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 格式:docx
- 大小:23.41 KB
- 文档页数:3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联系与区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两大重要分支,它们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同,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交叉,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自然地理着重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
而人文地理则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经济活动、文化传承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然地理主要关注地表和大气等自然系统的运行状况,而人文地理更注重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区别。
自然地理通常采用实地调查、实验观测、数据分析等自然科学方法,以获取地理现象的客观数据。
而人文地理更加注重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人文科学方法,以了解人类活动的主观体验和社会文化背景。
虽然两者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但在实际研究中也存在交叉和融合,例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需要采用统计和模型方法进行分析,这就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方法。
同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一些共同的研究领域中也存在联系。
例如,气候变化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领域中都是热点问题。
自然地理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人文地理则研究其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适应和应对的措施。
此外,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灾害管理等问题也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关注的内容,需要综合运用两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
尽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自然地理提供了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础数据,为人文地理研究的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提供了支撑。
而人文地理则将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类行为纳入地理系统的考虑范围,对自然地理研究进行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了地球的构造、地理环境、地理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自然地理学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的大型行星。
地壳是地球外部最薄的一层,包括了陆地和海洋,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陆地的地壳较厚,海洋的地壳较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中最大的层次,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幔的温度高于地壳,同时也是地壳的主要来源之一。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内层,它由液态铁合金组成,温度非常高。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上的地壳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相互移动并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目前,有7个主要板块和数个次要板块,它们包括了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板块的聚合、板块的分离以及板块的滑移。
三、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上一定地理范围内长期的天气状况,它受到降水、温度、湿度、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候常常通过气候要素来描述,其中包括了降水量、温度、湿度、风速等。
地球的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个主要区域,不同气候区域的特点和气候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家们通过气象观测和气候模型等手段来研究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四、地球的水循环地球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不断循环与再生过程。
水循环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融化等多个环节,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
在水循环中,太阳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地球上的水蒸发并升华为水蒸汽,然后再凝结为云或雾,最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球表面。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一,它影响着降水分布、水资源的分布以及地球气候的变化等。
地理认识自然地理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关注地球的自然现象、地理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自然地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球资源,保护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自然地理主要包括自然地貌、气候与气象、水文与水资源、土地与植被、动物与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自然地貌自然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
地貌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比如板块构造与地震的关系,火山与地震的联系。
了解地貌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对于资源开发、灾害预防等具有重要意义。
2.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度、湿度、降雨等长期平均状态,气象则是研究短时间内气象变化的科学。
气候和气象对于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气候和气象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制定农业种植计划、发展旅游等。
3. 水文与水资源水文是研究地球上水的循环、分布、变化等规律的学科,水资源则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水是人类生活必需的资源,也是生物生存的基础。
通过研究水文和水资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4. 土地与植被土地是地球表面被陆地覆盖的部分,植被则是土地上的植物群落。
土地与植被的状况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认识土地和植被,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5. 动物与生态动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生物群体,动物的分布、迁徙、繁殖等行为对于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认识动物和生态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
通过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和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认识地球的现状和变化,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探索大自然的奇妙之旅自然地理指的是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动植物等。
在这个广阔的主题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奇妙之处,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本文将从地球的形成、地理要素、气候与生态系统等多个角度来探索自然地理的奥秘。
首先,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大约46亿年前,太阳系中的原始星云开始收缩,形成了太阳。
而在太阳的周围,由于引力作用,尘埃和气体逐渐聚集形成了行星。
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化,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地球。
地理要素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地、海洋、河流、湖泊、平原、山脉等都是地球的地理要素。
陆地是指地球上的大片陆地面积,包括大陆板块、岛屿和半岛等。
海洋则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涵盖了世界各大洋和海洋。
河流和湖泊则是地球上的水资源,它们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
平原则是地球表面上位于海拔较低的广阔平地,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山脉则是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地理要素,巍峨的山脉峻拔挺立,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美感。
气候是自然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气候决定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象条件。
地球上的气候类型有很多,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这些不同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地球上的气候系统也将面临许多挑战,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地理中最复杂也最精彩的一部分。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系统。
它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而水生生态系统则包括湖泊、河流、海洋等。
在这些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总结一下,自然地理让我们可以探索地球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从地球的形成、地理要素、气候与生态系统等多个角度来了解自然地理的奥秘。
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介绍: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研究地球上的自然地带、地形地貌、气候水文以及生物地理等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地理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人口分布、城市规模和布局、交通流通、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
一、自然地理概述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它主要关注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形成、演变和影响。
自然地理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形状和构造、地球表面特征、气候和水文、岩石和矿产资源、生态系统等。
1. 地球形状和构造地球是一个呈稍微扁球体的椭圆体,在表面上分为陆地和海洋两个主要部分。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壳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地壳构造的了解至关重要。
2. 地球表面特征地球表面特征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和水文。
地形地貌是地表地容的三维空间分布和地表特征的总和,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等;水文是研究地球表面的水体及其分布和变化规律。
3. 气候和水文气候是描述地球大气现象的长期统计结果,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
水文研究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变化和管理。
4. 岩石和矿产资源岩石是地壳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支撑。
了解岩石特征和矿产资源分布对于地理研究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5.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集合体,包括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研究生态系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
二、人文地理概述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人口、城市、交通、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
1. 人口分布人口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人口分布不仅影响着地球上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也反过来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了解人口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人口资源。
2. 城市规模和布局城市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
研究城市规模和布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并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地理自然地理特征地理自然地理特征是指地球的各种地理要素和自然现象,包括陆地、水域、气候、生态系统等。
这些特征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陆地地理特征陆地是地球表面相对较高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
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是亚洲,其次是非洲和北美洲。
陆地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和土壤。
1. 地形:地形是指陆地表面的高低起伏,可以分为平原、山地、高原和盆地等各种地形类型。
不同地形对生态环境、气候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有影响。
2. 地貌:地貌是指陆地表面的形态和构造,包括各种地貌类型,如河流、湖泊、峡谷等。
地貌的形成受地质作用、气候和水体侵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土壤:土壤是由岩石颗粒和有机物质组成的地表覆盖层,对植物生长和农业产出至关重要。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各不相同,决定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水域地理特征水域是指地球上的水体,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
水域的特征主要包括水质、水温、水深和水流等。
1. 海洋:海洋是地球最大的水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的特征包括盐度、温度、海洋生物等,对气候和全球水循环起重要作用。
2. 湖泊:湖泊是较为集中的淡水水域,通常由河流冲积、断层活动或火山喷发等形成。
湖泊的特征包括水深、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等,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有影响。
3. 河流:河流是地表径流水的通道,将降水从高处运输到低处。
河流的特征包括水量、水速和侵蚀力等,对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水资源的分配起重要作用。
4. 冰川:冰川是由积雪堆积和压缩形成的巨大冰块,在高山和极地地区广泛存在。
冰川的特征包括融化速度、冰川形态和冰川碎屑等,对环境和水资源起重要影响。
三、气候地理特征气候是地球上长期而稳定的气象条件,包括气温、降水、湿度和气候带等。
气候的特征对植物生长、动物分布和人类活动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1. 气温:气温是空气中热量的衡量,对气候起重要影响。
第1篇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的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笔记摘抄: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指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场所。
2. 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3.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地理环境差异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5. 地理环境规律性:地理环境规律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呈现出的规律性,如地带性、垂直性、周期性等。
6. 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地球内部的热力、构造运动等,外力作用主要指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7. 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演化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二、自然地理要素1. 大气:大气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具有保温、调节气候、提供氧气等作用。
2.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组成的系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具有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塑造地貌等作用。
3. 岩石圈: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以下,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
岩石圈具有塑造地貌、提供矿产资源等作用。
4.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物资源等作用。
5.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值,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
气候对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显著影响。
6.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
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
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1.天文单位 P9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地球基本概念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其表面大部分是水,陆地面积比例较小。
地球是由内核、地幔、地壳组成的。
内核是最内部的部分,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地幔是介于地核与地壳之间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壳是最外部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洋壳。
大陆地壳主要有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洋壳主要是玄武岩。
地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具有自行调节的能力,并且平衡循环。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天,每天地球自转一周的运动使得地球的各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夜晚。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年。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四季变化。
此外,地球还有章动、岁差和进动等运动。
三、地理环境要素1. 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跃层和吸收层。
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大气圈的主要现象包括大气运动,如风、雨等。
大气圈中的臭氧层可以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总体称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水汽等。
水圈是地球上极其丰富的资源,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圈的运动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运动等。
3.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主要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
大陆地壳地势高,山地居多。
海洋地壳主要是玄武岩组成,地势低,海水深广。
地球表层的地形和地势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
四、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球表层的物貌形态,是地表地理环境受到大地构造、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所形成的地形面貌。
地形地貌的类型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台地等。
2. 气候气候是地壳与大气所共同形成的微气候长期统计特点的总和。
主要包括降水、气温、气压、湿度等。
●岩浆岩分类中用SiO2分类与按矿物分类有什么联系。
答:岩浆岩的矿物以硅酸盐矿物为主。
按矿物分可以分为浅色矿物和暗色矿物。
岩浆岩按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不同可以分为四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从超基性到酸性,铁梅含量逐渐减少而硅铝含量逐渐增多。
●说明沉积岩与岩浆岩中矿物组成的区别与联系。
●答:在岩浆岩中大量存在的矿物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在沉积岩中很少见。
●在岩浆岩中大量存在的矿物如长石、石英等,在沉积岩中也大量存在,是组成沉积
岩的重要矿物。
●有些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某些氢氧化物、氧化物、盐类矿物、粘土矿物等,
是在地表(富含二氧化碳、水、氧气等)条件下形成的,称为自生矿物,这些矿物
在岩浆岩中是很少见或缺乏的
●分别简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分类及代表性岩石。
答:岩浆岩例如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例如石灰岩,砂岩,板岩,页岩,煤炭(注意:煤炭也属于岩石)
变质岩例如大理岩
依冷凝成岩时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将岩浆岩分为三类:喷出岩(火山岩),浅成岩,深成岩。
根据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酸性岩类,中性岩类,基性岩类,超基性岩类。
根据物质组成的不同,沉积岩一般分为以下三类: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和生物化学岩类。
常见的变质岩可分成以下二类:片理状岩类,块状岩类。
●大理岩与石灰岩、白云岩是什么关系?
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都属于碳酸岩。
从化学成分上说,石灰岩和大理岩主要由CaCO3组成,而白云岩中多了Mg元素(这是一般情况)。
从成因上说,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从石灰岩变质过来的),白云岩属于沉积岩。
●地学中何为“将今论古”的思维方式?
将今论古:在地质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这就是“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
例如:水往低处流。
在河流的上游部分往往沉积粗颗粒,在下游部分沉积细颗粒。
●岩石圈运动的表现有哪些?
答:(一)地层厚度、产状及接触关系
(二)岩相变化——海进、海退
(三)褶皱—背斜、向斜
(四)断裂——节理、断层
(五)火山——喷发
(六)地震——摇晃
●浅海沉积物垂直分布规律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答:地壳下降(海进):沉积物颗粒向上变细
地壳上升(海退):沉积物颗粒向上变粗
●地球上主要地震、火山分布
答:主要有三个地震带:大西洋中脊地震带,印度洋海岭地震带,东太平洋中隆地震带。
72
火山带:环天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68
●震源深度如何划分?
答:根据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小于70km),中源(70-300),深源(大于300)●褶曲的基本形态,褶曲、断层、节理分别包括哪些类型?
褶曲形态:向斜,背斜。
向斜:岩层下凹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
背斜:岩层向上凸出的弯曲,两翼的岩层从中心向外的倾斜
褶曲的类型:直立褶皱,倾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断层类型:正断层,逆断层,斜滑断层,走向滑动断层
节理类型:剪节理,张节理
●简述地震的成因与分布。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把地球的岩石层分为六个大板块。
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并且每年都会移动,最终相互之间的摩擦挤压形成地震。
主要有三个地震带:大西洋中脊地震带,印度洋海岭地震带,东太平洋中隆地震带。
72
●说明日本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原理。
日本气象厅(JMA)以及各个地震研究单位、大学和都道府县政府目前共建有由7480个震度观测点,1430个地震台站形成的高密度地震观测网,这样可以迅速报出地震发生的时空强。
地震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体波,速度快危害小的P波以及速度慢危害大的S波,日本的紧急地震速报就是利用了P波和S波的时间差,以及地震波和电磁波的速度差对地震进行快速预警[2]
●简述各种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及野外识别特点。
答:构造地貌包括三个方面:大地构造地貌,区域构造地貌,局地构造地貌
大地构造地貌:大地构造运动的形成并受大地构造控制的地貌,例如:大陆,大洋,海沟。
区域构造地貌:在大地构造背景下,由于区域构造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构造地貌高原,平原,山地
局部构造地貌:在大地构造格局与区域构造背景下,主要由于局地构造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地貌。
褶皱,断层,火山地貌
●举例说明典型的褶皱、断层地貌类型。
褶皱:岩层的一系列弯曲。
例子:向斜山,背斜谷
断层:要有明显的断裂。
例子:三面山,云南滇池,
8.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证据,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1.板块构造---地震、岩浆作用
2.板块构造---变质作用
3.板块运动---造山运动
4.板块构造---地表地质作用
证据:在两个相邻的板块之间地震频繁火山频繁。
两个板块的相互作用进行造山,有山脉的形成。
板块的汇聚进行造山,迫使地表地质作用以剥蚀为主。
板块的扩张出现海洋和大陆裂谷。
10.简述地质年代表各时代顺序。
震旦纪(z)寒武纪(e)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三叠纪(t)侏罗纪(j)白垩纪(k)早第三纪(e)晚第三纪(n)第四纪(q)11.地学中的海进、海退说明了什么?
海进海退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说明了地壳的运动。
12. 简述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对我国地质的影响。
印支运动:三叠纪晚期的印支运动使华南地区明显海退,上升陆地,秦岭褶皱
成山,结束“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
燕山运动:1褶皱断裂作用形成鄂尔多斯和四川两个大型盆地和一系列NNE向小型断陷盆地
2南北向的挤压运动,使扬子地块地层呈东西向褶皱,造成地表起伏
3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燕山期侵入岩分布最广,以花岗岩为主
喜山运动:包括喜马拉雅山在内的青藏高原急剧上隆
1残积物:指地表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没有移动,在陆地上即坡上)。
2、坡积物:是岩石经风化后,在经雨水或雪水将高处的风化碎屑物质洗刷而向下搬运,或由本身的重力作用,堆积在平缓的斜坡或坡脚处,就形成为坡积物。
(有搬运距离的,也在陆地即坡脚,但没有分选,杂乱的)
3、洪积物:是由洪水堆积的物质,它是组成洪积扇的堆积物。
洪积物是山区溪沟间歇性洪水挟带的碎屑物质,一般堆积在山前沟口。
属快速流水搬运,因此一般颗粒较粗,除砂、砾外,还有巨大的块石,分选性也差,大小混杂。
因为洪流搬运距离不长,碎屑滚圆度不好,多呈次棱角状。
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
(一般搬运距离比坡积物长,在水附近即在山区溪沟中和边上,分选比坡积物好,比冲积物差。
)
4、冲积物: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它是组成冲积平原的堆积物。
冲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随着搬运能力的减弱,总是粗的、比重大的先沉积,细的、比重小的后沉积。
(有搬运距离和分选了的)
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洪流。
向源侵蚀:侵蚀作用首先发射功能在靠近基准面的地方,然后逐渐康上游推进,及向着河流源头方向发展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某一水平面以后,就失去侵蚀能力
平衡剖面:当岸坡发育到这个阶段,整个岸坡上的泥沙的静位移量都为零,岸坡没有侵蚀也没有淤积,整个坡面处在动态平衡状态
河漫滩:分布在河床两侧洪水时被淹没的平整地面
二元结构:河漫滩表层以细粒的粘土和粉沙,下面是粗粒的河床沉积物
河流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气候变化或者基准面的变化,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一半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
牛轭湖:弯曲河流发展到一定程度,发生截弯取直,废弃的河床形成新月形的湖泊地上悬河: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河
河流袭夺:相邻流域的河流向源侵蚀速度不同,速度较快的,源头向分水岭伸展的速度也快,最终首先切穿分水岭,导致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注入此河,成为此河支流,这就称为河流袭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