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第六课时回收废品
- 格式:pdf
- 大小:134.45 KB
- 文档页数:2
第6课时回收废品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导航一、教学内容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教材第59页)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学会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计算,巩固计算。
3.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列式计算。
难点:理解“甲比乙多几个,甲比乙少几个”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PT、空塑料瓶、小棒、纸片。
学生准备:小棒、纸片、口算卡。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塑料袋是用地球上最宝贵的能源——石油制成的,石油的形成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但是石油一旦变成塑料袋,就再也无法还原成石油了,所以多用一个塑料袋,就等于多消耗了一点石油,多制造了一些垃圾。
同时,对地球和人类又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废弃的塑料袋,如果随意在露天燃烧,便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以及其他酸性气体。
人们生活在这种空气中,易出现皮肤过敏、神经失去控制、癌症等疾病。
而且会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破坏臭氧层等。
(引发学生思考)师:塑料袋的危害如此之大,我们最好自觉放弃使用塑料袋,还自己一个绿色的家园。
那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回收废品”有关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回收废品)二、学习新课1.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
(1)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情境图)师:小朋友们辛勤劳动半天后,他们终于聚在了一起,快看看他们在说什么呢!我们也来说一说,看看能提出几个数学问题。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学生分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有选择地出示有价值的问题。
①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②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2)总结。
先提取图片中所给的数学信息,找出图片中的未知量,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
2.已知一个数比已知数多几,求这个数的计算方法。
(1)师:小林收集了13个,小红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5.6回收废品一、教学目标1.了解回收废品的概念及其作用。
2.认识环保工作者,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
3.能够按照分类准则将生活中的垃圾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之类。
4.培养学生的爱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回收废品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环保工作者,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的情况,激发学生对环保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垃圾。
2.学习新知(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者实物,出示一些回收废品的物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废品来源、用途以及回收后的作用。
同时介绍环保工作者的工作内容。
3.分类游戏(15分钟)教师将课堂分为两组,每组会分配一些实物垃圾,在时间规定内,让他们尽可能地将垃圾按分类准则归类,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让学生加深对分类规则的理解。
4.讲解(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在归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解答,讲解如何将垃圾进行分类。
在此基础上,再次强调回收废品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5.作业(5分钟)请学生在课后将家里的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做出一些小小的环保行动,例如垃圾分类收集,水电不浪费等。
四、教学评估1.学生回答问题,展示对回收废品的了解。
2.学生的分类准则正确度、分类效率以及环保小行动参与度。
五、教学反思1.整合资源。
环保知识面广而且不太容易触及到,我在本章的讲解中,利用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通过一个分类游戏来学习,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环保知识,同时活跃课堂氛围。
2.小组合作。
在游戏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分类,让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等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减少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压力。
3.性别差异。
在一些情况下,男生更愿意参与到实物分类中来,而女生则更愿意在环保小行动中来表现自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6回收废品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告诉学生什么是废品,为什么要回收废品。
2.学生能对日常生活中的废品进行分类,有意识地进行回收。
3.学生能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式,加深对废品回收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1.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能真正了解废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与此同时,也了解废品的分类与回收,以及回收的好处。
2.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废品分类标准,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废品的分类方法和回收流程。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课前让家长发一些家里的日常废品,如废报纸、废纸板、废塑料瓶、废玻璃瓶等,加深学生对回收废品的认识。
2.教室内准备一些回收箱以及一些垃圾分类的图片,以便让学生能清晰认识废品的分类。
导入1.通过ppt或者老师的故事、小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废品的概念,以及废品的危害性。
2.了解废品可以回收利用的好处,提高学生对废品回收的重视程度。
正文1.让学生依次拿出自己带来的日常废品,引导学生分类对待,如将废塑料瓶放入塑料垃圾箱,废旧书报放入纸张箱等。
2.老师配合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制作一些卡片,上面写有具体每种废品应该放置在哪个回收箱,通过视觉化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巩固大家对这些废品的分类方式。
3.制作回收物品展示牌,让学生通过观察牌子了解这些物品的回收。
4.通过班级展示作品,现场点评等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回收废品作品,如回收袋等,加深学生对于废品回收的了解。
结束1.对整堂课的关键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口头回答一些问题,巩固学生对于废品分类回收的理解。
2.通过适当的游戏和小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并归档学生的作品。
3.课后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体验回收的过程与意义。
教具材料1.部分废品2.回收箱3.回收物品展示牌4.废品回收作品展示教学评估1.通过对学生参与度和作品完成状况的评估,考察学生对于废品回收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和课堂练习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回收废品|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回收废品|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5单元“回收废品”。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废品回收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废品分类。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废品回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学习如何将废品进行分类,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品回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2. 培养学生学会将废品进行分类,养成良好习惯;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废品分类的方法;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废品回收桶、卡片、PPT等;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废品,如废纸、废塑料、废电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废品回收桶,引发学生对废品回收的兴趣;2. 讲解废品回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废品回收的意义;3. 教授废品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将废品进行分类;4.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实际操作废品分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6.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废品回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废品分类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将家里的废品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原因;2. 画一画废品分类的图示,展示自己所学的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废品回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废品回收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有几个关键细节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和强调。
一、实践情景引入我将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废品回收桶,以此引发学生对废品回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