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化疗共识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62
脑瘤化疗方案1. 引言脑瘤是指发生在脑组织中的一种恶性肿瘤,常见于成年人和儿童。
脑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化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脑瘤化疗方案的主要内容。
2. 脑瘤化疗的基本原理化疗是通过使用药物来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达到杀灭或控制癌细胞的目的。
脑瘤化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给予药物治疗,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抑制脑瘤细胞的生长及其转移。
3. 脑瘤化疗药物常用的脑瘤化疗药物包括:3.1. 苯丁酸氮芥苯丁酸氮芥是一种碱化剂,主要用于治疗脑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等脑瘤。
它通过与DNA分子中的碱基结合,干扰DNA的复制和修复过程,从而抑制脑瘤细胞的生长。
3.2. 氟达拉滨氟达拉滨是一种抗代谢药物,通过抑制脑瘤细胞的DNA和RNA的复制过程,从而达到杀灭脑瘤细胞的目的。
它常用于治疗胶质瘤和垂体瘤等脑瘤。
3.3. 泼尼松泼尼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它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抑制脑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泼尼松常用于治疗垂体瘤和颅咽管瘤等脑瘤。
4. 脑瘤化疗方案脑瘤化疗方案通常根据脑瘤的类型、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来确定。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4.1. 单药治疗对于某些早期的脑瘤,单药治疗可能就足够了。
常用的单药治疗方案包括:•苯丁酸氮芥单药治疗:每周给予一次静脉注射,连续治疗6-8周。
•氟达拉滨单药治疗:口服给药,每日一次,连续治疗4-6周。
4.2. 联合化疗方案对于一些晚期或复发的脑瘤,联合化疗方案可能更加有效。
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包括:•苯丁酸氮芥和氟达拉滨联合治疗:每周给予苯丁酸氮芥静脉注射,每日给予氟达拉滨口服,连续治疗4-6周。
4.3. 化疗的周期和间隔脑瘤化疗的周期和间隔取决于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患者的耐受能力。
通常情况下,化疗周期为3-4周,间隔为1-2周。
5. 脑瘤化疗的副作用脑瘤化疗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不同药物和患者的反应程度各不相同。
胶质瘤放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 )(上)一、WHO 川、W级胶质瘤1新诊断WHO川、W级胶质瘤术后放疗时机专家共识鉴于高级别胶质瘤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程度高,增殖速度快,推荐术后应尽早(V6周)进行放疗(川级证据)。
2新诊断WHO川、W级胶质瘤术后放疗的剂量分割方案专家共识:54〜6 0 Gy,18〜2.0 Gy /次仍然是目前治疗高级别胶质瘤的标准剂量方案。
低分割或超分割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是否获益仍缺乏随机对照研究证据。
3新诊断WHO 川、W级胶质瘤术后放疗的靶区勾画专家共识:建议在手术后7 2 h 内复查MRI,靶区勾画应参考肿瘤水肿体积的大小及肿瘤的部位,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如KPS、年龄、手术切除范围、组织病理学特征等。
RTOG 或者EORTC 勾画原则均可使用。
KPS评分高,神经功能较好且预后相对较好的患者更适合大靶区,反之则推荐小靶区。
但丘脑、脑干、视交叉等重要功能区的HGG,可适当缩小GTV的外扩或降低照射总量。
RTOG勾画原贝第一阶段照射46 Gy, 2Gy /次。
GTV1的照射范围包括术后MRI T1增强区、术腔和MRI T2 / FLAIR 相的异常信号区。
CTV1为GTV1外扩 2 cm,如果周围没有水肿区域,则外扩2 .5 cm。
对于颅骨、脑室、大脑镰等天然屏障区域外扩0 . 5 cm。
PTV1 根据各中心的规定,外放0.3〜0 . 5 cm。
第二阶段照射14 G y,2 Gy /次。
GTV2的照射范围包括术后MRI T1 增强区和术腔。
CTV2为GTV2外扩2 c m,同时尽量保护视神经、海马等正常器官。
天然屏障区域及PTV2 外放同第一阶段(I级证据)。
EORTC 勾画原则为:1个靶区照射60 Gy, 2 Gy /次。
GTV包括MRI T1增强区和术腔,不包括瘤周水肿区。
CTV为GTV外扩2 cm,对于颅骨、脑室、大脑镰、小脑幕、视器、脑干等一些天然屏障区域外扩0 〜0 .5 cm。
颅内胶质瘤的放射治疗及化疗胶质瘤亦称神经胶质细胞瘤,为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细胞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5.3%~61%,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近年来文献常将其恶性程度分为低分级和高分级两种。
低分级胶质瘤约占颅内中瘤的10%~15%,包括一般病理学分类的Ⅰ~Ⅱ级星形细胞瘤、轻度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及神经节胶质瘤;高分级胶质瘤亦称恶性胶质瘤,包括一般病理学分类的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恶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少枝胶质细胞瘤。
恶性胶质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后放射治疗及化疗十分必要,已成为治疗的常规。
一.胶质瘤的放射治疗1.常规外照射外照射通常在术后4周内进行,常用的方案为50~60Gy/25~30次(1.8~2.0 Gy/次)或60~65 Gy的适性放疗。
1.1放射治疗的适应证⑴手术未能彻底切除的胶质瘤;⑵手术切除但恶性程度较高者;⑶肿瘤位置深或位于重要功能区域不适宜手术切除者;⑷单纯活检术后;⑸不适合手术切除而放疗效果较佳者,如髓母细胞瘤;⑹胶质瘤术后复发不宜再手术者者。
1.2放射治疗的禁忌证⑴肿瘤足量照射后短期内复发者;⑵伴有严重颅内压增高,且未有采取减压措施者。
1.3放疗计划的制定⑴应用CT 、MR或其他诊断方法进行肿瘤体积的三维重建。
⑵确定靶体积:包括肿瘤本身和局部浸润的区域,应考虑到肿瘤的直接浸润、肿瘤细胞的种植及多中心肿瘤。
低分级的胶质瘤照射范围根据影像学见到的肿瘤浸润范围,在肿瘤边缘外1~2cm。
高分级肿瘤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以往多行全脑放射,现在认为肿瘤浸润范围在2~4cm内,全脑放射意义不大,因而已少应用。
⑶放射源的选择颅内肿瘤生长深度以中线而言,只有6~7cm左右。
因此多选用60CO γ线或6~10MV的高能X线,体外放射为主要放疗手段。
对于2.0~4.0cm的肿瘤也可采用γ刀或X刀治疗。
⑷常用的放射野a、全中枢神经系统放射适于易沿蛛网膜下腔播散的肿瘤如髓母细胞瘤、室管摸瘤等。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
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发病率最高,占全部胶质瘤的46.1%,年发病率约为3.20/10万。
包括最大程度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和化疗(替莫唑胺:TMZ)在内的现代综合治疗,仅能延缓胶质母细胞瘤的进程,肿瘤不可避免地复发。
中位的进展时间6.9个月,总生存期14.6个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急需开拓新的治疗策略。
靶向治疗主要是针对已经明确的肿瘤细胞致癌位点,从基因到蛋白分子水平,从而诱发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死亡。
靶向治疗后的细胞反应可以引起或不引起相应的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肿瘤免疫治疗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应用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
最近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CNS)存在淋巴管和活跃且被严密调控的免疫系统[1],打破了中枢神经系统是"免疫豁免(immune privileged)"区的传统认识,同时GBM的生长可以破坏血脑屏障的紧密性,有利于淋巴细胞进出脑组织[2];即便是血脑屏障完整,淋巴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也可穿过血脑屏障[3]。
这些为脑GBM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对CNS免疫系统的重新认识、以及免疫治疗在其他实体肿瘤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脑胶质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方式。
并且,从整个肿瘤的领域来看,随着肿瘤免疫学机制的逐渐阐明,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肿瘤的治疗策略将从以肿瘤为中心转向以患者(包括免疫系统)为中心。
为规范和提高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和上海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牵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经反复讨论和修改,首次制订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及靶向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和应用,希望能有助规范和推动我国胶质瘤的治疗,最终造福于广大患者及其家属。
ONE KEEP VIEW 脑胶质瘤ppt参考课件目录CATALOGUE•引言•脑胶质瘤基本概念•临床表现与诊断•影像学检查在脑胶质瘤诊断中应用•治疗方案及适应证选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调整建议•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PART01引言目的和背景提高对脑胶质瘤的认识和理解01通过本次课件的讲解,使听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脑胶质瘤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等方面的知识。
探讨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02介绍当前脑胶质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成果,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参考03通过分享典型的病例、诊断经验和治疗技巧等内容,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脑胶质瘤的基本概念介绍脑胶质瘤的定义、分类、发病部位和流行病学特点等基础知识。
详细阐述脑胶质瘤的病理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细胞信号传导异常等方面的内容。
介绍脑胶质瘤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帮助听众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脑胶质瘤。
系统介绍脑胶质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同时探讨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通过分享典型的病例,介绍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引导听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脑胶质瘤的病理机制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典型病例分享和讨论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课件内容概述PART02脑胶质瘤基本概念脑胶质瘤是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
它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的一种,主要发生在脑和脊髓的胶质细胞中。
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脑胶质瘤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等。
脑胶质瘤定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其他因素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01020304部分脑胶质瘤具有家族聚集性,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某些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与脑胶质瘤的发生有关。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12版)前言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最常见的肿瘤,其中以恶性者(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III,IV级)多见。
虽然CNS恶性胶质瘤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和诊治措施,但是,一般III级者生存2-3年,IV级(如胶质母细胞瘤)1年左右。
近来,欧美等国先后制订了有关胶质瘤处理的指南或推荐,对规范和提高CNS胶质瘤的诊治很有助益。
国内有关专家,按偱证医学五级分类,随机对照研究“CONSORT”,以及指南“AGREE”程序,多人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磋商,评估文献的证据质量,达成推荐级别。
经反复讨论和修改,首次制订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和应用,希望有助规范和推动我国CNS恶性胶质瘤的诊治,更好地为广大病人及其家属服务。
1.概述胶质瘤为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Ⅲ、Ⅳ级为恶性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77.5%。
近30年,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约为1.2%,老年人群尤为明显。
一般认为恶性胶质瘤的发生是机体内部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了。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及体征。
目前,恶性胶质瘤主要依靠MRI和CT影像学诊断,通过肿瘤切除术或活检术明确病理学诊断,分子、基因水平的病理学诊断研究正逐步深入。
对恶性胶质瘤的治疗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疗法的综合治疗。
手术主张安全、最大范围地切除肿瘤,而功能MRI、术中MRI、神经导航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该目的的实现。
放疗可杀灭或抑制残余肿瘤细胞,延长生存。
替莫唑胺(TMZ)同步放疗联合辅助化疗已成为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标准方案。
2. 恶性胶质瘤的诊断恶性胶质瘤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以神经系统功能缺失伴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江涛;张伟;王政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22(49)16
【摘要】脑胶质瘤(glioma)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威胁患者生命,给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当前脑胶质瘤的分型越来越清晰,传统诊疗方案及新型诊疗方案也逐渐精确化、标准化。
针对中国人群,该指南结合国内长期以来的脑胶质瘤研究成果和国际最新进展,整合了传统诊疗与新型精准诊疗策略,形成适合中国医生、针对中国人群的脑胶质瘤临床诊疗指南,使国内相关从业人员能够与时俱进,提升中国脑胶质瘤综合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脑胶质瘤患者。
【总页数】8页(P811-818)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江涛;张伟;王政
【作者单位】不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版)》2022年指南主席团巡讲活动
2.《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CACA胃癌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
3.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肝癌(2022精简版)
4.《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
肝癌(2022精简版)5.《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胶质瘤多学科诊治(MDT)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我国胶质瘤年发病率为(3—6.4)/10万,年死亡人数达3万。
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在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WHO IV级)的发病率最高,占46.6%,约为3.20/10万;其次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发病率为0.51/10万。
目前,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但胶质瘤预后仍较差,间变性胶质瘤和GBM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9.7%和5.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努力改善胶质瘤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其中运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是当前已被证实的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和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方法。
目前,国外指南一致推荐采用MDT模式治疗脑胶质瘤。
概述一、胶质瘤MDT的概念胶质瘤MDT是根据不同胶质瘤患者的疾病状况和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由多个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做出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再由各学科医生按照治疗方案给予相应的治疗,以期取得最佳疗效的一种诊疗模式。
MDT模式综合不同学科的意见制定诊治计划,并定期进行疗效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旨在为胶质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性的诊疗服务,以提高治疗效果。
单一分科治疗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为胶质瘤患者提供全面而及时的诊疗。
二、MDT的作用及目的MDT模式的开展可为患者带来诸多益处。
(1) 在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既定诊治方案的依从性。
(2)MDT的实施可提高患者进入临床试验的可能性。
(3)实施MDT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4)此外,MDT有助于临床试验和科研的开展。
除了胶质瘤患者,MDT同时也为医疗团队带来诸多益处。
(1)提高了医疗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增加了团队成员的学习和受教育机会。
(2)MDT团队成员共享决策,更易获得最佳实践和循证医学的建议,决策制定和治疗实施责任由成员们共同承担,可降低团队成员的工作压力,减少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