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甲午风云》观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4.46 KB
- 文档页数:3
电影《甲午风云》观后感6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文/李木之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感悟很深,但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
第一次海战,清朝三艘战舰遭遇了日本三艘战舰的攻击。
清朝两艘战舰被击沉,第三艘战舰的舰长方大人准备逃走。
日本主战舰的舰长吉野,乘胜追击。
清朝战舰船尾炮手瞄准日本战舰准备开火时,被方大人制止了。
接着,方大人把战舰加到最高时速。
尾炮手看日本战舰开火了,便连发三发炮弹,击退了日本战舰。
方大人却因为这件事情把尾炮手赶走了,邓世昌收留了他。
在庆功宴上,方大人谎称主战舰和另一艘战舰逃跑时触礁沉默,他佯装逃跑,用尾炮赶走日本战舰。
第二次海战,日本战舰挂起美国国旗向清朝战船冲来,中途,取下美国国旗,换成日本国旗。
那些投降派以主战舰的名义命令其他战舰成横一字队形排开,当主战舰的副舰长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日本主战舰一炮打下清朝主战舰帅旗。
接着,日本主战舰用快炮进攻,击沉了主战舰。
方大人见主战舰被击沉,想转舵逃跑,邓世昌看了,挂起帅旗迎战敌军,吉野命令原本攻打方大人的战舰迎战邓世昌,自己和其他战舰合围林大人。
邓世昌看了,命令前炮瞄准吉野,左前炮瞄准另一艘战舰开炮。
击沉一艘战船后,发现林大人被包围了,邓世昌让瞭望兵打出林大人向我靠拢的旗号。
瞭望兵说晚了,邓世昌一看,林大人的战船被击沉了。
邓世昌说,日本主战舰是吉野指挥的。
只要我们击沉它,就可以反败为胜。
然后,开舰驶向吉野,三门大炮齐射,吉野被迫逃跑。
追了一半,邓世昌没炮弹了,吉野转舵追击。
一边追一边放炮,当两船间隔只有五百码时,吉野明白了。
邓世昌是要和他同归于尽。
吉野还想向邓世昌的战舰开炮。
炮手说太近了!吉野决定发射鱼雷!哗,邓世昌连续避开了两个鱼雷。
再发一次!轰!邓世昌的战舰在即将撞上吉野时,被炸成了两截。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做一件事是靠行动证明的,不能只说不做。
邓世昌为了祖国可以放弃生命,正因为有许多像邓世昌的人,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活!“甲午风云”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描写了中国人民是怎样抵抗日本人,电影里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很坚强,都很爱国,很机智,做每一件事都很细心,因为,他们知道,有时候,做任何一件错事,都可能对国家不利。
甲午风云观后感10篇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甲午风云观后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甲午风云观后感(一)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
它的发生是日本密谋已久的。
观看《甲午风云》,我深深地被邓世昌那伟大的爱国精神感动了。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
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
日寇击沉中国商船。
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两次请战均拒绝。
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
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后旗舰被日击伤。
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邓世昌和那些爱国将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我十分痛恨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员,他们虽然是中国人,却不想为人民的利益而战,贪生怕死,遇到战争就退缩,他们的罪行让他们失去了当中国人的资格,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邓世昌是一个愿为国家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愿为民族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甲午风云》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我们要好好的学习邓世昌的精神。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在长大了以后继续发扬这一种精神。
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甲午风云观后感(二) 今天下午,我们看了一部老电影《甲午风云》。
电影主要讲甲午战争时期,(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风云观后感大全(内容格式9篇)写观后感需要总结和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这可以帮忙你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甲午风云观后感大全,便利大家学习怎么写甲午风云观后感大全。
甲午风云观后感大全篇1看着致远号上海军战士们一张张目光坚毅的脸,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原来,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样英勇正直视死如归的人存在。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应当有的精神和气节,是他们让我知道无论西方列强怎样的侵略,封建统治阶级怎样的压迫,中华民族是不会被打败的。
但是,在这种傲慢背后,我们还应当糊涂的认识到:致远的沉没是一个悲剧,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甲午海战的失败,它更是封建统治阶级腐朽没落的有力揭露。
18世纪60年月,对中国和日本都是及其重要的一个时刻。
在中国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官僚地主阶级接受了“施夷长计以制夷”的观点,开始了风风火火的洋务运动。
而此时的日本在接受西方列强的压迫后也走上了变法求存的道路,开始明治维新。
同样的背景,同样的运动,却面临着完全不同的结局。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实行变法三十年后的第一次交锋,然而封建统治阶级的强国梦彻底被摧毁了。
这是为什么呢?假如,那些所谓的统治阶级在面临改革的时候所想到的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和可怜的权利而是千万中华人民的幸福生活;假如那些接受了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熏陶的士大夫在面对外来侵略者时能更多的保持他们欺辱劳苦大众时的气焰,而不是低声下气,摇尾乞怜……或许结果就会是另一种样子了。
然而历史永久都是留给后人去叹息和缅怀的,又有谁能真切的转变什么吗?一个国家制度的腐朽必将导致这个国家命运的危机。
世界是在不停发展的,没有人能够永久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俯视别人。
要使自己能保持强大,只有永久知道如何保存住大部分人的利益,永久知道牺牲和拥有在价值的天平上是等价的。
其实,这就好比湖水一样需要的是永久有活水的冲刷,不然就会枯竭。
满清王朝的破灭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不正说明着这一点吗?其实为人处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古语说得好“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可见治理国家与为人处事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爱国历史电影《甲午风云》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甲午风云》这一历史事件悲壮的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手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的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甲午风云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影片《甲午风云》展现了一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更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电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爱国将领邓世昌主动请缨,抗击倭寇,在黄海展现了英勇的民族气节和无畏的牺牲精神。
影片的整体基调是沉痛的,因为它发反映的是一个没落王朝的懦弱与屈辱,李鸿章为首的清朝当权派为了统治集团利益竟向小一弹丸之小国屈服乞和,让我天朝上国颜面尽失,论历史,日本乃中国之附属国,其语言其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延伸,论国力,我泱泱中华强于倭寇几十倍,尽管日本学习西方比我们早,但就其军事而言和我们也相差不大,甚至其整体实力还不如我们,但为什么黄海一战其结果如此?完全是指挥的失败,未战先降,动摇军心,统治集团的懦弱导致军队的懦弱,尽管有个别民族英雄式的人物,可是无力回天。
大多数的历史教材将其根本原因归结为: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抵抗资本主义的强大攻势。
当然,这种说法很深刻,但似乎又比较空虚,具体看来:一,统治集团目光短浅,一向沉浸在虚伪的繁华中,对战争缺乏预见性认识,战备不足,拿军费办寿宴,军费吃紧;二,依靠外国势力调停,痴心妄想,没能发挥自我的优势作战;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未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让日本的大炮吓败了;四,丧失制海权,指挥战略失误;六,封建练兵方式,即使是新军也实行旧式管理模式,军队战斗力低下;七,核心领导层缺乏强硬领导人物,女人治国,屈辱求和!影片也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不缺乏舍生取义的人,这是一伟大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奥秘。
邓世昌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英勇战斗,将敌人打的落花流水,之后因弹尽粮绝,不得不以死相拼,用‘致远’去撞击倭寇的‘吉野’号,全舰将士无一人退缩,但在追赶‘吉野’的时候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慷慨殉国。
关于电影《甲午风云》的观后感5篇《甲午风云》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甲午风云》观后感5篇,欢迎大家阅读!《甲午风云》观后感一我今天看了一部老影片名叫《甲午风云》。
这部影片之所以好看,是因为这部影片很真实。
《甲午风云》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
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
日寇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邓两次请战均遭李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
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与历史不符),后旗舰被日击伤。
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
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我看这部影片时十分激动,恨不得把那些坏蛋掐死。
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为邓世昌浓弄的爱国情意所感动。
甲午风云观后感二今天我很激动的观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讲的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中丰岛、黄海两次海战,当时场面浩大、气势宏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势磅礴的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历史悲剧,塑造成杰出的艺术经典。
今天,我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就更加激动了,故事的每一个情节都使我很感动。
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观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邓世昌有一种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
他不像电影中的那位方大人,贪生怕死,遇到敌人就退缩,一点也没有中华民族的气概。
甲午风云的观后感5篇甲午风云电影中,邓世昌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精神已深深感动了我!那胆小懦弱的卖国贼和恃强凌弱的侵略者真是可耻!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甲午风云的观后感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甲午风云的观后感甲午风云的观后感1最近,我国和日本为了一个钓鱼岛,而闹得沸沸扬扬,中国人民开始全体行动,抗议日本购买钓鱼岛。
老师为了让我们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便给我们看《甲午风云》这部具有历史性的电影。
电影《甲午风云》讲的是清朝末年,朝廷腐败,当时一批有识之士搞起了“洋务运动”,振兴我们的国家,想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从英国购买了一些军舰,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叫“北洋水师”。
当时的“北洋水师”是很厉害的,可以跟许多大国抗衡。
1894年,“北洋水师”在一次正常的巡逻中,无意间碰上了日本的军舰入侵领海,日本挑衅的放了第一炮,把邓世昌等人全都给激怒了,被迫自卫反击。
之后,就在黄海打响了“甲午战争”。
邓世昌等人英勇反抗,我们的舰队先前还是占上风,但是由于“北洋水师”的炮弹不行,基本上是哑炮,还有的里面不是火药,而是沙子,所以威力远远小于日本的炮弹。
就这样一直打,打了三个多小时,最后打得舰船受重伤,但是“致远”号舰长邓世昌拒绝支援。
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决定破釜沉舟,加速撞沉日本的“吉野”号。
可是日本人连续发射鱼雷,前两次他都躲过去了,但第三次没能躲过去,一身巨响后,邓世昌等人沉入海底,英勇献身,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为什么“北洋水师”的炮弹不好呢?因为,那时是慈禧太后掌握大权,克扣军饷,把用于给“北洋水师”购买军火的八十万经费,几乎全用在给她祝六十大寿了。
战败后,李鸿章屈辱地登上了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其中就有钓鱼岛)全部割让给日本。
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它们才回归祖国的怀抱中。
现在,中国强大了,可是可恶的小日本还要欺负我们中国,跟我们抢钓鱼岛,这事岂能不管呢?让我们行动起来,保卫钓鱼岛吧!甲午风云的观后感2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甲午风云观后感精选5篇800字《甲午风云》讲述了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反对李鸿章主和,指挥北洋舰队英勇抗击日本海军,在弹药用尽后,率领致远号战舰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以身殉国的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甲午风云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甲午风云观后感1盛唐时期,中国各方面实力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名副其实的中央之国,万国来朝。
日本寇边,唐军不费吹灰之力战而胜之。
大明时期同样如此。
为何到了清朝,胜者败者角色转换如此迅速?只因自盲其目。
满清入关后,享受着曾经天朝上国的荣耀与地位。
自认王者不治夷狄,去者不追,来者不拒,外国跳梁小丑何足道哉,闭关锁国而治。
遗传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制度,终于显露出它最大的毒瘤:腐败!慈禧过六十大寿就需准备三年时间,花费巨资。
庸官碌吏沉醉于搜刮民膏民脂、抽大烟袋。
官场暗无天日,百姓民不聊生,大清王朝早已病入膏肓,何谈发展?何谈进步?反观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政治、经济的快速完善,可以说西方社会正处于脱胎换骨的关键时期。
而大清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中,无视历史的车轮在飞转。
而日本,在大唐时期吸取了先进文化,虽然开始发展晚于欧洲列强,但终于看到了世界巨变,开始了学习与变革。
此消彼长之下,甲午战争如一记重锤,敲到了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头上。
李鸿章终究只是帝国的裱糊匠,而不是那个力挽狂澜的救世主。
甲午海战失败,拉开了中国近代黑暗时期的大幕,进入二十世纪,这是中华民族从未承受过的痛苦之时代。
近代的屈辱如刀,刻在每一个未曾忘却历史的炎黄子孙的心上。
所谓自盲其目、掩耳盗铃,正是大清帝国所作所为。
最终,一个摇摇欲坠的老朽的躯壳,终于破碎。
我们应当惊醒,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不应该闭上向外看的眼睛,无视天地的变化;我们应当吸取教训,阻挡在历史车辆前面的,只有被碾碎这一条道路,只有不断跟进潮流,才有未来可言。
泱泱中华五千年,危机无数,可我们终究在这天地之间屹立着,成为唯一一个存在着的四大文明古国。
甲午风云观后感最新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甲午风云观后感1回首往事,曾经的屈辱历历在目,今天我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事中的每个情节都使我深受感动,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这部电影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暴露了慈禧,李鸿章,等民族败类卖国求荣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势磅礴的爱国主义颂歌。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军在中国领海内肆意制造事端,昏庸胆小的西太后为息事宁人,委派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人去与日军讲和,傲慢无礼的日军却将中国商船击落。
邓世昌是一位对祖国怀着赤诚忠心的一个人,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刻怒火中烧,去找李鸿章评论,这时,英美外交官正在给李鸿章转达一些日本提出的条约,让邓世昌在二堂等候,那些条约都是针对中国的,他心急如焚、越听越急,手中的茶杯都掉到了地上,大厅内的人听到“咣当”一声,他们侧目张望,邓世昌把门打开,走上前去,袖子一甩,义正词严、慷慨激昂地说,“难道我大清保卫自己的江山是轻举妄动?难道我北洋水师出海抗击倭寇是惹事生非?难道日本卑鄙地偷袭不宣而战反而是我大清在肆意挑衅?难道我们只有任由宰割、坐以待毙你们才好说话?”,一番话说出了中国人民捍卫主权的心声,也说出了帝国主义想要侵占我国利益的丑恶用心。
在场的人听了他的话都瞠目结舌,邓世昌也被赶出了大厅。
过了一会,李鸿章召见邓世昌,他进入大厅,双膝跪地,呈上了一份万民折,请求朝廷和日本宣战,李鸿章一听大怒,狠狠地骂了邓世昌一通,并让他回了威海。
邓世昌回到舰队之后,水手们发现邓大人一言不发,正当他们疑惑时,忽然从他的房间里传来了琴声,时而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时而缓慢柔和、悲伤不已,时而如闪电一闪而过,时而如大雨持续不停。
爱国历史电影《甲午风云》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甲午风云》观后感范文一影片《甲午风云》展现了一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更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电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爱国将领邓世昌主动请缨,抗击倭寇,在黄海展现了英勇的民族气节和无畏的牺牲精神。
影片的整体基调是沉痛的,因为它发反映的是一个没落王朝的懦弱与屈辱,李鸿章为首的清朝当权派为了统治集团利益竟向小一弹丸之小国屈服乞和,让我天朝上国颜面尽失,论历史,日本乃中国之附属国,其语言其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延伸,论国力,我泱泱中华强于倭寇几十倍,尽管日本学习西方比我们早,但就其军事而言和我们也相差不大,甚至其整体实力还不如我们,但为什么黄海一战其结果如此?完全是指挥的失败,未战先降,动摇军心,统治集团的懦弱导致军队的懦弱,尽管有个别民族英雄式的人物,可是无力回天。
大多数的历史教材将其根本原因归结为: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抵抗资本主义的强大攻势。
当然,这种说法很深刻,但似乎又比较空虚,具体看来:一,统治集团目光短浅,一向沉浸在虚伪的繁华中,对战争缺乏预见性认识,战备不足,拿军费办寿宴,军费吃紧;二,依靠外国势力调停,痴心妄想,没能发挥自我的优势作战;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未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让日本的大炮吓败了;四,丧失制海权,指挥战略失误;六,封建练兵方式,即使是新军也实行旧式管理模式,军队战斗力低下;七,核心领导层缺乏强硬领导人物,女人治国,屈辱求和!影片也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不缺乏舍生取义的人,这是一伟大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奥秘。
邓世昌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英勇战斗,将敌人打的落花流水,之后因弹尽粮绝,不得不以死相拼,用‘致远’去撞击倭寇的‘吉野’号,全舰将士无一人退缩,但在追赶‘吉野’的时候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慷慨殉国。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瓜分的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
关于甲午风云观后感关于甲午风云观后感篇1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
它的发生是日本密谋已久的。
观看《甲午风云》,我深深地被邓世昌那伟大的爱国精神感动了。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
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
日寇击沉中国商船。
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两次请战均拒绝。
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
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后旗舰被日击伤。
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邓世昌和那些爱国将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我十分痛恨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员,他们虽然是中国人,却不想为人民的利益而战,贪生怕死,遇到战争就退缩,他们的罪行让他们失去了当中国人的资格,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邓世昌是一个愿为国家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愿为民族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甲午风云》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我们要好好的学习邓世昌的精神。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在长大了以后继续发扬这一种精神。
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于甲午风云观后感篇2今天下午,我们看了一部老电影《甲午风云》。
电影主要讲甲午战争时期,(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任凭爱国将领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努力,中国的北洋战队还是与倭寇舰队激战惨败的事情。
电影《甲午风云》观后感
【第1篇】电影《甲午风云》观后感
今年是甲午海战120周年。
各媒体都相继展开了评论,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但终归到一点,那就是甲午海战我们是失败在人,而不是败在武器装备上。
纵观有史以来我国的历次战争,战争的胜与败都是人在取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国家的人们总是在战争初期像一盘散沙似的容忍外族的入侵,等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了,再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如果九.一八国人同仇敌忾,那么小*本根本不可能在中国嚣张十四年,艰苦抗战八年。
再如果,假如当年没有中国共产党,有可能就像大清入关一样,中国就成了小*本的殖民地。
有人会说:没有了共产党的掣肘,国*党能让日本人占领东北吗?蒋*石会全心全意对付日本人的。
这话只是你天真的想法。
如果没有了共产党,那蒋*石真的就成了汪精卫第二了。
有人又说:那不能,美英不会让蒋当成日本代理人的。
你又错了,蒋*石如果唯美英的命是从,那就不会有后来美国人想要了他的命,再找个能听命于美国的人了。
话扯远了。
所以,战争的胜败取决于人的关键就是:我们中国在共产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用小米加步枪
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皇军”,后来又打垮了全部美式装备的“中央军”,再后来,又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第2篇】电影《甲午风云》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邓世昌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本影片讲的是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
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
日寇击沉中国商船。
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两次请战均拒绝。
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
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后旗舰被日击伤。
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子弹用尽,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甲午海战这一个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昏庸腐败,暴露了慈禧、李鸿章、
方伯谦等民族败类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我们要好好的学习邓世昌的精神。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在长大了以后继续发扬这一种精神。
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