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咳的临床特点及辨证治疗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7.96 KB
- 文档页数:2
压力性尿失禁的中医辨治膀胱咳是指咳嗽时伴随有遗尿(尿,古代中医文献多用“溺”字,二者通用)现象的一类疾病。
本证在临床上不为少见,患者多为中老年女性。
西医认为,本病属压力性尿失禁,又称为张力性尿失禁,即咳嗽使腹压增大,压迫膀胱,出现遗尿。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的原因是由于女性盆底肌肉松弛(因分娩、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导致),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力降低,尿道阻力减小,导致遗尿。
目前尚无特殊有效治疗方法,多为加强功能锻炼,如做肛门及会阴部收缩放松动作和在排尿时有意识的中断排尿以及雌激素替代疗法等,效果不甚理想。
中医对此辨治甚详,《内经》首次提出了“膀胱咳”的病名,后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在临证过程中亦碰到过不少此类患者,经调治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辨治思路叙述于下。
在本证中,咳嗽与遗尿同时存在。
咳嗽乃各种原因(如风寒、痰热等)导致的肺气升提(一般书籍中称之为“肺气上逆”,本文为便于叙述,称为“肺气升提”),遗尿乃津液代谢失常的表现,属肾与膀胱所管。
那么肺气升提与津液代谢有何关系呢?这需从津液代谢的过程谈起。
津液代谢大致可分为三部分:津液的生成:主要在脾胃中进行;津液的输布:又可分为几个方面:①津液的升腾:津液依靠脾的“散精”功能和肺的“升腾”作用上行至肺;②津液的宣发:津液依靠肺的“宣发”功能宣发至皮毛为汗出(小部分);③津液的布散:津液依靠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向下布散至肾和膀胱(大部分);津液的排泄:主要由肾和膀胱完成。
为便于理解,我们可以绘成以下示意图:注:本图仅为根据脏腑功能的简单概括,事实上较此更为复杂。
关于津液的上行至肺,历来均主张是由“脾气散精”来完成的,如《素问·经脉别论》篇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历代医家亦均承袭其说,忽视了肺对津液的升腾功能。
我认为肺居上焦,按照《内经》取类比象的方法好比为云为天,能将地面(脾)生成的津液蒸腾起来,吸摄津液上行。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10月 第36卷10期(总第333期)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Vol.36 No.10·1356·2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黄某,男,65岁,2018年2月21日首诊。
突然意识障碍2小时。
形体丰硕,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之品。
发病前日曾饮酒及进食烤羊肉,于次日晨起突发意识障碍,左侧肢体偏瘫,喉中痰鸣,气息粗重,面红腹胀,小便不利,下腹膨隆。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控制不佳。
头颅CT示右侧脑梗死。
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弦而无力。
血压146/106mmHg。
西医诊断为右侧脑梗死,高血压病。
中医诊断为中风,辨证为瘀血阻络、气阴两虚、痰湿兼夹、腑气不通。
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腑泄热。
方用益气养阴通瘀汤合抵挡汤。
黄芪30g,西洋参6g,丹参18g,川芎15g,葛根18g,天花粉18g,血竭6g,地龙12g,生山楂18g,生大黄6g,桃仁12g,水蛭6g,土鳖虫10g。
3剂,水煎服。
服2剂后排出大量臭秽粪便,且神识转清,可简单言语对答,左侧肢体活动可抬离床面,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无力。
以益气养阴通瘀汤合抵当汤加夏枯草、黄芩、牡蛎、槐花治疗2周好转出院。
按语:患者表现为一派实象,此为虚实夹杂、以实为主,故用益气养阴通瘀汤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结合左侧肢体偏瘫,小便不利但下腹膨隆等,考虑存在瘀血阻滞,膀胱蓄血,故借鉴裴永清老中医经验[2],合用抵当汤化瘀通络、釜底抽薪。
后症状改善,考虑到阴虚则有阳亢之势,增夏枯草、黄芩、牡蛎、槐花平肝潜阳而获效。
3 讨 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核心病机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故用经验方益气养阴通瘀汤治疗,同时灵活加减,收效明显。
益气养阴通瘀汤由黄芪、西洋参、丹参、川芎、葛根、天花粉、血竭、地龙、山楂组成,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效。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帅血而行,西洋参养阴生津、消三焦之热、补损之津液,丹参、川芎理气活血、祛瘀生新,葛根、天花粉生津止渴、除烦养阴,血竭活血,地龙通络,山楂消积、化痰。
膀胱咳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以“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阐发其发病机理。
历代医家根据自身经验各有发挥:沈金鳌、林佩琴等运用茯苓甘草汤加减有所收效;程钟龄主张用止嗽散加茯芩、半夏治疗;清·周笙在《医林口谱》中云“咳而遗溺,午前甚者,气虚也”;方隅在《医林绳墨》云:“妇人咳嗽,而溺出者,宜生脉散加归、术、柴、黄芩……”;先贤朱进忠先生独创咳嗽遗尿方,临证中用此方加减常获佳效。
笔者依《黄帝内经》之义,聚诸医家之智慧,掘其所长,临证处方,灵机而变,遵循“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通补核心,上下共治,标本兼顾”的原则,达到阴阳调和,诸症自除。
现将验案5则介绍如下。
1 肺肾同调,纳气止遗案1.黄某某,女,55岁。
2016年8月21日初诊。
主诉:咳嗽遗尿10多年。
患者10年前忍尿同房后出现咳嗽伴有点滴遗尿,经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改善。
刻下:形体偏胖,面色黧黑,尤其双眼为甚,咳嗽伴有点滴尿出,常常憋气不咳,腰膝酸软,疲乏无力,呼吸少气,排尿不畅,尿少不尽,常用卫生纸垫,深以为苦。
腹部肌肉柔软,按压无抵抗,少腹坠胀感。
舌质淡嫩、苔薄白,尺脉细弱。
辨证属肺肾亏虚。
治法:补肺温肾,纳气止遗。
拟补中益气汤合都气丸加减。
处方:生黄芪15 g,党参10 g,山萸肉15 g,山药15 g,生地黄15 g,茯苓9 g,泽泻9 g,五味子9 g,车前子15 g(包煎),肉桂3 g(后下),附子10 g(先煎),怀牛膝6 g,升麻6 g,柴胡6 g,炙百部15 g,炙紫菀10 g,制枇杷叶15 g,炙甘草6 g。
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8月27日二诊:患者诉咳嗽遗尿次数减少,少腹坠感减轻,药已见效,宜守原法,故用上方继续巩固,再服4周。
1年后回访已愈。
按:患者年老体弱,病已数十载,“久病必虚”,累及肺肾两脏。
《灵枢·本输》云:“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失调,则小便不利,淋漓不尽;腰为肾之府,房事所致肾阳虚损则为腰膝酸软;阳不化气,水津不布,则面色黧黑;阳虚水停则舌质淡嫩;气虚不足则疲乏无力,呼吸少气;清阳下陷则脏腑有坠胀感。
咳嗽咳痰伴尿失禁中医治膀胱咳
郭某,女,今年65岁。
患者自述有咳嗽咳痰1个月余,病发作时,恶寒发热,咽喉痛,咳嗽咳痰,痰少清稀,有支气管炎病史。
在当地医院给予青霉素、利巴韦林针输液治疗3日,续服口服药物治疗。
症状有所缓解,但咳嗽咳痰依然如故。
遂来笔者处治疗,诊见咳嗽咳痰、痰量少,色呈白色泡沫状,不容易咳出,遇寒咳嗽加重,咳嗽时小便失禁,舌淡,苔薄腻,脉细滑。
辨证:肺肾两虚,痰湿内阻。
治则:理气化痰,补肾缩尿。
处方:二陈汤合缩丸加减。
方药:茯苓、山药各12克,陈皮、五味子、乌药、益智仁、紫菀、款冬花各8克,姜半夏7克,甘草5克。
7剂。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二诊:遗尿已除,咳嗽咳痰稍缓,原方去乌药、山药,加入桑白皮、浙贝母各10克,水煎,再服7剂。
三诊:咳嗽咳痰基本缓解,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
嘱咐患者继续服药7剂,以善后。
1个月后,郭某告知已获痊愈。
本病咳嗽咳痰伴尿失禁,中医称为膀胱咳,多见于老年人。
属本虚标识之证,与肺、膀胱、肾有关。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气欠亏,日久及肾,肾气不足,膀胱失约,咳而遗尿。
方中乌药、益智仁、山药,具有温肾祛寒、缩尿止遗的功效,标本兼治,故收效良好。
(作者单位为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膀胱咳如何鉴别诊断?1从肺论治膀胱咳病因病机素问・经脉别论》上说:饮入于胃…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李?《医学入门》谓“肺为五脏华盖,内通膀胱,可见,肺对水液代谢和膀胱主小便的功能有制约调节作用,无论外感、内伤伤及肺,致使肺气亏虚,其制约调节的作用失常,则会出现咳嗽或者咳而遗尿。
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因肺主气,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肺朝百脉,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肺最易受外感、内伤之邪,而肺又为娇脏,不耐邪侵,邪侵则肺气不清,失于肃降,肺气上逆而咳。
病久迁延失治,肺气耗损,邪更易侵,肺气不足,上虚不能制下,咳嗽时肺气上逆,气虚之体在呛咳之时,下焦之气从上焦而暂脱,致使在下的膀胱气机失约,造成小便失禁。
即《景岳全书》中所说:气脱于上而下焦不约而遗失不觉者。
类证治裁》大抵遗溺失禁,由肺肾膀胱气虚”。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更易乘虚而入,肺脏愈虚,则易诱发或者加重咳而遗溺。
2从肾论治膀胱咳病因病机人的呼吸虽由肺所主,但肾能帮助肺吸气,故称“肾主纳气”肾精充足,吸入之气,经过肺的肃降,才干使之下纳于肾。
若肾精亏损,不能助肺吸气,就会出现呼吸短促等症,所以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又肾与肺为子母之脏,一主水,一主气,金水相生,水天一气,水气通调,百脉和畅,则为无病。
倘肾中真阳不足,则水不归壑,泛为痰饮,冲肺而咳;真阴不足,则气不归元,虚火上炎,灼肺而咳。
即所谓水泛金寒则咳,水涸金枯亦咳。
张景岳亦说:少阴肾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所以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正以子令母虚也。
又肾合膀胱,相为表里,感邪最易。
肾无实而常虚,稍有不足,则虚损尽现。
况病邪从肾而发,肾与膀胱司主小便的职能必不能全。
真阴不足,虚火内动,脏热入腑,里热外达,热则张而不收;或真阳不足,肾和膀胱摄纳无权,从而出现咳而兼喘,小便有利,咳而遗尿的症状。
一咳嗽,就流尿,这叫“膀胱咳”!一张方子,温肾止咳,请学习(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说说,一咳嗽就流尿这个事儿。
乍一听,你可能觉得奇怪。
实际上,这个现象在临床中多见。
给您举个例子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是55岁。
在1976年,此人曾经在冬季受凉感冒,咳嗽了一个多月。
等咳嗽消了以后,她本以为一切可以恢复正常。
没想到,从那一年开始,此人只要是到了冬天,就肯定咳嗽。
一咳嗽,就流尿。
这个咳嗽,吃药不好使,只能等冬天过去。
冬天一过,好了,就不咳嗽了。
年年如此。
结果,到了1980年的冬天,此人又开始咳嗽。
而且,这一次咳嗽,比以往严重,吐白痰,气短,自觉没有底气,吸气比呼气要费劲。
而且,咳嗽时伴随的遗尿特别明显,不但遗尿,还放屁。
就这样,自从这一年犯病以来,两个月的时间,此人没上过厕所排尿。
即便是故意到厕所等着,打算有尿意马上排,也照样排不出。
可是只要她一咳嗽,立刻就有尿流出来。
你说这个日子可怎么过?作为一个女人,这实在是太难堪了。
没办法,她只好在裤子里塞上纸尿布。
用中西药控制,也控制不住。
后来,在别人的建议下,这个人就去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尺部沉,略滑。
医家仔细揣度,最后书方一首,但见:炙麻黄6克,杏仁10克,桔梗6克,紫菀15克,桑螵蛸10克,覆盆子10克,乌药12克,炒苏子10克,炒莱菔子10克,炒白芥子3克,制半夏10克,橘红12克,五味子5克,炒鸡内金10克,一共是七剂。
结果如何?药用7剂以后,患者咳嗽和遗尿现象都大大缓解,可以到厕所排尿了。
到第八剂喝完,诸证悉平,咳嗽和遗尿完全消失。
此后,再服3剂加以巩固。
这就是医案的全部经过。
我把它简单地复述给你了。
现在,我给你分析一下这个病情。
你跟住我的思路。
你看啊,这个人,最初发病就是冬天感寒。
膀胱咳怎么办
一、概述
人一上年纪身体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就像我奶奶,平时一变天就总是咳,后来更为烦恼的是一咳就出现小便失禁的症状,虽然身体没出现什么大的不适,可这小便失禁实在是让奶奶苦不堪言。
老人家也不想上医院,后来是到邻村找了老中医看说是膀胱咳的,之后给奶奶一个药方子并告知了一些食疗方法,叫配合饮食治疗。
当时药还是我去抓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现在奶奶小便自如了,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二、步骤/方法:
1、
膀胱咳方:北柴胡、当归、白芍、党参、麦冬、五味子、制半夏、青陈皮、黄芩、炙紫菀各10 克,蚕茧壳10 克。
这些药物有的止咳补气,有的清热去湿,合在一起服用能起到明显的治咳止遗作用。
2、
芡实山药粥:大米,山药,芡实,胡桃肉煮粥服用。
这个是老中医告诉奶奶的食疗方,不但适合成人膀胱咳引起的尿失禁,而且也适合小儿遗尿,因为后来小弟总尿床时奶奶做过给小弟喝,一段时间后小弟尿床次数少多了。
3、
膀胱咳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咳导致的,所以日常止咳也是很重要的,那时奶奶就用白萝卜.菊花, 陈皮,杏仁一起煮汤加冰糖上喝,这个也是有止咳去湿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