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比较阅读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37.77 KB
- 文档页数:4
《马说》对比阅读答案(一)参考答案:6.竹制的马鞭子见同现,显现命令丢掉,白白扔掉7.A8.(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氢它当作普通劳动者马来喂养。
(2)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下,况且是活的马呢?9.(1)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2)言之有理即可。
(二)参考答案:10.B11.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12.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13.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
/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三)参考答案:14.(1)显现(表现、展示)出来;(2)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3)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各种水生动物);(4)(能)走多远。
15.(1)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2)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
16.答案不外乎“要辩证分析”、“属于”、“不属于”三类,只要明确表态的,答案示例:这要辩证分析。
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不属于同一类。
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
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错误的。
(一)[甲]马说略(12分)《马说》比较阅读[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
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
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
③捉:驾驶。
④住:停止。
⑤唱言:高声说。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虽有千里之能()(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10、翻译下列句子。
(3分)(1)策之不以其道。
译文:(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译文:(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11、“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答:12、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2分)13、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分)答:(二)马说略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韩愈《马说/杂说》对比阅读五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
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
枉,委屈。
驾,车马。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3)徐庶见先主见:(4)将军宜枉驾顾之之: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由是先主遂诣亮。
3.【甲】【乙】两文段中统治者和刘备对于人才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1)犹,尚且(2)才能、才干(3)拜见、叩见(4)代词,代指诸葛亮2.(1)(千里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3.【甲】文段中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文中的统治者对于“千里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埋没、摧残人才;【乙】文段中的刘备听从徐庶的话,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而且一连去了三次,表现了刘备的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当时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比较阅读8 马说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读节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
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
ABD.正确;C.有误,句意为: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故可划分为:才美/不外见;故选: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B.有误,句意为: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食:同“饲”,喂养;故选:B。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向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类题型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马说》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虽有嘉肴》,然后完成题目。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子思言苟变于卫侯①曰:“其材可将五百乘②。
”公曰:“吾知其可将。
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③,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故杞梓①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⑤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有删改)【注】①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伋,字子思,思想家。
苟变:战国时卫国人。
卫侯:指卫慎公。
②乘: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
③官人:任人为官。
④杞梓:指优质的木材。
⑤干城:用来比喻捍卫国家的将士。
干,盾牌。
城,城墙。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2)才美不外见.见:(3)其材可将.五百乘将:(4)公再拜.曰拜: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2)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译文:3.【甲】文中,千里马因食马者的“”而遭埋没。
【乙】文中苟变因“”而不受卫侯重用。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甲】【乙】两文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1.(1)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2)同“现”,表现、显现(3)率领,统领(4)拜谢(4分,每小题1分)2.(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马说》课内课外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注:①比:连续,接连。
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说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
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
参考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好马。
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
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
一会儿这匹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才美不外见()?愿子还而视之()?不以千里称也()?去而顾之()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译文:25、[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26、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27、从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参考答案:23.见同现,显现希望著称回头看 24.(1)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2)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与我交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一)(古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
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①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俟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
君子亦谱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曰:“臣以政知之。
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
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也。
”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御:马夫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
③躐(liè):超越。
④趣:同“促”。
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⑥组:编织。
5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2)策.之不以其道策:(3)乡.寡人曰乡:(4)昔者舜工.于使人工:51.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策之不以.其道(《马说》)B.定公躐席而.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告子上》)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D.舜不穷其.民其.真无马耶(《马说》)5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说》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4)患.其有小恶者患: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
(2分)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
【甲】世有伯乐……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
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③正:只。
1. 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上诘之(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可诬一世之人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马说》对比阅读训练5篇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2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敌虽有名马,只(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 ”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⑴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⑵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 反以报君________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一文, 作者以“千里马” 寓___________________, 以“食马者”寓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2分)【甲】马说:世有伯乐,【乙】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 yu 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2)厉王使玉人相之。
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 《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甲】世有伯乐……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非虚言也。
陛下秉①四海之众, 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 取之不明, 劝之不笃。
《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
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注】①秉:执掌。
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
③殆:大概。
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
⑤英俊: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B. 食不饱,力不足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C. 策之不以其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
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3分)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
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 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强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 用②的论证方法,强调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12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③。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3【注】①比:接连着。
②还:通“环”,环绕。
③贾(g ǔ):通“价”,这里指报酬。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 (3)往见伯乐____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_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点的“而” 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而”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环而视之B.狼亦黠矣, 而顷刻两毙 C .执策而临之 D.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文段中原话填空:(2分)【乙】文介绍这匹骏马“马价十倍” 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这个故事印证了【甲】文提出的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甲】世有伯乐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 久无所举。
上诘之, 对曰:“非不尽心, 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①上:唐太宗。
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③正:只。
1. 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 (2)上诘之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4) 安可诬一世之人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附答案】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