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杨修之死》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17 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探讨杨修的死因。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客观全面认识杨修这个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情分析本课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主要节选自中国古典白话文小说,多数是浅易的文言文,并不难懂。
学生已经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他们已具备了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本文选自名著《三国演义》,学生已经相对熟悉小说的整体情节,也比较感兴趣。
《杨修之死》脉络清晰,情节跌宕,能够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课文上没有太大的障碍。
但在由于学生阅历和逻辑思维发展程度不同,在分析“杨修真正的死因”这个问题上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与文学常识介绍1.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猜歌曲来自哪位作家的哪部文学作品,引入罗贯中和《三国演义》,播放图片。
2.学生完成并显示作家作品资料卡,介绍作者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播放PPT课件) 3.检测字词预习。
(播放PPT课件)二、阅读课文,并完成《杨修死因调查报告》(播放PPT课件)《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相信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穿越回三国时期,去调查一件杀人事件。
1.一读课文,找出事件涉及的人物(明确小说中的人物);讨论并归纳小说叙述了哪些事件(理清并归纳小说情节)2.二读课文,根据事件及描述归纳人物性格特征(抓住情节和人物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3.三读课文,讨论凶手杀人的动机(深层挖掘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探究主题)被害人:杨修凶手:曹操涉案事件:(梳理情节后补充:插叙)1.因传“鸡肋”被杀事件2.改建花园大门事件3.分食塞北酥饼事件4.道破“梦中杀人”事件5.告发曹丕阴事事件6.教曹植斩门吏事件7.为曹植作答教事件8.死后被操厚葬 事件被害人性格特征: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言行不谨……凶手性格特征:虚伪奸诈、老谋深算、阴险多疑、嫉贤妒能……杀人动机(杀人原因):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杨修之死
【幻灯片展示】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
——明李贽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
——陈寿《三国志》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
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易中天《品人录》
(备用)
师: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四、【幻灯片展示】
真知!
师: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张扬但不张狂
——《杨修之死》给予的启示
张震雷
读罢《杨修之死》,心情很是凝重——满腹才华的杨修因为个性张狂而招致杀身之祸。
假如当初杨修内敛一点,也许命运就将改变。
确实,我们需要个性张扬!张扬,是内心激情火焰的喷发,是智慧灵动的舒。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杨修之死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
(
互助学习
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下大事,而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
方定。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
操以手指玄德,。
一八杨修之死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大意。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2、能复述故事大意。
一、导入、板题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出示目标(一)请看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2、能复述故事大意。
(二)过渡语:这是一篇文言和白话间杂的文章,但难度不大。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认真自学,顺利完成目标,下面展开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讲述: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声音洪亮,能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二)学生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天下指出读错的地方。
师板书生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洪亮的学生。
(三)过渡语:刚才,几个同学把课文轮读了一遍,出现了几个读错的字词。
下面大家把这几个字的正确读音齐读两遍。
生齐读教师板书的音两遍。
估计易错的字音:疱(páo)官惇(dūn)麓(lù)谮(zèn)朝(zhāo)歌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一)师:同学们,大家自学得很好,下面,请大家继续按照指导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二:投影显示: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用当代口语复述故事大意,边复述边揣摩人物的心理,4分钟后,比谁复述的好。
18 杨修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⑵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⑵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点】能复述课文,分析了解人物性格。
【难点】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适合本文教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仿佛回到三国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曲终,让学生说说这是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然后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杨修之死》。
2、简介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3、故事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18 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能简述故事,梳理情节。
2、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4、学习通过故事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2、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由“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导入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
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
”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
”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
”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
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齑,指的是姜、蒜、韭菜等带有辛辣味的调味品. 臼,就是用来接“受”“辛”料的器皿。
合起来‘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
”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板书课题)二. 简介罗贯中、杨修及相关背景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2.背景与情节: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
从战争发展的角度上看,当时三国交战,曹操率大军攻打蜀国,兵败;蜀军追击,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退兵驻守斜谷。
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三.检查预习情况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
18杨修之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三国演义歌曲导入。
二、走进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检测预习:1、解释下列粗体字并注音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④与众分食讫()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⑥操疑修谮()害曹丕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⑧延弃弓绰()刀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翻译下列句子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⑤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⑦人皆不晓其义。
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6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杨修之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教学设想]《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
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
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
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
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
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
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一三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较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十八课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曹杨之间事件的特点,进而分析曹操的心理变化。
3.通过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操与杨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操与杨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步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有力引领我们走进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侠肝义胆的关羽,豪气鲁莽的张飞……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
课堂实录
一、介绍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个人档案方法整理作者简介;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
1.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初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庖.官(páo)恃.才放旷(shì)食讫.(qì)麾.军(huī)
夏侯惇.(dūn)谮.害(zèn)绰.刀(chāo)伺.察sì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绰.刀:抓取。
庖官:厨师
三、通过自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关键句子的翻译,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
1.简要概括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
事件曹操的反应
鸡肋事件杨修被杀
园门改阔虽称美,心甚忌之
众人分酥虽喜笑,而心恶之
梦中杀人闻而愈恶之
吴质事件愈恶之
计出邺城大怒
为植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
2.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至3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4至9段)插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10至12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记叙的顺序有哪些?找出插叙部分并思考插叙的作用。
明确:
顺叙、插叙、倒叙、补叙。
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结合文章主要事件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曹操: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目中无人耍小聪明
四、讨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观点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因为曹操阴险虚伪、狡猾奸诈、狠毒、嫉贤妒能......观点三:陷入曹丕曹植争夺接班之争,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杨修必然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
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
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
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己用。
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五、拓展迁移,收获启示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讲练结合,发散思维的能力。
通过对曹操的评价练习,教给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
1.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
明确:倘若个人成绩优秀,便歧视他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启示: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一颗平常心,最起码要心理健康。
2.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明确: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要三思而行。
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
课堂小结
杨修死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扬起的尘土注视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
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书来装扮自己,用书来充实智慧用书来丰富人生。
布置作业
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
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恃才) ---------------------矛盾冲突-------------------------(忌才) 杨修故事曹操
1.杨修被杀
2.改建园门(心忌之)
恃才放旷 3.分食酥饼(心恶之)一般矛盾虚伪奸诈
4.语破奸心(愈恶之)
狂妄轻率 5.轻视吴质(愈恶之)老谋深算
6.教植斩吏(操大怒)政治矛盾
7.巧作答教(欲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