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彭州乌木案”分析乌木法律属性及其权属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96 KB
- 文档页数:2
试析彭州天价乌木案【摘要】乌木价值贵重,彭州乌木案的判例对于今后有关乌木的归属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乌木的属性,以及根据其发现场合的不同,讨论乌木的归属权。
【关键词】彭州乌木;归属权;借鉴意义一、案情回顾2012年春节,彭州市通济镇某村17组吴高亮(化名)家附近,发现埋藏于地下的一批乌木,经鉴定树种为金丝楠木。
吴高亮自称发现者,并雇来挖掘机挖掘。
2月9日,某镇政府接到举报,当夜赶往监控保护。
随后在成都考古队专家指导下,镇政府挖掘出7件大型乌木。
彭州市国资办认为乌木应归国家,而吴高亮则认为乌木应为自己所有。
二、案情分析(一)乌木是什么?乌木在法律上的属性是确认乌木归属的重要前提。
1. 原告吴高亮认为,涉案的7根乌木不属于文物、矿产、化石,也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归国家所有的野生植物资源,亦不属于埋藏物、隐藏物、漂流物、遗失物,它们是姐姐吴高惠(化名)承包地的天然孳息。
天然孳息是指按照物质的自然生长规律而产生的果实与动物的出产物。
该乌木形成之前为金丝楠木,由地里发育生长而成,符合物质的生长规律;但所谓的孳息,与原物分离前,是原物的一部分。
其次,乌木的形成是由于地震、洪水、泥石流等将部分树木埋入淤泥中,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碳化而成。
因此,乌木并不是由于其本身按照物质的自然生长规律而产生的,是由于外部的特殊地理条件作用而成;同时亦无法确定该乌木中的金丝楠木的原始生长位置就是吴高亮其姐吴高惠的承包地,所以认为是天然孳息的这一观点是不合理的。
2. 该镇政府认为该乌木为埋藏物、隐藏物梁慧星教授认为埋藏物、隐藏物的前提必须是人为埋藏、隐藏。
笔者也持相同观点。
乌木是天然形成的,并非由国家或个人事先埋藏或隐藏而得。
因此认为是埋藏物、隐藏物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二)承包地的具体范围对于承包地范围的划定,能够解决涉案七根乌木的出处问题,同样是确认乌木归属的必要前提。
2012年12月6日,吴高亮及其姐姐吴高惠共同向四川彭州市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起诉对象为该镇某村17组及彭州市农村发展局。
彭州天价乌木案一、案件基本情况四川彭州通济镇农民吴高亮于2012年2月初,无意中在自家承包地里,看到一截约六十七厘米长的黑木头,找专家鉴定后,确认是乌木,且是乌木里的金丝楠木。
同年2月9日,他请挖掘机开挖。
在经过近6个小时的挖掘后,除了个别枝节,乌木的整体已经露出来了。
但就在这时,派出所来人禁止他再挖。
接下来4天双方对峙,都不允许对方去挖掘。
最后来了很多部门,还拉了警戒线,禁止其他人进去,政府部门最终把乌木挖出来拉走了。
”吴高亮说,7根乌木中,最大的一块长达34米,据专家鉴定,仅木材价值就在500万至700万之间,若论艺术价值“就更高了”。
镇政府曾许诺给他补偿并申请最高奖励。
2012年7月初,彭州市国资委对外宣布,乌木归国家,作为发现者,他获得5万元奖励。
加上通济镇政府2万元的奖励,吴高亮共获得7万元的奖金。
■双方分歧巨大调解未果对于这个结果,吴高亮并不认可。
2012年7月26日,他正式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对象是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政府。
在立案前的调解阶段,吴高亮表示愿意接受调解,但是要先确定乌木归属。
他认为乌木应该归他个人,他愿意缴纳个人所得税等一切费用。
他也表示,在不谈论归属权的情况下,乌木也可以给政府,前提是政府给他一定额度的奖励,这个额度就是之前所说的300万到400万之间。
“来跟我谈的人说,政府的奖励额度是不会变的,”吴高亮说,每次来谈的人都表示“回头我报上去研究”。
通济镇党委副书记高先志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谈乌木归属、奖金额度不变确实是镇政府的立场,我也不清楚调解为什么失败,我们也不知道他想要多少钱。
”■调解失败,法庭已开庭审理■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作出裁定“乌木案”进程:2012年2月,彭州村民吴高亮在家门口的河道边发现乌木雇人挖掘,通济镇政府把乌木挖出运走。
镇政府认为乌木属国有,而吴高亮认为归自己;2012年7月3日,通济镇政府决定,奖励吴高亮7万元,但吴高亮认为太少;2012年7月8日,吴高亮表示,在这件事上,他和镇政府的权利是平等的。
试析乌木的法律属性及所有权归属问题摘要乌木归属问题成了当前学术界和网络舆论争论的热点话题。
本文试通过对目前学界有关乌木属于埋藏物、天然孳息、矿产资源、文物及无主物等观点进行辨析,认为把乌木定性为矿产资源最为科学合理,有关部门应尽快启动新矿种的申报和审批程序,将乌木按矿种分类列入《矿产资源分类细目》,让乌木的归属、开采和利用有法可依,定纷止争,物有所属,避免纠纷和诉讼,维护社会稳定,消除政府与民争利的负面形象。
关键词乌木法律属性所有权归属矿产资源作者简介:王正文,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研究生。
“乌木,别名阴沉木,是数千年前地震、山崩、洪灾等自然环境变迁,许多树木被冲倒后沉埋于古河床被泥沙掩盖形成的一种珍惜木材。
”①因其存量稀少而格外贵重,被称为“植物木乃伊”,在东南亚和我国港台地区,被称为“东方神木”,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富裕阶层对高档物质的追求,再加上商业炒作,乌木价格不断攀升,原来村民百姓拿回家当柴烧的乌木竟成了各方追逐的天价宝贝,纷争四起,诉讼不断。
与此同时,互联网上更是激起千层浪,网民争相讨论,部分网民对政府口诛笔伐,认为当地政府部门“与民争利”。
各路专家学者、法学精英也箭弩拔张,各抒己见,有百家争鸣之势。
本文就此问题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思考,认为把乌木定性为矿产资源最为科学合理。
一、相关事件起因及背景回顾(一)近年来全国各地较为典型的乌木事件②2.2012年8月6日,四川崇州工业园区一工地在施工时,挖出一根乌木,乌木发现者选择将乌木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
5.2013年9月3号,江西修水县农民梁财在河道里挖掘出一根重80吨的乌木;次日,镇政府派人来到挖掘现场,告知乌木属政府所有,梁财无权处置。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乌木属国有财产,但梁财前期的采挖费用由政府协商支付。
双方还约定,“如鉴定后属名贵树木其奖金按有关政策办理”。
8.2014年4月11日,江西省武宁县船滩乡一村民发现4000年以上乌木,县政府把该乌木收藏到武宁县展览馆,并给予发现者经济奖励。
摘要:乌木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乌木的性质与归属仍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通过对关于乌木性质与归属的几种观点的比较探讨,并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相关立法,提出了解决乌木归属争议的设想,以期平衡发现人、国家、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关键词:乌木所有权;天然孳息;埋藏物;先占一、案情及争议介绍(一)案情介绍2012年1月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麻柳村村民吴?{亮在当地发现了一根长达34米的乌木。
经鉴定,该批乌木为“金丝楠木”市场价值高达1200万元人民币。
2012年7月3日彭州市国资办召集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认为乌木归国有,奖励吴高亮7万元,该处理结果没有得到吴高亮的认可。
为此吴高亮提起诉讼,该案经过一审二审最终的结果都是驳回了吴高亮请求确认乌木归自己所有的诉讼请求。
(二)案件争议焦点乌木案已经落下帷幕,但是乌木的法律性质以及所有权问题还是没有明确的法律归属,并且这也是本案的核心争议焦点,为此笔者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关于乌木不属于文物、矿产资源基本达成一致,争议点主要集中在埋藏物、无主物、天然孳息三方面。
二、乌木的法律属性分析(一)乌木是否为埋藏物认为乌木是埋藏物。
持此观点主要是孙宪忠教授,认为乌木是埋藏物,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我国法律没有对埋藏物做出明确界定。
参照国外的法律规定主要有:《法国民法典》第七百一十六条的规定:所有埋藏或隐藏的对象,没有人能证明其有所有权,它是偶然被发现的,谓之埋藏物。
《德国民法典》第九百八十四条规定,发现因长期埋藏而不能查明其所有人的物(即埋藏物),因发现而占有此物时,其所有权的一半归属于发现人,一半归属于埋藏物埋藏所在的物的所有人。
我国学者对埋藏物的定义主要有:梁慧星先生认为:埋藏物是指埋藏于土地及他物之中,其所有权归谁不能判明之不动产;王泽鉴先生认为,埋藏物是指埋藏于他物之中,而不知属谁所有的动产;谢在全先生认为,埋藏物是隐藏于他物之中,而其所有人不明之动产。
通过总结法德等国对埋藏物的特征以及我国学者的观点,埋藏物的特点如下:(1)埋藏物通常是动产;(2)应为埋藏之物,即包藏在其他物之中,不易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物;(3)应为所有权不明的物。
彭州天价乌木案案例分析【案例概要】2012年春节,彭州市通济镇麻柳村17组A家附近,发现埋藏于地下的一批乌木,经鉴定树种为秋枫,估计市场价值上千万。
A自称发现者,并雇来挖掘机挖掘。
2012年2月9日,通济镇政府接到举报,当夜赶往监控保护。
随后在成都考古队专家指导下,镇政府挖掘出7件大型乌木,并运到当地客运站暂存。
镇政府认为乌木属国有,而A认为归自己。
2012年7月,彭州市国资办正式答复:乌木归国家,奖发现者A7万元。
而A提出这批乌木价值在2000万左右,按照相关法规应该奖励自己400万。
2012年7月26日,A和姐姐B起诉通济镇政府,请求法院确认7件乌木为自己所有。
2012年11月28日,成都市中院审理此案,双方就乌木是谁发掘、是否在A的承包地下和通济镇政府是否有非法行政行为三大焦点问题进行了举证。
裁定乌木发掘地不在姐弟承包地。
对乌木的发现、发掘者及发掘地点是否决定乌木归属,并未作出判定。
2013年1月16日,法院作出裁定,驳回了彭州农民A关于确定7件乌木为他所有的起诉,和其姐姐B的全部起诉。
2013年6月15日上午9点,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裁定,驳回吴高恵A上诉。
【裁判要旨】关于乌木的发现、发掘地是否在B的承包地里,省高院认为,B 名下0026号承包地的位置,有确权公示图、公示表及《关于通济镇影像图及承包地测量成果的情况说明》及附图予以证明。
在案涉乌木被发现前,B及其他17组村民从未对0026号承包地的位置提出过异议,B还领取了耕地保护基金。
0026号承包地虽与发掘6件乌木的河道相邻,但0026号承包地与河道之间有自然河岸相隔,且河岸与河道具有明显落差。
经过对书证、乌木发掘现场的视频资料、照片、现场勘验笔录及证人证言等证据材料的综合评判,省法院认为这6件乌木的发掘地应位于河道管理范围内,不在B的承包地里。
因本案所涉乌木并非由B发现、发掘,亦非在B的承包地内发掘,因此,B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其不具有本案原告主体资格。
乌木案资料、观点整理乌木埋藏财产权财产权的法律意义应当在于保护公民财产不受侵犯,即使是政府也无权对公民的合法财产进行干涉。
在第一段话中很好地体现了英国政府对公民财产权的尊重和保护。
而在第二段话中,中国政府的行为则有许多不当之处。
即便乌木应当属国家所有,但地方政府的强制挖掘行为损害了吴高亮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即使吴高亮无权拒绝挖掘行为,地方政府也应对吴高亮的损失予以补偿。
彭州天价乌木案,看似是一个小官司,其实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物权法的深层矛盾。
在我国,“无主物归国家所有”这是惯例,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民法都规定了“先占为主”的制度,由于和这种国际惯例相冲突,所以我国的物权法在制定的时候,并没有涉及这个问题。
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下,只要是“无主物”,往往容易陷入是国有还是民有的纠纷。
事实上,目前大量的民间挖掘、类似买卖乌木的行为已成经济活动的常态,如果都按照惯例将“无主物”统归国有,政府往往会陷入“抓小放大”、“与民争利”的质疑当中。
四、对于完善我国发现埋藏物规定的建议结合乌木案,我国采取的国家取得所有权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立法者把埋藏物和遗失物的界限模糊化,使立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这也是无法妥当处理乌木案争议的原因之一;(2)吴高亮和一些群众的不满情绪主要源于对国家立法主义的不认同,也即凡是法律规定不归个人所有的物品均属国家所有的立法规则容易导致不稳定的社会状况。
过度扩大国家的利益范围,导致了《物权法》立法的价值缺失,也容易让群众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感:(3)《物权法》将无主物和所有人不明财产规定为“归国家所有”的制度,在实际操作上也是不现实的。
此外,由于我国《物权法》没有确立先占制度,造成了此类纠纷处理时的种种困境。
先占制度作为原始取得财产的方式,是动产所有权取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国立法者综合国情考虑,优先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进行保护,但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未来立法必须对先占制度有所体现。
浅谈天价乌木的产权属性及其法律完善摘要】四川彭州乌木案的出现,引发了我国民间和法学理论界有关乌木产权属性的争论。
目前有关该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界主要存在着文物、化石和矿产资源说、埋藏物、隐藏物说、天然孳息说等主要观点,本文主要从这四种观点出发进行探讨,分析乌木的产权属性,并提出确立先占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产权属性;无主物;法律完善2012年初,四川彭州农民吴高亮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发现了价值超过1200万元的乌木,但在他挖掘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以私挖乱采为由阻止了吴高亮,随后宣布该乌木归国有,奖励吴高亮7万元。
双方对此产生争议,吴高亮随后将当地政府起诉到法院,请求确认该乌木的归属,目前该案尚未审结。
天价乌木案的出现,暴露出我国现今法律对于乌木的产权属性规定模糊,造成实践中的财产归属与民间传统习惯相悖,需要从制度上加以完善。
对于乌木的产权属性,目前从学界的主要观点来看,主要存在着文物、化石和矿产资源说、埋藏物、隐藏物说、天然孳息说,笔者将分别针对这几种观点进行探析。
一、乌木是否为文物、化石或矿产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从中可以看出文物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物,应是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物,显然乌木显然并不属于文物。
同时根据该法第2条的规定,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乌木虽然在地底经历了成千上万年,并且部分碳化,但相比化石形成的上亿年时间以及化石化作用,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结构上都与化石相差甚远,不能将其视为化石。
从以上规定可以得知,乌木具有本身独特的属性并没有被我国法律规定为文物或化石的一种。
再者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2条写到“矿产资源的矿种和分类见本细则所附《矿产资源分类细目》。
新发现的矿种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摘要:四川彭州乌木案自2012年春节发生以来,在法学界中议论不断,由于法院最终判决回避了所有权问题,因此,有关乌木权属之争至今未有结果。
文章主要通过对乌木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借鉴国外的无主物先占的立法模式,提出对于无主物权属问题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乌木;无主物;动产;所有权
中图分类号:d920.5;d9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0-0256-01 作者简介:任紫怡(1993-),女,河北张家口人,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2015级国际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商法。
该案原被告双方主要就乌木被发现于承包地还是国有河道发生争执,笔者认为案件核心问题在于对乌木法律属性的界定。
一、分析乌木法律属性
(一)天然孳息
《物权法》对“天然孳息”或者“孳息”没有明确的界定,崔建远教授在其书中称:“所谓天然孳息,是指母物根据自然规律产生之物,例如,幼畜,果实等,天然孳息在与母物分离前可能是物的成分或者出产物。
”[1]该说法中特别强调了“自然规律”及分离前的性质,笔者认为根据乌木的形成过程,乌木不属于天然孳息,因为在它形成之前是木头而不是以土地为原物形成。
而且乌木的形成并不属于自然规律,即不是每一块木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形成乌木。
所以乌木的形成不符合天然孳息特点。
(二)埋藏物
梁慧星教授和陈华彬教授认为埋藏物是权属不明埋藏于他物之中的动产[2],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中所强调的“权属不明”恰区分了埋藏物与无主物,埋藏物文义上含有“不明其为谁所有”的意思,而可以认为埋藏物有所有权,只是无法证明属于谁而已;若无此要件,埋藏物即与无主物难以区分。
乌木应当不曾为人所有,不应为埋藏物。
(三)无主物
张义华在其所著的《物权法论》中,对“无主物”所下的定义为:“无主物是指现在不属于任何人所有的物,包括原本就不存在所有权的物和所有权已经终止的物。
”[3]从该说法分析,无主物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纯粹的无主物,从产生之初便不存在所有权,另一种是原本有所有权,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所有权中止之物。
乌木则属于前者。
二、无主物权属问题
(一)国家取得所有权说
政府对无主物的态度是公有,即归国家所有。
我国《物权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这一规定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关,国家所有权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自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性。
相比较个人而言,国家有实力对属于稀缺资源的无主物进行保护和利用,实现效用最大化,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对无主物的不必要破坏[4]。
如果放任民间占有并取得,将导致社会上利益抢夺,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二)以先占制度为核心的私人所有权
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3种先占制度的立法模式。
[5]一是自由先占主义,最典型的为《瑞士民法典》。
笔者认为自由先占主义对先占客体的范围太大,在世界范围内能够适用的国家很少,尤其像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不可能实现土地私有,不符合我国国情。
二是先占权利主义,比较典型的是《法国民法典》,但这种先占模式毫无实际意义,实质上就是将先占权归于国家,并没有达到保护私权利的目的。
三是二元主义,即对于无主动产,由先占者取得所有权,对于无主不动产,由国家取得所有权。
笔者认为这种立法模式与我国现有的通说观点类似,对先占的客体有所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私权利。
先占作为一
种古老的无主物所有权取得方式,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均被广泛承认,足以见各国立法对先占制度的重视
(三)立法建议
笔者认为应对无主物进行细分:一是一些价值较低的抛弃物或遗弃物,采取先占制度,由发现者所有;二是对一些珍稀无主物,价值较高,采取国家取得所有权的办法,单独立法,将这类无主物列入该法,且对发现者给予奖励。
根据乌木的形成及其经济价值,应当属于珍稀无主物一类,国家对其采取必要的保护,并给予发现者适当奖励应当为最好的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这种划分一方面国家不会事事与民争利,给予普通公民对普通动产享有先占的权利,符合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达到物尽其用的社会效果。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诸如乌木这样的特殊无主动产,国家有必要采取一定保护措施,将其归为国有。
但是我国法律需要对奖励额度作出规定,至少要按照无主动产当时市价的一定比例给予发现者,不然会出现与该案中类似的情况,区区7万元的奖励与价值上千万的乌木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三、结语
笔者通过从四川彭州乌木案中对乌木法律性质进行分析,在确定乌木为无主物的基础上,讨论其所有权归属问题,通过借鉴国外对先占制度的立法模式,对无主不动产继续适用原有法律,对无主动产进行细分,并确认先占制度这一注重保护私权的制度。
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更好的引导公民树立自由、平等理念,从而培育真正具有私权自治意识的良性公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