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 第2讲 近代化的起步(中考命题点梳理)(扫描版)
- 格式:doc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5
考点二近代化的起步点击考纲一、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1.兴办军事工业(1)口号:自强。
(2)主要军事工业:①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②曾国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③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2.兴办的民用工业(1)口号:求富。
(2)主要民用工业:①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②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二、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2.目的:通过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3.作用和影响:(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三、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3.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戊戌变法失败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四、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成立兴中会:以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建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于东京;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提出“三民主义”: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组建南京临时政府:任临时政府总统,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之中国近代史部分:第二讲 近代化的起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阶段特征】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辛亥革命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洋务运动【易混警示】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戊戌变法宪的资产阶级统治。
【温馨提示】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民主化。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辛亥革命1.2.【易混警示】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刊物是《新青年》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探索活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命题点一近代化探索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2013·河北)下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留学情况汇总表。
由其内容可见,中国近代早期留学的相同之处是(A.都到欧美国家留学B.都为了挽救国家危亡C.都以学习西方科技为主D.都由政府公派留学方法指导:近代化探索是中考重点内容之一。
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备考:横向是指将中外近代化过程进行对比,中国为科技—政治制度—思想;西方为思想—政治制度—科技,通过对比体会中国近代化特点。
纵向是将中国近代探索几个事件放在一起比较,从领导阶级、内容、目的、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备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近代中国人的探索2.(2015·保定一模)“开平煤矿生产的煤逐渐取代了洋矿开采的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张之洞的湖北织布局创办后,洋布每年进口减少约10万匹;修卢汉铁路所用的铁轨也是由汉阳铁厂生产的。
”材料主要反映了洋务运动()A.促使中国出现了近代企业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C.对西方经济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D.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3.(2015·承德一模)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第二讲近代化的起步河北8年考情分析命题点考点真题题型分值考查角度未考查点近代化探索的事件戊戌变法13年12题文字型选择题2戊戌变法的内容13年15题表格式选择题2近代派遣留学生的作用辛亥革命13年28 (1)(3)题文字型非选择题5南京临时政府所属阶级及其消亡的原因12年30题表格式非选择题9三民主义、革命党人的斗争方式和践行民权主义的历史意义11年31(1)题文字型非选择题2孙中山国民革命经验09年12题直选式选择题2对辛亥革命的评价08年33(2)题文字型非选择题10辛亥革命的结果及其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08年13题直选式选择题2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作用新文化运动近代化探索的代表人物李鸿章14年12题文字型选择题2李鸿章的人物活动左宗棠12年12题文字型选择题2左宗棠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孙中山08年33(1)题文字型非选择题2孙中山的功绩曾国藩、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总结对于本主题的考查,辛亥革命是高频考点,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本讲知识脉络河北必考考点清单洋务运动(人教八年级上册P28~P30)(冀教八年级上册P30~P35)※考纲要求: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洋务运动背景国际19世纪60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历史的潮流,掀起了新一轮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国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出现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代表人物派别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主阶级洋务派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曾国藩内容前期以“自强”主要(1)创办近代军事为口号措施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2)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主要措施目的:为辅助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代表: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矿务局(李鸿章);湖北织布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张之洞)教育1862年,创办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京师同文馆;设立翻译馆;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汉阳铁厂)结果没有使中国富强,但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二讲近代化的起步考试要求主题标准要求内容近代化的起步Ⅰ级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洋务派创办的主要民用工业百日维新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陈独秀胡适Ⅱ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Ⅲ级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时代特征西方的侵略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充分暴露出中国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处于落后的地位。
因此,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另一历史任务。
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变法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时空坐标重难点突破1.认识中国近代化(1)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
(2)中国近代化道路: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3)中国近代化的内容:①政治:争取实现政治民主化、法制化,主要实践包括戊戌变法(学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学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等;②经济:商品化和工业化,表现为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主要包括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思想:科学化、理性化,主要包括维新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等;④社会生活:西方工业文明成果传入,改变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
2.西方近代化过程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政治制度(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器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考考点动态考点时间出处题号题型分值洋务运动2015 云南省7 选择题 22016 云南省 6 选择题 2 百日维新2016 云南昆明27(3) 材料题 4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2016 云南曲靖28(1) 材料题 3 辛亥革命2015 云南省28(3) 材料题 32016 云南省28(1) 材料题 32017 云南昆明27(3) 材料题 3 新文化运动2017 云南省7 选择题 2中考典例【例1】(2017云南中考第7题)1915年,一场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起。
考点二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一、中国的近代化总述: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政治的近代化——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和思想观念近代化(新文化运动)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具体来说,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四件大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器物而制度而文化心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选择而取舍的历程。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学习外国的“器物”。
背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和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些有实权的官僚,耳闻目睹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察觉到中西方的差距,深受刺激。
目的: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代表人物: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他们称为洋务派。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兴办近代工业。
提出“自强”、“求富”口号。
中枢机构: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
由奕訢主持,负责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
洋务活动:洋务派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19世纪70年代—9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此外,局限性: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只重视学习外国科技,不从根本上改革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表明洋务运动的失败)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
但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三、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学习外国的“制度”。
背景:甲午战败,给中国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刺激,充分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目的:为了救亡图存。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序幕:公车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