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 分数加减法新
- 格式:doc
- 大小:221.00 KB
- 文档页数:4
分数加减法姓名知识要点.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典型例题1 计算:12+14 12-14论文写作: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思达学生练习(1)、口算:3255-= 517-= 5388+=1123+= 1145-= 9210-=(2)计算:710+1556+49 35-14 58-16知识要点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典型例题2 计算 1-(12+13)论文写作: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知识要点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典型例题3 用简便方法计算。
18+16+78+56 87-15-45思达练习: 1、计算:13+59-19 78-110+310 59-(25-19)2、简便运算:315858++ 152399+- 1-2577-3317410410+++ 11(1)3-- 27+35+57+25能力提升:1、计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13+14 15+17 16-17 18-192、计算下面各题,并找出得数的规律。
111248++ 111124816+++ 111112481632++++(2)、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111111248163264+++++用三幅图表示以上三个算式:论文写作:分数加法的计算,要善于观察算式的特点并通过计算发现规律。
也可以通过画图来发现规律,找到解题方法。
3、思达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1632()19195++ 731()16164-+ 7250.412512+++12141818121418116 116 121418116132 132(2)、计算:1111111248163264128++++++拓展练习:深圳市即将举办一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
其中获一、二等奖的占获奖总数的47,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数的57。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后再加减)(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整数。
(4)结果要是最简分数2、带分数加减法: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附:具体解释(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练习题一、填空1.一袋大米有50千克,用去了总数的,还剩下这袋大米的();如果吃了千克,还剩下()千克;如果吃了15千克,吃了这袋大米的()。
考查目的:主要考查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答案:;;。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把这袋大米看作单位“1”,并且注意题目中的两个“”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第一个表示占总数的分率,第二个表示具体的数量。
最后一题利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量关系解决。
2.根据图形列式计算,其中上面两题在图形中用阴影部分表示出结果。
考查目的:分数的意义及加减法。
答案:解析:在仔细观察图形的前提下,先根据分数的意义找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确写出各个分数,再依据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答。
3.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两天共修了全长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少修全长的(),还剩下全长的(),已修的比剩下的多()。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创新教案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创新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创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计算。
理解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能力。
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价值。
[重点难点]:1.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意义。
2.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
3.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4.能运用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5.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6.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教学建议]: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引入同坟墓分数相加减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探索、自主列式、自主计算、自主说理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课时安排]: (共课时)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时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时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4、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课时5、打电话…………………………………………………………… 课时第一节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五年级数学分数加减法教案8篇分数加减法数学教案篇一分数加减法数学教案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进一步掌握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教材分析:本练习共安排了6道习题和1道思考题,分两课时教学。
教学第8~~一三题和思考题,主要练习三个分数、四个分数相加减,包括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P145、8二、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P145、91.指名说一说简便计算的方法有哪几种?2.指名板演3.集体讲评三、应用题P145、10--一三,除了常用的做法外,还有没有别的。
方法可以做?四、思考题1.八个数的和是多少?2.每组的和又是多少?3.把八个数分成两组,使每组的和相等。
4.你还能用不同的方法来填吗?五、小结分数加减法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图片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旧知(出示flash课件)一、5/6的分数单位是()3/8是()个1/86/7是6个()/()6个1/11是()二、口答1/4+3/4=5/18+7/18=9/20+11/20=4/5-4/5=一三/壹五-4/壹五=28/45-一三/45=师:说一说,刚才这些题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任选两题说出计算方法)(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产生知识迁移,为后续学习本课新知作铺垫)生:5个十八分之一加7个十八分之一,是12个十八分之一,得数是12/18.一三个十五分之一减去4个十五分之一,是9个十五分之一,得数是9/壹五.活动二:情境导入新知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剪纸小组的同学精美的剪纸作品,现在他们的功夫可是更加了得,不信你们看。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新知识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要求】1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 .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建议】1 .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 .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仅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
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
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
当学生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思考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
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学生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国的世界遗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习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目标定位: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领略中国的古老和文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整数相关的知识基础,并且已经有了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利用类推迁移,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本节课所设计的问题,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教法:针对以上的分析,结合本课时内容,整个教学思路是这样的:1、充分体现算与用的关系,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学生已有的是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解决问题和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渗透。
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然后在全班交流。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否清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能否对自己的列式做出解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导学内容:教材第89—90 页的内容及第91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二、导学目标:1、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法则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
2、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3、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格式。
三、导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难点: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四、导学流程:(一)独立自主学习88(4)试算:(5)想想整数加法的含义,试说分数加法的含义。
(2)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减吗?为什么?把书上补充完整!(3)试算:(4)想想整数减法的含义,试说分数减法的含义。
(二)合作互助学习:1、在计算时分母有没有变化?分子呢?2、分数加、减法的含义是什么?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吗?3、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4、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不是最简分数的要怎么办?(三)展示引导学习:1、观察例1、例2的计算过程,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我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只把分子()。
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分数;当分子和分母相等时,结果是();如果被减数是整数,要先化成与减数分母()的假分数再进行计算;分子是0的分数(四)评价提升学习:(五)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第2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一、导学内容:教材第91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3、4题。
二、导学目标:1、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和熟练准确的计算能力。
2、培养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导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难点:能利用法则熟练准确的进行计算。
四、导学流程:(一)独立自主学习1、整数加法的含义是:把两个数( )成一个数的运算。
2、整数减法的含义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 )的运算。
3、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 )。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加减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加减法》。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分数加减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分数加减法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分数加减法来解决问题。
2. 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掌握程度。
6. 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加减法知识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成表格形式,列出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2/5 + 3/5b. 7/8 1/8c. 4/9 + 5/9a. 2/3 + 1/6b. 3/4 1/3c. 5/6 + 2/32. 作业答案:(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题目答案:a. 2/5 + 3/5 = 5/5 = 1b. 7/8 1/8 = 6/8 = 3/4c. 4/9 + 5/9 = 9/9 = 1(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题目答案:a. 2/3 + 1/6 = 4/6 + 1/6 = 5/6b. 3/4 1/3 = 9/12 4/12 = 5/12c. 5/6 + 2/3 = 5/6 + 4/6 = 9/6 = 3/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探究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加减法及简便运算(全面)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一、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在计算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分母不变,直接用分子相加减。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得数不是最简分数,必须将其约分,使其成为最简分数。
例如,464/5 + 6/5 = 10/5 = 2.因为10/5不是最简分数,所以我们需要约分。
10和5的最大公因数是5,所以将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5,得到2.又如,959/10 - 542/10 = 417/10.因为417/10不是最简分数,必须约分。
4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2,所以将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209/5.回顾:如何将一个非最简分数化为最简?将一个非最简分数化为最简,需要进行约分,一直约到分子和分母互质为止。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然后用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最大公因数。
练:1、计算7271/997 + 1/15 - 1515/1212 - 1611/1133 +1333/3333 = 8866/14442、连线:7314/997 + 2/7941 = 5588/4631/45 + 1/99 = 777/1793、判断对错,并改正:1) 4375/7714 += 6/7 - 47/7,应为4375/7714 - 6/7 + 47/72) 753/23 = 5 - 7/7,应为753/23 = 5 + 7/234、应用题:1) 一根铁丝长73米,比另一根铁丝长1212米,长了1010米;另一根铁丝长多少米?答案:2199米2) 一条路长73米,需要3天修完。
第一天修了15/73,第二天修了12/73,第三天修了1/2.问第三天修了多少米?答案:23/73米二、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在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可分为三种情况:分母互质关系、分母是倍数关系、分母是一般关系(既非互质也非倍数)。
例如,当分母互质且分子都为1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1/A + 1/B = (A+B)/AB当分母是倍数关系且分子都为1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1/A + 1/B = (B+A)/AB当分母是一般关系时,需要先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进行通分,再进行加减。
五年级数学分数加减法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制定,具体包括第三章“分数加减法”的13节内容。
详细教学内容涉及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通分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分数加减法的能力,理解分数加减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数加减运算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通分方法。
难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特别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通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分数加减法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分水果、折纸等实际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 知识讲解(20分钟)(1) 复习分数的概念,引入分数加减法。
(2) 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示例进行操作演示。
(3) 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重点讲解通分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通过通分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问题,强调步骤和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三部分:1. 分数加减法2. 主要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方法)3. 示例题目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小明有3个苹果,他吃掉了其中的1/4,又吃掉了剩下的1/3,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苹果?(3) 一块巧克力,小明先吃掉2/5,然后又吃掉了剩下的1/4,问小明一共吃掉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2. 答案:(1) 3/5, 1/2, 5/8, 1/6(2) 小明剩下3(11/4)(11/3) = 33/42/3 = 1.5个苹果(3) 小明一共吃掉了2/5 + (12/5)1/4 = 2/5 + 3/20 =7/20,即巧克力的7/20。
第19讲分数加减法第十九讲
分数加减法
月日姓名
【学习目标】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知识要点】
1、分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分母不同),只有转化成
相同的分数单位(分母相同)后,才能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
加减。
3、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课前热身】
直接写出得数。
=
-
6
1
6
5
=
+
8
1
8
3
=
-
7
1
7
1
=
+
5
3
5
2
=
-
4
1
4
5
5
3
5
2
1-【典型例题】
例1、涂一涂、填一填。
1
2
+
1
4
= () + () = ()
例2、计算下列各题。
=
+
6
5
4
3
=
-
9
1
6
1
=
+
3
1
5
4
=
+
10
3
5
4
=
-
8
3
6
5
=
-
7
2
3
2
例3、解下列方程。
+ +
= =
83+x=43 x-76=98 87-x=61 3
2245=+x
例4、在小亮的所有课外书中,故事书占
73,童话书占92,这两种书占其他全部书的几分之几?
例5、两个工程队合建一项工程,甲队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0
1,乙队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8
1。
两个工程队一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乙队比甲队多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写出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母不大于12),使它们的和等于
2413。
( )+( )=2413 ( )+( )=24
13 【随堂小测】
一、我能算得又快又准!
41+32= =-92611 =-5
175 =+2192 =+7147 =-9
151 二、解方程。
79 + X = 1 X- 27 = 59 X+ 19 = 35 8
557=-x
三、我会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分母是12的最简真分数有几个?他们的和是多少?
(2)一根铁丝长45 米,另一根比它短17
米,另一根长多少米?
(3)一根铁丝长45 米,比另一根短14
米,两根铁丝共长多少米?
(4)一批化肥,第一天运走它的13 ,第二天运走它的25
,还剩这批化肥的几分之几没有运?
【课后作业】 一、我是小小神算家,我能算得快又好!
=+2151 =+5431 =+18798 =-7285 =-8172 =+4
3125 =-32109 =+4
565 二、解下列方程。
41101=-x 21132=+x 611211=-x 6
532=+x
三、我会用新知解决问题。
(1)一根铁丝长
3
1米,比另一根铁丝长72米,另一根铁丝长多少米?
(2)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这段路的
52,第二天比第一天少修了这段路的81,还剩下这段路的几分之几没有修?
(3)有一杯果汁,淘气喝了一些后,杯中还剩下
53,淘气喝了几分之几?
(4)课外活动,全班同学的5
4去打球,剩下的同学去跳绳。
跳绳的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跳绳的比打球的少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5)一根绳子先对折,再打折,最后再对折,量得每段绳长是5米,这根绳原长多少米?
(6)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
2米,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7)百米赛跑,小东要15秒,小光要12秒,两人同时同向跑出9秒后,他们两人相距全程的几分之几?。