具有的“集合性”,反应在统一的建造方式、较高的人口聚集密度,以及筑群体中,建筑之间有较明确的组合关系等方面。
&别墅:别墅的原本含义为“住宅以外的供游玩、修养的园林式住房”,是一种除“正宅”以外的“副宅”。
2.低层住宅的性质和特点:&在居住行为方面,低层住宅使住户较为接近自然,在低层一般都附带室外院子,有些还可在顶部形成较大的生活型露台;&在居住心里方面,低层住宅的低层数和小体量较易形成亲切的尺度,住户的生活空间接近自然,建筑造型较为灵活;&在整体环境的协调上,低层住宅体量和尺度较小,与自然环境有较好的协调性;&建筑物的自重较轻,地基处理的费用较低,结构、施工技术简单,土建造价相对较低。
低层住宅的缺点:&不利于节约用地,密度较低;&与多、高层住宅相比,低层住宅底层和顶层的面积较多,增加了地基和屋顶的处理量,通风和防潮一级住宅唔该的保温与隔热均需加强处理,影响建筑的经济性;&较大的建筑覆盖密度和较小的人口密度不利于提高为住宅服务的道路、管网及其他设施的使用率。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多层住宅设计一、多层住宅设计概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多层住宅作为一种高密度住宅形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多层住宅设计的原理和概念,以及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二、多层住宅设计的背景多层住宅设计源于城市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有限的现实需要。
在城市规划中,多层住宅被视为一种高效利用土地的住宅形式,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多层住宅设计的原则1.功能合理性:多层住宅设计应考虑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合理布局空间功能,提高居住舒适度。
2.空间利用效率:设计应尽可能减少走廊和公共空间,提高单位面积的有效利用率,实现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平衡。
3.采光通风:合理设置窗户和通风口,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光线充足,改善居住环境。
4.绿化景观:在多层住宅设计中,应考虑绿化和景观设计,增加居住者的舒适感和生活品质。
5.安全考虑:设计应符合建筑安全规范,设置逃生通道和消防设施,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多层住宅设计的实践案例1. XXX小区多层住宅设计XXX小区是一座位于城市中心的高档住宅小区,设计理念注重绿化和景观布局,多层住宅建筑融合了现代风格和传统文化元素,受到了业主的好评。
2. XXX城市新建多层住宅项目XXX城市新建的多层住宅项目采用了新颖的建筑设计理念,结合了智能系统和节能环保技术,为居民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五、结语多层住宅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合理的设计原则和实践经验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建设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对多层住宅设计感兴趣的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以上是关于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多层住宅设计的文档,希望对您有帮助。
住宅设计原理复习要点1.住宅的概念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
2.户型和套型的概念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则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注:核心户一一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主干户一一一度夫妻和其已婚子女及孙辈所组成的家庭。
3.窗地比:房间侧窗洞口面积(Ac与该房间地面面积(Ad之比。
每户至少应有一个居室在大寒日保证一小时以上日照。
4.节约用地的常用方法(1降低层高,增加层数: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
建筑总高的降低有利于缩小建筑间距,节约用地。
(普通住宅层高不应小于2.8m。
卧室、起居室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m。
住宅层数越多,单位面积上多分担的房屋基地占地面积越少用地越经济。
(2加大进深,减小面宽。
对于低层住宅来讲,减小每户的面宽对于节约用地有较大作用。
加大进深,缩小面宽的住宅单元设计在群体组合时可以起到节约土地,提高容积率的目的。
5•住宅空间私密性序列公共区:入口半公共区:娱乐,起居半私密区:家务,炊事私密区:主人卧室,子女卧室,书房健身,贮藏,wc6.SAR体系住宅它是由几位荷兰建筑师开办的一个建筑师研究会。
他们提出将住宅的设计和建筑分为两个部分——支撑体和可分体(或填充体的设想,并对此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我们通常称之为SAR理论或支撑体理论。
根据此理论设计和建造的住宅称为SAR体系住宅或支撑体住宅。
7.低层住宅的组合方式水平组合:1独立式住宅。
2并联式住宅。
3联排式住宅。
4聚合式住宅(又称簇集式住宅。
垂直组合:1叠加式:各层平面内容相同或相似。
2互补式:不同户在垂直方向上交叉组合,共同形成一个住宅单元。
8.单元设计法为了适应住宅建筑的大规模建设,简化和加快设计工作,统一结构、构造和放便施工,常将一栋住宅分为几个标准段,一般就把这种标准段叫做单元,以一种或数种单元拼接成长短不一、体形多样的组合体。
住宅设计原理第一章、住宅套型设计一、定义:1、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起来的。
2、住居:在住居学上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以居住为核心的活动及行为,从空间构成上,住居不仅指单幢建筑,而且包括相关的外部环境,即庭院、房与房间空隙、屋外场地等。
——《日本的住居学理论》(二、住宅分类:1、按楼宇形体分:板式住宅、塔式住宅2、按居住单元组合:外廊式住宅、内廊式住宅、单元式住宅3、按建筑层数:低层住宅(≤3层)多层住宅(4~6层)中高层住宅(7~9层)高层住宅(≥10层)—超高层住宅(≥100层)三、影响住宅建筑的建造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条件因素3、国有土地资源状况、市政设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4、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设备等因素四、【五、研究方法:1、人类学2、社会学:社区邻里、老年人住宅、相对平穷地区住宅3、行为学:行为建筑4、生理学:人体尺度与比例5、生态学:生态住宅六、传统居住:1、^2、坑居3、穴居:①为了便于升降②墙壁4、木结构建筑:①位于地面上,面积扩大;②外墙内使用密集的小木桩,同时为稳定木架、外墙加厚(1m厚土墙);③室内木桩加粗,室内用隔墙●夏商时期——土墙●周、春秋战国时期:①中轴线对称平面形式;②用木桩将门一分为二;③堂面积大于居住部分的房与室;④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
●秦汉时期:①小型住宅:变化丰富。
有方形、长方形、曲尺形、平行房屋、组合住宅;②中型住宅:有明显的中轴线,以四合院为单位组成建筑群。
建筑技术发展:木结构、砖墙、屋檐。
●两晋、南北朝时期:①住宅与园林初步结合;②室内家具发生变化,椅子出现。
●隋唐时期:①均衡对称;②中轴线。
#●宋辽金时期:①四合院的发展,出现街市的形式;②穿堂;③廊屋代替回廊;④园林与住宅紧密。
●元明清时期:①各地域民居逐渐成熟;②窑洞建筑出现;③清末集体住宅出现——客家楼;④住宅与园林的结合达到高峰。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住宅套型设计住宅的定义: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伴随人类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
户型: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套型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的居住空间.核心户: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户:一对夫妻及其已婚子女和孙辈(一个家庭)所组成的家庭。
联合户:一对夫妻及其已婚子女和孙辈(多个家庭)所组成的家庭。
家庭生活行为模式:家务型、休养型、交际型、家庭职业型、文化型每户至少应有一个居室在大寒日保证一个小时以上的日照(以外墙窗台中心点计算)。
房间直接天然采光标准通常以侧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地面面积之比(窗地比)进行控制。
套型各功能空间设计一套住宅的功能空间可归纳为划分为居住、厨卫、交流及其他三大部分。
居住空间居住空间可划分为卧室、起居室、工作学习室、餐室卧室:主卧室适宜的面积大小在9〜15之间,次卧室适宜面积在5〜12之间.卧室空间尺寸应恰当,开间应大于2・4m,开间和进深的比值应小于1/2。
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良好景观尽量选择南向。
卧室与卧室间不应穿越。
主卧室应提供住户多种床位布置选择,其房间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3000mm。
次卧室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起居室:起居室适宜的面积在10~25m?之间,其房间短边最小净尺寸宜在3000mm以上.起居室应当相对封闭,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起居室门洞布置应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要求,减少直接开向起居室的门的数量。
工作学习室:工作学习室的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
餐室:餐室最小面积不宜小于5m^其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
另外,应注意房间平面的长、宽尺寸比例,一般控制在1:1。
5以内为宜,避免空间给人带来狭长感。
门的设置与家具布置房间门:房间门的尺寸既要考虑人的通行,又要考虑家具搬运.其户门、起居室门和卧室门洞口最小宽度不应小于900mm,厨房门不应小于800mm,卫生间门不应小于700mm。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知识总结
1.功能性原理
2.空间布局原理
住宅建筑的空间布局应该符合人们的居住习惯和生活方式。
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提供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同时也需考虑隐私和功能分区等因素。
此外,住宅建筑的布局还要与户型尺寸和建筑形态相协调。
3.比例原理
住宅建筑的比例是指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合理的比例可以使建筑更加协调和美观。
此外,住宅建筑的比例也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与邻近建筑物形成和谐的比例关系。
4.材料选择原理
住宅建筑的材料应该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防火性能和环境适应性。
同时,材料的选择还应该考虑美观性和成本因素。
合理的材料选择可以提高住宅建筑的品质和使用寿命。
5.色彩运用原理
色彩是住宅建筑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适当的色彩运用可以给人以舒适和愉悦的感觉。
例如,浅色调可以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和宽敞,而暖色调则可以增加温暖和舒适感。
6.可持续发展原理
7.灵活性原理
住宅建筑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满足居住者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可调节的隔板和可拆卸的家具可以使房间的功能和布局更加灵活多变。
8.安全性原理
住宅建筑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住宅设计应该考虑到自然灾害和突
发事故等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居住者的安全。
例如,合理的建
筑结构和防火措施可以提高住宅的安全性。
9.基本美学原理
住宅建筑应该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美学原理包括比例美、色彩美、
形态美等。
住宅建筑的美学价值可以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对周
围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10.人性化原理
住宅建筑应该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居住者感到舒适和愉悦。
例如,合理的采光设计可以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人性化的布局可以给居
住者带来便利和舒适。
总之,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综合了功能性、美学性、可持续性、安全性
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在满足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
的高品质住宅建筑。
因此,设计师需要全面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在住宅
建筑设计中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平衡,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
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