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 环境人口容量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03.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文地理专题八人口的变化第19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考纲解读] 1。
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问题特点,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2.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考点一世界的人口、国家与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区域地理]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1)时间差距①总趋势:不断增长。
②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提示]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示意图,要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在不同的图上可能单位和数值会不同,比速度应看增长同等数量的人口所用的时间,或者在同样的时间段增长的人口数。
(2)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1)人口分布不均①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图中的a亚洲东部,b亚洲南部,c欧洲,d 北美洲东部.②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2)人种分布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北非、西亚、南亚、大洋洲等地。
黄色人种:亚洲东部等地。
黑色人种:非洲南部、大洋洲等地.(3)世界三大宗教宗教源地主要分布地区基督教亚洲西部欧洲、美洲、大洋洲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佛教古印度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3.世界的国家和地区(1)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①国土面积较大的主要国家依次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和印度。
②人口最多的是中国,其次是印度。
(2)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及亚洲的日本,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位于南半球外,其他国家都位于北半球,因此把发达国家称为“北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主要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把发展中国家称为“南方”人口占16%占84%(1)优越的位置①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
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合理容量基础题组读“某国自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 按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A. ②③④①B. ①③②④C. ①②③④D. ④①②③2. 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B. ②阶段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C. 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口D. ④阶段城市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3. 该国最有可能是()A. 芬兰B. 中国C. 印度D. 尼日利亚【答案】1. 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读图,根据图中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判断,①是高高低模式。
③的出生率很高,死亡率有所下降,仍是高高低模式,出现在①模式之后。
②的出生率、死亡率都比③降低,属于高低高模式。
④出生率、死亡率都较低,自然增长率很低,属于低低低模式。
所以演变历程正确的是①③②④,B对。
【2题详解】①阶段是原始型增长模式,没有人口老龄化问题,A错。
②阶段是过渡型人口模式,工业化水平高,农业产值小于工业产值,B错。
③阶段是传统型模式,属于农业社会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小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C错。
④阶段是现代型人口模式,属于经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D对【3题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并且现在已经进入现代性人口增长模式,说明该国的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为发达国家,选项中荷兰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4.4.下列地区与制约其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资源对应正确的是()A. 塔里木盆地—淡水资源B. 三江平原—土地资源C. 珠江三角洲—气候资源D. 青藏高原—生物资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影响因素主要为淡水资源,A对。
三江平原地势平坦,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B 错。
课时作业(十九)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一、选择题读我国X省人口部分资料,回答1~2题。
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C.“低—低—低”模式D.以上都不对2.该省城镇和乡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差异显著,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环境污染程度B.医疗卫生条件C.人口迁移数量D.人口生育政策答案:1.C 2.C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年龄段人口所占的百分比可知,该省0~14岁人口所占的百分比较低,60岁及以上占比达到13.9%,该省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目前该省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正确答案是C项。
第2题,根据图中省外流入各年龄段的人口占比可知,其中省外流入的15~59岁人口占比远远超过60岁及以上占比,使得该省城镇和乡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差异显著,正确答案是C项。
读图,回答3~4题。
3.若X、Y分别表示2015年人口死亡率、出生率(单位:%),P1~P4代表四个国家,则P4可能表示的是()A.美国B.中国C.巴西D.苏丹4.若X、Y分别表示某城市2015年人口迁出量、迁入量(单位:万人),P1~P4代表该年份的四个季度,下列关于该市2015,年人口变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净迁入人口数最多的季度是P1B.净迁入人口数呈波动上升趋势C.年内净迁入人口总数约9万人D.该城市的逆城市化现象明显答案:3.D 4.C解析:第3题,据图分析Z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即人口自然增长率,据图分析P4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3%,具体表现为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率,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该类型国家主要分布于世界比较贫困的发展中国家,选项中只有D项的苏丹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项。
第4题,若X、Y分别表示某城市2015年人口迁出量、迁入量(单位:万人),则乙表示的是人口迁入量-人口迁出量,即该地的人口机械增长量(净迁入人口),P1~P4代表该年份的四个季度,由图可知四个季度的人口机械增长量持续增加,净迁入人口数最多的季度是P4;故A项错误;据图观察净迁入人口数呈持续上升趋势,故B项错误;据图观察四个季度净迁入量分别约为1.5万、2.11万、2.5万、3.1万,合计约为9万多,故C项正确;逆城市化指的是人口由市区迁入乡村,故D项错误。
第七章人口的变化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核心知识再现]1.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差异。
十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3)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
①特点: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②表现: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人口数量最多。
这种说法对吗?提示:不对,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最多(如图中A 点);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最少(如图中B 点)。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为什么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带来什么影响?提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改善,寿命延长,死亡率首先开始下降,故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死亡率的下降打破了人口“高位静止”的均衡状态,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主题1 人口增长[高分素养提升]1.(2016·天津文综,5)读下图,回答下题。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解析根据该省人口数量的增长变化图可知,该省人口增长由快变慢,故其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应是由高逐渐降低,且1990年至2000年降低较快。
答案 D2.(2017·青岛市联考)读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A.甲→乙→丁→丙 B.丙→乙→丁→甲C.甲→乙→丙→丁 D.丙→乙→甲→丁(2)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国内移民③人口政策的实施④资源十分匮乏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首先转变的是死亡率(降低),继而是出生率(降低)。
2-1-2人口的空间变化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而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美国每年都有一批人员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其迁移主要路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 1〜2题。
1.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环境变化B.婚姻家庭C.农业活动D.气候变化2.对该类人口迁移的主要时间和方向描述正确的是()A.春季向东迁移B.夏季向西迁移C.秋季向西迁移D.冬季向南迁移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完成3〜4 题。
3. 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 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4.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A. 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 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到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2. 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据此并读图冋答5〜7题。
5.A.B.C.D.6.A.0.7.A.C.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跨省流入人口所占比例90.5% 基本持平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呈上升态势7」%憎幽降"个百分点2.4%0.6岁中部地区比2010年I •.升0.5个TT分点33.7 岁2013年随迁子女比例增加流动人口6〜15岁62.5% 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比20II年上升5.2个百分点关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呈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规模大,以“90后”青少年为主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条件是(城市教育水平较高城市生活条件较好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积极影响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B.D.城市教育费用较高户籍地居住条件较差B. 加快城市化进程D.加快农村地区观念更新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8〜9题。
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1章人口的变化 2.1.2 人口的空间变化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美国每年都有一批人员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其迁移主要路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1~2题。
1.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环境变化B.婚姻家庭C.农业活动D.气候变化答案 C解析此题注意审题,是一批人员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该批人员随季节变化而迁移,所以其影响因素也具有季节性。
农业活动具有典型的季节性,这批人员很有可能随农事活动而南北迁移。
2.对该类人口迁移的主要时间和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A.春季向东迁移B.夏季向西迁移C.秋季向西迁移D.冬季向南迁移答案 D解析美国迁移的农业工人,冬季在南方进行越冬作物的管理工作;春季和夏季随作物的耕种、管理而北移,秋季和冬季又随作物的收获与耕种而南移。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完成3~4题。
3.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由我国当前国情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导致部分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4.“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说明劳动力迁往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土地资源浪费,A项正确;该现象不利于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协调发展,B、C错误;该现象会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D项错误。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到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据此并读图回答5~7题。
5.关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呈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规模大,以“90后”青少年为主B.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C.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D.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答案 C解析由图可知,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可推断流动人口以“80后”为主,而且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说明以家庭流动为主,故季节性返乡规模小;图中显示,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跨省流入人口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为90.5%,由此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合理容量基础题组读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域面积、人口密度(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两题。
甲乙丙丁面积(km2)6306102045167302165600人口密度(人3650533.36266567/km2)1.(2016南昌文综模拟二)图中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是()A.甲B.乙C.丙D.丁2.(2016南昌文综模拟二)甲地劳动力人口比重大于其他三地的原因是()A.出生率低B.死亡率低C.外来人口迁移D.养老制度完善读“某国自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3.(2016北京朝阳期末)按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A.②③④①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④①②③4.(2016北京朝阳期末)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B.②阶段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C.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口D.④阶段城市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5.(2016北京朝阳期末)该国最有可能是()A.芬兰B.中国C.印度D.尼日利亚读某城市2014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6.(2016河北保定模拟)2014年的人口容量为()A.351万B.105.6万C.97.3万D.85.4万7.(2016河北保定模拟)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A.土地资源B.市政C.教育D.劳动就业提升题组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下图为四个地区2013年人口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2016贵阳3月模拟)与我国目前人口统计情况最相似的是()A.甲B.乙C.丙D.丁9.(2016贵阳3月模拟)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将最先影响我国劳动力人口的()A.数量B.性别比C.年龄构成D.职业构成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位,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
人口、城市大单元滚动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一、选择题(单选题,22题,共44分)【新题速递】人口无序过快增长,是北京“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首都核心功能的发挥。
因此2016年北京市提出人口2 300万的“天花板”。
人口总量是否合理,一共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环境承载力;其二是经济承载力。
一个城市的发展规模有多大,城市空间聚集多少人口,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制约是重要因素,而城市的经济承载力则是根本因素。
所谓城市经济承载力是指: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下,在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城市的经济资源总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
城市经济承载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该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所能吸纳的就业人口和其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据此回答1~2题:1.下列提高北京市环境承载力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A.扩大生态用地,提高土地资源的承载力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提高水资源的环境承载力C.大量输入煤、铁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环境承载力D.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资源的环境承载力2.下列关于提高北京市经济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B.严格管控外来人口,引导人口向河北迁移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D.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减缓老龄化趋势解析:1.B 2.C 第1题,北京市土地对人口数量的限制,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紧张,扩大生态用地,不能提高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选项A错误。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京市供水紧张的局面,提高了水资源的环境承载力,选项B正确。
大量输入煤、铁资源,与北京的发展方向不符,故选项C错误。
北京市的森林资源主要体现的是生态环境效益,对人口的限制性相对较小,故选项D错误。
第2题,北京市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提供就业岗位,故选项A错误,选项C正确。
每日一题环境人口容量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2017届株洲质检)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
结合下表,回答1—2题。
1.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A.科技水平B.自然资源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湿热,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可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参考答案】1.B 2.B
解题必备
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2.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
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学霸推荐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
读图回答1—2题。
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 为耕地面积,b 为熟制,c 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
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答案】1.D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