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历史事件类十
- 格式:docx
- 大小:68.28 KB
- 文档页数:32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⑴,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三十里置遽⑵,委焉,有司职之。
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
义数⑶而不当,有罪。
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
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
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
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
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
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
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
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
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
令国子以情断狱。
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
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
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节选自《管子·大匡》)【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
(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识:考查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委:贮存(的食物)C.从政虽治而不能治:有政绩D.出不狂,处不华华:喧哗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凡仕者.近宫求人可使报秦者.B.令一人为.负以车人为.刀俎,我为鱼肉C.令国子以.情断狱斧斤以.时入山林D.而.友有少长,为上举拔剑撞而.破之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
初一语文历史事件类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9分)车夫有车夫载重登坡,方极力时,一狼来啮其臀。
欲释手,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
既上,则狼已龁①片肉而去。
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②,亦黠而可笑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龁[hé]:咬;②脔[luán]:成块的肉。
【1】解释加点的词(2分)①方极力时 ( ) ②亦黠而可笑也( )【答案】①正②狡猾【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黠”狡猾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车夫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把自已也压在下面,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
B.车夫又担心狼毁了货物,把自已也压在下面,只好忍心把车推倒。
C.车夫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狼也会被压到,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
D.车夫又担心狼毁了货物,狼也会被压到,只好忍心把车推倒。
【答案】A【解析】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句中“则”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文中狼“亦黠”体现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认为其“可笑”?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分)【答案】(4分)狼的狡黠体现在它利用了车夫用力推车上坡而无能为力时偷吃了一块肉(2分)。
作者认为其可笑是因为狼“啮其臀”的举动就是一种禽兽伎俩,没有实际本领,只会趁人不备,攻其不意,实为小人之举(2分)。
(译文:有一个车夫,推着辆沉重的车子正在爬坡。
当到最吃力的时候,一条狼窜来咬住了他的屁股。
车夫想放下车子,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把自己也压在下面,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
等上了坡,狼已经从车夫屁股上咬下片肉逃走了。
趁车夫无能为力的时候,偷尝他一片肉,这条狼也算是狡猾可笑了。
)(本文寓意为:讽喻那些趁人应接不暇之际,夺人之利的小人之举。
考点1:历史事件类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指导史传文,即记述历史事件的散文,也叫历史散文。
它主要有三种体例: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
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记述历史事件。
如《春秋》《左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纲,线索清晰,背景明确,系统性比较强。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事件。
如《史记》《汉书》等。
这种体例便于集中、具体地描写历史人物。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元,记述历史事件。
如《国语》《三国志》等。
阅读史传文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透视核心事件。
通过透视作者对核心人物的描写或核心事件的叙述,及详略的安排等来判断作者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等,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类文章,通过作者对谈论的人、事、物所持的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把握关键语句。
关键语句指文的中心句,段落起句、结句,以及带有评述性、议论性的语句。
对传记文中的议论性文字,要字斟句酌,充分理解文句的含义,把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观点、情感、态度等。
③了解写作目的。
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其写作意图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些写作意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明确交代;有的则隐含在文章材料的选用,情节的安排,人物的描写,事件的叙述之中。
3.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
①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人物个性特征。
在同一事件中,对待同一问题处理的不同方式以及心理反映,都会表现出个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正是我们概括人物个性的基本依据。
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分析人物的个性。
③通过人物活动的细节分析人物的个性。
④了解古代传记人物的基本类型:刚烈、忠贞、勇猛、爱国、诚信、孝悌、古直、谨慎、勤勉、博闻、聪慧……3.刻画人物的技巧。
人物传记描写人物常见的手法有以下几种:①故事化手法,将人物置于矛盾的风头浪尖,在紧张的故事情节里刻画人物性格,如《鸿门宴》。
②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如司马迁写刘邦、项羽为这两个人物,就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精选课后作业【4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题目。
(14分)【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河中石兽》)【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
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
遂相率呼啸去。
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
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
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
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
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
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
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有删改)【注释】①末:粉末。
②愈:痊愈,愈合。
③旋:不久【小题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1分)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转转不已⑵但知其一⑶其创果不出血⑷可据理以断有无哉【小题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至石之半定非我所见之理B.如其言一盗拽其妻起C.果得于数里外不得其所以然D.而又戕其耳人不知而不愠【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小题5】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
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通过使用古代汉语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将介绍一些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使我们对古代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史记》中的项羽之死《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其中记载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项羽之死便是其中之一。
项羽,西楚霸王,威震八荒,与刘邦联合推翻秦朝。
然而,在秦朝灭亡后,项羽败给了刘邦。
传说项羽一心想要称王,却被诸多内外因素所束缚,导致最终失败,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自刎而死。
项羽之死反映了古代政治动荡的局势,也是古代英雄传说中的悲壮结局。
二、《资治通鉴》中的隋唐之争《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历史著作之一,该书记述了从周朝到五代的历史,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其中,隋唐之争是一段备受关注的历史时期。
隋唐之争发生在隋朝的末年,程度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可谓前所未有。
隋炀帝杨广死后,王世充、刘黑闼、窦建德等诸多割据势力相继兴起,引发了长时间的战争。
最终,唐朝的李渊取得了胜利,随后开创了辉煌的贞观之治,使得中国步入了一个繁荣稳定的时期。
隋唐之争是古代中国政权更迭的一个缩影,也是唐朝的兴起的重要标志。
三、《红楼梦》中的贾府衰落《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描述了贾府这个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落。
贾府是一个世代显赫的大族,一度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势。
然而,由于贾府内部的腐败、纷争以及外部的政治风云变幻,最终导致了贾府的衰落。
小说通过对贾府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阶级斗争和命运的无常。
贾府衰落的故事感人肺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文言文中,历史事件常常被加入到小说、诗歌和史书等形式中,使得历史事件更加鲜活、生动。
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深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同时,文言文的独特之处也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的乐趣和挑战,需要我们对古代文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阅读10篇1、【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乙】七月,戌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
胜自立为王,居陈,遣诸将徇地。
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应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
谒①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
二世怒,下吏。
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
”上悦。
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
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
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
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
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注]①谒:掌管进见的近待。
②戏:古地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②为天下唱③遣诸将徇地④授兵以击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以数谏故以反者闻二世B.宜多应者后使者至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二世乃大赦天下D.百姓多闻其贤皆杀其守尉令丞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
”译文:(4)【甲】文中陈胜对响应起义的人预测为“宜多应者”,【乙】文中能够验证这一语言的句子是:(5)【乙】文中秦二世时而“怒”,时而“悦”,时而“大惊”,这些神态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答:2、阅读《蒙骜①伐魏》一文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②。
古文阅读与鉴赏赏析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事件《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历史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该书系统地纪录了从战国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事件进行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历史,并欣赏古文的魅力。
第一篇:战国末年的兴亡战国末年是一个充满动荡和纷争的时期,国家之间互相争霸,社会秩序剧变。
《资治通鉴》中详细叙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外交纷争和军事冲突,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转折点。
其中,齐桓公的政绩被赋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打破了周朝封建制度的束缚,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推动齐国的崛起。
然而,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陷入了内乱和外患,国力逐渐衰落。
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个体英雄和历史潮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揭示了一个伟大领袖的缺失对国家前途的影响。
另一方面,楚国的崛起也是《资治通鉴》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楚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当时诸侯国中的强国。
楚庄王和楚襄王的才略和决策为楚国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楚庄王去世后,楚国的政治局势陷入动荡,接连发生了一系列暗杀和宫廷斗争。
这一历史事件展示了权力斗争和内部瓦解对于国家命运的重大影响。
第二篇:秦朝的统一与崩溃《资治通鉴》中对于秦朝的统一和崩溃,进行了详尽的记载。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其崛起和垮台都是该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
秦始皇在位期间,秉持“推崇法家”、“功利主义”的统治理念,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
这些变革为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但是,秦始皇亦因其暴虐和专制的统治方式而备受争议,这也成为秦朝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秦始皇去世后帝国崩溃,农民起义接连发生,诸侯割据,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这种由统一走向分裂的历史转折,使得《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事件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秦朝的崩溃也揭示了一个国家实施统一的困难和局限性。
文言文历史故事2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日: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日:“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日:“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硏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日:“小子安知壮士志哉!”4、宗悫(que)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日:“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日:“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日:“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阅读与鉴赏历史事件类十语文2018.1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 (凶:洪水浩大,来势凶猛)B.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敬爱兄长)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D.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焉:①尽心焉耳矣;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以: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C.之:①填然鼓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D.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非銛于钩戟长铩也3.对“河东凶亦然”中“然”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然”指河东凶。
B.“然”指河内凶。
C.“然”指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D.“然”指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4.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画龙点睛的句子,体现了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不具备上述性质的一项是( )A.寡人之民不加多。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翻译:(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1.A2.D3.D4.D5.(1) 良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忠诚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手执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2) 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捕鱼不赶尽杀绝)那么鱼和鳖就怎么也吃不完了。
(3) 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且慎重舍取的原因。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A,,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
D,都是介词,比;A,分别是: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B分别是:介词,按照/介词,把;C,分别是:音节助词,无实意/代词,他。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河东凶亦然”: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
“这样做的”代指“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所以选D。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整个过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3~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可分三层:第一层(第3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第二层(第4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依然使用了排比。
第三层(第5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所以选D。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得分点翻译出来。
第一句的重点字词:劲弩:名词作动词,手执强弩;信臣:忠诚的官员;精卒:精锐的士卒;陈:动词,陈设,陈列;利兵:锋利的兵器。
第二句重点字词:数罟:细密的网。
罟:网。
洿:深。
胜:尽。
第三句重点字词:所以:……的原因;学者:做学问的人。
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
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
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
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体?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
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徵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非:认为……非,即埋怨。
)B.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忧:以……为忧。
)C.天子适诸侯曰巡狩(适:刚刚。
)D.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作:创作。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C.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吾王不游,吾何以休D.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景公悦,大戎于国8.下列选项全属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一项是( )①无非事者②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③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④方命虐民,饮食若流⑤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⑤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先承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后借题发挥,提出了为民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B.文章第3段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目的是塑造齐相燕子机制灵活和善于雄辩的形象。
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
接着,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
10.翻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答案】6.C7.D8.A9.B10.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而快乐;如果把民众的忧苦当做自己的忧苦,民众也会为执政者的忧苦而忧苦。
【解析】6.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项,“适”,到……去。
动词。
7.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A项,连词,就/连词,才;B项,代词,这样的事/助词,的;C项,介词,以,把/介词,凭借;D项,介词,在。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
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