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20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发展历程;2.掌握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理解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质。
二、教学内容1.教育文化事业在中国古代发展的历程;2.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1.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2.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重要性。
2. 讲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10分钟)教师讲解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方式。
3.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5分钟)教师介绍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讲解唐朝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的演变等内容,并引导学生探究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 活动:科举制度考试模拟(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科举制度考试模拟,学生按照考场的形式进行考试,彻底了解科举制度的考试形式和内容。
5. 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15分钟)教师讲解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巨大作用。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教育文化事业和文化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教育文化事业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及科举制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有效引导。
同时,通过科举制度的考试模拟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直观、实际的了解方式,让学生受益匪浅。
教学反思中,我们需要更为注重教学活动的与学生的思维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点,以此来最大化地吸收知识和激发个人兴趣。
初二学生想象力丰富,有表现自己的热情,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思维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是需要学生体会近代发展过程中教育文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并学会结合材料论证自主学习中总结归纳出的历史史实,落实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还原真实历史。
2.教师讲解—重点讲解(10分钟)教师结合图表材料讲解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史实、报刊发展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材料讲解分析鲁迅文学作品的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史实的再认识,落实学科中的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
2.合作探究—难点突破(15分钟)【一】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材料一:明清时期,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 范围内命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只限于八股文。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探究: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二】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合作探究: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与前期所学知识探究问题,学会客观的看待历史事件并从中获得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不乏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推动,从而认识到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增强历史学科中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合作交流形成观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表现和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7分钟)小组展示观点交锋: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结论(5分钟)归纳点拨展示答案:展示结论着重升华学习素养(3分钟)六、达标检测(3分钟)依据导学案,完成随堂练习作业,定时上传七、课堂小结(2分钟)激励性语言评价: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方面进行评价,积极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与提升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规范与提高学生学习的行为与能力。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前言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教育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则始于清朝末年。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制》和《新学规程》,开始了近代教育的建设。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逐步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50年,人民政府实行了五四学制,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制分别规定为6年、3年、3年。
这个学制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和外国人士来华,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1986年,人民政府实行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政策将教育普及到了农村和边远地区,使得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
现在的中国教育体系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教育。
其中,小学、初中、高中称为“义务教育阶段”。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多所大学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
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世界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现在的中国文化事业包括文化产业、文物保护、文化交流等方面。
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产业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电视、电影、音乐、艺术等方面。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
例如,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重要的奖项,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品牌。
文物保护是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
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珍贵的古代文物。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法规,保护了很多文物不被破坏。
同时,中国还与世界各国加强了文化交流,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魅力。
总结中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和文化事业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训练1.解放战争时期,除大报大刊外,共产党新出了报纸,如《江海导报》《前线报》《紫石大众》《泰兴大众》《靖江大众》《翻身报》等县报。
仅从报纸名称上看,共产党创办报纸的特点是A.中西合璧,雅俗共赏B.报道及时,覆盖面广C.办报先锋,影响深远D.服务大众,扎根地方2.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C.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D.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3.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的太原古县城有一座文庙,文庙是尊崇和纪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先圣先贤的庙宇,文庙也是古代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清光绪末年文庙停学。
太原古县城文庙停学的原因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B.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C.清末科举制的废除D.战争频繁导致生源减少4.王先生生活在1919年的上海,以下哪项内容不符合他的生活()A.他每天乘坐公交车去上班,周末则可以驾驶汽车去朋友家参加聚会B.他已经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子,短发让他觉得特别清爽C.他仍然使用八股文行书作文D.每天他都会阅读《申报》,了解时事变化5.郭沫若在描述科举废除前后的情况时说:“以前是读古书的,现在不能不注意一些世界大势了。
以前是圣贤书外无学问的,现在不能不注意些科学知识了。
”由此看来,科举制度的废除()A.阻碍了近代中国科学知识的传播B.促使近代民众开眼看世界C.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利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6.《无锡白话报》(下图)创办于19世纪末,其创办人裘廷梁在序言中说:”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
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第一义。
“由此判断,该报的创办旨在A.反对愚昧,提倡民主科学B.开启民智,推动思想启蒙C.引导舆论,创设革命氛围D.效法西方,发展新闻事业7.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1)新式学堂表格罗列不同时期新式学堂的名称。
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新式学堂迢迢不断如春水,但它的发展却受到了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的阻碍,这种制度是什么?(2)科举制的废除回忆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的线索:诞生、完善、僵化。
追问:什么时候被废除?版块二:担当文化、激动潮流1919年5月,在营救完五四被捕学生后,当时的校长蔡元培毅然辞职北大,引起教育文化界的震动,当时各大报纸都进行了连续报道。
这反映出中国近代的新闻出版业在文化担当的路上发展着。
1.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申报》其中《申报》报道尤为系统详尽,分析透彻。
学生根据教材介绍《申报》,教师适当提炼。
除了《申报》,还有哪些报刊?出示图片:民国时期著名报纸、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向北大学生推荐了应读书目30种,选读书目30种,这些书大部分都是由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你们知道是哪个吗?我们大家常用的一些工具书也是这个出版社出版的。
能想起来你用过的哪些工具书是这个出版社出版的?(2)商务印书馆学生介绍商务印书馆,教师适当提炼。
当时还有哪些较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以及一个出版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板块三:挥别传统、时代号角你们知道北大的校徽是谁设计的吗?(鲁迅)结合你们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大家来给鲁迅设计一张名片(口述)。
鲁迅有一个身份是文学家,近代文坛上涌现了一批像鲁迅一样的优秀的文学家。
这些文学家的作品脱离了传统的桎梏,吹响了时代的号角。
三、文学成就表格罗列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板块四:人才荟萃、民族强音文学赋予了历史进程以永生的活力,保留了历史的潜流。
而人才荟萃的艺术更是奏响了民族的最强音。
1.艺术成就(1)绘画这位画家曾是北大艺术学院的院长,猜猜他是谁?出示徐悲鸿的代表作品徐悲鸿的画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而且他更是一位爱国的楷模,作品透露出爱国的情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反思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第26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设计本课教学设计是基于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科学设计并合理运用多种形式展开。
在此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讲述历史概况的同时突出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历史对今天的影响。
通过口说、笔记、课件、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对教育文化发展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本课教学过程较长,我在教學中注重环节划分和时间管理,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注重情境营造、语言技巧、审题讲解等方面将内容进行整合展开,并注意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
另外,由于本课内容较为宏大,需要进行阶段性概述,我运用“讲故事”、“案例讲解”、“活化历史”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与重要成就。
三、教学效果本课的教学效果不断优化,重视学生思考训练,并融合多种形式,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教育文化事业的历史发展和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在考试、作业等方面的成绩的观察和学生反馈中,本课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得到了较好的肯定。
综上,本节历史课教学中,我不断优化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过程操作性,并加强学生思考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认识到,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参与度,需要不断地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体验和个性发掘,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学习历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和思考问题。
其中,探究式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是本课程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探究问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练习◆选择题1.严复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
他的第一部译著是()A.《物种起源》B.《四洲志》C.《海国图志》D.《天演论》2.有人评价说:魏源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思想家。
这一评价成立的依据是魏源提出()A.闭关锁国论B.师夷长技论C.适者生存论D.民主科学论3.社会的进步,总是源于思想的进步。
魏源与严复都是站在时代前沿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下列哪些事件直接产生了影响()A.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C.戊戌变法、洋务运动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2017年1月5日上午8:10分,由珠海开往贵阳北的D2808次列车首次在中山站停靠,标志着伟人故里中山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回顾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是()A.平汉铁路B.唐胥铁路C.淞沪铁路D.京张铁路5.一位中国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他曾设计出“人”字形铁轨,主持建成了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请你判断这位专家是()A.冯如B.徐寿C.李善兰D.詹天佑6.“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黄河大合唱》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抗日斗志,它的作者是()A.冼星海B.严复C.詹天佑D.侯德榜7.抗战时期,在重庆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它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激励了人民团结抗日的斗志。
由郭沫若创作、1942年在国泰戏院首演并引起轰动的著名戏剧是()A.《屈原》B.《春秋战国》C.《四世同堂》D.《法西斯细菌》8.下列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是()①《毕业歌》(1934年)②《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③《太行山上》(1938年)④《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9. 中国职业学校教育始于同治五年,最早由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学堂实施,初称“实业教育”,1917年改称“职业教育”。
维新变法期间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A.京师大学堂B.经世学堂C.时务学堂D.京师同文馆10.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是社会的反映,反映着社会的潮流和主题。
2019年秋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课时练习题一、选择题1.(2018·甘肃省永昌县第六中学初二期中)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我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实行的学制是A.《明定国是》B.《奏定学堂章程》C.《义务教育法》D.《钦定宪法大纲》2.(2018·山东初一期末)一位外国记者在听了一部音乐作品后说:“这个拥有黄河的民族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这部音乐作品的作者是A.聂耳B.冼星海C.田汉D.徐悲鸿3.(2019·云南中考模拟)被后人誉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魏源B.关天培C.林则徐D.洪秀全4.(2018·汝南县金铺镇初级中学初二期中)以下法律中,与在校初中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劳动和社会保障法》D.《环境保护法》5.(2019·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初二开学考试)从晚清到民国,伴随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都发生重大变化。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B.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C.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了民主和平的时代心声D.1905年清政府宣布“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被废除。
6.(2019·江苏中考模拟)某同学从图书馆借了如下两本书。
下面对这两本书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观念B.都开创了资本主义民主法治的先河C.都宣扬了自由、民主、共和的观念D.都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规律7.(2018·河南初二期末)为中国夺得第一块奥运会金牌的优秀运动员是谁?()A.容国团B.许海峰C.李宁D.邓亚萍8.(2019·山东初一期末)1986年我国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颁布的法律是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2019·山西太原五中初三月考)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山西巡抚岑春煊奉清政府“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设大学堂”今,将并州的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合并,筹办山西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